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表现。由于我国目前贫富悬殊差距,居民存款层面差距极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居民存款层面的分析,对存款与消费、投资存在的矛盾展开论述,最终阐明实现居民存款与消费、投资的平衡增长才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录
如何看待近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2
一、我国银行储蓄的阶段性特征2
二、存款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居民收入的增加3
三、银行储蓄存款增加对经济的积极影响4
1、存款的增加代表着一种购买能力的增强,投资率的提高4
2、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
四、存款增加与消费现状6
五、存款的大幅度增加折射出的社会矛盾7
1、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存款差距扩大7
2、贫富悬殊矛盾8
六、实现存款与消费、投资的平衡增长9
如何看待近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
近年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总体上的反映指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银行储蓄存款相应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尽管自1996年起,中央银行连续8次降息,使利率降低了78.4%,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引致部分储蓄的分流,但银行储蓄存款在总体上仍然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从银行储蓄结构分析,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主要是体现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0多年来,银行储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由过去的以政府和国有企业储蓄为主改变为以居民储蓄为主。据世界银行估计,1978年中国国民总储蓄中,居民储蓄占3.4%,政府储蓄占43.4%,企业储蓄占53.2%。也就是说,社会总储蓄的96.6%来自国有部门。而近年来中国的国民储蓄结构已经变为:居民储蓄占83%,政府储蓄占3%,企业储蓄占14%,其中国有企业不会超过7%。也就是说,在社会总储蓄中,大约只有10%来自国家部门。
一、我国银行储蓄的阶段性特征
银行储蓄存款是指各项存款,是存款人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帐户上的货币。各项存款构成银行的主要负债,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银行根据存款的性质和期限的不同,按不同利率向存款人支付利息。在现行统计中,银行储蓄存款包括:企业存款(活期、定期)、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居民储蓄存款(活期、定期)、农业存款、信托存款、委托存款、其他存款。
储蓄是收入的函数。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反映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储蓄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1988年)、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1996年)、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2000年)和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银行储蓄存款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的增长速度为16%~20%。
近几年银行储蓄存款呈现恢复性增长的直接原因有:一是新股发行比较小,同时在监管部门对市场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的背景下,股票过高的市盈率开始回落。受股市行情影响,人们投资股市显得比过去谨慎,故分流的储蓄存款相对较少。二是与政府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加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城乡居民的收入进一步增长有关。三是随着证券交易保证金制度的改变,居民由证券公司开户转到商业银行开户,这部分资金以前不计入居民储蓄总额,但现在已在成为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存款的大幅度增加直接反映居民收入的增加
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是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和整体生活水平提高的直观反映。“十五”时期,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济总量的迅速扩大而得以快速提高。2000~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增加到8472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2622元。2004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5元,同比增长11.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同比增长8.4个百分点。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粮食价格的回升和粮食产量的增加,使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的富裕程度和消费水平,改善了居民的消费结构。而更直接反映居民“钱袋”状况的则是存款量的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度新增存款量几乎是逐年增加。2000~2003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由64332亿元增加到103618亿元;人均储蓄由5076元提高到8018元,增加年60%。2003年底城乡居民的储蓄总额是1980年底的259倍,是1990年的近15倍,是2000年的1.6倍。而至2004年6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已达229700亿元,同比增长18.2%。
三、银行储蓄存款增加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我国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一种经济购买能力的增加和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国民经济增长与投资率提高的资金保障。
