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废两改元的通俗解释
二、废两改元是在怎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三、整个废两改元的历史经过
四、对中国近代金融产生的巨大影响
五、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在中国历史上在民国以前是以白银的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再向前追溯汉朝以前是以铜质的制钱为货币单位,这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银两作为主币,制钱成为了辅币。清朝末年,银两作为主币,已显十分不便,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政府铸造银元,成为合法货币。未及正式发行流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建立。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币制纲要》,规定以银元为货币单位。
论“废两改元”
在中国历史上在民国以前是以白银的两作为货币单位的。再向前追溯汉朝以前是以铜质的制钱为货币单位,这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明清时代银两作为主币,制钱成为了辅币。清朝末年,银两作为主币,已显十分不便,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币制则例》,政府铸造银元,成为合法货币。未及正式发行流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建立。3月南京临时政府公布了《币制纲要》,规定以银元为货币单位。
从国际层面上看, 国民政府废两改元”政策的出台与1929 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 世纪20 年代末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 使金本位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遭受沉重打击, 经济陷入严重萧条, 资本主义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为了应对危机, 从1931 年底起, 英、日、瑞典、加拿大等国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黄金升值造成的经济衰退和恐慌, 相继放弃金本位, 实行货币贬值, 并以纸币为流通货币。1933 年6 月, 美国总统罗斯福签署了”白银收购法”, 规定政府购买白银数额必须达到准备金的1/ 4, 或通过购银把国际银价提高到每盎司1”29 美元。西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金本位的放弃, 特别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大量购银, 使得世界黄金的需求量大大减少, 黄金的价格开始下跌, 而作为黄金比价的白银的价格则开始上随着国际白银价格的上升, 中国白银的购买力、币值、汇价也随之上涨, 这不仅阻碍了中国贸易的出口、便利了外国商品的进口, 影响我国工商贸易的正常发展, 而且减少了外资和侨汇流入, 从而加剧了由于国际银价升值和贸易赤字对我国经济的打击。因此, 从1932 年底国际市场银价上升后, 中国经济开始出现金本位国家在币值升高时所经历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不但批发商品价格在1932 和1933 年底分别下降,且中国的出口值也下跌了国际白银升值直接导致中国的金融紧缩和经济衰退, 对我国造成极大伤害。
中国工商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因外国货币价值下跌后其商品价格下降, 中国商品无力与其竞争, 从而使国内产业难于维持。中国农民饱受打击。农产品原料及其副产品由于汇率上升而难于出口, 农民购买力减低, 生活更加艰难。加剧了金融紧缩并引发国内恐慌。我国钞票法定现金准备必须有60%的现银。国际银价上升后白银大量外流, 使我国的信用准备减少, 银行既不敢多发行钞票, 又不敢发放贷款, 使亟待资金融通的工商业几乎到了坐以待毙的境地。海关收入也大大减少。为了摆脱这种外来因素给我国带来的灾难和消极影响, 当时中国的工商企业及政府要人一致认为, 必须进行币制改革废除银本位。因为只有稳定币值, 才是解决当时中国金融弊端的治本之法从国内层面来看, 长期以来的废两改元成中国币制的极大紊乱。鸦片战争后, 西方列强又通过自铸银币对中国进行长期的经济侵夺, 再加上国内军阀实行封建割据式统治, 中国的货币状况更加币种繁杂、计价杂乱、流通无序。同时, 由于中国自身不产白银, 国内白银绝大部分依靠外国市场,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 中国从世界白银市场的边际购买者变为被动求购者, 这样就使得国内货币体制极易受到国际市场白银价格涨落的冲击, 中国屡次因国际银价变动而出现金融恐慌和动荡。