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银行承兑汇票是目前企业票据融资的主要手段。银行承兑汇票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的“敞口”(无保证金部分)和银承的贴现。
银行开立承兑汇票的风险主要体现在:敞口部分的信用风险和企业开立银承提供的票据真实性的风险。
银行开立承兑汇票风险的对策:一是将信用敞口纳入企业授信额度控制,视同信贷管理;二是完善央行信贷统计监测,打破银行同业的信息壁垒,确保企业提供票据的真实性。
目录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2
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分析与对策2
一、 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风险分析。2
(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风险的分析2
从以上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出现的问题分析,贴现业务的风险只在两个方3
(二) 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的分析3
1、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问题:3
2、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4
二、 关于融资性票据问题的探讨4
三、 对策和建议5
(一) 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纳入授信管理,笔者所在的交通银行,对申5
(二) 银行承兑汇票应当遵循诚信的原则。首先, 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5
(四)人民银行在银行信贷统计监测方面,可以做如下补充:5
1、 建立信用总量监控制度。以企业为统计单位,在信贷统计监测中5
3、制止增值税发票的循环使用。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一份购销合5
1、 许明:《银行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6
提示:此行撰写毕业论文题目(请删除提示信息后再写)
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分析与对策
银行承兑汇票是指由出票人签发的,由银行承兑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银行承兑汇票是建立在银行信用的基础上,是对商业汇票的一种承兑。银行承兑汇票是银行的一项中间业务,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外科目。票据一经签出,在银行帐簿上一方表现为资产——企业对未清偿承兑汇票的责任;另一方表现为负债——支付客户所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责任。
银行承兑汇票的融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票面金额与开立本笔承兑汇票收取的保证金的差额部分,俗称“敞口”,其性质等同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二是银行承兑汇票的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贴现是指汇票的合法持有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将票据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贴现实质上是银行以购买借款人未到期商业票据的方式发放的贷款。在我国现阶段,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承兑汇票不仅成为企业非现金结算的重要支付手段,而且在企业短期资金融通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据对广东省科龙、美的、万家乐、格兰氏等部分知名企业的典型调查,票据业务已成为这些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推动力。四家企业1999年合计销售收入190亿元,接收银行承兑汇票64亿元,占销售收入的33.60%,其中:直接背书转让52亿元,占82%;贴现8.2亿元,占12.94%。
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风险分析。
根据我国“票据法”的规定,票据承兑人为票据支付的第一责任人。因此,在我国,目前以银行为承兑人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一般被认为零风险业务,银行承兑汇票的融资风险主要集中于信用敞口部分。但实际上,银行贴现业务也存在风险——主要是政策性风险,真实性风险,只不过风险不如开立银行承兑汇票大罢了。下面就银承的贴现和开立银承的风险二方面进行分析。
(一)银行承兑汇票贴现风险的分析
近年来,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发展快速,为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银行收益,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贴现业务存在一些问题,给银行经营带来风险,不利于票据业务的健康发展,主要为:
银行为无真实商品交易关系的企业办理贴现。主要表现为:为未能提供商品交易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的企业办理贴现业务;使用相同的增值税发票复印件办理多笔贴现业务;合同约定金额及增值税发票金额小于贴现票据金额。办理这些无真实商品交易背景的贴现业务,在违反有关规定的同时,形成银行信贷资金的空转,加大了银行经营风险。
