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论文资料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教育论文
-> 让声音变得更美妙——小学信息技术课《编辑声音》教学设计
教育管理论文范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资料
|
小学教育论文范文
|
现代教育技术
|
应用数学论文
|
数学教育论文范文
|
心理学论文
|
教育技术学论文范文
|
教育管理论文
体育教育论文资料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数学教育论文资料
|
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论文资料
|
汉语言文学
|
心理学论文资料范文
|
中文专业论文
让声音变得更美妙——小学信息技术课《编辑声音》教学设计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文档。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文档
让声音变得更美妙——小学信息技术课《编辑声音》教学设计苏州市金闾外国语实验学校 张秀梅
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课堂为中心,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方案、对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减少和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必须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对其进行全面周密地策划和精心巧妙地设计。教学设计的提出,正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规律性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它是规范教学活动并使其逐步达到最优化的最佳设计方案。因此以下是我对《编辑声音》一课进行的教学设计,旨在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让编辑的声音更美妙。
一、教材与学生的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27课《编辑声音》,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本节课主要是学习利用WindowsXP中 “录音机”程序进行“编辑声音”,它是在“欣赏音乐”和“录制声音”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将录制的声音进行去除杂音、添加背景音乐等编辑操作,来完成对声音文件的处理。
“录音机”程序是本教材计算机基础知识中的内容,这个软件既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学生又非常感兴趣。就内容而言,虽然技能操作比较简单,但是如果能将问题处理的更好还需要很多方面的知识。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带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软件的操作。使学生在编辑声音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朗诵和音乐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审美创造的愿望。激发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帮助。
2、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操作技能和欣赏能力的基础上展开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声音的录制,对声音的兴趣还没有减弱,所以对于编辑声音来说兴趣是较高的。本课主要是利用录音机来进行简单的编辑,通过小组团体合作,更能激发学生动手的乐趣,让学生相互演示,互相讨论,将声音编辑的更加完善。
二、教学设计过程的主要环节
1、教学设计思路: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们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情感教育如审美、环境、合作、爱国等等, 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两条命令来编辑录音文件,通过这种技巧处理,使录制的声音文件更美妙。因此,从欣赏一曲录制的声音文件入手,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通过学习“录音机”程序了解声音文件是可以编辑的。学习了对声音文件进行处理的方法及实践应用,使学生不但熟练了操作能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时间的概念,美学概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性。最后通过小组合作《建队六十周年献词》庆祝活动,对录音文件进行编辑,又再一次表现出了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内容的设计
确定了教学思路,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对本节课的课堂教学。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方面考虑教学内容的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也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范围内。
教材中本节课包括两个知识点:
(1)会利用“截取声音”功能删除声音文件中多余的杂音。
(2)会利用“混合声音”功能为声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
根据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和教材的分析,认为这两个知识点如果作为命令教学、功能教学,操作难度小于理解难度,让学生照着学、试着做几个练习会比较容易,花费的时间也不多,但是,学生在课上恐怕只能学到一两个好用的方法,而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不会很多。信息技术课是在学习技术,但是,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绝不仅仅负有学习技术的责任,而是应该担负起多重职责。只有设计一个有趣的、有意义的任务,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需要,进而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并在掌握知识后能应用于实践,解决问题,同时进一步理解、巩固了知识,获得多方面的收获。
这样,为了让学生在课上得到更多的时间,去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我在课前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存在于资料库中,以免课上学生花太多的时间去录制声音和搜索背景音乐,而减少了两个命令的实际操作时间。
2、教学目标的设计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教材的剖析,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学习用“录音机”程序进行“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编辑的声音文件,激发学习兴趣,并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合理的评价。
3、教学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的方法,难点是对声音当前位置的确定。
4、教学策略
(1)在新课标与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围绕“有效课堂”的研究课题,以新技术的普及与应用为重点,做到教材的灵活运用和有效拓展,优化课堂教学。
(2)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通过师生、生生、生机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编辑声音的过程,内化操作步骤的要求。
(4)结合媒体精心设计自主学习场景,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实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围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三、教法运用与学法指导
1、教学方法的运用本
文档
由文档同学网(
www.lunwentongxue.com
)整理,更多文档,请点
毕业文档范文
查看
在教法运用上,根据皮亚杰的建构理论,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 “创设情境”、“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师做好主导作用,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教师只是创设各种条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帮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牵引或代替学生思维。因此,在采用各种教学方法的同时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2、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根据学生兴趣及年龄特点,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通过任务驱动,启发分析等,能够用所学知识去进行实际应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等方式完成对信息的处理,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采用网络教室中的屏幕录制功能,采集操作视频。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录制声音、诗词多样化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加深学生对声音编辑的兴趣。
3、制作课件,进行直观教学,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教学活动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的录制,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老师录制的一段声音(师播放声音文件),听听这段声音怎么样?
生:很多不同种声音在一起。(有雷声,风声,火车声,笑声……)(预设)
师:是的,(你们听到了很多种不同的声音。)你们知道老师是怎么做的吗?
生:把声音编辑了。
师:对了,那你们想不想做?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编辑声音。
板书课题:编辑声音。
(设计理念:通过欣赏编辑过的声音,知道声音可以被编辑,从而自然导入本课,学生也能顺其自然的学习编辑声音。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学习任务,并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这样就可以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播放“江雪”声音文件。
师:你们觉得这个声音录制的怎么样?
生:有的地方有杂音,声音太单调,加上背景音乐会更好!……。(预设)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想法很多,你们想不想把这段录音编辑好?
生:想。
师:谁来说说,你想怎么做?
