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点 相同点 水 无色、无味、不黏手 、摇有声音,不摇没有;流的快 都是液体;摇一摇都有声音,不摇都没声音;都会流动 食用油 黄色、香、黏手,摇声音不响,不摇没有;流的慢 师:刚才我们通过综合运用我们的感官,比较观察了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除此之外,它们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想一想,你还想用什么方法来继续比较观察? 生:我想把它们混合起来,看看会怎样! 师:把它们混合起来会怎样呢? 学生踊跃举手发言 师:真是这样吗?那我们就照他的方法,把它们混合起来!(教师演示实验) 师:还有别的观察方法吗? 生:我想把它们滴在纸上,看看会是什么样子的! …… (教师顺势引到比较观察液滴的活动上来) 相比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提问指向性明确更能让孩子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很好地建构起一部分科学概念,保障课堂教学活动有序的开展。虽然开始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但这也是为了后面更好的“放”,即发散学生的思维。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再看“液滴比较”这个活动,教材上提示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滴管来滴液滴进行比较,但实际操作中发现了问题:三年级学生初次使用滴管,他们对滴管很感兴趣,导致观察时注意力转移到了玩滴管上。而忽视了滴到纸上的液滴的观察。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没有错。于是我改用一次性筷子做了尝试,发现用它来滴油滴问题不大,但滴水滴有点困难:因为水浅,水的黏度没油大,滴一滴水滴要等较长时间,且很小。经过反复实验,我终于发现:如果增加筷子跟水的接触面积,就很容易在下端形成水滴并滴下。就这样把来源于材料的干扰进行了处理。 三、多方预设,适时启发,灵活提高活动探究效益。 课堂上,学生是有思想的,他们会抛出怎样的“球”来,什么时候抛出来都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因此结合试教,我们可以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多方预设,以变制变。同时,培养我们自身的教学机智也是一条不错的途径。教育需要灵活和机智。 在《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中还安排了两个活动,先是液滴的比较,再是轻重的比较。我们突出继续观察的要求: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继续观察比较?此时,如果学生提出将他们混合的方法,我们怎么办?是顺着他们的思路走还是逆着走(即硬把他们拽到第一个活动去)? 我在教学中就接到了这个“球”。正因为之前我有预料,所以当我接到这个球时,我是适时的顺着他们的思路走:对呀,把它们混合会怎样呢?从而启发、引导学生就这个方法去探究、去发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两个活动是不矛盾的,并列的,没有谁先谁后之分。 下面是这个环节的片段: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感官比较观察后 师:水和油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呢?想一想,你还想用什么方法来继续比较观察? 生: 我想把它们混合起来观察! 师: 把它们混合会怎样呢? 生1:油是浮在上面的。 生2:水可能会变成黄色。 …… 师:到底是怎样的呢?那我们就照他的意思,把它们混合。 (教师两手分别拿着水和油做混合状,并提醒:注意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混合后,油是浮在水面上的!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油比水要轻! 教师将同学们的发现在韦恩图中给予补充 师:同学们真厉害!还有别的观察方法吗? 生:我想看看它们滴到纸上是怎样的? …… 学生的这些前概念是我们重要的资源,而我们对学生开放式的提问有时不一定能将它们一一适时的挖掘出来,或者,挖掘出来了不能灵活的去处理、去利用。由此可见,课前针对对孩子开放式提问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多方预设,在教学中教师适时的点拨、灵活的启发学生对探究活动的思维过程,是帮助孩子形成科学概念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因为没有思维的活动不是真正的探究活动,学生也不会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得到很好的发展,更谈不上科学概念的建构。所以提高活动探究效益需要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 以上是我关注如何“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针对《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这一课试教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再试教后的点滴发现和感想。再次试教,发现我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一方面学生能朝着他们的意愿进行主动的探究,另一方面教师真正发挥了主导的作用。一堂课下来,不仅使学生在思维能力训练、探究方法的多样性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和提升,更重要的是真正做到了帮助儿童在原认知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当然,同时进步的还有我们自己,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自身在教学经验、教学机智、教学水平等方面逐步累积和提高的过程。当然,在具体教学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我们去关注,比如对学生节约意识的渗透、合作能力的培养等,我想,只要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多留一份心,多朝着“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儿童建构科学概念”去实践,我们,还有学生,都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这需要我们今后不断的去摸索!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