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一、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有何区别?
答:表外业务,是那些不会引起资产负债表内项目发生变化的业务活动。表外业务产生于承诺或约定事项,它可以给商业银行带来业务收入或减少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但按传统的会计核算程序,又不算作资产或负债,因而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表外业务没有发生实际的货币收付,银行也没有垫付任何资金,但根据事先的承诺或约定,已形成了银行的债权债务,它们随时可能转变为事实上的资产或负债。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代理事项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银行在办理这类业务时既不是债务人也不是债权人,而是处于受委托代理的地位,以中间人的身份进行各项业务活动,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服务性质的,它既满足了经济社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又能吸引更多顾客,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
问题二、我国商业银行应建立怎样的表外业务管理模式?
答:(一)统一表外业务的核算对象,明确表外科目
依照国际惯例,表外核算应只反映或有事项,即反映未涉及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但又必须承担一定经济责任的重要会计事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考虑将当前表外核算对象分为或有资产/负债、市场风险和备忘科目三大类进行核算。其中:或有资产/负债类科目是反映和控制各类担保、承诺业务,如贷款偿还担保、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以及应收未收利息等;市场风险类科目用来反映和控制金融衍生业务,如金融互换、期货、期权及远期交易等产品相关的业务;备忘科目是反映和控制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等。同时根据具体情况和业务需要,每个大类科目下再细分成二级明细科目,根据业务品种细化或有资产/负债、金融衍生业务的核算。
(二)改革表外业务账务组织和核算方法
现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除对结算类的中间业务有规定,对大部分中间业务未曾重点规范,然而银行大部分中间业务都记入表外科目,不区分表外业务的业务性质,使用单式记账法,是不能全面反映中间业务增减变化的具体情况。因此,建议根据具体情况,结合表外业务发展实际,适时地选用单式或复式记账法,在设置有关登记簿的同时,相应设置有关的分户账、总账,并将“广义”的表外业务全部纳入会计核算范畴,全面核算各种中间业务的形成过程。
1.对不引起银行资金运动的咨询服务类业务,因本身不会产生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在表内对其收取的咨询服务费进行会计核算。
2.对以委托代理类为代表的表外业务,虽未引起银行表内资产负债总额的变化,但它引起了银行现金流的变化,具备进行表内科目核算的基本条件,可采用复式记账法在表内设置对应科目进行核算,记入表内总分明细账中。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对此类科目轧差后进行汇总报表,不会虚增表内资产总额。
3.对金融衍生类表外业务,由于其是以合约形式确定的在未来结算的一种未来交易,且交易频繁、金额巨大、蕴藏风险,应采取在合约确立时使用表外科目进行复式记账法核算,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合约交割时,再根据实际交割情况,由表外科目转入表内科目核算。同时应在表外设立账簿,记录其发生、终结的整个过程。
4.对或有资产类业务(如应收未收利息)和或有负债类业务,因不引起银行的任何资金运动,只是拥有或承担了一种或有债权/债务义务,并且银行拥有的“或有资产”是与“表内资产”相对应的概念,而非与“或有负债”相对应,同样承担的“或有负债”是与“表内负债”相对应,而非与“或有资产”相对应,因此可采用单式记账法在表外科目核算。
5.对有价单证、重要空白凭证、抵(质)押品等财产登记性质的内容,可在“备忘科目”类核算,备忘科目的记账方式采用单式记账法。具体处理与目前在表外科目中使用的方式相同。
(三)建立单独的全口径中间业务报表制度
近年来,金融企业中间业务品种增多,业务创新力度加大,而现有表外信息披露包括会计报表附注和补充揭示尚不能满足表外业务的信息需求。建议单设“中间业务状况报告表”和“表外风险资产折算表”,对表内外核算的中间业务的总额及重要表外业务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以附表形式进行单独披露。会计期末,银行应根据中间业务表内外各科目发生额及余额的明细情况,并依照表外风险资产转换系统编制附属会计报表,在财务报表中统一列示中间业务的经营情况,反映中间业务的潜在风险,并将表外风险资产按一定的转换信用系数转换成表内业务,统一纳入资本充足率指标考核体系中考核,以便为表外经营决策提供支持,同时有利于改善商业银行会计信息质量。
问题三、如何从外部环境方面对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予以扶持?
答:(一)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家商业银行都逐步认识到了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各行对如何管理、发展表外业务应逐步成熟、一致模式。
(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涉及到资产负债业务、衍生金融工具、投资银行业务、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人才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上一直从事资产负债业务,加上这几年实行分业经营,银行员工远离证券业,缺乏从事财务顾问的专业经验,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人才则更加缺乏,因此应加强培训,吸收更多专业人才。
(三)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性利率将逐步取代目前的管制利率,商业银行必须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表外业务创新,逐步扩大表外业务的比重。为此,国内银行界必须加强协作,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并着手解决表外业务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