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
二、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假设: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进假设: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
(四)供求混合推动假设:该理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四、结论。
内 容 摘 要
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基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多种,对经济发展也有多种影响,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观点,既促进、促退,还有一种是进退相抵。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仅只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比如对就业的影响、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对就业只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在长期过程中则基本没有影响。而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则是相对的: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等等。
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总需求过度,而引起成本的上升,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然而发生通货膨胀之后,通货膨胀又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上,对经济发展产生各种效果。
论通货膨胀与经济的关系
关于通货膨胀,在经济学文献中大多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货币量超过实际需要量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不过这个并不是最终的定论,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存在长期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物价上升原因的解释。并由此分为了两派:“货币派”和“物价派”。
“货币派”认为通货膨胀是物价的普通上升,而且这种上升是由于货币过度供应引起的。 “过度的货币追逐相对不足的商品和劳务”。
“物价派”主张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价格水平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引起的有效需求的增加已没有增加产量和就业的作用,物价便随货币供给的增加作同比例的上涨。
我们就不对此作过多的评判,但是在理解定义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通货膨胀的成因
(一)需求拉上假设:当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达到的总供给时,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导致通货膨胀。
1、凯恩斯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认为当经济尚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总需求增加的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进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这时货币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就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2、货币派的“需求拉上论”
该理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是货币过多导致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从而引发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由此可见,虽然两派对于引起需求过度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都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总需求的变化。
(二)成本推进假设:通货膨胀的根源不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涨,并迫使增发通货“批准”这一上涨。
1、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强大的工会力量,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时,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进而导致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进一步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产生压力,称为“工资——物价螺旋”。
2、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当这种行为的作用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可引起通货膨胀。
(三)结构性通货膨胀假设:当总需求和总供给大体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会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理论的核心,经济中存在两大部门,(需求增加部门,需求减少部门;先进部门,保守部门;扩展部门,非扩展部门;开放部门,非开放部门),由于需求转移,劳动生产率增长的不平衡或世界通货膨胀率的变化,一个部门的工资、物价相应上升,由于工资物价存在向下的刚性,另一部门会向前者看齐,结果引起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升。
1、需求结构转型通货膨胀
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某个部门的一部分需求转移至其他部门,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需求增加了的部门的工资和产品价格上涨,而需求减少了的部门的产品价格由于攀比而趋于上涨,从而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
2、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
认为社会经济划分为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其增长率都高于服务部门,但两大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趋于一致,使得服务业的货币工资增长率高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物价水平上涨。
3、小国开放经济的通货膨胀
该理论认为开放经济中的“小国”是世界市场上价格接受者,它的经济可分为“开放经济部门”和“非开放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的价格上涨时,开放经济部门的产品价格会随之上涨,使开放经济的工资相应上涨,从而非开放经济部门的工资也必然向其看齐,引起非开放经济部门的生产成本上升,其产品价格也必然随之提高,最后导致“小国”全面的物价上涨,发生通货膨胀。
(四)供求混合推动假设:该理论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
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基于通货膨胀的成因有多种,对经济发展也有多种影响,大体上可以分成三种观点,既促进、促退,还有一种是进退相抵。
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这种观点是指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则会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而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这种观点认为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而且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还有一种中性论,既认为以上两种观点所说的将会以一种正负相抵的效果,中和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各种效应。
