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二: 一堂科学课学生问题回答情况 分析及教师引导 项目 人次 比例 学生的参与活动主要以教师主导取向的学习活动为多,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做出的回应,行为具有结构性,对学生的回答有限制。学生自主取向的教学方式体现较多,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比较爱问,表现自己的。教师应当留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的机会,发展学生参与能力。 学生被动回答老师提问 (回应) 一般 10 40% 积极自信 2 6.7% 有创新性 4 13.3% 学生主动提问、合作、交流 (自主) 积极 10 33.3% 一般 4 13.3% 不积极 0 0% 沉默怀疑 (中立) 0 0%
表格三:一堂科学课学生问题回答情况问题类型统计 分析及教师引导 项目 频次 比例 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激活程度与教师的提问行为是相关的,还包括教师挑选回答方式和理答方式。在课堂中教师推理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居多,有效推进学生思维参与的有效性。 常规管理性问题 1 5.9% 记忆性问题 4 23.5% 推理性问题 7 41.2% 创造性问题 5 29.4% 批判性问题 0 0% 参与质性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行为 运用参与质性评价表积极开展学生参与情况的调查,进一步明确学生在参与过程当中八项评价指标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个体作出评价,记录下来,并运用于课堂教学行为设计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行为。 参与质性评价表 学生个体自评 教师记录引导 有效指标 无效指标 参与指向 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分散 运用评价机制 思维状态 积极主动 被动 提倡自主 参与自控 能及时调整 毫不在意 适时指导 兴趣状态 有情趣 索然无味 创设情境 情绪状态 饱满愉快 心理体验差 鼓励与体验成功 对待困难的态度 设法克服 无所谓 鼓励及帮助 参与行为表现 认真主动有见解 被动盲从常分心 提倡自主 参与习惯表现 习惯好 习惯差 及时反馈 综上所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三维立体参与模型即横向搭建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品质内容、纵向组建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三项参与指标、垂直构建参与品质评价模块必将规范小学科学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行为,有效提升学生的参与品质。 参考资料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教学评价《小学科学》徐敏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