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辩问题
问题1、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答: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关系到全面建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对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性重构、重组与重建,从根本上解决包括粮食生产与供应在内的农业问题,10亿农民的生存,温饱,小康问题和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在内的所谓‘三农’问题, 最终实现‘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总需求与农村金融服务总供给相协调、 相匹配。
问题2、如何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难的问题?
答: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难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客观信用环境差。主要表现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滞后,社会信用观念淡薄,诚实守信社会基础较弱。
二是农村信贷客户生产经营业绩不高。主要表现在农村信贷客户生产经营绩效不明显,利润较低,甚至还有亏损经营现象发生,导致农村普遍存在信贷客户信用等级低下现象发生。
三是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所支持的信贷客户由于经营亏损等因素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投放信贷资金不良贷款率不断增加,信贷资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农村信贷客户造血能力较弱,难以达到金融机构信贷准入统一条件。主要表现在信贷客户资产负债率不合理,自有资金比例不足,抵押担保条件不具备等方面。
五是贷款抵押担保手续繁锁且收费标准太高。主要表现在一笔贷款的抵押担保手续往往需经银行(信用社),评估机构、登记机构、公正机关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办理,同时各部门均要收取一定比例(按贷款额)的相关费用,这样既繁锁了贷款办理过程,又增大了贷款资金成本。
六是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应量不足。主要表现在:①农村金融机构存款组织难度大;②农村金融机构自身资金调控能力差;③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理念和方式,致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逐步向城市和高效益行业集中和倾斜。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好农村金融机构发放贷款难问题:
一、转变观念,全心打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可以通过社会信用工程建设等方式,逐步改变农村客观信用环境,夯实诚实守信的社会基础。
二、着力培养农村优势产业。立足本地资源开发优势,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
三、抓降增效,努力形成农村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农村金融机构要紧紧依靠社会力量,努力抓好不良贷款下降和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工作。
四、加强对农村信贷客户的帮扶和监管工作。主要是帮助农村信贷客户逐步增强其造血功能,努力提高生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和信用等级。
五、完善贷款抵押担保机制。可以通过政府统一协调方式简化程序提高率,同时降低贷款成本。
六、逐步壮大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实力。①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大存款组织力度;②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自身资金调度调控能力;③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农村金融机构所组织的存款资金不外流,以增强其支持农村经济的信贷资金实力。
问题3、国有银行的撤退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答:随着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我国农村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正规金融体系。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农业发展银行职能由综合业务向单一粮食收购贷款的转变、以及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难以真正突破,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削弱,已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带来以下两方面的影响:
一、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1996年以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并没能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改革促使农业银行逐步从农村市场撤出其贷款业务,并关闭了农业合作基金会和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从而使农村信用社在我国农村正规贷款市场处于垄断地位,而垄断的农村金融市场一般来说是低效率的。随着农业银行在乡镇网点的减少,农发行业务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以及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但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不少信用社却无法名副其实地长期承担农村金融“主力军”角色。
二、单一模式难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相关的是,目前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单一模式的正规农村金融体制无法兼顾我国东中西部的地区差别,满足不同地区农户和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时间上,由于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水平的逐步提高,金融服务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空间上,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金融服务需求也各不相同。而全国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模式、贷款方式、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相差不大,难以对需求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三、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趋势和贷款难。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呈现以下特征:农产品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和不稳定,加上小规模自给自足的农户极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乡镇企业大量倒闭,导致贫困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缺乏投资机会,大量民工外出打工,但其挣得的钱又通过农村金融机构回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农村、农业和农民难以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恶性循环。农户特别是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普遍存在。农业银行逐步走向商业化经营,在农村地区撤并机构,减少网点。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服务手段仍不能适应农户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小额信贷增加了农户贷款,但对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显著减少。另外,农户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高,贷款额度低,信用社发放小额信贷的热情难以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