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困境的成因分析
1.政策性因素。
2.农业的效益较低,农村信用社环境差,支农资金成本高。
3.内部经营结构不合理。
4.内控机缺乏制滞后,导致潜在风险加剧。
5.服务手段落后,业务经营缺乏创新。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对策抉择
1.实现立法,维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
2.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为信用社经营创造宽松环境。
3.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
4.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效益增长。
5.调整收入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培植利润增长点。
6.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内 容 摘 要
本文主要从政策性因素,经营效益,经营结构,内部机制及经营手段等方面分析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困境的成因,再找出走出农村信用社经营困境的抉择,例如健全法制,从政策上给予扶持,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金融创新等。
浅论亏损农信社的困境及经营抉择
一、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亏损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政策性因素。农村信用社在发展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多次重大政策变迁,而每一次政策变迁,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管理体制、经营方向和经济利益的调整,而这种在不同利益主体间的调整,均为同程度地对农村信用社造成了一定的资产损失。如农业银行代管农村信用社时期,因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冲突而形成贷款的风险转嫁损失;治理整顿时期执行保值储蓄的利息损失;受地方政府干预造成的信贷资金损失;国家长期延用对金融机构的统一征税标准对信用社征税,地方职能部门收缴的各种预算外收费和集资、摊派等税我负担;交存人民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过高,转存款利率低,限制了信用社资金的运用和收益等。这些明显的“政策因素”,致使农村信用社多年来一直难以摘掉亏损的帽子,甚至亏损包袱愈加沉重。
二)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村信用环境差,支农资金成本高。农业效益相对较差,在市场经济中处于弱势行业,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向为支持“三农”,经营效益的提高受很大制约。同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县域经济,农村信用社支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多种经济以及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食用社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多。但是目前基层农信社信贷管理力量薄弱,每个农信社一般只配备一位副主任兼管信贷或担任信贷员,负责全社信贷管理工作。信贷员平时忙于应付上级检查、统计数据、上报报表,无法集中精力在管理上下功夫,对贷款审查把关不严,贷后检查不力,“三查”制度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农信社辖属地域广阔,贷款面向千家万户,具有额小、面广、笔数多的特点,虽然各基层分社也配备信贷人员,但是平均每个信贷人员需要包干5-7个行政村(经济联合社)和几千户农户。如此,不仅导致“三农”资信信息掌握困难,不利于金融服务的开展;而且信贷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对贷户难以实施有效的跟踪调查了解,贷户建档、建卡、信用评级工作马虎走过场,更谈不上贷款管理营销。另外,较差的农村信用环境,不良信用行为的大量存在,以及过高的支农信贷资金成本,影响了贷款的发放和收回,进而影响了信用的效益。例如,信用社很多农户贷款都有用于治病、建房、生儿育女等,从一定程度上占用了不少支农资金,而且这部分贷款对于农民来说根本难以偿还,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错误地把支农资金当作了政府的救济金发放给那些老弱病残的农民。
三)内部经营结构不合理。一是存款结构不合理,定期储蓄存款等较高利息存款占比很高,而对公存款等低息存款一般较少,自然导致效益低下。例如,罗定市素龙农村信用社平南分社的存款总额至2004年12月31日止为3744万元,其中对公存款只占133万元,而定期储蓄存款则占1900多万元。二是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放现仍局限于传统产业,大多用于支持农民购买生产资料、农产品收购和加工等,再加之长期存款短期运用,信贷期限偏短,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发放较多,部分甚至没有中、长期贷款。这不仅背离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变化要求,也增加了经营的难度。例如罗定市农村信用社平南分社的短期贷款有1335万元,没有中、长期贷款,由于以往对信贷员管理松懈,还有些是信贷员的不实贷款。三是网点结构不合理,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人员分散,不但增加了管理难度,同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例如在罗定市平南路段,短短1公里内就有3间信用社分社,而这些信用社有的业务量一天也不够30笔业务,其业务人员就有6个,有的业务量每天达200多笔,而业务人员只有4人。这种人员分配及网点分布导致严重的人心涣散,服务质量下降,管理费用大及分配不均。
