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种类
(一)信用风险;(二)操作风险;(三)市场风险;(四)流动性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产权不明晰是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主因;(二)农村信用社的演变历史中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三)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量政策性业务造成亏损极大;(四)农村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不佳,造成金融风险;(五)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较差,缺乏风险意识;(六)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完善。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及控制的建议
(一)提高风险管理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二)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行业自律;(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本充足率;(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五)加强贷款管理,努力盘活化解不良资产;(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内 容 摘 要
2003年下半年,国务院启动了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并在8个省市进行试点,2004年则进入了全面改革时期。通过改革,农村信用社在机构和业务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农村信用社的股本金增长迅速,资本充足率稳步提高,不良贷款占比明显下降,财务状况进一步好转,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经营机制有效转换。但是由于自身体制上的一些原因,以及承接农村合作基金会业务的影响,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不良贷款占比高,抗风险能力差,面临巨大的金融风险。因此,如何强化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风险,是促进农村信用社规范管理,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和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论农村信用社经营中的风险及其管理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逐步对外开放,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中国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强化风险管理,将直接有利于稳固其市场地位和加快发展,同时也必将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就目前而言,由于农村信用社风险承担的主体不明确,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长远规划和设计,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到目前为止,农村信用社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具,在风险管理技术上相对落后。国外以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商业银行的很多风险管理工具和理念至今尚未在信用社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行业风险管理人才匮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仍不能提到事前预测与防范日程,极不利于农村信用社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三农”和融入当前城乡统筹的战略发展。因此,如何强化风险管理,防范和化解经营中的风险,是促进农村信用社规范管理,适应市场竞争,实现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和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系统工程。
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以及农村信用社控制经营风险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种类
农村信用社与其它金融机构一样,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大致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等等。从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对信用社的影响来看,又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主。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存在于银行所有的业务中,是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是银行面临最主要的风险。对于以贷款为主的农村信用社来说,信用风险是指借款者在贷款到期时,无力偿还贷款或不愿偿还贷款本息,或由于借款者信用评级下降给信用社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它可以分为道德风险和企业风险。
(二)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有问题,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有问题,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执行、交割及流程管理不完善。操作风险是当前农村信用社最难防范的风险,据粗略统计,农村信用社系统发生的案件80%以上都是由操作风险引发的。
(三)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在目前国内利率和汇率都还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该类风险对农村信用社来说形成的损失较小。但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市场风险的影响是巨大的。
(四)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现阶段有部分农村信用社由于盲目营销贷款,超负荷经营现象严重,导致存贷比例过大,一定程度上存在资产流动性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的形成原因
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是多年来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积累形成的,既有管理体制、信用环境、行业政策的原因,也有经营方针、内部控制、信贷管理的疏漏,还有领导决策、具体实施、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失误。
(一)产权不明晰是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的主因。纵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史,农村信用社先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后又划给人民公社管理,再其后交由农业银行代管,管理体制不顺制约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增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上世纪90年代,虽然按合作制原则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规范,把信用社办成由社员投资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但产权关系尚未真正明晰,信用社“三会”未能真正发挥作用,监督约束机制未能真正建立,金融风险仍然存在。
(二)农村信用社的演变历史中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一是在上世纪80初-90年代末,农村基层政府利用手中的权力干预农村信用社放贷,支持兴办一些根本没有自有资本、产品没有市场的乡镇企业,使信用社形成许多不良贷款。二是许多基层政府使用多种方式、名目在信用社贷款,用于发放政府人员工资、搞本地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大量贷款沉淀。三是在与农行分家期间,农行将部分不良贷款划转给信用社,从而使信用社积累了大量不良贷款。
(三)农村信用社承担了大量政策性业务造成亏损极大。农业本就属于弱质产业,因而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比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大,加上农村信用社资金成本高,这是造成信用社亏损的重要原因;此外农村信用社承担了过多的政策性业务,目前,农村信用社每年要为政府代发数次农业补贴(粮食直补、粮食综合直补、水稻良种直补、退耕还林补贴、低保等),由于此类代发业务工作量巨大,成本过高(计算耗材),代发手续过低,进一步加大了信用社亏损。
(四)农村信用社外部经营环境不佳,造成金融风险。前几年,曾经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因为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宏观经济周期等原因,出现大量亏损,一些企业倒闭,造成信用社不良贷款迅速增加。另外,一些乡镇企业借改制之机,大肆逃废悬空信用社债权,导致大量信贷资产沉淀为不良资产。1999年,国家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将基金会业务并入信用社,进一步增加农村信用社的负担和金融风险。
(五)农村信用社人员素质较差,缺乏风险意识。一是前几年进入农村信用社的新职工大部分是信用社职工子女或者关系户,缺乏计算机、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人才,造成农村信用社整体人员素质较低;二是部分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严重的重经营、轻管理的思想,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和效益,面对内部可能产生的风险和不安全隐患往往缺乏防范分析应对能力和有效措施;三是信用社一些员工缺乏遵守制度观念和风险防范意识,往往有章不循、麻痹大意,不按规定查库,重要空白凭证和帐户管理不严,计算机操作密码、代号、业务印章、联行密码、金库钥匙管理不善,一人多岗,一手清现象屡见不鲜。
