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一)小额农贷发放现状
(二)小额农贷发放特点
1、放贷主体单一,农村金融仍呈农信社“一农支三农”格局。
2、农户贷款总体额度偏小。
3、农户贷款投向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
(三)小额农贷支持“三农”成效明显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提高了信用观念,增强了信用意识。
二、小额农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一)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风险较大。
(二)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
(三)内生性因素制约小额农贷推广。
三、政策建议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建设。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贷款质量。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信用环境。
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机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内 容 摘 要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由于其简便、快捷的特点,目前已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金融市场,联系广大农户的主要纽带。由于小额农贷不良风险占比高、贷款周期与农业生产周期不相适应、内生性因素制约其推广等原因,已成为小额农贷面临的主要难点和焦点。加强小额农贷管理、防范小额风险已成为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拟以绵阳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发放情况、贷款风险状况为例,剖析小额农贷发放现状及其难点,通过探讨农村信用社加强农户信息基础资料归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机制,增强农村信用社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来规避和防范贷款风险,增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有效缓释广大农村群众“贷款难”问题。
关键词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问题 政策建议
浅析如何防范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风险
——以绵阳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情况为例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指农村信用社在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核定贷款余额基础上、根据农户信用状况和偿还能力发放的信用贷款(以下简称“小额农贷”)。小额农贷由于其简便、快捷,已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农村信用社立足农村金融市场,联系广大农户的主要纽带。因此,加强小额农贷管理、防范小额风险已成为各级农村信用社管理工作的重点。本文拟以绵阳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发放情况、风险状况等为例,简要剖析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发放的主要难点和风险情况,从加强农户基础信息资料归集、加强内部管理、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保险机制等方面来增强农村信用社风险抵御能力,继而增强农信社服务“三农”能力、有效缓解广大农民“贷款难”的现实矛盾。
基本情况
小额农贷发放现状
2008年12月末,绵阳市辖六县一市(县级江油市)两区,人口504万,其中农业人口450万,农户107万。2008年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43.2亿元,实现农业总产值270亿元。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达18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3亿元,其中农业贷款82.3亿元,占贷款总额的67%。年末,全市农村信用社核定小额农贷73.2万户,核定贷款余额85亿元,小额农贷贷款余额36.7亿元。小额农贷余额已占全市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45%,是广大农村群众扩大农业生产、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新农村建设等获取信贷资金的主要渠道。
小额农贷发放特点
放贷主体单一,农村金融仍呈农信社“一农支三农”格局。目前,农村金融中农业银行正逐步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邮储行信贷投放量极小,且主要是质押贷款和担保贷款业务,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基于其特定对象的有限性也未向广大农户提供有效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金融机构,仍承担着支持“三农”的主要任务。据统计,全市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64亿元,发放永久性农房建房贷款22.4亿元,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农户贷款和农房贷款发放总量的96.3%和98%。农信社成为广大农户获取信贷资金的主渠道是不争的事实。
农户贷款总体额度偏小。从绵阳市农村信用社农户贷款发放情况看,贷款额度在1万元的农户占贷款总户数的32%;贷款1-3万元的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53%;贷款3至5万元的农户数占贷款总户数的11%;5万元以上的农户数占贷款农户总数的4%。从贷款额度上看,农户信用贷款额度总体偏小,小额农贷还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不能有效满足广大农户生产扩张的信贷需求。
农户贷款投向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但随着“三农”经济发展壮大,贷款投向已向规模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高、新、尖项目发展和转化,且所占比重越来越高。据统计,全市信用社发放的小额农贷中,传统种、养业贷款贷款占比65%,但比重下降近11个百分点。规模种、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及农家乐观光、大宗消费品贷款等已占小额农贷的35%,比上年同期增加5个百分点。小额农贷总体上还是以传统种养殖为主,但已呈现出一种向规模种养殖业、向农产品精加工、特色农业和观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小额农贷支持“三农”成效明显