因此, 自19 世纪末以来, 货币问题一直是历届中国政府讨论的首要经济议题。无论是清末朝廷还是北洋政府都试图统一中国货币, 改革中国币制, 但均未成功。中国近代的金融资本家虽然主张货币整齐划一,倡导” 废两改元”数十年, 但中国的金融现状却始终依然如故。到20 年代后期国民党执政前期, 中国的货币流通局面仍然十分混乱。银两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被银元所取代, 但国内外贸易进行货币流通, 仍旧是”废两改元”并用。货币种类的繁多和计价混乱, 不仅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的统一和稳定, 也严重阻碍我国工商业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进和健全。1932 年底, 世界经济危机期间随着西方各工业国和印度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后, 国际银价持续上升。受银价升值和经济大危机的双重打击, 中国脆弱的民族经济在国内混乱的货币制度和金融体制的阻滞下, 如履薄冰。当时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工商界有识之士, 一致认为统一币制、稳定币值是使中国摆脱经济困境的重要途径。” 银价上涨以后, 中国的物价自然随之低落。银币的价值既然增大, 它的购买力也自然增加”“物价直往下泻。中国的农民和实业工厂都亏了本, 一个绝大的危机已经侵入了中国的经济生活。”与此同时, 中国国内的银元数量有了大幅增加。
据估计, 1931 年全国流通银币170722. 5 万元, 其中中国铸造银币162722. 5 万元, 外国银币8000 万元, 而银两数量不足1 亿5000 万两, 且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武汉三地。上海银两存底, 1924 “ 1927 年间常在5000万两左右; 1928” 1932 年6 月底常在8000 万两上下。反观银元存底, 从1923 年的3560 万元, 逐年增加, 1932年6 月底达23913 万元, 开空前未有记录, 大大缓解了银元不敷周转的困难, 此长彼消, 对比悬殊, 银元取代银两成为必然。随着银元数量的增加, 银元的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不但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大部分的商业交易, 使用的都是银元, 而且一般新式的企业, 也都以银元作为自己的会计单位, 银两只是在大宗贸易和对外贸易中才使用。作为银两” 守护者”的钱庄, 虽然业务主要使用银两, 但是随着银元流通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 钱庄对银元的使用也不能不日益增加。这从1927- 1933 年钱业公单收付中银两银元的变化, 可以得到明确的反映。这样, 为了应对经济大危机所引发的国内货币危机, 发展日益维艰的民族经济、巩固政权, “ 废两改元”就成为国民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货币危机, 1933 年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废两改元。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财政金融方面采取的第一个重大举措, 废两改元政策不但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件大事, 而且也是近代中国金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是, 就目前对此问题的研究现状来看, 有关废两改元的文章和论著仍然非常少见, 仅有吴景平的评上海银钱业之间关于废两改元的争辩, 张伟琴、孔维文的论废两改元,贺水金的论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和姜季钊的废两改元前的新疆纸币等文章。其中, 吴景平的文章认为1933 年废两改元之前银两并存, 是钱庄业赖以维系其传统优势与特权的重要原因, 为了维持其特权, 钱庄业对废两改元始终持消极态度, 并在1932 年就实施废两改元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辩。后来由于银钱业之间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导向等, 使上海银行业取得了优势, 得以参与拟定废两改元方案, 但这场争辩客观上也为国民政府实施对银行业的统制做了相应的准备; 贺水金和张伟琴、孔维文的文章主要对废两改元的准备过程和实施情况进行介绍, 并对废两改元成功的原因和历史影响进行初步分析; 姜季钊的文章则主要对废两改元前的新疆纸币进行了分析。
