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摘要…………………………………………………………2
二、农信社确立服务“三农”市场定位的原因……………………3
1、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的需要…………………………………3
2、村以农为本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需要…………………………3
3、农村信用材的性质决定了定场定位………………………………3
4、农村信用社的特点也决定市场定位………………………………3
5、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积累了一定农村信贷管理经验…………………4
三、村信用社在市场定位上还要注意的问题………………………………4
1、树立“大农业”观念……………………………………………4
2、加强员工培训……………………………………………………5
3、正确处理好坚持服务“三农”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5
4、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5
5、宪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制度规范和业务创新……………………5
四、参考文献……………………………………………………………7
内 容 摘 要
农信社是地方性合作金融机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农信社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不仅关系到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而且关系到深化改革后的最终成效。农信社要确立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根本方向,这样的市场定位,主要是积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的需要
二、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是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需要
三、农村信用材的性质和组建目的决定了信用社必须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定场定位
四、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和现状也决定了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多年,广大员工知道农情、了解民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积累了一定农村信贷管理经验
但是,村信用社在坚持市场定位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信贷业务领域。
二是加强员工培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是正确处理好坚持服务“三次’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
四、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五、宪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制度规范和业务创新,更好发挥支持“三农”作用
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为农信社“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这一市场定位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记服务“三农”办社宗旨,不断开展业务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农信社必将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纽带,更好地发挥为“三农”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作用。
论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
农信社是地方性合作金融机构,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农信社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不仅关系到农信社的未来发展和业务创新,而且关系到深化改革后的最终成效。农信社的市场定位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农信社的机构组织性质、建目的、现状特点来确定。
农信社要确立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根本方向,这样的市场定位,主要是积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服务“三农”是党和国家的需要
支农是农信社的历史使命;农业投入不足;基础地位薄弱的状况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农民贷款难的矛盾没有彻底解决。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具以下金融机构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最主要发放“三农”贷款的金融机构。作为直接为“三次”服务的农村信用社对此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的战略高度出发,坚定服务“三农”经营方向,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有效信贷投入,在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提高支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发挥金融“助推器”作用,卓有成效地做好支农工作,不辜负党和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赋予的支农使命。
二、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是农信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需要
我国农村有8亿多人口,广大农民有强烈的发家致富愿望,有巨大的资金需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广阔的信贷市场。给农信社提供了无限空间,农村信用社要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真正把支农服务的文章做深、做透、做实、做活,树立大农业、大服务的理念,积极支持农民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效益型农业发展,积极支持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公司十基地十农户”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立足农村,以农为本,不仅能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而且也为信用社广大资产规模,增加收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可以说农信社离开了“三农”,农信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农村信用材的性质和组建目的决定了信用社必须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定场定位
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个体工商户自愿入股组成的,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地方性社区金融机构,这就规定了农村信用社主要为入股社员提供金融服务,而信用社的入股社员大多是信用社所在地的农民和个体工商户。农民和个体工商户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因此,信用社就必须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在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问时;信用社也获得相应收入,这也是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要求。
四、农村信用社的特点和现状也决定了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
首先,农村信用社的机构绝大多数在县以下的农村,几乎除西藏外的全国大部分乡镇都有农信社,网点遍布农村乡镇,是农村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多年来,为了提供良好服务和改善办公条件及安全经营,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网点建设和设备更新。离开了农村;网点设施撤并势必造成大量资产损失,人员浪费,因此,要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
其次,农村信用社一般都以乡镇社为法人单位,存贷款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强,如果在市场选择和业务经营中盲目求大,超越自身实力发放大额贷款和长期贷款,将造成贷款风险的高度集中或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支付风险,势必损害股民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不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而广大农村多以单一农民为经营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资金相对要小的多,并且千家万户,风险分散,正好适合农村信用社存贷款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的特点,因此,立足农村,