(六)农村信用社内控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规章制度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一些业务经营存在监控盲区。有些规章制度已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急需修订完善;在新业务开发推广或新的管理模式推行时,没有相应配套的规章制度。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不力,内部审计监察以事后监督为主,缺乏业务处理过程中的事前、事中监督,无法达到内部控制制衡的目的。
三、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管理控制的建议
对于农村信用社存在的经营风险,必须把它置于改革与发展的环境下进行管理,在改革与发展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发展中不断消化和积极防范经营风险,这才是风险管理的根本途径。
(一)提高风险管理认识,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信用社要改变落后的发展观念,转变经营思路,树立起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发展与管理的关系;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股东利益、存款人利益与员工利益的关系。从过分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外延式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效益为目的,以质量为前提,以规模为手段的安全运营、持续发展的内涵式发展模式上来。通过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的科学转型,树立正确的风险观,把风险管理作为经营管理的重心,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增强行业自律
一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理顺各级农村信用社的权责利关系,建立层次分明、权责明确、科学规范的自身行业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农信社的产权关系,实行出资者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二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系统相互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健全“三会”制度,制订和细化“三会”组织的议事规则和职责权限,真正发挥“三会”的实际作用;三是努力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加快并全面推行薪酬制度改革,努力形成正向的激励机制;四是加快改革步伐,尽快以省为单位成立农村合作银行,有效避免地方政府行政干预给信用社带来的巨大金融风险,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努力增强农村信用社整体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三)、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资本充足率
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利率逐步走向市场化等因素,农村信用社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既要加强对信贷风险的管理,同时也应将市场风险、利率风险、财务风险等多方面的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风险管理的重点上,应由传统的强调审贷分离向构建全面风险体系转变;在技术上,要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标准,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要深刻认识到学习和掌握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创新管理技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系统,为农村信用社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做好准备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资本充足率作为保证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因此农村信用社要降低风险,必须要建立科学的资本金补充机制。一是国家要针对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合作制金融机构”的特殊社会性质,建立相应的补偿措施,适当放宽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兑付条件;二是监管部门要制定适应于农村信用社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更好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三是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发展步伐,提高经营效益,努力依靠自身积累实现资本金的补充。
(四)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良好有效的制度可为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提供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保证,因此要通过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业务经营和内部管理都有章可循。一是整合业务操作流程,严格职业操守,规范业务行为。要按照“流程银行”的要求,对客户管理流程、产品管理流程、操作运营流程、财务管理流程、资金管理流程等进行全面梳理、调整和优化,把风险管理流程同步设计到业务流程中,实现风险管理与流程再造的全面融合和匹配;二是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缺,充实完善,真正做到“一个业务品种,一套业务流程,一套规章制度”的要求,保证内控制度涵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考核处罚制度,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使每项业务环节都纳入监控范围。三要建立完善岗位责任制度。要严格岗位分工,因事设岗,因岗定人,明确各岗位或员工在业务操作中的责权划分,使每一项业务环节都纳入到控制过程中。对高管人员要有计划性的开展异地交流,对重要岗位必须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四要建立和坚持内部相互制约制度。部门岗位要坚持全方位双人复核制度,杜绝任何个人包办业务处理的全部环节。同时领导与员工之间、前台与后台之间、临柜人员相互之间也要形成有效制约。五要加强对各项业务经营及管理活动的稽核监督,不断完善内部审计体制,进一步提高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从根本上提升内审工作的有效性。
(五)加强贷款管理,努力盘活化解不良资产。
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防范和化解农村信用社经营风险,主要在于防范和化解不良贷款。一是强化信贷管理,建立健全信贷资产风险约束机制,严格规范操作行为,防止“冒名贷款”、“顶名贷款”、“人情贷款”;二是严格执行《贷款通则》和落实贷款“三查”制度,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合理划分和确定贷款责权范围,确保新增贷款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从严追究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人;三是要严格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标准,认真清理核实农村信用社的资产存量。要将不良贷款清收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头,并做到年有目标,季有安排,月有考核,日有进度;四是充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加大资产保全力度,努力盘活化解不良资产;五是要提高信贷人员业务水平,建立以人为本的信贷风险约束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考核机制,纠正信贷人员的惧贷行为;六是加强信用社之间、县级联社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大力发放社团贷款,分散贷款风险。
(六)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
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员工素质与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大力提高员工素质水平。首先改革用人制度,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工资能增能减的用人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将政治和业务素质差的人员予以更新。其次加强员工的在岗培训工作,实行持证上岗制度。在岗培训应重点加强新知识和新业务的培训,尤其是金融法律、法规及电脑知识的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人员方可上岗。最后要重点抓好高管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一批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才能的高管人员队伍,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同业竞争的需要,更加有效的提高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金融风险管理》,作者: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 邹宏元主编
2、《公共基础》,作者: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办公室
3、《谈谈农村信用社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及其建议》,作者:中国农村金融网 杨国平 2007-8-26
4、中国信合杂志
5、中国金融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