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重拾“文本”——例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文本材料设计 摘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通常都运用一些用于拓展应用,巩固操作的学习材料。这些集“声、色、画、乐”于一体的材料,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情境,令学生置身其中,激发兴趣,唤起探索欲望,使学习成为轻松愉快,主动探索的过程。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材料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记得文本材料?与前者相比,文本材料的价值是否还独具魅力?这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鉴于此,本文针对文本材料的优势——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结合课堂教学,从文本材料生活性、文本语言精炼性、文本选择多元性、文本内容思考性等方面阐述了笔者“重拾文本”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本材料 文本设计
信息技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我们大可弃文本不用,多用影、音、图的优势来构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初一看,相比影、音、图的直观、形象,文本材料优势尽失。但文本阅读所独具的优势还是值得我们娓娓道来——提高阅读能力,培养想像力,促进逻辑思辨等等。据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表明,青少年用电脑的时间大都花在网络聊天、游戏、论坛这些带有娱乐性的活动中,而用于学习、查资料、阅读的比例偏低,这是值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重视的。在保证有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我们平时的信息技术课堂,切不可一味充斥大量感官媒介,要认识到文本材料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时给文本材料留足空间,在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电脑阅读习惯,让学生重拾“文本”。 那么如何设计文本材料,既得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使学生的阅读得到培养呢?我认为应把着眼点放在如下四个方面:注重文本材料生活性;锤炼文本语言精练性;扩大文本选择多元性;突出文本内容思考性。 注重文本材料生活性 文本材料一般都起着引导铺垫、隐含任务等作用,若注重文本材料选材生活性,语言幽默、趣味,学生能够最快地亲近文本,在阅读初始牢牢吸引住学生眼球,与此同时渗透信息技术技能的探究,无形之中弱化了技能教学,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信息技术是为生活服务的工具。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课例我们可以结合生活情景来教学,如页面设置、页边距的设置可以胸卡制作为任务;表格的制作可以课程表制作为任务;文本框教学可以制作知识卡片为任务。 例:制作胸卡文本材料 WORD页面设置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的一个教学内容,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设计了如下文本: 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胸卡,包含了一个学生的常用信息,就像一张小小的名片,如果发生危急情况,我还能及时告知救援人员小主人您的血型,家人的联系方式等等。小主人,请你设计一个漂亮的“我”吧,我的高矮,胖瘦全在下面哦——页面大小长8厘米,宽5厘米,页边距上下各为1.2厘米,左右各1厘米。 充满生活气息的文本趣味、易读,能够活跃课堂,而概念化和技能操作气息浓厚的文本材料,只会让小学生感到枯燥无趣,也就无法使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锤炼文本语言精练性 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书面持续阅读时间一般较短,而以电脑屏幕为载体的阅读更易造成视觉疲劳。因此,文本材料应结构清晰,语言组织流畅,内容切不可冗长,尽量做到短小精焊。对于从网络上获取的文本通常不应直接拿来就用,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习主体进行精挑细选,去伪存真,必要时重构文本,锤炼后的文本应尽量合乎该年龄段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笔者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鲸的知识卡片》这课时,深有感触。 例:鲸的知识卡片文本材料 背景:本课是在学生熟练掌握网上文字及图片资料获取与处理的基础上,结合搜索到的各种鲸的资料,按各种鲸的特征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活动,最后结合文本框的教学将归纳结果以卡片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教学发现,对鲸的特征体系归纳活动中,直接采用搜索到的“百度百科”中关于鲸的资料,将大大影响活动的有效性,于是我进行了文本的重组和精炼,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本文档由文档同学网(www.lunwentongxue.com)整理,更多文档,请点毕业文档范文查看 蓝鲸特征原文本片断: 体态特征——雌大于雄,南蓝鲸大于北蓝鲸。上面观,吻宽而平。背鳍小,高约0.4m,位体后1/4处。鳍肢较小,其长占体长的15%。尾鳍宽为体长的1/3至1/4,后缘直线形。蜇沟55~88条,最长者达于脐。每侧须板270~395枚。体背深苍灰蓝,腹面稍淡,口部和须黑色…… 如此详细罗列,以大量数据来说明体态特征,没有侧重点,其中一些句子和段落甚至可有可无,针对性不强。