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的现状
(一)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理论抽象性与实际操作中盲目性的矛盾
(二)信贷管理机制的缺陷与信贷结构调整效率的矛盾
(三)农信内部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引起的矛盾
(四)社会信用环境与农信信贷应对策略的矛盾
二、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本质和重点,做好农信信贷结构的调整
(一)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本质,确立富有生命力的信贷结构调整思路。
(二)从对市场、客户的研判入手,确立以高端客户为主要内容的调整主体,从而正确估价我们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发展机遇。
(三)从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入手,着力提高信贷政策执行者素质,营造审慎的信贷文化氛围。
(四)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态度,全方位、多角度来调整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
内容摘要
当前,农村信用社是以存贷利差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而信贷构成是其收入好坏的重要环节,如何把握调整信贷结构是农村信用社走向市场,增加收入,适应竞争环境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优化农村信用社有利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的现状和矛盾以及信贷结构的本质和重点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并就在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基础上对农村信用社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个人建设性意见。
对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的理性思考
在当前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的来源的现实情况下,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体系的调整是信用社走向市场,建立一个高度适应竞争环境的市场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当前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调整?这是一个现实而有重大的课题。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调整的现状
近几年,信用社信贷结构随着政策及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但是,这种调整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 反映出种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理论抽象性与实际操作中盲目性的矛盾
农信的信贷结构的调整从实行“双优”战略开始,就已经迈开实质性步伐。但是,这种信贷结构的调整受农信市场定位的影响,更多地显示出了调整的盲目性。按《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发展规划的要求》的定位,农信社要“调整巩固农村业务,大力拓展城市业务,并在中小城市取得全面优势”,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的调整应在此市场定位的指导思想下实施. 但是,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更多的表现出信贷结构调整的盲目性。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什么?对这一点管理层似乎也并不很清楚. 从调整的结果来看,信贷的资源配置导向力量在逐步减弱,信贷总量逐步萎缩。整个信贷投入是下降的,下降比率有逐年提高的趋向。因此,这种信贷结构调整更多的是带有无为调整倾向,属于体内被动调整,这种两眼向内的结果只能算信用社自身被动适应外部环境的一种无奈的选择,由此导致的结构调整结果与原定的理论目标相距甚远。
(二)信贷管理机制的缺陷与信贷结构调整效率的矛盾
农信社信贷结构调整的每个过程都应该表现出高度效率性。只有有效率的信贷结构调整才称得上科学合理的结构调整。信贷结构调整的低效甚至是无效更多地受信贷管理机制缺陷的制约。目前农信社的信贷管理机制主要以信贷新规则为核心内容。新的信贷规则从制度到框架都在力求建立一种新型的农信信贷文化,这种新规则是必要的,是农信社生存的选择。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新规则内部需要进一步完善,如新规则的核心体现的更多是以农信自我为中心,在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上反映不强。新规则对信贷管理流程的分解太细,分权太散,导致程序过于复杂,从而使运作时间拉长,成本加大,调整效率降低,这些自身的缺陷使我们的调整面临着不小的阻力。
(三)农信内部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引起的矛盾
目前,农信内部存在着贷款营销权利与责任不对称的现象,贷多贷少一个样,贷好贷坏不一样,换句话说,贷多贷少工资一样,而贷好了是应该的,贷坏了却要成承担相应的责任.故而大部分的信贷人员以及领导层都趋向于不放贷,即惜贷.农信信贷结构的调整其根本目的是改善收益壮况,从根本上提高竟争力,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必须创建一个良好的内部利益架构,也就是说,我们内部在利益和效益导向上,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信贷结构调整内部利益驱动机制。
(四)社会信用环境与农信信贷应对策略的矛盾