生:去杂音,加背景音乐……。(预设)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纠正。并确定编辑声音的操作步骤。
1、截取声音
任务1:删除“江雪”文件多余的杂音。
师:要删除杂音,首先要确定杂音的位置。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边听边记录杂音的时间)
师:杂音的位置在哪?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声音的时候看窗口左侧显示的时间,来记录杂音的位置。
教师演示:
去除文件前多余杂音,使用“删除当前位置以前的内容”命令。
师:同学们,你们会了吗?文件后面多余的杂音会删除吗?
生:会!
师:现在请同学们完成去杂音的任务,小组之间可以小声的讨论,也可以阅读书上的操作步骤。(P132-P134)
(提示:完成之后,注意保存文件。)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辅导。
(让学生把完成好的作品上传。)
师选择学生作品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点评,互相学习。
2、混合声音
师:我们已经去除了文件的杂音,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呢?
生:为文件加上背景音乐。
任务2:为“江雪”录音文件配上背景音乐,使录音效果更好。
(学生自学教材,或通过资源库观看操作视频来学习。)
师:比一比,哪个同学的作品最好,小组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生进行自学练习,师巡视指导。
学生演示操作方法,师补充小结。
操作结束,上传作业。教师播放并让学生点评。
师小结:背景音乐和朗诵的诗词意境相符,比较好!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得到新知。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把教材、资源库、同学、教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让师生、生生、生机之间产生互动,形成设计团队。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促进成长,使知识的吸收和掌握更牢固。尤其资源库的合理利用,可以随时观看,随时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新途径。在添加背景音乐时,学生可以在资源库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背景音乐,在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操作的同时,达到了与音乐课的学科整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巩固拓展,内化认知
1、提出练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完成。
建队六十周年,我们学校五年级的同学,代表全区的少先队员进行了献词,老师把同学们的朗诵录制了几小段。现在想把他们编辑一下,你们能帮我吗?
(1)把朗诵的声音中杂音去除。
(2)给朗诵配上背景音乐。
(3)把几段录音合成一段。
(学生实践操作,师巡视指导)
学生质疑:
几段音乐怎样合成呢?(预设)
(学生再探讨、交流,继续操作)
教师提示:
(可观看资源库中自学操作视频)。
结论:可运用“编辑”菜单中的“插入文件”命令。
2、保存作品,提交作业。
3、教师播放作品,师生一起评价。
(设计理念:叶圣陶曾说:“教师所务,惟在启发诱导。”这就是说启发诱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觉地去想、去分析、去研究、去开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我及时地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完成练习任务。对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利用知识迁移来自学新的知识,在合作学习中增加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的机会。层层递进的练习设计能够,能更大的发挥学生的潜能。)
(四)探究实践、回顾提升
师:我们通过学习 “文件混音”,又认识和运用了“插入文件”命令,那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编辑(E)”菜单中的
“粘贴混入(X)”与“与文件混音(M)”,“粘贴插入”与“插入文件” 命令。它们的使用方法与效果上有什么异同?为什么“粘贴插入”与“粘贴混入”是灰色按钮?(预设)
(1)学生尝试两组命令的操作。
(2)分组交流操作心得。
(设计理念:对录音机功能学习的完善,通过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能力。同时,对未知知识的探究,学生可以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在以后的不断学习和实际生活中寻找答案。)
(五)小结任务,结束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使用“录音机”程序进行声音文件的编辑,但还有一些功能我们没有学习,请同学们课后能自学并好好练习,力争做个音乐编辑小能手。
(设计理念:进行举一反三的教学,激发学生课后学习的延续性。因为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是最有魅力、最有价值的课堂。通过开放的学习知识,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都得到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得到不同的收获。)
六、教学实践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将录制的声音进行编辑,让声音变得更美妙。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电脑的多用途,感受信息技术可以运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看,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为主。教师只对“截取声音”和“混合声音”两项功能的使用作了画龙点睛式的讲授,大部分时间是通过师生对话和学习讨论,加上教师总结来得出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全节课学生基本处在兴趣状态。一开始从欣赏录制的各种声音发现声音是可以编辑的,是怎么做的呢?留下疑问,也布下了任务。通过层层深入,激发了学生跃跃欲试的劲头,引起学生兴趣。在学生练习基础上,展示了更好的内容,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求知和实践的欲望。
2.通过讨论,不但解决了难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渗透教育。
3.这节课不但学习了信息技术,而且通过配上背景音乐也与音乐课进行了整合,是一个综合性课,但又显得自然,不是贴标签、生拉硬拽。
4.这节课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操作,而是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学习信息处理方法,学习其他美学、语文、思想等知识。
“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心考究的有示范性的教法,影响学生的学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分析问题,引发辩证思维、直觉思维捕捉灵感,并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体验和反省,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的请学生谈一谈“你是怎样制作的?”“为什么这样做?”从而强化学习方法,让其他学生也体验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通过这堂课,感觉到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对于学生的学情的考虑更加的重要,因为学生使用电脑的差异实在是太大,这点一定要充分的考虑进去,应该把教学的内容分层次,分等级的教授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不会的学生完成初步的任务即可,对于学情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的提高一些教材的难度,这样不会让会的学生觉得时间太多,显得无聊。也不会让稍差的学生觉得时间不够,无法完成所有的任务,在这点上将是以后教学过程中重点注意的问题。
让声音变得更美妙——小学信息技术课《编辑声音》教学设计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分层施教 点亮创新智慧——制作..
下一篇
:
《复制与粘贴》——对教材内容的..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声音
变得
美妙
小学
信息
技术课
《编辑声音》
教学设计
2011-11-17 09:00:55【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