1、存款的增加代表着一种购买能力的增强,投资率的提高
存款的所有者不是金融机构,而是非金融部门(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人),简单地讲,就是银行之外的单位或个人把钱存入银行,相当于银行把这些单位或个人的钱借来用。很自然,使用别人钱的机构(银行)要向提供钱的主体(单位或个人)按期归还本金,并且支付一定的利息。存款代表着一种购买能力,理论上讲,这些存款都可能从银行提出来用于购买货物或服务。因此,在经济分析时,把各项存款看作是社会购买力,这些购买力有的是即期购买力,把定期存款看作是潜在的购买力。这种划分也是相对的,因为有的定期存款可能被提前取出,有的活期存款可能转化为定期存款,长期存在银行。当各项存款增长较快时,意味着社会购买力增强了;当各项存款增长较慢或是下降时,则意味着社会购买力减弱了。
近年来,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增加,直观反映了社会即期的、潜在的购买能力相对提高。储蓄结构已由过去的以政府和国有企业储蓄为主改变为以居民储蓄为主,这种储蓄结构持续并保持存款量的逐年增加。与此说明现在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起来越向各项存款集中,而资金运用却成多元化的趋势。这对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上有积极作用的。
银行存款余额的增加,使得资金供给相对充裕。我国居民素有高储蓄的传统,总储蓄中有五成以上来自居民储蓄,其余为政府和企业储蓄。90年代以来,我国总储蓄率(总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总收入的比重)稳定保持在40%以上,2003年达到47%,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低储蓄传统形成鲜明对照,如美国的总储蓄率为15%,居民储蓄率仅为5%。高储蓄是高投资的基础,因此,90年代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平均为40%左右,也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
2、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银行储蓄存款是货币供应量的主要组成部分。狭义货币供应量(M1)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流通中的现金,另一部分是活期存款,包括: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农村存款和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组成。后一部分都属于各项存款。2002年M1为70882亿元,其中,流通中的现金为17278亿元,占24.4%,活期存款为53604亿元,占75.6%。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含存款的份额更大,M2是在M1的基础上,再加上准货币,即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准货币属于各项存款的一部分。2002年广义货币M2为185007亿元,其中准货币为114125亿元,占M2的61.7%,活期存款占29%,流通中的现金占9.3%。综合起来,在M2中,存款部分占90.7%。可见,引起货币供应量变化的主要成因是各项存款的变化。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直观反映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国内较高的储蓄率,支撑着我国投资率在相当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高投资率。也就是说,银行存款的增加为我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支持。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研究,1978~2003年资本年均增长速度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在GDP年均9.4%的增长中贡献近6个百分点。现阶段,资本的快速积累和高投资率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
四、存款增加与消费现状
投资与消费是两种不同的经济需求,也是GDP的不同使用方式。近年来,国内较高的储蓄率,支撑着投资率在相当长时期保持较高水平增长,而居民消费倾向降低,制约了消费率的提高。两者彼此形成了一种“消长”的关系。
我国是具有高储蓄传统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我国总储蓄率(其中居民储蓄占一半以上)稳定在40%左右,2003年高达47%,远远高于20%的世界平均水平。一方面,高储蓄为高投资提供了充裕的资金基础,而另一方面,它也制约了消费率的提高。在居民收入水平既定的前提下,储蓄倾向越高,消费倾向相对便会越低,并可能导致居民消费率下降;反之则有相反的表现。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表现出储蓄倾向上升而消费倾向下降的趋势。1989~2003年,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年均增长22.6%,人均消费支出年均仅增长11.9%;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74元提高到8472元,消费倾向由0.881下降为0.769;农村人均纯收入由602元提高到2622元,消费倾向由0.889下降到0.741。1992~2003年,最终消费率由61.7%下降到55.5%,其中居民消费率由48.6%下降为42.9%。1992~2003年,我国政府消费率由13.1%下降到12.6%,减少0.5个百分点。国际比较显示,我国最终消费率偏低,其中居民消费率偏低尤为突出。
从目前消费趋势看来,储蓄倾向的持续上升,是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共同影响的结果。居民的消费倾向在经历改革开放头十多二十年的迅速增长,消费结构已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居民攒钱存款用于购房、买车等消费升级支出,以及子女教育、养老和医疗等未来开支,直接导致居民存款的增加。
五、存款的大幅度增加折射出的社会矛盾
1、区域发展不均衡,地区存款差距扩大
我国是一个区域大国,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区域大国一样,在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均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各地经济均以快于改革前各自的速度增长,但是,由于各地经济增长快慢不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所加剧。1978~2003年,我国东部区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由50.6%上升到58.5%,上升7.9个百分点;中部的比重由29.3%下降到24.6%,下降4.7个百分点;西部的比重由20.1%下降到16.9%,下降3.2个百分点。
