如何把握科学探究的着力点(四)
案例:今天学到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这是三年级《磁铁的两极》一课,教师在课的最后引导学生小结学习收获:
师:今天学到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生:磁铁两端吸铁的能力最强。
师:如果两块条形磁铁碰一下会怎样?
生:白色的和白色的会弹开,红色的和红色的也会弹开。
生:白色的和红色的会吸引。
师:你说得真好。
案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了新物质!
这是科学六年级《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在观察白糖加热后发生的变化后,教师作如下小结,试图引出化学变化本质:
师:现在“白糖”还是白糖吗?
生:(不敢确定)。
师:(用溶解的方法进行检验。)
师:现在“白糖”还是白糖吗?
生(少数):不是!
师:也就是它生成了新的物质,我们再来看其它的变化。(教师再演示淀粉与碘酒的反应实验、醋和小苏打反应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
师(小结):化学变化就是产生了新的物质,这是它本质的变化。
反思:课堂小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堂课的小结表明是整堂课探究活动的结束,接下来面临如何提升,提升到哪一层次的问题,这与教学目标定位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上两个案例中,前一位老师的目标定位是偏低的,基本上还停留在学生原有认识水平之上。《磁铁的两极》教学不能满足于“红色和白色相碰会……”的描述水平,“磁极”的概念是在活动中建构的,是超越课前学习水平的,当然应在课的结束阶段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并外化为学生的描述水平,是这一课的终点,也是下一课《磁极的相互作用》的起点。可惜教师在课的结束阶段又让学生的认识退回到了课前认识水平。再反观第二个案例,教师追求的目标过高,《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化学变化只是一个描述性概念,目标定位是用现象来描述化学变化的典型特征。但本课小结时教师将后面几课的内容拉进来拼接在了一起,作为构成化学变化概念的外延,这样的提升学生够得着吗?
对策:正确认识探究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着力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学生在经历科学探究后,需要表达他们对问题的解释,但学生的认识提升不是一次探究所能完成的。那么一节课在什么地方结束?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确立探究目标的随意性。在目前以单元形式构建起来的科学教材中,单元与单元之间是有结构的,课与课之间是有结构,一节课的探究目标是整个单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节课的获得的科学认识是构建科学概念的一部分,即使同一节课里不同的阶段学生的认识也是不同的,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探究的阶段性和整体性特点。课堂的小结着力点在何处? 我们认为:
1、在学生共识处提升。
科学教育专家章鼎儿老师提出了一节课在学生能达到共识的基础上结束的观点,这节课的认识可以成为下一课的认识起点,不断深化,逐渐逼近科学概念水平。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他们的认识是在“肯定——否定——肯定……”中螺旋上升的,是在同化和顺应中不断完善已有认识的,它的转变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探究后的小结提升不是教师强加的过程,概念的建构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在学生更多疑问处升华。
一节课的时长是一定的,但会随着探究的深入问题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在科学课中也是比较多见的。如:《昼夜交替的现象》模拟实验结束时,发现这四种猜测都能出现昼夜交替,那么哪一种猜测是真实的呢?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很难全面推翻其它三种猜测,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发他们的再次怀疑和争论,激励他们的第二次探究甚至更多次探究,这样的活动更逼近探究的本义,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储备了足够的学习动力。
3、在新情景应用处内化。
实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场所,学生的科学认识是否内化,是否稳定,还需要在新的情景中加以检验。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活动结束时,学生获得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概念,如何引领学生从已有认识到科学认识再到科学实践,我们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制作发声的麦秆”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这是老师有意设计的留有余地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起初无从下手,渐渐地反应过来了,就试着划个口子,但始终不能响。一种不行,换一种……,终于有学生试出来了,是用吸,而不是吹。同学惊讶极了,随即兴奋起来,“我也响起来了”、“我也响起来了”……课堂教学在结束阶段达到了一个高潮。
综上所述,学生从“有所知”到“知所以”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过程,科学探究不是没事可干,而是大有文章可做。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真实起点出发,有效利用差异资源,在认知的不足处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探究活动,合理提升,灵活应用,引领学生从已有认识向科学概念方向发展,这样的探究才是真实的,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XX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美)大卫.杰纳.马丁著.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第二版)[M].长春出版社,2003
[3]张兴华.重提数学教学心理学[J].人民教育,2008(1)
[4]俞正强. 如何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先期学习”[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4)
[5]姚伟国. 如何把握教学起点[J].小学教学设计,2005(7-8)
如何把握科学探究的着力点(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