当前,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农信社债务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农信社不良贷款增多,这种情况必然影响农信社的信贷政策和供给倾向。按照信贷配合中关于逆向选择论和道德风险理论的观点,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农信社更多地表现出逆向选择论,那就是既然企业选择逃避债务,那么农信社就选择不参与市场,在此前提,利率定价无效,随之农信社就有采取多种限制措施,权利上收,程序复杂的信贷办法。因此,农信社在这种大背景下,要想搞好信贷结构的调整难度进一步加大。必需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既不因为逆向选择逃避市场竞争,又不因此失去拓展生存空间的机会,辨证地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信贷结构的调整是一个整体工程,涉及到社会经济的每个环节,还存在着各种矛盾,如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和农信社自身调控的矛盾,地方经济多元化与农信信贷结构调整目标的矛盾、因信贷结构的调整导致农信社内部自身权利重新分派的矛盾等等,我们要认真的分析这些矛盾,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
二、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本质和重点,做好农信信贷结构的调整这件事关系农信自上而下和发展的大事
从农村信用社这几年的发展可以充分看出,什么样的经营指导思想就形成什么样的信贷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冷静分析,信贷结构是整个农信社经营指导思想的直接反映,它是农信社资金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客户结构的综合反映,因此,信贷结构调整是农信的重点和核心工作。它并非仅仅是单方面的信贷工作,只有把握了信贷结构的实质才能为我们做好信贷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前提。
(一)把握信贷结构调整的本质,确立富有生命力的信贷结构调整思路。
在新的历史和经济环境下,农信社的存在发展到了极为关键的阶段。要生存要发展,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寻找突破口,我们要清楚地看到,目前情况下,一方面,像现在西方商业银行一样,将银行自身的非贷款资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迅速大幅度提高,达到50%,甚至60%以上,是不现实的,它受制于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状况。另一方面,实际情况仍然是贷款资产收入在我们农信社收入中占有绝对比重,同时,我国现行贷款资产利差在全球银行中是较高的,目前为1%到2%,甚至达到3%,仅比美国银行利差0.125%到0.25%要高出10多倍,利差较大使我们的信贷结构调整更显得“有利可图”。因此,我们当前务实的作法惟有从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入手,来拓展农信自身生存发展空间,为今后增强竞争力打好物质基础。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结构条长及变化受制于四个因素;
一是经营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的经营指导思想就有什么样的信贷结构。信贷结构的形成是经营指导思想的直接反映,它是特定历史时期农信经营的客观反映。从乡镇企业贷款,到农户扶贫贷款,再到今天的消费贷款等贷款品种,都是当时经营知道思想的反映。
二是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是农村信用社最重要的业务经营政策。信贷政策规定了与农信社资产和资本相对应的贷款总规模,来规定了信贷工作的批准过程,发放标准,抵押要求,单证要求,偿还条件等诸多要求,信贷政策直接决定信贷结构。
三是执行信贷政策者的素质。信贷政策是靠相关人员来完成的,这就要求执行政策者必须认真领会和执行决策者的意图,认真落实信贷结构。如果执行者存在着道德和能力风险因素的话,信贷结构中必然要将相应的不良贷款反映出来证明这种风险所导致的直接后果。
四是市场及客户变化。这是信贷结构调整中唯一不受银行控制的因素,也是银行条长信贷结构的重要外因。
综上所述,农信社信贷结构调整,其实就是农信内部经营指导思想,信贷政策,信贷政策执行者以及外部市场客户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我们要调整信贷结构必须考虑这几方面的因素。因此,在思考和实践农信信贷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这些因素,调动积极因素,避免消极因素,确立以客户为中心,以积极谨慎的信贷政策为出发点,全面提高信贷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形成富有生命力的信贷结构调整思路,从而达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最终目的。
(二)从对市场、客户的研判入手,确立以高端客户为主要内容的调整主体,从而正确估价我们面临的市场风险与发展机遇。
在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向好,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前提下,我们的信贷结构调整既面临着风险与挑战,也孕育着发展和机会。首先,国家鼓励信用社经营发展中的变革,调整信贷结构正式这种变革的主动应对措施。只有在变化的外部环境变动中变化自己的应对对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二是在当前全社会重视信用环境建设、强化信用监督力度,整个社会信用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于我们信贷结构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三是国家产业政策的不断优化调整,为我们重新选择市场选择客户提供了更多的契机;四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为我们农信提供了选择空间。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信用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治理,信息传导机制不对称,企业改制的负面作用仍然在辐射,“柠檬市场”大量存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了现有结构调整难度等困难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此既不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又不能按兵不动,无所作为,我们在调整信贷结构时要始终将防范风险放在首位,抓住机遇,拓展生存空间作为调整结构的主旋律。
在这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情况下,我们人要彻底屏弃唯大唯特,唯上市公司、唯形象工程的信贷结构调整思路。当前农信要把眼光聚集在“双高”上来,即以中小企业为点,以个人业务为面,以此为“两翼”,并以此搭建农信信贷结构的新框架。
