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 W L H 铁是灰色的,铁能导电,铁能够被磁铁吸引,铁很坚固,用榔头敲打时,会发出“铛、铛”的声音,铁是金属,铁具有柔韧性,铁需要很高的温度才会熔化。 铁表面有了铁锈后,通常是黄色的,表面坑坑洼洼,而且轻轻一敲,很容易脱落。 我们想鉴别铁和铁锈是不是同一种物质 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两者表面形状、颜色、粗糙度上有些不同,不过还不能确定它们到底是不是一样。 观察铁制品和生锈的铁等材料的表面而发现。 通过建立表格,学生明确了研究的任务,确立了研究的主题。然而仅仅依靠材料本身表面上的信息还无法轻易下结论,所以让学生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讨论实验方法,来验证先前的猜想。根据学生已知信息,大家觉得既然表面特征不能说明问题,应该来比较铁和铁锈的某些比较特殊的性质来鉴别更加合适。由此,学生们通过合作讨论,确定了测试铁锈的磁性和导电性来验证的方法。由于铁锈与铁学生难以完全分离,我事先为学生准备了研究材料,其它测试工具和方法由学生自己搜集和选用。综合测试结果如下: 材料 颜色 表面特征 拿榔头敲 磁性 导电性 铁 灰白色 光滑 不容易破损 容易被磁铁吸引 检测器灯泡亮,导电性强。 铁锈 黄色,还有的带点红的 粗糙 容易脱落 大部分不能被吸住,偶尔有一点能吸住。 检测器灯泡不亮,不能导电。 由此,学生们依据铁锈表现出的磁性和导电性,基本可以肯定铁和铁锈不属于同种物质。为了让学生更加信服,我配制了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分别等分成两份,称取相同重量的铁粉和铁锈,将稀盐酸分别倒入装有铁粉和铁锈的杯子中,让学生比较观察到的现象。学生们发现,在铁粉的杯子里马上产生大量的气泡,而铁锈的杯子里,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至此,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的科学概念更加明确。 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由学生课堂中生成的问题出发,尽可能地激发并暴露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前认识,让学生团队合作讨论形成研究主题,共同讨论实验研究方法,不断改进实验设计思路,搜集实验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促成学生利用实验方法建构科学概念,并且利用恰当的手段不断强化和延伸学生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层次,拓宽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相关讨论 通过尝试运用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调查,暴露出小学生对于科学知识中相关科学概念的原有认知。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惊奇地发现,一些学生在某些科学概念的前概念认知上似乎根深蒂固,这些认知往往建构在很有说服力的经验基础上,即使在教师提供与之矛盾的证据后,有些原有信念和解释模型仍能保持不动,而无法轻易改变。同时,学生对于相关概念的认知基础来源广泛,复杂多样。教师如果不在教学前“摸底”而一味地认为孩子对于相关概念的认知多数是一样的,将有可能大大降低教学质量和孩子对于新知的求知欲。因此,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调查和研究,将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有结构的材料准备、教材学习难度、学生心理层次等多个方面的把握,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从而让更多的学生在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后,逐步认识到原有认知的不足和缺陷,乐意接受新的科学概念替代原有认知,逐步提高对于科学概念的理解层次,形成准确的科学概念。 参考文献: ⑴张厚粲 《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M] 2002.2 ⑵任长松 《探究式学习---学生知知的自主建构》[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8 ⑶陈华彬 梁玲 《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0 ⑷郁波 《义务教育可曾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用书.六上》[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7 ⑸朱学庆《概念图的知知及其研究综述》《中学生物学》[L]2005年第22卷第6期 ⑹尹伟《浅谈如何了解学生原有科学探究水平》[L]求是教育集团年度文档2007.10 ⑺马建坤《浅析学生前科学概念研究的价值》[L]《科学课》2008.1期 ⑻大卫.杰纳.马丁著\于力华等译《走进中小学科学课—建构主义教学方法》[M]长春出版社2003.1 ⑼郑毓信《科学教育哲学》[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