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二)
,所谓“强势群体”在受众中仍然是一小部分人,他们代表不了大多数人对信息的需求,也不能成为具有导向作用的“舆论领袖” 。相反,新闻传媒若在传播上过多地向这部分人倾斜,就会造成受众在接受信息上的不平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形成传播学上的“信息沟”。这样做不仅使媒体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越来越远,而且会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新闻传媒在满足“强势人群”的需求的同时,要给予“弱势群体”更多的关注,在新闻宣传的内容和形式上把对他们的服务做深、做细、做实,给社会各阶层提供一个各得其所、平等互爱、和睦相处的人际环境,鼓励他们团结起来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第四、搞好危机传播,维护社会安定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已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从国际环境来看,伴随着我们加入一个全球化的开放社会的是金融危机、财政危机、战争危机、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危机;就国内情况而言,我国正处于一个向城市化、工业化转变的社会转型期,这个转型期所必然面临诸多复杂的公共安全问题:如社会治安的问题、食品质量的问题;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高强度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环境破坏造成的洪水、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难;以及火灾、矿难、车祸、房屋倒塌等安全责任事故……如此等等都给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极大的威胁,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新闻传媒在危机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危机管理的实质是信息的管理。出于安全的需要,无论是危机发生的前后,人们都希望在“第一时间”里获取各种关于危机的信息。而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新闻传媒有责任、有义务把这些信息及时告诉给人们。在新闻传媒的关注下,有关危机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影响有时甚至超越了危机事件的本身。反之,危机传播中的任何信息不对称,都会影响对危机的处理,甚至会加重已有的危机。其次,危机管理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危机危机,有危有机,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是促成危险向机会转化的关键。实践证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能化险为夷,最大限度地减轻危机造成的影响。正是由于新闻传媒在SARS事件中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了广大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推动了群防群控局面的形成,才取得了抗非典的胜利。再次,危机管理离不开上下的沟通。新闻传媒作为联系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任务,在危难时刻其作用尤为突出。新闻传媒要把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影响,以及人们的反应及时报告给上级,同时把上级应对和处置危机事件的指示传达给群众,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新闻传媒要建立危机传播的长效机制,它包括:
1、预警机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危机都有一个持续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果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就会把危机扼制在萌芽中;如果麻痹大意,掉以轻心,就会使可能的危机转变为现实的危机。预警机制就是“警钟长鸣”,让人们防微杜渐、有备无患,随时绷紧公共安全这根弦,对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保持高度的警惕。
2、信息披露机制。危机传播中所涉及的信息不同于需要保密的国家安全的信息,它涉及每个人最切身的利益,公众享有对危机的知情权。这就要求新闻传媒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及时、公开、透明、客观地向公众公布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信息,充分发挥媒体环境监视的功能。
3、应急处理机制。危机管理是机遇性管理,由于危机何时发生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它常常使新闻传媒不能按照常规那样来组织、协调和控制传播;这就对新闻传媒在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报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处理机制的特征是“时刻准备着”,以不变应万变,它要求新闻传媒能在任何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作出快速的反应,有条不紊地组织、协调和开展危机传播的活动,担当起保障社会稳定、安定民心的“安全阀”和“稳压器”。
总之,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要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建设一个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法制健全、社会安定、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鼓与呼。
新闻媒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