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课外延伸的现状及对策
金华市金东区东关小学 伊水兰 【内容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重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科学课的教学内容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课外作业和科技活动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是科学课的延伸,与课内教学同样重要。做好课外延伸的教学指导工作,能更好的完成科学课的教学目标。就此,本文针对当今流于形式的科学课外延伸中“空、假、虚”的现状,通过实践,追寻出一些有效课外延伸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实施科学课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课外延伸;成因思考;探索途迳;实践对策; 科学课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和活动性,使教学不局限于校内、课堂和书本,而是开放教育空间、拓宽教育渠道,进行开放式的教育活动;使教学活动由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途径和方法,为学生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 记得章鼎儿老师曾经说过:不要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探究光靠课堂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40分钟很快就过去,课堂上会留下争议,会留下问题,所以我们要把教学过程中那些没来得及研究的问题作为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继续探索研究。我在教学之余思考并试着进行实践,同时借鉴了一些科学教师的做法。下面就此与各位同行交流探讨。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一、目前科学课外教学延伸状况点击 1.流于形式的课外延伸 我们现在的课后探究存在着许多的随意性。科学课上,很多老师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个问题,请大家课外再去研究一下。”举个例子:有一位教师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学生用实验验证了水中加盐后马铃薯会浮起来,而且兴趣十分浓厚,当教师提问“你们猜测水中加哪些东西也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争相作答:“糖、味精、鸡精……”于是教师说:“那我们课后去研究一下好吗?”学生响亮地齐答:“好!”第二天教师却了解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果:全班没有一个学生真的去做实验!又如在上完《用水测量时间》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制作一个每分钟滴60滴水的装置。会习惯性的加一句: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在上完诸如《蜗牛》这样的观察小动物的教学内容后,也会这样习惯性的加一句类似的话语,譬如: “这个问题,大家课后再去研究研究!”等。像这样的课外延伸已经成了很多老师的“习惯”!它已成了新课改必备的“调味品”!但这种流于形式的、习惯性的课后延伸会有多少的实效呢?这原本应该有助于孩子成长的课后延伸活动,在我们科学老师的随意对待下,却变成了不断麻痹孩子积极性的无效延伸活动。 2.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课外延伸 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他们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我曾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混合身边的物质(二)》。那堂课至今还历历在目。课堂上老师通过混合小苏打和醋这个实验,让学生理解已经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到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用纸包着的两种材料,说是混合后生成的一种新物质是汽水,同学们一听是自己爱喝的汽水,都急着想要老师手中“做汽水的材料”。此时,老师开始说要求:“你调制的汽水好喝吗?你是按照怎样的比例来调制的?有兴趣的同学下课后到老师这儿来拿材料。拿材料过的同学请你把调制过程和结果以写信的方式告诉老师。”下课后几乎全班的同学都一哄而上,说明他们课后都想继续探究。用这一招,吊住了学生的胃口,虽说此时下课铃声已响起,但那铃声是本节课堂教学延伸的开始。事实也说明,很多同学都写信给上课的老师,讲述他们调制汽水的过程,并且还发现要调制出味道好喝的汽水,是要按一定比例的。这样的课后探究活动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无效的科学课外教学延伸成因思考 同样是课后探究活动,结果却大不相同。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对科学课外探究的误解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科学课外活动探究”的概念内涵:“科学课外活动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开放的现实生活和学习情景中,从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选定和确定喜爱的研究专题,通过亲身经历进行解决问题的自觉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现实中有一部分科学教师却认为既然这个探究活动是课外的,就理所当然是学生自己的课外行为,忽视了这个活动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看,学生的行为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他们的经验是有限的,兴趣是易变的,如果教师对学生“科学课外活动探究”不予以检查、不予以指导,不予以鼓励,学生很容易中途而废或者就是不加以理睬。 2.走过场的教学设计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研究”,这是老师随口甩出的一句话,老师对后续探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体现在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案,没有在学生心中生成任务或是兴趣,没有促使学生形成课外探究的行为习惯,只是给学生一个参与课外探究的提醒,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行为,学生现有的只是短暂的动机,学生的回答也只是对老师尊严的附和。也正是教师的随意性导致学生行为的无目的性,使课外探究成为了一句空话。所谓的课后延伸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固定格式罢了。 3.学生自行探究能力弱 课堂上的探究活动,都是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并由老师为学生准备好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而课后探究活动的过程,如:方案的制定、材料的选择、探究的方法、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都要凭借学生自己来完成全过程。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少,思维还不够完善,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各种困难,而小学生兴趣激发快, 变化也快容易使活动不能持久,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或者是在学生没有足够兴趣的时候,只是有那么一点动机的时候,都需要老师适时推助一把,不然现状就阻止了他们课外科学探究的步伐。 三、科学课外教学延伸对策落实 基于上面的分析,科学教师必须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把握好“课外延伸”这一方向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好每一次的课外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尽量排除小学生在课堂延伸活动中造成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各种因素,把课堂教学的延伸落到实处。下面是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对策: 对策一:课堂教学是动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要求要实现教学相长,它需要有信息的传送与反馈的过程,这就需要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凸显,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得以解放,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只有让学生喜欢上科学课,沉迷于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魅力,它是课堂延伸的动力。 ⑴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科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应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科学课的学生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把实验搬回家,启发利用身边方便易得的材料,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课外小实验。 如:我在教学六下科学《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一课时,课前我先让学生自由带一样食物(蔬菜、水果、干果等)。课堂上,通过碘酒遇到淀粉会变色这一现象的活动,从中掌握利用碘酒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学生马上要求老师检测他带来的这种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那种迫切的心情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表情可以看出来。课堂上我有意识的选择学生带来的几种食物,当场检测。食物被老师检测过的同学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把学生的兴趣提至最高点。是教师点燃了学生课后主动探究的热情。最后,布置学生课后多检测几样食物,把它记录下来。告知碘酒可以到药店去买,8毛钱一小瓶。要求学生下次科学课把结果带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事实证明80%的同学都去做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浅析小学科学课外延伸的现状及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