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需求拉动是导致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发生的次要因素及助推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物价上涨快,通胀压力大,原因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资源供应紧张。国内对本轮通胀成因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要素成本上涨所推动,但成本为什么上涨,还是需求拉动。2003-2007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全球资源需求的增长大大超过供给,导致2007年世界范围的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对中国而言,成本推动和需求拉动的通胀压力都很大。本轮通胀具有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增长“双轮”驱动性质,外需拉动对物价上涨影响巨大。外需拉动对2005-2007年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加工贸易出口的高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受外需快速增长影响,我国物价上涨趋势确立。
(二)有效供给不足方面的影响:
1、受近年的自然之灾害影响,需要大量的投入恢复生产、建设,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上有效供给不足
由于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国家要安抚民生,必然大量投入基础建设、恢复生产工程,使社会需求加大,拉动供应相对短缺和紧张的产品价格上涨,例如钢材、煤炭等基础原料的价格上涨,由此带动了下游产品的价格上涨。中国的需求增长还带动了国外能源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上涨,石油、铁矿石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内物价的提升。同时由于投资大增拉动总需求的增长过快,这其中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作用最明显。经济增长的两个来源是投入资源的增加和投资效率的提高。如果仅仅依靠投入资源的增加来维持增长,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增长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由此引发的生产资料等中间产品的紧缺就会导致价格的上升。
2、粮食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的主要推动力量
受自然灾害影响,农产品产出大幅度下降,使粮食等食品价格大幅上涨,从而带动了日常用品的大幅上涨。从2010年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情况显示,全国36个大中城市的31种受监测产品中,近80%的价格上涨。监测食品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统计数据显示,与9月份相比,共24种产品价格呈不同程度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数的80%。10月份,大中城市黄瓜、西红柿、油菜等15个主要品种蔬菜平均零售价格为每500克2.41元,比9月上涨10.1%。 在棉花价格大涨的带动下,下游产品的“衣”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两个半月的时间内,国内标准棉的现货价格就从1.8万元/吨上涨到2.8万元/吨,创11年以来的新高。作为终端产品的棉织品、服装等价格则上涨了10%~30%,羽绒服的价格上涨最为显著,与去年相比市场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到三成
(三)经济结构调整方面的影响
1、政府的宏观调控因素。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与计划的共同运行已使我国经济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在市场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即通过它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平衡,而在总量平衡的条件下,市场微观经济结构,即经济资源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配置问题应当由市场去处理。例如,长时间以来,粮食价格的持续下跌使得农民增收一直成为问题,农民消费上不去,我国整个消费的增加就会出现问题。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良性的发展,有必要加大整个GDP里面消费所占的比重。所以,这一轮粮食的涨价也有市场机制发挥的作用,同时,政府也制定了对农民收购粮食的最低收购价,这也就是说,我国的消费者和政府共同为粮食的价格上涨付出了代价。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并存,但两种体制经常发生摩擦,影响了价格机制的市场化发育和经济体系的市场化进程。
一方面市场价格机制正在形成,而另一方面我国市场价格决定行为的不规范,相应的有关方面,例如投资、财政、金融等体制、法制改革还没健全,因此在双规体制的矛盾下最容易引起价格的上涨。其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深化,价格受到供求的影响,长期受抑制的物价水平在需求的作用下发生改变。经济体制转型会伴随原先不合理的相对价格不断调整,要改变不合理的比价关系和形成新的价格机制。但是,相对价格比率的调整遇到社会各利益集团在利益分配上的阻力,价格具有向上刚性,所以只升不降的办法是为一能够起到调整作用的办法。最后,在投资体制不健全、市场又缺乏投资风险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的情况下,政府和企业的“投资热”依然存在,最终由投资膨胀引起了总需求膨胀使经济达到非均衡运行的状态。同时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投资资源配置不合理,一些基础部门仍然十分落后,这全都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部门。这些部门的产品和服务,面对经济的高速发展,难以同步扩大供给,所以只能通过价格的上涨来吸引超额需求,因此引起全面的物价上涨。
(四)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
在美欧等国家宽松货币政策的推动下,第4季度我国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急剧增大,外部价格冲击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量流动性进入到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后,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和化工原料的价格开始迅速上涨,我国国内市场也受到直接的影响,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迅速上升。过多的国际流动性在直接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加大了我国及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的泡沫。特别是我国逆向宏观调控政策形成后,国际游资通过各个渠道加大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渗透。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截至2010年9月,我国新增外汇储备2330.82亿美元,而第4季度单季实现新增外汇储备1989 .97亿美元,超过前3季度的85%,增速明显上升。在外部流动性加速进入的情况下,我国基础货币投放速度也相应加快,尽管受到加息等从紧信号的影响,但资本市场泡沫累积很快,甚至出现了过度波动的情形,进一步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通货膨胀治理机制
1、完善价格监测的动态机制;
首先应增加农业补贴,加快农业科技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率,鼓励农业生产,从根本上缓解我国粮食危机。加大核电、水电、风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加强科学研究,提高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以缓解能源危机。坚决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推行节约环保政策,减少资源消耗。逐步取消价格管制,减少市场需求压力,促进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恢复或增加对污染小、能耗低、但利润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出口退税,减少倒闭企业数量,缓解就业压力。同时,大力开展失业救济及就业指导服务,并对影响较大的低收入家庭加大直接补贴额度,减轻因政策调整而给这些家庭带来的痛苦。
2、健全货币供给的调控机制;
加大央行票据对冲力度,回收流动性。加强资本项目监管,严格控制国际热钱流入。在失业救济和促进就业政策的配合下,尽量提高人民币升值幅度和速度,促使人民币汇率尽早调整到均衡汇率水平,从而减少投机热钱流入和出口顺差所需投放的基础货币,同时还可以降低我国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成本,直接缓解国内通胀压力。总之,我国当前持续走高的通胀是由僵化的汇率政策和过分偏重外贸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共同作用而导致基础货币发行过量而引发的。因此,对我国长期以来缺乏战略调整的汇率政策和发展战略进行改革,减少外汇占款,从源头上控制基础货币的过量发行成为治理我国当前通胀的最有效的政策措施。
3、改进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
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等。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规范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等。此外,还要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做好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
总之,中国经济的巨型航母已经启动,然而近几年来的通货膨胀已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正确处理好防止通货膨胀与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系。既要抑制通货膨胀,把它控制在各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又要防止经济明显下滑,避免出现大的起落。货币政策要坚持有保有压,适当增强其灵活性。同时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保障民生、促进就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实现健康稳定高速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谢红,目前我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进度统计数据.2007、2009、2010。
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
宋国青,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报730期,北京大学CCER网站,2008.8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2008,央行网站,2008.5
谢利、牛娟娟,金融时报 2011.2
7,陶守梅、张春林、张小凡,近期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出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