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情境,放飞学生个性——教学《童话故事配画》有感 【摘要】:信息技术的教学,必须重视技术与人文的结合,重视情境的有效创设,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接受新知。同时,由于每个学生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创设的情境必须能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发挥自身独有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最终获得不同程度的情感体验。为了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必须营造有助于思维创新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的主动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情境 信息素养 个性发展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每个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各种情境,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情境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环境,对于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相当重要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独有的创造思维,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及时的将学生不经意间产生出的“奇思妙想”、生发出的创新火花, 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恰当地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发挥独创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学习情境,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让学生在情境中开始学习新知识,并在情境中完成这个新知识的学习,最终在情境中把所学的知识带入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展现自身个性化的一面。 在教学《童话故事配画》这节课,我先是这样设计的: 【案例描述】 这节课是windows自带画图软件的综合任务教学。在此基础上,三年级小朋友已经学过了画图工具栏里的各个工具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综合的利用画图工具栏所提供的工具以及学过的移动、复制、翻转、缩放等图片处理方法,为童话故事配画。在课堂的开始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说出故事通过配有丰富的图画会更加生动形象,我煞费苦心的去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一篇配有朗读的寓言故事——《乌鸦和狐狸》,意图是通过单调的文字和语言引导学生说出如果能够配上图画会更加美观,便于他人欣赏。而后提供给学生一组各种植物和动物的图片,让学生选择一个熟悉或者自编的小故事,并为其配上漂亮的图画。由于我事先过于强调《乌鸦和狐狸》的故事,造成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千篇一律选择了它。限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 于是我把原先创设的情境都推翻了,重新进行设计了一遍:我同时出示了与提供给学生的图片完全无关的一个文字小故事,和配图的小故事,造成学生视觉上的冲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为文字配画的作用及实用性。接着问几位学生:“你有什么故事想和大家分享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然后我引导学生:“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写下它,并且为它配上漂亮的图画吧!”自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激发起来了,而且在他们认为给自己喜欢的故事配上自己创作的图画,该是一件多么骄傲的事情。那么在接下来的操作中,学生的脑中始终会有这样一个念头,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创造力,为自己的故事画一个很漂亮的插图。学生操作完了之后,我并没有让这个“童话故事配画”的教学情境只是存在表面上的描述,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展示作品,说说自己的故事,然后把学生中一些好的作品传到教师机上,并且让他上来给故事配音朗读。 【评析与反思】: 一、失败的原因 由于在第一次设计教案时,我过分的强调了情境设置的指向作用,想让学生快速进入到我预设的教学环节,但是却忽视了学生在情境创设中不同的情感体验,以至于到最后情境的创设并没有起到给课堂润色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教学情境应该是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人为编造。基于此,我所创设的情境也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在教学中,通常我们会过分的要求“繁华”的教学情境。这实际上是对新课程理念理解有偏差的表现,背离了情境创设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同时,也要充分信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出实用的情境。情境创设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关键在于情境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能否引发思考?一个好的情境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从而有个性化的创作表现。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二、成功的关键 1.从情境中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识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因此创设情境使得新知与旧知之间产生矛盾冲突,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并促进学生产生“突破已有知识的束缚,致力于对未知知识的探索与发现”的强烈动力和认知需要,从而达到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生的成果体现学生个性特征的要求。于是我创设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情境,就出示两幅对比明显的作品。只是单纯让学生从视觉上体验配上图画的优点。他们的思维就不会被具体的故事所限制。最后,小组内的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让学生上来给故事配音朗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体验,这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体验了学习的成就感。把知识点完全融入了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中,便能够吸引并维持学生的兴趣,激发出他们爱表现的欲望,使他们创作出具有个性的作品。学生对画图已有一定的基础,这就是他们的旧知,而相对他们来说新知则是该用什么工具来画插图,这就引起了旧知跟新知的矛盾,在矛盾中,学生会发现自己已有知识的缺陷,而他们既然想表现自己,自然就能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情境创设的虽然简单,却能紧紧的扣住本节课的重点,环绕着这个情境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中展开课堂学习。 2.到情境中去 由于本节课的是在为学生自己的童话故事配图,那么学生既然有了自己独创的作品,总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如果到最后只是把学生的作品就展示一下,那么学生原来的创作积极性就会因为我这一环节的设计而受到打击。既然我创设了这个情境,我就该让这个情境为这一课堂教学服务。于是我想到让这一教学内容在原先所创设的情境中落下帷幄。将学生的作品展示改为以表演的形式给故事配音朗读,展示给学生看,虽然本质没有变,改变的只是表面,但是这样设计,学生的积极性非但没有受到打击,而且把课堂的教学气氛推到了高潮。让教学知识真正的做到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让教学情境贯穿整节课的始终,从头到尾由一根弦牵领着学生进行一次愉悦的信息技术游。 三、教学感想 情境教学是一种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它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并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了让学生的个性能够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情境,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营造有助于思维创新的学习氛围。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认为,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下,不仅可以使记忆力增强,而且能活跃思维,发挥潜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适当的教学情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2.提高学生学习、创新的主动性。 我们所设计的教学情境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所以必须要把握好学生们的心态。由于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点于其它科目不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性,对学生可能产生的各种心理反映做出恰当的判断非常必要。只有很好地掌握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并根据教学内容对其心理进行有效激发和控制,给学生最大程度展现自我的空间,才能真正的实现教学情境的作用。 3.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通过情境的创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信息技术对于他们的生活能起到什么作用,让他们在这个情境中,收获一份成功。为此,在设计情境时充分考虑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实际情况,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个性创新的机会,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认为,若能让教学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并在逐步地扩展这种情境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探究来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深层次的需要,并通过情境教学来生成问题。真正做到从情境中来,到情境中去,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展示自己个性化的一面,那么所创设的情境就是一个好的情境。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仅停留在创设这些教学情境上是不够的。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的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教育的艺术》 [2] 陈显久,许丹娜:《优化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3] 李吉林:《情境教育实验与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 [4] 杨明全:《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中国轻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