先贴现后查询。按照《商业汇票承兑、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办理贴现前应对汇票真伪进行书面查询,并在对方开票行确认后,才能办理贴现。而有的银行为了给企业提供方便,在书面复查没有到达情况下,由企业对其票据真伪及由此导致的风险进行书面承诺便给予办理贴现,存在风险隐患。
背书不连续。有的银行为了争取票源,接收背书不连续的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尽管票据经查询可以断定是真实票据,但由于背书不连续,在发生经济纠纷后,后手向前行使追索权时,银行就会处于不利地位。
贴现利率违规。现行贴现利率的确定方式为“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加点”,但有的银行出现贴现利率低于人行再贴现利率的情况,而银行间的一些转贴现利率已远远低于再贴现利率。这种行为扰乱了国家利率政策,不利于票据市场的长远发展。
委托收款时间过长。由于无理拒付、拖延付款等原因,票款从托收至款项回行时间很长,大大超过正常时间,使贴现行因垫付资金造成利息损失。
从以上银行办理贴现业务出现的问题分析,贴现业务的风险只在两个方
面:一是政策性风险;二是票据真实性风险。政策性风险即是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违反了国家的金融规定,成为避开了国家金融监管的融资,套用银行信用资金。票据真实性风险是指社会上的诈骗分子假冒银行票据,到银行贴现后逃之夭夭,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如2003年8月,某国有商业银行安阳市内芜县支行检查发现,4个基层网点保管的7张已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是假票,总金额2070万元。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银行经营者为了业绩需要,不严格把关,不认
真审核有关资料,以争取更多的业务,获得更多的利润。当然,不排除银企勾结的情况。
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风险的分析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普遍做法和《票据法》的规定看,对银行承兑汇票
的信用敞口的风险控制手段有二方面:一是将信用敞口纳入企业授信额度控制,视同信贷管理;二是审核贸易的真实性,主要审核依据为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
大部分商业银行对非全额保证金票据的承兑申请企业都规定了严格的资质条件,如信用等级要AB级以上,资产负债率必须优生于同行业平均
水平,信用敞口一并记入授信额度计算。
1、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对企业提供的商品交易合同或增值税发票未加以严格审查,就为其签发无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置换资产、滚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问题普遍存在。部分商业银行为了掩盖不良资产,对于无力支付到期票据款项的企业,继续为其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用贴现资金归还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款。
在实际操作中有章不循,随意放大银行信用,超规定限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了逃避上级行对其授权限额的规定,部分商业银行采取拆分等违规手法,将一笔银行承兑汇票拆成几笔签发。部分银行擅自放宽保证金的收取比例或放松抵押担保的条件,为一些资信度不符合规定的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给银行的资产带来极大的风险。
账外经营票据业务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商业银行账外为企业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或签发融资类票据等;有的银行将收取的保证金不入大账核算,设置账外账户用于发放贷款等等;有的银行与证券公司私下签定协议,以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形式向证券公司融资等等。
2、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点,主要表现在:
资金风险。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主要风险之一,即商业银行单独授信向重点企业集中,导致授信风险成倍扩大。如一家银行认为一个企业可给予一千万的授信,但如果同时四家银行单独对其同时单独授信,即该企业的授信总量可达到四千万,远远超出了企业信用的保证能力,所谓的信用评价、总量控制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企业经营不佳,或出现了暂时困难,到期未能归还银行资金,银行被迫垫款。造成资金损失。
政策性风险。一些企业通过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信用资金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利用增值税抵扣征收的特点,与关联企业或其他企业虚签购销合同,通过承兑和贴现的交替操作,套用银行信贷资金,使用同一份增值税发票,在不同银行之间多头申请票据承兑,交叉贴现,套用银行信贷资金。
如:武汉中融实业公司利用提供伪造购销合同和增值税发票等手段,向某国有商业银行江汉支行和十七堰支行申请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截至2003年9月28日余额为5.5亿元。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点:(1)我国目前对企业信用风险的监控仍局限于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而该系统尚未将企业票据的签发量计入统计范畴,再加上银行间的同业信息不沟通,给一些企业以可乘之机。(2)个别银行也存在同业串通,银企串通等行为,通过循环承兑、贴现,做大业务指标,应付考核,提高业绩,或以自己承兑、自己贴现的方式,回避国家利率政策的限制,进行不正当的价格竞争。
