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构建主题,关注信息技术素养——一堂信息技术课引起的思考 余姚市实验小学 许文军
摘要:本文通过一节小学信息技术课前后主题设计的变化叙事入手,进行了成败得失的反思。笔者通过案例的前后对比又结合多年的实践,揭示了目前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中存在的“四重四轻”问题,并对应地提出了设计信息技术主题的四条原则,以期唤起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理性选择主题意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关键词:主题教学;信息技术素养;教学反思 一、引言 信息技术主题教学,是指学生在一定的主题背景下,在主题任务的驱动和完成过程中,学习、研究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孕育发展起来的,逐渐被广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所钟爱,并演绎出了多姿多彩的特点。但是,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虚无化、空洞化、脱离学科本位等一系列问题,反而阻碍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正常教学。我们必须理性地选择主题来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从而有效地运用主题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二、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对比案例及分析 笔者在小学信息技术第二册第5课《电脑写作》这一课中选择了“猜猜他是谁”为主题进行教学,片断如下: 【案例1】 (通过写字板出示文章,猜猜老师在班中的好朋友是谁?) 师:下面让我们来猜一猜你的好朋友是谁,当然这个好朋友最好是我们班里的,这样我们才能猜出来。请你在记事本或写字板中,对你的好朋友进行描述,你的描述可要到位喽,不然我们可就猜不出来了。看看谁的描述最贴切,让我们一下就能猜出来。开始动手吧。 (学生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开展写作)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在选用这个主题教学中,原先笔者设想很好,以为能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实际教学实践中学生对这个主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在学生描写好朋友这一环节,笔者过高地估计了四年级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所提要求远远超过了他们本身该具备的写作能力,后面设计的“写好朋友、猜好朋友、文章再修改、再猜好朋友”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另外,由于学生长期学习在一起,基本了解同学的好朋友构成情况,因此在“猜好朋友”时出现学生看文字便能猜出的情况,导致文章修改的技能训练环节不能顺利展开。整个教学过程看似语文课,而非信息技术课,本末倒置。 课后,与同事交流,笔者经过斟酌,再次实施“同课异构”的主题教学,以“预防甲流小贴士”为主题进行了第二次执教,片断如下: 【案例2】 (以H1N1流感谈话开始,观看播放预防甲型H1N1流感视频导入) 师: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作预防和宣传工作? 生:(1.可以做海报;2.可以写宣传标语;3.做宣传小手册;4.做宣传的小贴士……) 师: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预防甲流小贴士”(出示教师做好的实物),它轻巧灵便,可以放在自己的文具盒上、家里醒目的位置或者自己班级的宣传角里。小贴士里可以写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同学们请你把这些文字用写字板记录下来。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并展示典型作品) 师:这位同学写得好吗?你有什么意见?文章写好了,难免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十分文章七分改”嘛!古时候有“推敲”的故事,今天我们也做一回小作家来改一改这篇文章。 (师生共同探讨文本修改,并小结修改文字的信息技术方法) 笔者结合近期生活中甲流高发这一事实,萌发了进行甲流预防教育的初衷,因此选择“预防甲流小贴士”这个新主题展开教学是有现实意义的。经过实际教学,不仅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素养,而且开展这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教学更体现出了其多重现实意义。教学时,通过视频情境渲染,使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写,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入有限的文字,顺利展开主题教学。学生自己“写标语”、“改标语”然后再到网上“发标语”,最后到生活中“做标语”,使信息技术课堂延伸到生活。整个教学环节,技能训练从文字输入、文字修改到网络文字发表,信息素养从个人体验、伙伴教育到网络交流体验,层层递进。整堂课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了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利用这一主题起了多方面的教育作用,恰当合理地选用了主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三、信息技术主题教学问题与策略 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主题教学很好地解决了任务驱动带来的操作单一、模仿教条等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不失为一种不可多得的优良模式。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来分析目前信息技术主题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重主题活动,轻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主题教学很多案例中,过分注重开展主题活动,而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出发点。