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符合信用社实际,是信用社目前情况下最好选择。
再次,农村信用社不具备非农大额贷款项目管理经验,缺少专门人才,农村信用社从成立开始就在农村,很少有非农大额贷款,即使发生了非农大额贷款,也多以贷款损失而告终,农信社既不具备非农大额贷款项目管理经验又缺少专门人才。俗话说,不知不可为,向不了解的项目投资是十分危险的投机。因此,信用社不能离开非常熟悉的农业、农民和农村发展业务。
五、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多年,广大员工知道农情、了解民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积累了一定农村信贷管理经验
农村信用社走过了50多年的风雨历程,广大员工伴着信用社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深入农村,走屯串户,了解民情民意,发放贷款,动员存款和农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支农服务从高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支农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支农信贷投入不断加大,广大农民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同时,更加感激农村信用社对他们的资金支持和提供的金融服务,信用社关系融洽,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鱼水之情,认识到了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民走向致富的桥梁,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几十年来,农村信用社广大员工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农村信贷管理经验,特别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方式的推广,不仅很好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较好地满足了农民资金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信用社的信贷资产质量,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坚定了为“三农”服务的决心。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是农村信用社的正确选择,这已是不争的实事,今后,农村信用社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经营理念等方面的不懈努力,使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更好的发挥服务“三农”作用,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但是,村信用社在坚持市场定位上,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树立“大农业”观念,拓宽信贷业务领域。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内涵在不断地更新,现代新型农民经营的产业和致富的途径也日趋广泛,已涵盖到农、工、商等各个方面,很多农民从农村土地走出来进城打工或从事其他商业活动,因此,农户贷款的对象、范围应即包含了居住、生活在农村的农民,也包括进城的农民。同样,农户贷款用途也在不断变化,除传统的种养业外,还包括农户加工业、商品流通业、运输服务业等,农户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多种多样。因此,农村信用社要树立
“大农业”观念,信贷业务不能局限于支持传统农业生产,更需要从当地农户经济发展现状出发,找准新的农户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信贷支农的切入点,增加农户信贷有效投入,支持农户增收致富。
二是加强员工培训,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需要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信用社员工特别是信贷员要加强自身学习,在支农工作中不断掌握农村产业项目发展情况及相关信息;学习效益农业生产的新科技、新知识,建立信贷联系户制度,加强调查研究,为农户提供急需的致富技术和信息,帮助农户调整经营规模和经营方向,适时调整贷款额度和贷款方式,为农户提供文明、高效、舒心的金融服务。
三是正确处理好坚持服务“三次’与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关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最终目的还是要加强和改善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坚持为“三农’的宗旨和市场定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植于农村,在农村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金融的优势在农村。实践已经证明,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桥梁纽带。信用社的贷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信用社带来良好的效益。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社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到,农村信用社既要承担好支持“三农’的任务,又要确保自身利益的提高。然而,由于支农服务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相对利率要低,所放贷款小额分散,涉及千家万户,管理成本比较高,为了方便农户几乎在所有乡(镇)都设置了营业网点,固定成本也比较大,这些都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因此,农村信用社要尽最大可能争取国家农业项目资金代理发放工作,加扶贫贷款等,以减少资源浪费;农村信用社的主要资金要支持当地农业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一些地方正从农业社会步入工业社会,农村信用社要不断调整资金投向,适应发展变化;国家和政府对农村信用社办理支农服务所影响的经营效益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四、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农业贷款不仅有市场风险,而且还有很大的自然风险。从全国情况看,多数农业受自然条件约束,农民一年收入如何不仅仅决定于市场价格变化,而且还要受“老大爷”的决定。如果年景好、风调雨顺,病虫害小,农民的粮食收成就好,否则,就会减产减收甚至绝产绝收,不但不能增加收入,而且还会带来损失,导致信用社贷款不能如期归还,甚至几年无力归还贷款,直至贷款损失。同时,由于自然灾害发生具有大面积和区域性,比如洪水、旱灾等,一旦发生整个乡镇乃至一个地区的农业将会受到严重的破坏,农村信用社不可能有如此大的风险承受能力,这必然会影响信用社的经营安全和支农实力,因此,国家应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对农业受灾户给予一定的赔偿,对因灾导致的农业贷款损失给予必要的补偿,保证农村信用社资金安全,实现农业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效益。
五、宪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制度规范和业务创新,更好发挥支持“三农”作用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规范化的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是农村信用社长期稳健、合规经营的基础和保障。农村信用社必须坚持“发展、创新、规范”这一主题,不断更新经营理念,不断拓宽农信社业务经营领域,通过服务创新、业务创新和手段创新筹集资金,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加强内控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不断提高风险管理与内控水平,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更好的为“三农”服务。
农村信用社的深化改革,为农信社“立足农村,以农为本,服务‘三农’”这一市场定位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牢记服务“三农”办社宗旨,不断开展业务创新,增强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农信社必将成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纽带,更好地发挥为“三农”服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托马斯·达文波特.注意力经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 赵辉.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策略[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 杰克·特劳特.新定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 常嘉亮.关于农村信用社市场营销的思考[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