关于融资性票据问题的探讨
所谓融资性票据是指没有真实商品交易,纯粹以融资为目的的商业票据。在西方,融资性票据被视为比信用放款更为优良的融资信用工具,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银行票据业务发展的一个方向。笔者认为,融资性票据业务的推广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利率市场化:建立完善的社会征信体系;建立统一、完善的票据市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利率市场化试点推进缓慢;社会征信体系仍停留在论证阶段;商业承兑汇票停滞不前,票据风险几乎全部集中在银行系统。在此情况下,提出开展融资性票据业务,笔者认为不合适宜的。
融资性票据业务的优良性其实更多的体现在银行方面。银行通过融资性票据的方式向企业发放信用贷款,便于商业银行借助票据市场,摆布资金,调节流动性。
而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分析,企业通过循环承兑、贴现融资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两个方面:1、手续简便快捷。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规范前提下,相对于贷款而言,《票据法》对票据的承兑、贴现手续作了相对简化的规定。在商业银行对真实贸易背景审查停留于表面的情况下,利用虚构合同进行票据融资,对于融资企业,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授信额度、申请贷款难的企业,就不失为是一条捷径了。并且这种融资风险更具隐蔽性。2、利率优势。在目前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利用银票向企业融资就可以绕过利率政策的限制,自然也会得到企业的欢迎。
对策和建议
将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纳入授信管理,笔者所在的交通银行,对申
请开立银承和贴现业务的企业都要先办理授信额度,按照“世行项目”给予评级,上报贷审会审批额度。如开立银承要收取30%保证金,敞口部分一般要落实抵押手续,充分落实了还款来源,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点。
银行承兑汇票应当遵循诚信的原则。首先, 具有真实的交易关系
和债权债务关系,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基本条件,只有从“基础行为”中予以防范,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因此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认真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认真审核企业申请开立银承的真实贸易背景,要注意承兑汇票的资金使用方向、范围,对利用承兑汇票进行的资金拆借、抵押借款和套取资金的一律不予受理,堵住风险产生的源头。二是银行承兑汇票必须依法签发。要记载好绝对应记载事项,由于承兑时对所记载事项审查不严,使有缺陷或者无效的银行承兑汇票进入流通,就会造成风险。三是承兑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见票后定期付款的汇票应在一个月内提示承兑,承兑银行应在三日内承兑,超期限则不发生提示的效力和被认为是拒绝承兑。四是坚持合法的商品交易。银行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必须坚持合法的商品交易这一基础,审查是否属货款支付、债权债务清偿等,而不能只凭交易合同或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办理承兑。
(三)受让、贴现银行承兑汇票要加强审查、谨防假冒、善意对价。 流通是票据的基本特性,银行在票据流通中有大量工作可做,特别是当前受让贴现已受到企业普遍欢迎,银行受让、贴现汇票的业务大大增加。为防止风险的产生,在办理银行承兑汇票受让、贴现时,应加强审查,仔细鉴别承兑汇票的真假,防止被骗和造成重大损失。一是要审查银行承兑汇票是否依法签发,记载事项是否清晰、完整,防止假汇票或无效汇票受让贴现,必要时应及时向承兑银行电报查询。二是要审查持票人的合法性。银监部门要加强对票据真实贸易背景的检查、监督,对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签发和贴现的承兑汇票,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将从严查处。
(四)人民银行在银行信贷统计监测方面,可以做如下补充:
建立信用总量监控制度。以企业为统计单位,在信贷统计监测中
增加企业获得的授信总量、企业签发银票总量、保证金总量内容,结合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有关贷款、贴现的统计内容,将企业的授信额度、以用额度等信息一并向商业银行公布、备查。
2、建立关联企业信息披露制度。针对授信总额较高的重点企业,可以将企业的授信、敞口、贴现、贷款等相关信息与关联企业合并反映,以企业集团为对象进行风险总量监测。同时,对于以关联企业间的购销合同申请票据承兑的,可将关联合同金额进行累加,与企业年销售额、年贴现总量对比,作为起票据融资真实性的评价参考。
3、制止增值税发票的循环使用。对于一般纳税人而言,一份购销合
同应当对应一张唯一的增值税发票。在企业以此增值税发票到银行申请票据承兑后,该增值税发票号应当在信贷登记咨询系统中有所反映,以供其他商业银行备查。一张增值税发票重复使用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资 料 来 源
参考书:
许明:《银行会计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司编的《支付结算制度汇编》,新华出版社1997年10月
主编史纪良:《金融法律法规知识读本》、《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6月
4、《五大票据案牵涉10亿巨资》,新浪网2003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