而且这只是其中的一段,如此多的段落,学生不仅无心阅读,更无法自我归纳体态特征的要点,于是造成学生死板地用“复制”大段的内容填充卡片的上“特征”项,应付了事。针对这个课堂教学中的现象,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阅读特点,修改后体态特征全段: 蓝鲸身体长椎状,看起来像被拉长。头平呈U型,从上面看,嘴巴又宽又平,口部呈黑色。背部呈深苍灰蓝。背鳍小,高约0.4m,位于身体后1/4处。鳍肢较小,长度占身体长的15%。尾鳍的宽度为身体长的1/3到1/4。 精简、重构后的文本无论对教学内容,还是对学生来说,针对性都很强,结合实物图片,有效促进学生阅读,使学生能够从中又快又准确地归纳提取体态特征,顺利开展教学。 扩大文本选择多元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组合,个性差异的学生具有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多元拓展信息技术文本材料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满足学生对不同文本材料的多元选择需求,激发学生广泛阅读、自主阅读的兴趣。也使学生在与多元文本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个性。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要求,努力开发和利用多种文本材料,扩大学生选择余地,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选择文本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教学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风车的制作》这课,要完成的技能目标是熟练WORD文字的剪切、复制、移动和删除操作。我在导课时不光采用了课后练一练中打乱顺序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文本,还适当增加了乱序后的其它一些科学小故事,如“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灯泡的发明”、“阿基米德的巧计”等等,并把它们分别以单独的WORD文档形式存放在学生的桌面文件夹下。 这些精彩的故事,扩大、丰富了学生的选择,课堂的预设是每位学生读完两个故事,课后结果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基本上都看完这些小故事,并运用剪切、移动等功能把这些小故事编排好了合理的顺序。 多元的文本选择,就好比孩子们在海滩上捡五彩贝壳,捡到一个漂亮的还有更加美丽的。 突出文本内容思考性 阅读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可以说阅读就是思辨的载体,课堂文本材料的设计应当突出内容的可思考性。当前信息技术课堂的设计都偏向于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以这些值得思考、回味的题材出发,可以选择、设计能够让学生阅读深思的文本信息。 例:《当地球变暖之后》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熟练掌握有选择地从网上下载文字和图片,根据主题,对网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这一课的设计,施教者任丰老师着眼于当前普遍关注的环境保护主题,课堂通过观看动画,让学生站在动物的角度说一说,随着地球变暖,谁在哪里想说什么。通过网上下载动物的图片,将它放到写字板里,并把他们要说的话写在图片的后面。然后以你作为地球的小主人,对于地球变暖,你想说什么?任老师推荐了“地球一小时”活动,并出示了图标。通过让学生查找“地球一小时”图标,下载到写字板里,并在后面写上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阻止地球变暖。 对于查找“地球一小时”图标的任务,我认为,不光可以查图标,还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查一查什么是“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学生初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地球一小时”文本材料:“地球一小时”是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呼吁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2009年3月28日晚20:30熄灯一小时,展示公众对达成全球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支持…… 通过对“地球一小时”文本进行系统、全面地阅读,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全球的气候环境,思考全球变暖的根源在哪里,还可以用其它哪些形式来参加这个活动。并将“地球一小时”复制到写字板中,写上思考后要采取的行动。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信息技术文本材料的设计要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阅读文本材料的兴趣,乐于读文本材料,乐于思考。当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不光在选择、设计文本材料时要下一番苦功夫,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也应肩负起重任,促使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思考后内化文本,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即要让学生对文本材料“读一读,想一想,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通过这种模式的长期教学,培养学生电脑阅读习惯,关注学生重视文本,最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宋飞,王卓铭. 网络时代青少年阅读习惯调查.传媒,2005(06) 霍德华·加德纳著 沈致隆译 《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