我国用银铸币的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春秋中晚期和战国早期, 就已开始用银铸币。但因为没有固定的总量和成色, 所以一直以秤重评色计价, “ 两”一直是计数基本单位。明朝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 重量、成色均有了一定标准, 且按枚计数的外国银元如“ 本洋”“ 、” 鹰洋”“ 等大量流入中国。但是, 由于其市场价格远远超过其本身的实际价值, 甚至和中国银两进行不等价交换, 致使大量生银流出中国, 给中国近代的币制带来了混乱。因此, 公元1888 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以” 裕国用! 保利权”为由, 奏准设立广东造币厂开铸机制银元该银元正面有光绪元宝( 满汉文) 四字, 周围有广东省造和库平( 七钱二分) 字样, 背面中央有蟠龙纹, 俗称” 龙洋”, 每枚含银九成。由于清政府下令将其作为法币使用, 各省又纷纷设局仿效, 因此” 龙洋”很快流通全国。1910 年, 随着”币制则例”的颁布, 银元成为本位币。不过, 传统的银两仍然继续流通使用。银元和银两的长期并存, 造成了中国币制的极大混乱, 也给政府的货币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因此,早在清末民初就出现了废两改元之争。特别是1914 年颁布”国币则例”, 明确了银元的” 国币”地位之后, 国内舆论” 废两改元之议, 即甚嚣尘上”.国币则例”虽然在形式上统一了中国的货币, 但是沿用数百年的银两制度依然存在, 银两银元并行的流通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从清末到国民党上台前期, 中国仅在偿还外债中, 因两、元混杂折合成金镑就蒙受巨额损失。因此, 这种” 两” 元”并用的双重货币制度, 严重影响国内财政金融的运行和国内外贸易的结算, 阻碍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国内民众强烈要求政府” 废两改元”, 统一币制。
1917 年, 上海商界人士苏筠尚、张知笙等便明确指出过” 两” 元”并用的7 点弊端, 主张贸易往来改用银元。1918 年上海银行公会成立后, 尤其是1919 年上海取消” 鹰洋”行市之后, 银行业人士和一些经济学者、金融学者在上海银行公会机关刊物”银行周报”上发表文章, 主张实施” 废两改元”, 并开始筹建上海造币厂, 为” 废两改元”做准备。但由于北洋政府的腐败、钱庄业的反对以及上海造币厂筹建的失败, “ 废两改元”根本无法实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浙江省政府委员马寅初再次提出了”统一国币应先实行废两用元案”。应该说,马寅初的提案恰逢其时, 因为此时的国民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垄断全国的金融, 而统一货币发行权是非常关键且无法回避的问题, 因此, 该法案于1928 年4 月27日被国民政府第58 次会议正式通过。这表明了国民政府对” 废两改元”的重视, 也意味着屡议屡废、拖延了近20 年的” 废两改元”有望得以解决。为了统一币制, 南京国民政府在1928 年召开全国经济与财政会议, 决定把” 废两改元”作为统一货币、解决银本位制度的” 第一步骤”, 并拟定了十点实施意见,决定在半年内建设上海造币厂, 在开工鼓铸新银元后,于1929 年7 月1 日正式实施” 废两改元”。 但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该项改革计划未能实施。1929 年2 月, 国民政府邀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美国财政专家甘末尔等来华为中国设计币制改革方案, 并组成” 中国财政设计委员会”, 以帮助解决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经过9 个月的考察研究, 甘末尔于同年11 月向财政部提交了”中国逐渐采行金本位币制法草案”, 该草案于1930 年3 月由财政部长宋子文公布。甘末尔在草案中建议中国实行金本位货币体制方案, 即” 该项计划仅把银币视为象征, 仅在某些时候作为标准, 而以黄金作为通用的交换标准”。 但该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国内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中国是银本位国家, 白银是国内使用已久的主要通货, 再加上我国黄金储备有限, 国民政府根本无法在短期内以黄金作为通货取代白银货币, 因此,甘末尔的金本位计划在中国这个负债累累的用银大国根本无法实现。尽管如此, 国民政府仍以此草案为提案, 在1931 年请美国费城造币厂制造金本位货币的模型, 并于1932 年由新竣工的上海中央造币厂试铸金币。但是国际银价的持续下跌, 以及中国无法在短时期内发行大量金币, “ 甘末尔计划”最终也无法实施。
” 废两改元”的实施
“ 甘末尔计划”失败后, 为了整顿混乱的货币现状,1932 年7 月7 日, 财政部长宋子文来到上海, 在其宅第召集了银钱业界代表会议。在会上, 宋子文明确表示“ 废两改元”势在必行, 并确定了” 废两改元”的三点原则: (1) 废除银两制度,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 以统一币制;