四)内控机制滞后,导致潜在风险加剧。由于体制的多次变迁,农村信用社的内控制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真正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责任界定模糊不清,贷款风险控制不力,会计监督职能弱化,内部审计稽核滞后,一些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当前,基层农信社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低。几十年来,它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模式,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弱。首先,由于片面追求人员精简,每个农信社设立主任、副主任以及管理人员若干名,专兼职负责辖内信贷、财务、安全保卫等繁重的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兼职多,名义上一身数职,实际是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精简不高效。比如有的农信社副主任,既担任信贷员,操作具体业务,又分管全社信贷管理和资产保全工作,还兼管政工工作。结果是力不从心,遇事应付,对分管工作顾此失彼,事倍功半,更不能协助主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高管理层次。其次,信用社决策机制不完善,主任授权制度不健全,导致事无巨细都交班子会讨论,并由主任拍板定夺,造成主任事事亲抓,增加了决策的难度,难以提高工作效率。再次,随着农信社业务的快速发展,当前的管理模式、管理力量与农信社业务发展要求不对称。如罗定市共有21个农信社,从业务量看,其在全市金融系统中存款市场占有率为51%,贷款市场占有率为69%。目前,存款余额达1亿元以上的农信社6个,占全县农信社的29%,贷款余额超过6千万的农信社4个,占47%。且这些农信社的员工人数分别在40人以上,网点个数都在5个以上,均相当于一些国有商业银行一个县级支行的规模。每个社如此的业务和员工规模,凭区区的几位管理人员,要对全社实施强有力的监督管理几乎是不可能的,难以实现规模与效益相统一。同时,近几年来,虽然县级联社和上级管理部门不断加大检查监督力度,实行稽核特派员等制度,但这些检查监督的局限性是事后监督多,事前监督少,面对基层农信社点多面广、业务零星分散、员工素质不高的现实,往往不能及时将第一线各业务岗位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而且,基层农信社由于没有配备专职的监督管理人员,因而被动应付检查多,主动实施监督少,未能及时查找薄弱环节,堵塞漏洞,使基层分社违规违纪问题屡禁不止,经济案件时有发生。
五)服务手段落后,业务经营缺乏创新。农村信用社业务经营目前还仅仅局限于存、贷款业务的单一狭小空间中,经营创新不够,经营形式单一和信用社业务工具落后,限制了收入结构的改善和提高,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市场扩展和业务发展。同时结算渠道不畅,结算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低,使农村信用社很难满足客户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营效益的对策抉择
一)实现立法,维护农村信用社合法权益。目前我国出台的金融法律法规多是针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缺少农村合作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建议应加快颁布“合作金融法”,通过立法,将农村信用社真正作为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法人来对待,确立其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监督、自负盈亏的独立地位,保障在经济活动的各方面权益,确保农村信用社经营健康发展。
二)从政策上给予扶持,为信用社经营创造宽松环境。一是要减轻农村信用社税赋,对投向“三农”及其产业链条的贷款实行财政利息补贴或适当降低营业税率,对种植业支农贷款利息收入实行免税政策,对以抵贷资产收回的不良贷款免征相关税费,税务部门应允许农村信用社扩大税前列支范围,如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取一定比例的坏帐准备等。二是在处置保值贴补利息上,国家财政应将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同等对待注入资金,对农村信用社帖息支出给予等额补贴,使信用社免受经济损失。三是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提高准备金存款和上存人民银行存款利率,使农村信用社资金得到充分利用,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四是加快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步伐,以自行调节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求,规避风险,增加利润。五是一些支农任务重、有发展潜力的信用社加大支农再贷款投放额度,适当调低利率,以逐步消化不良贷款,实现扭亏增盈。
三)盘活存量贷款,优化增量贷款。靠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提高经营效益。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一是对行政干预形成的不良贷款,要积极向地方党政汇报,争取党政支持,清理收回乡(镇)政府贷款及其所担保的村组贷款;二是成立金融资产管理机构,采取分帐管理的办法,对不良资产集中收购、管理和处置,运用打包拍卖、还旧借新、以物抵贷等办法最大限度地保全资产,减少损失;三是建立不良贷款责任人清收制度,对限期收不回者,可实行下岗清收,对造成损失的严肃追究经济或法律责任;四是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行为,对通过政府、银监部门、人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联合制裁,运用电视、报刊等媒体给予曝光,停止一切现金结算、汇兑等金融业务,依法处置、收回抵押物,并交债务落实到改制后企业,尽最大努力维护债权。