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货币市场的含义
二、描述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基本框架和发展状况,并侧重从中央银行货币管理的角度对货币市场中各子市场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与探讨。
三、论述完善和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重要意义.
内 容 摘 要
在中国,货币市场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基本上采取的是:“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发展思路,加以长期以来,中国的中央银行体制和商业银行体制都不很健全,金融市场工具比较缺乏,从而制约了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使得国家货币市场的发展明显滞后,这不但造成短期资金金融通效率低下,使整个社会资金的有效配置受到阻碍,而且也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和整体经济的发展。通过回顾中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历程,分析各个子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述完善和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基本思路。
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
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其发展水平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转变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以来,中国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创造了重要的基础性条件。其中中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所构成,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
一、拆借市场
1.拆借市场的产生
同业拆借市场是货币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拆借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无担保的信用方式进行的短期融资交易。因此,在短期融资方式中,拆借具有效率最高的特点。
中国的拆借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但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因此,出现了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从内陆地区拆入资金以弥补本地资金不足的现象,拆借期限普遍较长,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金融整顿的重点。
2.我国拆借市场的现状
1996年1月起,中央银行对拆借市场进行了新的改革,开始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与改革前的拆借市场相比,新的市场架构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明确了参加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的资格。二是中央银行对所有金融机构的拆借期限和额度进行了限制。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机构过度拆借以及将短期拆借资金转化成长期资金的来源。 所有拆借市场成员均需通过交易系统达成交易这一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宏观管理意义。首先,市场成员通过交易系统生成交易合同,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市场;其次,由于中央银行可以借助交易系统有效地执行对于拆借期限和额度的管理,从而在交易方式上防止了金融机构的过度拆借和短期资金长期使用的现象;三是中央银行具备了准确了解金融体系流动性波动的原因。
3.同业拆借市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首先,目前我国拆借市场拆借交易数额较小,而商业银行仍然保持了较高的超额准备金水平。这一现象与我国中央银行支付系统不够发达有着密切关系。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定准备金均由其总行在所在地人民银行集中交纳,而商业银行分支行又需要保留部分超额准备金以保证在当地的大额支付,这是超额储备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超额准备水平较高,为了减少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人民银行仍对超额准备金付息。由于超额准备金利率较高,因此商业银行也缺乏减少超额准备金的动机,从而使同业拆借,特别是隔夜拆借的需求下降。因此,拆借市场的发展,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准备金制度并提高中央银行支付系统的效率。
二、债券回购市场
1.债券回购的起源
债券回购是指交易的一方将持有的债券卖出,并在未来约定的日期以约定的价格买回的交易行为。在回购交易中,交易双方并不是以买卖债券为目的,而是以短期融资为目的。回购起源于美国。目前,在各国货币市场上,债券回购已成为十分重要的交易工具。
1990年以前,我国货币市场以同业拆借为主;1991年开始出现了债券回购。在1997年6月前,债券回购主要集中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在我国回购市场发展早期,回购成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从商业银行获得资金的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其交易与股票市场联系极其紧密。
2.债券回购市场的未来发展
虽然我国的回购市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目前银行间市场的回购交易的目的主要限于金融机构的头寸调节。其次,目前参加银行间回购的交易成员仅仅限于金融机构。由于其特点,回购适于作为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三、债券市场
1.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建立
目前,我国发行的债券种类主要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企业债券发行量很少。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目前,商业银行等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员是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主要投资者。
2.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意义
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货币政策操作都开始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及时调节资产构成,降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储备提供了空间。。
其次,随着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和流通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开始形成由金融市场决定的债券收益率的期限结构和长期利率。
3.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遇到的问题
首先,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者范围仍然受到限制,其成员主要由金融机构所组成,而与其他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是分离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考虑将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成为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参加的市场,并通过商业银行柜台交易的方式,将债券批发市场与个人投资者参加的零售市场进一步结合,以提高这一市场的运行效率。
其次,目前债券品种较少,债券的供需不平衡。一方面,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可供居民投资的金融工具日益增多,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短期存款比例上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增加了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性资产。同时,还需要通过发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等使资产证券化,以降低长期贷款的期限与利率风险。
最后,在经纪人和做市商的发展上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由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是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者,而商业银行长期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还缺乏在债券市场运作的经验。因此,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票据市场
商业票据是由企业发行的信用性票据。因此,我国的票据市场对于解决产业密切关联的企业之间的相互拖欠资金问题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在中央银行的政策推动下,票据市场发展很快。商业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均有很大的增长。
为了推动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一是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如加强票据市场的基础建设,其中包括改善企业信用评级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加强企业的会计制度,使投资者能够准确地判断企业风险,从而发展以企业信用本身为基础的票据。二是如何解决票据市场的贴现组织结构。目前我国采取了发展以商业银行为主的票据贴现方式,而不是建立专门的票据贴现机构。三是需要解决商业票据的真实性的认证问题。因此,应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创造条件,逐渐实现票据无纸化的托管,以提高交易的效率。四是如何处理再贴现和票据市场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具有强烈的动机进行再贴现。
五、论述完善和发展中国货币市场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中国宏观金融调控方式的转变
在高视野、综观全局并兼顾总体经济发展的的情况下,为达成国家赋予之政策目标,以积极、稳健的方式,遂行货币、外汇政策的调节与控制。
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积极借鉴国外已有的理论与成功经验,构筑货币市场传导货币政策的基础条件,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三、有利于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和健康发展
更加倚重于金融市场,更多地发挥货币市场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 张忠亮,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4年09期 [2] 刘浩,美国金融市场[J],外向经济1997年12期 [3] 刘玉平,美国货币市场特征与我国货币市场的改革[J],当代财经1998年09期 [4] 杜莉, 中国经济转轨时期货币市场发展研究[J],吉林大学 [5]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