高端市场;本人认为,没有必要按区域界定结构调整目标,而要以客户和市场的变化来界定,农村信用社在未来10年发展中,要以中小企业为高端市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将得到迅速提升,也要深刻认识到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对农信自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在国家宏观经济向好,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势必会成为中个经济的新生力量,这一点我们要有准确的判断。而四大商业银行有大企业,大工程和大外汇等情况下,农信社应该以中小企业为重点,将起作为自身真正意义上的客户。农信社总部要成立专门组织和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将其作为信用社未来发展生力军来培养。一方面要按照人民银行转发的《关于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呼吁国家考虑信用社没有真正成熟的市场和客户的现状(凡带有“农”的客户无不例外留下了政策痕迹,都已成为农信经营发展的包袱。)对信用社制订特殊政策,为农信支持发展中小企业存贷款提供政策环境允许农信对中小企业提取最高的坏帐准备,降低中小企业坏帐核销条件,对中小企业存贷款实行差别利率等。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方案,力求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上有一个新突破,使支持成熟的中小企业市场成为农信以后发展的重要平台。
高端客户;即个人金融客户,则要以营销金融产品为突破口,主要是以提供消费贷款为主体的多元化个人金融服务,在组织机构,授权管理、考核激励上,营造一个大办个人金融业务氛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把信用社办成全国最大的个人零售银行的目标。
(三)从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入手,着力提高信贷政策执行者素质,营造审慎的信贷文化氛围。
调整信贷结构必须从狠练内功开始,只有扎实的内功,才可以谈得上调整信贷结构。
1、要重申和明确信贷新规则的重要地位和长远意义。全社会必须将信贷新规则作为我们调整信贷结构的主线。信贷新规则充分体现了权利制衡防范风险的目的。只有防范风险的结构调整是我们追求的结构调整,否则就会恶化信贷结构。美国纽约联储银行主管内银行检查部门的高级副行长罗伯特欧萨利文曾说过“在多年银行业检查工作中发现,信贷质量低下往往是金融机构产生严重问题,甚至倒闭的罪魁祸首”。而我们的信贷新规则的立意首要出发点便是防范新的信贷风险,从增量来杜绝不良贷款的产生,确保新增贷款真正成为稀释整个不良贷款的主力军。因此,必须在全社深入贯彻执行新规则,树立按程序办事,按新规则办事的意识。但是,也有必要对新规则中的环节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完善,从个人观点看,一是要改善信贷新规则工作的环境,如授权问题,新规则强调按权限办事,越权即为违规,而新规则与授权制度应该是两个环境,若授权制度不完善,该活的不活,就会严重影响新规则的运行。因此,在授权上灵活多变并赋予执行一定的灵活性,如建立特别授权制度。二是绿色通道对象要扩大,如对韶钢松山这些特大型上市公司,可以在新规则的范围内制定年限内信贷服务条款。三是增加免责条款,新规则全部强调的是处罚,强调的是防范道德和能力双重风险,但对于没有道德风险的前提下按章办事由于市场范围造成的损失类要规定出相应的免责条款。同时,要出台相应的贷款营销经营奖励方法。
2、着力提高信贷政策执行者的素质。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结构调整是靠人这个关键因素来完成的。从长远来看,如果说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立足的关键是信贷结构的调整,那么执行信贷政策者则是这次结构调整的关键,提高他们的素质关系重大意义深远。因此,一是要树立他们使命感,责任感,要让他们明白自己所肩负的重任,一笔贷款的每个环节按章操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二是要加强教育培训,持证上岗,农村信用社 要借助三大培训基地将全社的信贷政策执行者全部轮训一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上岗执证考试。要把从事信贷政策资格认定作为全社资格认定的核心工作来抓;三是强化四个环节主责任人责任,对每个环节的责任人要强化监督,建议全社所有机构对所发放的每笔贷款在为客户保密的前提下按不同责任人在全社公示,加强社内民主监督;四是强化奖励机制,对于认真执行信贷政策的人,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奖励条款,鼓励全行尊重规则,执行规则,树立一种积极的审慎的信贷文化。
(四)以积极的心态和主动的态度,全方位、多角度来调整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
1、农村信用社要从参与和倡导鼓励诚信入手,来为自身调整信贷结构争取宽松的信用环境。要积极参与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工作,大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信信贷结构调整的支持,避免跟风,用自己的特点要求去培育发展优良客户。应紧紧把握宏观经济指标的主旋律,在做好主动性推出的同时,加大以双高客户市场为主体的管理营销,在优势领域优势行业里寻求农村信用社的高端市场和高端客户。
2、狠抓对现有存量不良贷款的盘活工作。优化结构调整,关键在增量上,但也不能忽视存量结构调整,要算好加减法,两者相互结合。在对存量的盘活上,上级联社要为下级信用社清收盘活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物质支持、机制支持。如对盘活中接新还旧的的责任人的界定、对抵贷资产处置的灵活性,特殊情况下对本金的处理等给予基层宽松的环境,真正达到把清收盘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生命工程、效益工程来抓,从而为调整结构减轻压力做出贡献。
3、引用科学的管理考核体系,强化对信贷结构调整科学性的知道。全社要借助信贷决策咨询系统,按照“双高”(高端市场,高端客户)调整的信贷结构目标,适时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及时为信贷结构调整服务。
参考文献:
1、菲利普.乔瑞(美)《金融风险管理新标准》,中信出版社,2000年10月1日
2、 李志辉,《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11日
3、周正庆《深化金融改革,促进经济发展》2003年12月15日
4、夏德仁,《金融市场学》,东北财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