地区之间的经济以展差异,影响地区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从而影响地区内的存款量的增长。2003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6306元,中、西部分别只有7775元和6217元,东部是中、西部的2.1倍和2.6倍。同年,南部沿海地区人均GDP为18287元,北部沿海地区为14021元,南部沿海是北部沿海的1.3倍。2002年,陕西关中地区人均GDP为6759元,陕北人均为4339元,陕南人均为3302元,前者是后两者的1.6倍和2倍;同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为34295元,山区县人均只有6558,少数民族县只有4477元,前者分别是后两者的5.2倍和7.7倍。如果选择最发达的地区与最落后的地区相比,这种地区差距将更为悬殊。如2003年,上海人均GDP高达46718元,而贵州只有3603元,前者为后者的13倍。
此外,存款量的增加有较强的聚集性特征。即发达地区、商贸快速发展地区,存款的聚集性强。这种现象也导致地区存款的差距扩大。
2、贫富悬殊矛盾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随着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而得以快速提高,银行储蓄存款有了较大幅度增加,从每年增加几千亿元至每年增加二、三万亿元。2004年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29700亿元,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于2003年突破100000亿元。但是,国内贫富悬殊状况不容乐观。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20%的高收入人群掌握着80%的居民储蓄存款,而20%的居民储蓄存款则在80%的人手中,按这样计算起来,80%的广大人群人均拥有的不过是1300多块钱的储蓄额。在目前我国各项保障制度尚未建立与完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人的日子过得并不宽松。更何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的数据显示,2003年,全国农村有近3000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近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不稳定的温饱状态,而且贫困人口规模出现了反弹,比2002年新增贫困人口80万人。由此可见,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的大幅度增加不能取代贫富悬殊的缺口。
六、实现存款与消费、投资的平衡增长
近年来,我国银行储蓄存款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城乡居民持有货币量的增加,尚未形成拉动内需消费和投资增长的动力。据统计,我国民间金融资本存量已经超过了100000亿元,但大部分并没有进入投资领域。专家们分析说,如果有1/10能够从“休眠态”进入“市场态”,就会有上万亿资金进入“投入——产出”循环,释放出来的活力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要实现存款与消费投资的平衡增长,必须认真清除民间投资面临的障碍和激活民间资本。
1、改革审批制度,消除民间资本融资障碍。投融资体制改革是诸项体制改革中最滞后的一环,亟待改革的问题很多。就基础领域市场化而言,最大的障碍是项目前工作中以审批为代表的行政壁垒。
2、建立合理规则。规则既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约束,也包括政府对企业的承诺。政府通过规则,可以同时保护消费者和生产者双方的利益。规则不合理,会影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只有在分级所有的产权框架之下建立起来资人制度和所有者代表机构,才能分开政资。只有政资分开,才能在基础领域各行业建立起规则,一来保护公众利益和国家安全,二来促进公平竞争。
3、提供必要服务。国资投资基础领域时,由于政企不分,一些需要由政府出面解决的问题,企业也能顺手解决。民间资本没有这种便利条件,必须要由政府出面提供必要的服务。
当前投资者寻找不到好的项目,金融机构找不到风险小的贷款对象,是限制民间资金利用和有效需求扩大的主要原因。出路在于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服务,着眼于开发潜在市场和需求,拓展投资领域。
4、拓宽融资渠道。要实行股份制改造,吸收社会资本参股,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金融企业。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民间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5、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给民间资本投资国民待遇。国家对外资、港台投资商在内地的投资实行优惠政策,民营资本却享受不到这种优惠政策,如在员工使用、土地征用、税收等问题上。国家应调整不公平的税赋,取消不合理收费,给民间资本投资国民待遇。另外,通过行业公会、行业协会和民间商会,分别举行各种不同形式的听政会,以帮助政府有关部门加强与民营企业的沟通。
6、提高组织化程度。民间投资并不是天然地和“低水平、低技术”相联结亲,相反从全社会的角度看,集体特别是个体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越高,其投资效益越好。关键是要找到一种制度安排,使民间投资有效组织起来。
未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而这种持续的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幅增加的居民存款对消费与投资的释放程度。如何做好民资的导向,实现存款与消费、投资的平衡增长,尤其是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出后,这种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晓华、郑京平:《解读中国经济指标》,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年)
2、塞疆:《阻力——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
3、张未年:《8万亿储蓄暴露消费障碍》,《中国改革报》(2002年6月25日)
4、梁钢华、刘菁:《富人缘何“低消费”?》,《经济参考报》(2002年6月10日)
5、吕菁、向峰:《醒醒吧,民间资本!》,《编译参考》(2002年12月)
6、王梦奎:《中国中长期发展的重要问题(2006~2020)》,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年4月)
7、张平、韩复龄:《中国投资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8、孔祥智:《中国三农前景报告》,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