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课中提高探究有效性的实践效果分析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马丽杰 邮编:321400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中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通过以科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为基本原则。使科学探究意识、素养在学生的心中真正的形成,使科学课堂教学更加的高效。
一、进一步建立健全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配合学生的积极探索活动,经过长期不懈的实践和摸索,我们逐渐总结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并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之更加的完善,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 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 ↓ ↓ ↓ ↓
确定问题 → 确定问题情境 → 设境、激趣 ┄ 明确目标 → 集体活动
个体活动
↓ ↓ ↓ ↓ ↓
提出假设 → 提出问题的假设 → 启发、鼓励 ┄ 大胆猜想、自主设计 → 集体小组个体活动
↓ ↓ ↓ ↓ ↓
探究问题 →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 指导、点拨 ┄ 亲历探究、学生合作 → 小组合作活动
个体活动
↓ ↓ ↓ ↓ ↓
解决问题 →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组织、引导 ┄ 讨论、交流分享、体验成功 → 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体活动
↓ ↓ ↓ ↓ ↓
新的问题 → 反馈反思、拓展提升 → 促进迁移 ┄ 反思内化、应用延伸 → 集体活动
个体活动
二、在探究活动中更好的落实了三维目标,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根据探究学习理论及有效教学的四条标准: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率;教学有魅力的界定。为判断的理论依据,对实验研究前后学生对三维目标认识的具体变化可从以下调查中反映出来。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对实验班级学生的调查及分析
调查对象:本文的调查对象是四-六年级的部分学生。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8份,扣除不合格的废卷11份,最后实得有效问卷757份。有效样本构成如下:
学校:紫薇小学四年级237份、五年级252份、六年级268份
性别:四年级男生135份,女生102份;
五年级男生:132份,女生120;
六年级男生:130份,女生:138份;
注:实验后的调查问卷各年级收到的分数也基本一样。为了更准确的进行对比,在各年级的问卷中随机抽掉几份使问卷数达到一样。
调查目的:通过对问卷调查等所搜集到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分析,以获得对《科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正确认识,为寻找和进一步寻找最优化探究式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调查材料:自编“《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在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形成问卷初稿,经因素分析、导师的指导、实验学校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并修改,最后形成此问卷调查。本问卷共分为两部分:前十一题部分为封闭题,封闭题都是单项选择题,最后一题为开放题。该问卷以能直接反映课堂探究式教学情况的3个维度为依据,编制了12个项目。这3个维度、12个项目涉及学生对《科学》课的价值的看法;学生对现阶段该课程实施状况的认识和对所期待的《科学》课的教学方式的建议。具体维度包括:(问卷具体内容见附件20,为避免出现测试题效应,问卷中未出现“探究”两字)
基本认识:支持度,价值等;
实施状况:学习组织形式,主动性,评价等;
建议:期待的教学方式。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对《科学》课的基本认识(问卷1-3题)
在学生对《科学》课支持度的调查中(在下表中发现实施后),44%的学生“非常喜欢上《科学》课”,29.5%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23.5%的学生对《科学》课感觉一般,另外,还有3%的学生表示“不喜欢上《科学》课”。
四年级学生实验前后对比图 五年级实验前后对比图
六年级学生实验前后对比图 四、五、六年级实验前后对比总表
各年级实验前后比例分析表: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四、五、六年级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实验前 实验后
非常喜欢 8% 35.9% 13.9% 42% 19.4% 44% 14.3% 40.7%
喜欢 27.5% 37.1% 32.5% 33.8% 32.1% 29.5% 30.7% 33.5%
一般 40.5% 18.1% 37.7% 20.6% 36.6% 23.5% 38% 20.8%
不喜欢 24% 8.9% 15.9% 3.6% 11.9% 3% 17% 5%
通过以上的图表发现,在进行实验之后课程从整体上来看是受到学生高度认可的。进一步的样本检验表明,(见图1)不同性别的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来自不同层次班级的学生在这一问题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这种显著差异的原因,与样本选取、 (图1)
教师、学生来源等因素有关,我们可以谨慎的得出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差异存在的主要因素,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作用因素的复杂性,于是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异性的限度。以下的数据分析中也有类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