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主要表现3
(一)信用风险3
(二)市场风险3
(三)操作风险4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差距4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6
首先,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6
其次,完善内控机制。8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9
内 容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分析,着重论述了国有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存在的信用、市场、操作三类风险;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信用评级失真、抵押物不合格或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义务、内部权责不明、对外部环境约束考虑不足四点差距;通过分析提出了从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完善内控机制、加强法制建设三个方面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任何一家商业银行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存在问题贷款和由此产生的贷款损失,因此,防范和化解贷款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金融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面对挑战,加强贷款风险管理,及早发现问题贷款,充分认知贷款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
一、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主要表现
(一)信用风险
是指由于借款人违约导致贷款资产不能按期收回本息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信用风险的成因是:1、产业分析滞后导致不恰当的贷款支持;2、对借款人财务状况分析不细致,未能充分认识到借款人得潜在风险;3、不重视道德风险的分析,对借款人得品德缺乏足够得重视;4、贷款监督管理不完善,贷款信息反馈不及时或不对称。
(二)市场风险
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包括信贷产品得价格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以及竞争风险等具体形态。导致市场风险产生得原因有:1、银行对宏观经济环境、贷款条件判断的失误;2、负债组合不合理;3、市场竞争的加剧;4、不可抗力因素的影响。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与贷款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贷款业务操作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给银行贷款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又可以分为操作失败风险和操作战略风险两部分。操作失败风险主要来自于银行内部业务操作过程中发生得失败的可能,这主要与银行内部因素相关。操作战略风险来源于银行外部环境,这主要与政治、法律、监管、政府、社会、竞争等因素相关。综合归纳银行贷款操作风险的成因包括:1、对环境、条件等外部因素判断失误;2、信贷政策不完善或不科学;贷款管理内控制度不完善。3、贷款业务操作流程不合理。
总之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讲,违法放贷、贷款管理不到位是贷款产生风险的重要原因。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比例已成为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
二、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存在的差距
(一)对借款人信用评级存在失真的现象。1、我国借鉴西方国家5C为内容的信用分析方法,即品德、才能、资本、担保、持续性,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地对企业信用进行打分: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占10分,经营效益占35分,资金结构占30分,企业实力占15分,经营前景占10分。可以看出,我国对企业信用的评估明显的重物轻人,首先考虑的是企业的经营效益。而西方国家则将借款人的品德、资本、抵押作为贷款的三道防线,首先考虑的是借款人的诚实性,是否有还款的主观愿望,因为即使借款企业效益很好,但就是不归还贷款,对银行来说贷款风险也是很大的。2、目前我国的资产、信用评估还局限于个别、单项、地区、行业分割的格局上,在评估方式、标准等方面存在差异,在评估论证的权威性、实效性方面也存在不足。3、信用评级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评级结果失真,没有真正成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利率高低的主要依据。
(二)抵押物不合格或担保人不能履行担保义务。不能抵押的却做了抵押物;抵押品不合格、重复抵押、抵押物未参加保险、抵押手续不规范、物不抵债等致使抵押贷款逾期后很少能通过变卖抵押物得以收回。
担保贷款的有效性也存在问题。如人情担保、连环担保,没有担保能力或担保资格的单位作担保,担保人缺乏偿债意识或缺乏偿债能力,致使许多担保贷款无法按期收回。
(三)权责不明,贷款风险控制无法有效落实。一笔贷款由多个部门和多人共同管理,由于责权划分不清,造成政出多门,无人负责的局面。
(四)对贷款的外部环境约束考虑不足。行政保障机制中有一条:“规定上级管理行的责任,进行审批、检查、考核,要定期测算通报并列入行长政绩考核,有权对下级行进行检查,实行整顿措施,并承担领导责任。”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直接与行长政绩挂钩在目前条件下还不合理。首先,各国有银行还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主体,还没有完全转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商业银行。尽管《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一条明文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商业银行有权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强令其发放贷款或者提供担保。”但是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却使银行无法独立行使贷款决策权。尤其是来自政府的行政干预。其次,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的基础条件、经营历史、转变前的效益及转变后的包袱都不相同,存量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只能从增量上加以考核。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