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不仅只有直接的,还有间接的,比如对就业的影响、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但是通货膨胀对就业只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在长期过程中则基本没有影响。而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则是相对的: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等等。
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及影响
(一)通货膨胀在我国的表现
本轮通胀趋势的成因,较之1988年和1993年的通胀要复杂得多。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处于短缺经济条件下,商品供不应求是货币与商品对应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这一时期的通胀主要是由需求过度引起的,表现为需求拉动型通胀。对这类通胀的治理,货币紧缩政策可以有效发挥作用。而本轮通胀趋势形成的背景,与1988年和1993年的通胀迥然有异。我国现已基本上告别短缺经济。从商品供求总格局看,绝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或供求基本平衡,因而需求拉动不是根本原因。本轮通胀趋势既有国内因素在起作用,也有国际因素的影响;既有输入型通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胀的因素,也有经济外部失衡引发的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我认为我国这一轮的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引发的。属于供求混合推动型。其主要表现为物价的上涨。
物价上涨,其主要的因素是食品,随着食品价格的回落,物价整体呈现出轻微的回落。而目前,有迹象表明,通货膨胀在向农村转移。对照4、5月份CPI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农村CPI比城市CPI高出不少:4月份,农村CPI高达9.3%,比城市高出1.2%。5月份,农村CPI高达8.5%,也比城市高出1.2%。这意味着在农村出现了比城市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随着油价和电价的上调,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向农村转移。而如果发展下去,大多数农民就觉得养猪、种粮不划算,进一步地减少种粮、养猪乃至不养猪,而进城打工,农民工不种粮、不养猪而进城同时将加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可能进一步加剧食品供求危机,再次抬升食品价格,进而恶性循环地推进通货膨胀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实行财政对农村的补贴,支持和鼓励农民多种粮、养猪,同时通过政府干预,切断通货膨胀向农村转移的渠道,如限制农村用电电价、油价、生产资料价格、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从压低农民的生产成本等入手,保护农副产品的市场价格,从根本上解决潜伏的粮食危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影响。
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并非是需求拉动,而是来源于国际价格上涨的冲击,那么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最终只能起到降低固定投资的作用,而无法起到有效地降低物价水平的作用。假如出现投资下降而物价水平却不能下降的情况,那就是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代的滞胀,因此,从政策效率的角度来讲也是得不偿失的。
就成本推进型通胀来说,绝大部分的成本上升属于“还历史欠账”的性质。长期以来,我国劳动力价格偏低,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广大普通劳动者不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因此,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具有必然性,而且是一个客观趋势。
再看动用汇率杠杆的政策效应。由于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是外部冲击的结果,而非需求拉动,并不存在所谓的过剩需求需要靠进口来满足,相反,中国仍有大量的商品需要通过出口流向国际市场,也就是说,中国并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汇率升值来平抑不断上涨的物价。
或许人们会反驳道,人民币升值可以遏制出口、进而降低与出口增长有关的投资和进口,达到遏止价格的目的。但是,减少出口以及与出口相关的投资,势必会增加失业,问题是,我们付得起失业增加的成本吗?在人民币对内加息的情况下,如若人民币还要对外升值,那么人民币的投机敞口就会进一步扩大,结果原本是用来控制价格冲击的本币升值政策反而有可能成为货币冲击的导火索。
(二)通货膨胀的应对政策
尽管从去年以来,央行不断推行从紧政策,连续上调存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信贷投放的规模控制,但5月份相关数字显示整体上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依然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5月份广义货币(M2)供应量余额同比增长达18.07%,是4个月来增幅最大,这将进一步加大央行防止资金流入推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贷款也出现快速增长,今年前5个月的贷款总量已达去年全年的58%。央行发布的5月份金融运行情况报告指出,5月末M2余额总量达到43.6万亿元人民币,较4月增幅增加了1.13个百分点,远高于经济学家预期中值的17%。高盛集团驻港经济学家梁红发表的研究报告表示,虽然央行已决定自6月25日起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至17.5%,至纪录高点,但公布的数据表明流动性过剩依然严重。
但同时,在实业及部分商业银行却出现严重的流动性紧缺。在6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第六次宣布调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至17.5%后,国家发改委专家王建就指出,目前市场资金短缺非常严重,货币政策再不转向,经济失速往下掉的可能性很大。他认为,虽然货币投放量保持在16%的成长速度,但这些增加的货币供给被过高的物价给消耗掉,其对实质的经济成长贡献打了折扣。而部分地区也出现了资金紧缺的状况。特别是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程度更大,江苏银监局对该省120户小企业调查显示,2007年一季度贷款满足率为92.53%,到四季度下降为80.23%,,下降了10.3个百分点,今年以来情况会更严重。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珠三角、长三角出现大量纺织、服装、鞋帽、化工、金属类等中小企业停产、关闭或搬迁。江苏银监局调查显示,今年以来,出现三个30%:即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已陷入停产或半停产、信贷资金供给缺口约为30%、企业执行新的苗合同法、提高工资等新增成本约为30%。在以民营经济著称的浙江,不少中小制造业企业也感到了来自资金链绷紧的考验。从海盐到嘉兴,从温州到杭州,“资金饥渴”在各个行业的各类企业中蔓延,形势或重或轻,轻的靠高利率借贷度日,重的资金链断裂关门大吉甚至“人间蒸发”。央行温州中心支行调查显示,企业流动资金占用呈上升趋势,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流动资金占用。2008年2月末,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同比增加14.8%,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4.78个百分点。在最具有代表性的“浙江制造”中心——温州,民营企业资金紧缺的迹象,在民间借贷的益发火爆中得到揭示。
由于主要成因不是需求过度,因而单纯的货币紧缩对治理通胀压力并不能取得显著效果
由以上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知道,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总需求过度,而引起成本的上升,或者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引起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然而发生通货膨胀之后,通货膨胀又必然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上,对经济发展产生各种效果。
。
参考文献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刘诗白 主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王玉珍《中国通货膨胀报告:现实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