( 2) 完全采用银元制度后, 旧铸银元可照旧使用; ( 3) 政府决定每元法价后, 再行详细研究新币币值。[ 这些原则的确定, 实际上迈出了” 废两改元”的第一步。但是, 由于银两制和银元制并存是钱庄业维持其传统优势和特权的重要原因, 因此国民政府” 废两改元”的设想遭到了上海钱庄业的坚决抵制。虽然在政府的压力下, 上海钱庄业在原则上表示同意” 废两改元”, 但却一再强调银元制也存在种种弊端, 而银两制又是中国多年的习惯, 一旦废除, 可能会影响商业的前途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平稳过渡。因此, 他们主张在实行” 废两改元”之前, 政府必须先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政治清明、切实整顿软硬币、取消治外法权及外商银行发行纸币的特别权益、统一造币制度、统一发行等。否则” 若于仓猝之间, 突然宣布” 废两改元”, 将见市面立起纷扰, 各业争事投机, 物价失序, 金融紊乱, 是利未见而害即呈, 效未显而弊已著”。为此, 上海钱庄业界大力呼吁社会舆论, 主持公道。为了消除钱庄的抵触情绪, 国民政府财政部钱币司司长徐堪专门到上海, 就” 废两改元”的具体内容与上海银钱业界进一步磋商。1932 年7 月22 日, 宋子文再次来到上海, 进一步确定了实施” 废两改元”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 新银币重量、成色及法价; ( 2) 尚在有效期之银两契约, 其于银币折合之比率, 如何规定; ( 3) 应采用何种方法可使社会一般人对于此项变更了解而信任。此外, 还决定成立以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为主席,包括国内银行代表和外国专家的六人研究委员会, 讨论” 废两改元”的具体实施问题。经过反复研究, 该研究会就银元的重量、成色和银两的兑换等提出研究意见, 向国民政府提出实行改革的建议。研究会认为, 基于当时全国各地银两的汇兑都必须以上海的” 规元”“为中间标准, 所以推行” 废两改元”应从上海开始。因为一旦上海的” 规元”废除, 那么也就意味着各地的银两自动废除, 所以财政部确定的率先从上海实施的方针, 无疑是正确的。1933 年3 月1 日, 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令”, 决定自1933 年3 月10 起, 首先从上海开始实施” 废两改元”。这一法令的出台, 标志着国民政府” 废两改元”政策的正式实施。4 月5 日至6 日, 国民政府先后发布”废两改元布告”、”训令”等文告, 规定从当年4 月6 日起在全国正式推行” 废两改元”。其中, 最重要的举措就是规定由该年4 月6 日起, 一切公私款项的收付、交易和契约票据,一概用银元, 停用银两。” 兹定四月六日起, 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 须一律改用银币, 得再用银两。其在是日以前原定以银两为收付者, 在上海以外各地方, 应按四月五日申汇市先行折合规元, 再以规元七钱一分五厘折合一元为标准, 以银币收付。其在是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公私款项之收付、及一切交易而仍用银两者, 在法律上为无效。至持有银两者, 得依照银本位币铸造条例之规定, 请求中央造币厂代铸银币, 或送交就地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兑换银币行使, 以资便利。这样, 就从法律上取消了银两作为货币的资格, 标志着银元本位制度的真正确立。同时, 为了利于” 废两改元”的推行, 国民政府下令取缔上海公估局及熔铸宝银的银炉坊; 通令各海关, 凡有以银条、银块、银锭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出口的, 除中央造币厂的厂条外, 一律征税2. 25%; 规定在4 月6日以后新立契约票据与一切交易, 以及公私款项之收付仍用银两者, 在法律上为无效; 如有发生争执, 各司法机关应将主张以银两收付的请求驳回。为保存币材, 防范内地私铸, 并了解银两运输状况, 财政部规定:
自4 月26 日起, “ 凡有运输银两及其他可供铸币银类者, 应先将运输数量、运送地点、作何用途, 详细呈明,经本部核准发给护照, 方得起运, 如无本部护照, 私行装运者, 各关卡查获, 一律充公。此外, 财政部还要求国民政府各机关严格遵循币制改革令, 规定各机关计算数在是日以后不得用银两收付, 否则审计部不予以核销。这些措施的实施, 使” 废两改元”的货币改革得以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全面推行。同年, 上海中央造币厂根据”银本位币铸造条例草案”规定, 开铸币值为1元的新版银本位币, 货币的正面刻有孙中山侧面像及纪年, 背面刻有中国双桅帆船图案及币值, 俗称” 孙头”或” 船洋”, 银本位货币正式发行和流通。