为了防止和减少贷款风险损失,应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的管理, 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具体说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构建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完善机构设置。建立贷款安全和风险政策委员会,由各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每个部门都应设专人负责风险调查,随时报告贷款单位的财务、经营情况。委员会的职能是监督本银行因各种业务活动产生的风险,交换有关方面的情报,报告各业务部门的风险因素,研究控制风险、确定风险程度和减少损失的政策。委员会设立的呆帐管理部门,负责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催收逾期和有问题的贷款,处理各种坏帐。委员会下设贷款发放与贷款检查两个机构,以加强对银行贷款的专门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规范有序的信贷管理制度,完善贷款风险防范机制。在信贷计划管理方面完善运行机制,加强综合管理,加强经营意识,促进均衡放贷,充分利用时间差、地区差,使贷款投放总体上保持均衡;均衡收贷是均衡放贷的前提,每年末编制放贷计划时要对下年度的贷款回收进行分类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应根据收贷情况,资金与规模情况,组织力量对申请贷款的项目进行初选,建立项目储备库,并总结经验,摸索规律,合理确定续贷项目、新贷项目和储备项目的比例,从而促进资金投入结构的优化,避免容易产生风险的突击性放贷行为。
(三)坚持审贷分离制。在信贷部门内部,将贷款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三个环节分解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岗位,分别由几名信贷员承担,各负其责。并规定贷款的分级审批权限,推行贷款换人审批的贷审分离制度,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负责贷款的复查和审批,保证贷款的安全性。
贷前调查主要内容是:企业生产经营是否正常、企业资金占用是否合理,有无挤占挪用、贷款的用途和物资保证程度。贷款直接用途和企业自有资金的比例;贷款的归还期限和归还能力。在充分了解市场信息及企业产、供、销、存的情况下,填报贷前调查报告,交审贷组进行审查确定。
贷时审查主要内容是:贷前调查情况是否属实;贷款投向、投量是否合理;贷款归还的保证因素;借款合同、借据、申请书填写是否符合要求。
贷后检查主要内容是:贷款的风险因素;购进商品适用的程度,有无形成积压的可能;企业物资的保证程度;企业的资金自补能力和挖掘资金潜力的情况。
其次,完善内控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银行的自我约束机制。建立信贷、财务、会计等领域一系列制约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明确各部门间、各工种间的合理分工,尽量做到岗位责任分明、业务流程畅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二)分散和减少贷款风险。在项目管理方面,要将信贷风险管理的原则和方法贯穿于贷款全过程,做好贷前防险、贷时“保险”、贷后查险及风险解除等工作,以分散和减少贷款的风险。 1、贷前防险。在国家投资产业政策导向作用日益增强的今天,信贷员应及时掌握有关政策,了解行业部门发展状况及市场信息,以便于客观预测贷款的风险程度和正确决策;对申贷企业经营状况、负债能力的综合评估必不可少,要严格避免在旧债难清的情况下上新的贷款项目,引发风险;要明确不同种类、不同额度的贷款审批办法,贷款决策人要在贷款审批单上签章,以备查考,避免流于形式的集体审批造成无人负责的现象。2、贷时“保险”。此处的“保险”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保险,而是指根据贷款项目的具体情况,要求借款人是否使用或使用哪种贷款风险的保障方式。3、贷后查险。在贷款项目建设期间,银行信贷员要坚持对贷款项目进行跟踪管理,监测项目进程,避免因工程拖长而致建设费用上涨,市场形势变化使得贷款风险加大,严格执行分年还款计划,避免贷款年度逾期,随时消除风险隐患。4、风险解除。对已发生的贷款风险,要及时设法解除,并千方百计组织专人挽救呆滞贷款,救活呆帐贷款,严格控制“呆滞”向“呆帐”转化。
(三)建立风险基金制度。由于银行在经营信贷资金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贷款损失,为了增强银行自担经营风险的能力,必须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如贷款呆帐准备金,就可以用来弥补贷款的坏帐损失。
(四)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员聘任制;改革收人分配制度,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推行行员等级工资制和工资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采取关怀奖励、树立榜样等方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对信贷员进行职业培训和轮训,以提高信贷员的素质,进一步增强决策的准确性、及时性,减少失误,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
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关系。要加快完善《信贷法》、《金融市场法》、《金融机构管理法》、《流动资金管理法》等法规。通过金融法规,来界定市场调节的程度,规范财政与银行、企业与银行间的信用关系,保证银行信贷向合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风险,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