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监管的含义-------------------------------------------41、从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货币稳健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监控--4
从银行现场检查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检查和银行审计---------4
从银行法律和规则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管理-------------------4
从银行非现场检查与监管角度看---------------------------------4
二、为何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5
1、自然垄断------------------------------------------------------5
2、负外部效应----------------------------------------------------5
3、信息不对称----------------------------------------------------5
三、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6
内 容 摘 要
银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首先介绍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中是社会资金调节中心,其经营管理好坏和运行稳健与否对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力度,对保障金融业的稳健运行,维护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银行业监督管理是指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设立、业务经营及其他活动所进行的监瞥管理。
其次介绍银行业监督管理的历史背景,银监会的成立在法律上保证中国银行业的顺利运行。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职能分离是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和银行监管的需要,是健全银行监管体制的重要举措。实行货币,监管职能分离.可以防止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同步振荡,有利于二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接着从几个方面说明银行业监管的必要性,指出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意义。
最后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通过宣传教育工作和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银行业监管的必要性
从美国“次贷危机”逐渐演变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思考我国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随着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的上市,我国商业银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如何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营造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商业银行监管的含义
由于商业银行业务的复杂性,使商业银行监管有着极其丰富的含义。一下从不同层次、范围和角度阐述银行监管的含义、
从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货币稳健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监控
银行监管是在人们意识到金融业对社会公众、国家利益和社会经济稳定有巨大影响所采取的某种法律约束行为。
从银行现场检查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检查和银行审计 第一,银行检查。是指银行监管部门依法进入现场对银行业务和财务状况的检查。这种检查虽有查账内容,但侧重对银行的评价,而且不参与银行内部管理决策,也不对银行经营提出具体要求。尽管只是对银行的业务和财务状况作出分析和评价,但绝不是放任不管,而是要求其首先要有良好健全的内部机制,当银行倒闭不可避免时,关心的是银行对支付体系和存款人利益的影响。 第二,银行审计,只是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在会计年度终了,对公司组织和银行的财务状况做全面检查,这种审计侧重于数字的真实性,一般不需要对某个数据或比例的好坏作出评价,而只是看其是否客观,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有无伪造等,强调数字的准确无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
从银行法律和规则角度看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管理
即对银行经营活动加以法律和规则的约束,是指法律制度对银行经营活动的影响,是取得经济目标的手段,也包括显著影响银行业运行的所有规则,或是有系统地进行管理控制使其遵守规则和符合实际标准。当然银行的法律作用不只是约束和限制,还有鼓励和促进向上的作用。
从银行非现场检查与监管角度看
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监督,只是报表监督和指标管理,促成一个迅速,准确反应商业银行经济状况的信息系统。
从综合意义上讲,银行监管是指银行监督与银行管理,包括对货币政策与银行执法情况的监督、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外部监管和内部控制、银行准入与退出的全部运作过程。
为何要对银行业进行监管
自然垄断 金融业务同样存在规模经济,并可能在发展中成为集中垄断,垄断可能造成价格歧视、降低服务质量和金融产品的有效供应、寻租等有损资源配置效率和消费利益的不良现象,在效率和消费者福利方面会带来损失,而且也将产生其他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利影响。也有学者认为,银行业并不是自然垄断行业,也没有数据显示银行业经营需要相应的规模,在美国许多小银行的利润率高出大银行几倍,所以垄断并不构成政府对银行监管的主要依据。
负外部效应 一般认为,主要体现在单家银行失败所引起的社会成本要大于银行自身的成本,银行业机构的破产倒闭及其连锁反应将通过货币信用紧缩破坏经济增长的基础。按照福利经济学的观点,外部性可以通过征收“庇古税”来进行补偿,但是金融活动巨大的杠杆效应使这种办法显得无力。只要产权明晰,私人会走到一起进行协商以消除外部效应的不良影响,但是由于“搭便车”现场及协商成本高,外部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交换得以消除。
信息不对称 在金融市场上,银行等金融中介的存在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信用过程中授信主题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现象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存款人与银行、银行与贷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主观上愿意稳健经营的金融机构也可能随时因信息问题而陷入困境。信息不对称事前表现为“逆向选择”,如信贷配给和不完全竞争;事后表现为“道德风险”问题,如果短期内从银行获取的好处比银行作为一个持续运转的实体更有价值时,还有一定净值的银行就可能被瓜分;还造成金融市场的低效率。信息本身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特征,因此需要监管当局的介入。
三、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几点思考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以后,我们的金融改革怎么走,这是一个大问题。”法国巴黎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说。以前中国考虑金融改革,都是以美国的金融制度为参照,中国银行业也一直将华尔街视为偶像效仿,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投资理财型产品很多都是基于美国的产品模式,各大基金产品同样也是如此。中国最大的投行机构中金公司是国内最接近华尔街模式的投资银行,其前五任总裁均有摩根士丹利的背景,而摩根士丹利倡导的是最标准的华尔街模式——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贷款质量仍是金融业经营的关键。金融创新有它固有的缺陷,当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时,就可能因监管缺失而引发金融风险。因此,对鼓励金融创新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国家来说,要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前车之鉴,协调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保持金融稳定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应该从美国抵押贷款业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现如今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仍然处于襁褓期,中国政府可能会实施必要的保护措施以避免类似美国的经历。”
首先,应始终恪守审慎的银行监管标准。一般认为,宏观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的特点,而银行监管通常是顺周期的。银行的风险隐患往往是在经济繁荣阶段埋下的。我国金融市场资产证券化刚刚起步,国内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不会迅速蔓延到金融市场和有关领域,但风险仍然大量积聚在银行,一旦房价出现波动,银
行就会为这种不审慎的放贷行为付出惨痛代价,甚至毁掉近年来为推进商业银行改革所作的全部努力。因此,银行监管部门始终如一地坚持审慎的监管原则,将风险消灭在萌芽当中。
其次,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金融创新使衍生产品层出不穷,这有利于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针对房贷衍生产品,一旦房价下跌引发还贷违约,将对银行系统产生严重冲击。我国急需发展本国的证券化和改善金融市场结构,使金融市场从结构到品种都得到优化,从而有利于投
资者利用各种金融手段妥善安排好未来的风险,有选择地运用金融衍生工具分散相关金融风险。
再次,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金融部门对房地产开发商开发风险的监管。美国住房次贷危机的发生,与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无节制开发、缺乏有效金融监管而畸形扩张密切联系,警惕次贷危机就要严控房地产泡沫的膨胀。而房地产行业主要通过借贷银行资金、占用建筑商资金,展现了自有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技巧。然而,开发商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银行,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现象,房地产开发商由于自有资金少而无法为债务清偿提供保障。这样,银行的贷款资金迫使银行承担着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风险。同时,为防范房地产过热给银行带来的风险,提供住房按揭贷款的银行应根据借款人拟购房产的价格和借款人支付能力与偿付意愿来确定弹性首付比例,即房屋价格越高,则首付比例越高。这种做法在房地产市场过热时对于防范按揭贷款的风险尤为有效。
参 考 文 献
【1】谢太峰,论我们外国储备的快速增长[J].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2).
【2】张静,开发趋势下银行业的监管制度创新[J]. 金融研究,2001,(12).
【3】王周会,新形势下加强银行监管的思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0)
【4】李宏,论开放经济下中国的金融管制[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03,(4)
【5】许成钢,《经济学,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教育》,《比较》第一辑
【6】张健华.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监管理念创新.中国新时代.200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