“废两改元”是近代以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要变革, 同时也是我国货币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历经周折, 前后持续了数十年, 直到1933年方告实现。不仅对我国近代货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且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首先, “ 废两改元”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币制改革, 它结束了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称量货币制度的历史, 确立了新的更加完善的金属货币本位制度, 银元成了具有强制流通和无限法偿能力的本位货币, 从而为我国继续由金属本位货币制度向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其次, “ 废两改元”的成功, 也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金融体系向现代的转型。新兴的金融机构” “ 银行业借” 废两改元”之力得以更加顺利地发展, 其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而旧式钱庄业则因为”废两改元”顿时失去了”洋厘”和” 银拆”这两项重要的金融工具, 进一步丧失了其在金融业务领域的传统优势, 钱庄业的自身生存和发展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其在金融领域的传统地位和影响力从此日渐式微。其三, 废两改元”的成功,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货币制度, 统一了货币铸造权, 同时也初步整顿了国内混乱不堪的货币流通秩序, 打破了国内自清末以来各地货币互不相属的状态, 扩大了货币的流通范围, 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 进而打破了狭隘的地方经济结构和观念, 更好地适应了我国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促进国内统一的经济市场的形成, 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其四, “ 废两改元”的成功, 还避免了国人在从事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 两元并用”而带来的意外损失和麻烦,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 刺激了国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积极性, 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活动的不断发展。此外, “ 废两改元”的成功, 还同时消除了外国金融机构企图继续利用” 两元并用”所进行的金融投机活动, 以及利用它们阻碍中国继续实行币制改革、统一币制的图谋, 维护了国家的利益。
诚然, 与当时世界各国普遍放弃金属货币制度转而建立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相比, “废两改元”的成功仅仅是刚好赶上了末班车, 但仍然落后于世界货币制度发展的潮流。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从另一个侧面更进一步说明了1933 年” 废两改元”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成功, 同时也” 完成了对于币制的一次真正而有用的简化工作”从而为其后政府推行”法币”、实现现代通货管理制度扫清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废两改元”的成功实现,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第二次币制改革要取得成功则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情。
几点思考:
“废两改元”对于当时国民政府改革的金融作用:
从金融方面看,“废两改元”标志着新式银行业在近代中国金融业确立了主体和主导地方,对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废两改元”对于当时国民政府的经济作用: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实施“废两改元“的币制改革是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国内经济不断萧条情况下 实施的;因此,从客观上看,它有利于中国摆脱世界经济危机的干扰,有利于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的活跃,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生活的发展需要…
参 考 文 献
[ 1] 石毓符. 中国货币金融史略
[ 2] 贾士毅. 民国财政史( 6)
[ 3] 中国人民银行总参事室.
[ 4]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关于白银问题.
[ 5] 宋子文与银钱业商定废两改元原则[ N] .
[ 6] 本业为废两改元之临时大会[ N]
[ 7] 钱业公会致财政部电稿.
[ 8] 洪葭管. 中国金融史[M]
[ 9]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钱庄史料[ Z] .
[ 10] 中国币制改革问题[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