有时会根本分辨不出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找不到学科的知识体系。如笔者在案例1的教学中,有关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淹没在电脑写作活动之中,没有被清晰地体现出来。这样学生就难以提炼信息技术知识点,更难以形成信息技术技能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流于形式。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质疑:这是一节信息技术课还是是语文写作课?这种案例在各级的评比活动中也存在,特别是2007年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中一位老师执教《丰富多彩的节日》,整堂课采取“游戏闯关”的形式,在当时引起了全体与会老师与专家的争议。无怪乎有些老师大声呼吁:信息技术课请回归学科本位。 对策:设计主题坚持目标性原则 选择主题应该为教学目标而服务,也就是说这个主题中必须应用本节课的核心技术,达到本节课的核心技能,实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如果我们在主题教学中正确面对选题的含金量,有效地排除一些干扰因素,就能够突出本节课的教学核心,达到落实技术的目的。当然,突出核心并非是限制过死,让学生必须按照规定的条条框框做,否则就走回任务驱动教学的老路上去了。 问题二:重主题猎奇,轻现实需求 信息技术有些课例主题越来越向“出奇”努力。不少公开课、评比课演变成主题大战,看谁的主题精彩、新奇、独创,最后却未必能取得“致胜”的效果。如《夺宝行动——Windows的操作技巧》课例。 【案例3】 师:最近一个冒险组织突然神秘失踪了,警方去他们的活动中心中找到6台电脑,并且在一个隐秘的地方找到一张纸条,了解到他们找到一个宝藏,并且这个宝藏要6把钥匙才能打开,这6把钥匙的收藏地点分别记录在6个冒险人员的电脑里,现在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到这6把钥匙的收藏之地。 (然后提出四个任务展开教学。) 对学生而言,设计“夺宝行动”能吸引学生眼球,但这个主题是否有现实意义、windows的操作技巧是否得到实际应用就值得讨论。 对策:设计主题坚持针对性原则 在选择主题时,需要追问主题的实际需求,让技术教学内容融于现实需求之中。选择主题是为了体现技术的适用性,而不是为了装饰门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明白为什么要学这些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做什么样的工作。在案例2中笔者从现实生活甲流高发急需进行预防甲流知识宣传教育需求出发,理性地选择制用“预防甲流小贴士”这一主题,并有机地与信息技术“显性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主题中体验获得“隐性知识”,很好在达成了信息技术核心目标。设计主题可以从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程度去选择,也可从与技术的关系密切程度去选择,但不能把主题与操作割裂开来,为主题而主题。 问题三:重主题开展,轻过程评价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关注主题正常、顺利开展,生怕引起不在主题范围内的教学偶发事件。对学生的主题学习缺乏有效指导与评价。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简单化、单一化倾向,缺乏激励性、导向性评价,不能及时肯定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评价中也存在简单化倾向。如某教师执教《童话故事配画》,内容为“图块移动、复制、翻转、缩放等”综合教学。该教师整堂课以童话主题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讲故事、画故事、再讲故事”。然而遗憾的是,在主题开展的过程,教师忽视了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的指导、训练与评价,使学生画故事随心所欲而漫无目的。整个过程学生看似参与度高,实则难以得到有效地发展。 对策:设计主题坚持多元性原则 选择主题时,应选取那些存在多元价值的素材主题,既能很好地体现出信息技术价值,又能体现出现实生活中不同领域内的、多元的教育价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避免为主题顺利开展,而忽视教师的具体指导和科学评价等现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更是教学的主导。教师的指导与科学评价为学生在主题学习中建构起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体系起强有力的“粘合”作用。在评价中坚持多元化,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与目标,有利于发展学生信息素养为原则。 问题四:重主题虚构,轻问题解决 主题做假,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主题教学的致命硬伤。除去因为没有针对需求而形成的假主题,还有一些虽然有需求但是变形太甚,以致技术特色不能体现,技术价值难以彰显的主题。如有一节评优课《我为熊猫疗伤》,教师为画图中图块修改教学设计了“救治受伤大熊猫”主题;2008年全国优质课《神箭问天》课例,虚构“国家要建立空间站,需要设计新型火箭”主题,这些主题是教师假设提出的一种伪命题,有误导学生嫌疑。还有一种主题根本就无法面对真正的结果,如《一份邀请书》课例,教师在WORD文字修饰教学时设计“邀请书”主题,随意虚构邀请书,最后学生根本不能发出这份虚假的邀请书,失去学习的动力。 对策:设计主题坚持真实性原则 唯有追求与真实需求、技术和应用相一致或相似的主题内容,才能让主题活动更有效。在设计主题时不因为主题教学受到某些时间、技术等限制,产生避重就轻的做法。如果不具真实性,那就果断舍弃。“唯真唯美”,要让我们学生从小接受“真”的教育,在“真”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真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爱胜.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要理性选题[J].信息技术教育,2007,(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