在加强信贷资金管理方面,一是实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和贷户联保制,尽最大努力降低贷款风险系数;二是在确保支农贷款的同时,因地制宜开发新的农贷品种,拓宽服务领域,培养新的客户群体,如大力开展助学贷款、个人担保贷款、消费贷款等新品种,以提高资产质量;三是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要积极协调、配合地方党政部门开展“创建信用村镇”工程,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四)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促进效益增长。一方面优化存款结构,充分挖掘存款大户、创利客户,努力吸收对公存款和财政预算外资金存款,提高低成本存款在各项存款中的占比,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另一方面优化信贷结构,信贷投放向种、养、加大户、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向有市场、有效益的龙头企业、科技兴农工程倾斜,同时增加发放期限长、利率高的农业贷款,使农村信用社信贷结构趋于合理,以科学的投放创造出优良的效益。
五)构建基层农信社分工明确、配合协调、管理有序的管理架构和内部运行机制。1.设置信贷管理组。负责全社信贷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实施各项信贷管理制度,合理编制信贷投放计划,建立健全信贷政策执行情况分析、监测和考核制度;组织做好贷款“三查”工作,避免流于形式;严格控制贷款流程的各个风险点,加强对贷款的跟踪监控,定期向主任报告监控情况,当出现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强化审查把关,完善贷户的建卡建档,确保手续合规合法,规范信贷行为;落实专人及时做好全社信贷资料统计、汇总、上报工作,确保符合上级的要求;组织全社信贷人员经常深入农村、企业、客户,了解贷款需求,掌握贷户资信情况,准确向农信社贷款决策机构提供贷款可行性报告,作为贷款发放的重要依据;积极开展贷款营销,培育优良的客户群。2.设置资产保全组。负责全社资产促使的管理工作,主要职责是:制订全社年度及各阶段的清收方案,确定清收工作目标,探索创新新清收方法,努力提高清收成效;加强对不良贷款户的跟踪监控,及时捕捉信息,防止贷户利用各种形式逃废债;加强贷款诉讼时效管理,及时组织发送逾期贷款催收通知书,或通过传媒公告送达、采取诉讼保全等有效方法,全力保全农信社资产;加强与党政及司法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对农信社资产保全工作的重视支持;从维护信用社利益出发,积极研究接收、处置、变现抵债资产的有效方法,提高变现能力,加速资金周转;参与地方信用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3.设置内勤管理组。履行全社资金组织、会计、出纳、核算、结算、稽核、安全保卫等管理职能。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金融法律法规,抓好农村信用社内部规章制度特别是财务会计制度、各项内控制度、安全保卫制度的执行落实;组织会计核算,开展会计监督,强化成本管理,制订和落实增收节支计划;加强对贷款发放、大额收付、费用开支的监督;定期评价业务活动中的各类风险及风险总体水平,提出预警及风险管理建议;加强资金运行分析,制度增存计划,组织员工做好吸储揽存工作,加快业务发展;开展检查辅导,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组织岗位练兵和业务比赛,提高员工业务操作技能;协调临柜人员的业务关系,督促员工提高柜台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计算机管理,严格操作规程,确保综合业务系统运行安全,防范利用计算机犯罪;仔细认真地审查各网点逐日上交的各类凭证,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信用社资金财产和干部职工人身安全。
六)调整收入结构、发展中间业务,培植利润增长点。农村信用社要因地制宜,找准“三农”经济发展的切入点,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大力发展如汇兑结算、租赁、咨询等中间业务,资金富余的社可通过参与购买有价证券,增加资金收益。同时积极开办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收费、代客理财、代理国库等代理业务,通过业务创新实现资产多元化,使农村信用社业务得以发展壮大。
七)加强金融创新,提高竞争能力。一是开展金融技术创新,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建立农村信用社的结算体系、尽快实现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储蓄通存通兑,以高效、安全、方便的高科技服务赢得客户。力求在短期内实现全面开展银行汇票、商业汇票、银行本票等结算业务。票据贴现业务、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要向农村信用社开放。三是创新经营机制,加强市场营销,全面推行客户经理制,了解客户需求、掌握市场动态,不断提高存贷业务和服务营销水平,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 考 文 献
《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编
2004年11月20日《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杂志社出版
《南方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主办
2004年11月《南方金融》编辑部出版
《信合改革》 中国人民银行主编
2005年1月23日《信合改革》编辑部出版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作者:王晨曦
2004年9月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
《构建完善的农村信用社内控机制》 作者:罗广
2005年1月中国电子出版社出版
《信贷支农需要配套的政策扶持》 作者:梁新斌
2004年12月海天出版社出版
《完善内控机制 健全管理体系》 作者:谭秀琴
2004年12月海天出版社出版
《深化农信社改革 实践监管新理念》 作者:王建国
2004年6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