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小额农贷“一次核定、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特点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户,有力地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致富的资金需求问题。同时小额信贷模式积极支持广大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优质高效农业的稳健发展。目前,全市信用社通过小额农贷已经成功扶持了崭山米枣、涪城麦冬、八角花椒、九岭蔬菜、平武野生食品等一大批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广大农户通过小额农贷支持进行农田水利、农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364个。
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随着国家近年来不断加大“三农”政策扶持力度,广大农民抓住政策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小额农贷获取信贷资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种养规模,农民人居收入不断创新高。三台县永新镇崭山村363户农户中有178户农户利用小额农贷163万元规模发展米枣产业,现已发展成西南最大的米枣种植基地,全村363户农户仅米枣一项人均实现收入1.2万元。
提高了信用观念,增强了信用意识。一方面,小额农贷的发放基于农户信用为基础,严格按照农户信用等级确定贷款额度。穷可贷,富可贷,生产贷,生活贷,不讲信用不能贷,信用成为农户取得贷款的基本前提,不讲信用者必然受到贷款限制。加上信用户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鼓励了信用行为,农户信用观念得到巩固和强化。另一方面,农信社通过小额农贷,公开贷款程序,简化贷款手续,较好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户不再因贷款难不还款,反信用行为没有了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信用户、村镇评定活动的广泛开展,营造了一个“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和“人人守信用、共同维护信用”的信用大环境,反信用行有了强大的舆论压力。
小额农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难点
不良贷款占比高,贷款风险较大。12月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余额36.7亿元。其中次级贷款8.35亿元、可疑贷款.3.26亿元,损失贷款1.23亿元,不良贷款总额达12.84亿元,占小额农贷总额的35%,占全市贷款总额123亿元的10.4%。特别是地震后全市信用社新增不良贷款20.2亿元,其中小额农贷新增不良4.32亿元。小额农贷风险已成为制约农信社稳健发展、提高效益的巨大隐患。
(二)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村经济已由过去单一的粮草棉油种植逐步向多元化发展,生产周期相对较长,但目前农信社小额农贷期限大多定为6个月到1年,而许多“深加工”、“精加工”项目所需周期较长,期限上的不对称,使部分农户到期不能偿还,容易形成逾期,从而影响了小额农贷的正常效应发挥。
内生性因素制约小额农贷推广。一方面,由于小额贷款成本较高影响农信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积极性。小额农贷额小面大,其规模效益难以体现,且贷款管理成本较高,与信贷资金的效益性不相适应,制约了小额农贷的深入推进。另一方面,目前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信社贷前调查、贷后跟踪“难”。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把小额农贷作为骗取贷款的机会,赖债不还、逃废债现象较多,极重灾区的部份农户甚至将农信社通过小额农贷发放的永久性农房贷款当作对口援建或国家补助资金,根本就没有偿还意识。同时由于农户贷款业务单笔金额小、户数多,发放时间较为集中,农信社在贷前无法逐笔落实,贷款发放后又无法实施贷后跟踪,也影响了信贷人员小额农贷发放的积极性,
政策建议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小额农贷以借款农户信用和还款能力为基础的前提决定了小额农贷核定的基础地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要切实按照省联社《小额农贷操作办法》主动深入到广大农户家中,翔实了解农户经济信息、生产发展规划,家庭资信情况,准确地评定信用等级和核定贷款余额,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数据库。各级管理人员要通过定期、不定期检查督促基层信贷人员定期对小额农贷进行贷后回访,更新和完善相关信息资料,确保小额农贷核定的准确性。
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贷款质量。一是严格小额农贷操作流程,从贷前调查、贷款核定、贷款发放、贷后检查等环节逐一落实,从而有效防范贷款发放中的操作风险。二是加大小额农贷目标考核力度。从小额农贷的核定面、发放面、百元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占比、贷后催收等指标科学评价信贷人员小额农贷管贷水平,通过考评机身的建立和完善来提高小额农贷质量。三是行业管理部门、稽核部门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发现小额农贷发放、管理中的问题,从而督促信用社进一步加强管理,加大贷后管理力度,提高小额农贷质量。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诚信信用环境。农村信用社一方面要在当地党政领导下、积极开展好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户树立诚信意识。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要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支持,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和措施打击一批“钉子户”、震摄一批“逃债户”、培植一批“信用户”。
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和担保机制,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针对小额农贷过多承担政策性风险的实际困难,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市、县财政支农资金为辅、建立小额农贷风险担保基金,利用风险担保基金为规模种养殖业、农业专业大户提供贷款担保,切实解决广大农户大额信贷资金需求。同时,建议地方政府主导、以政策性扶持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保险公司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业务,鼓励广大农户参与农业保险,建立起农户和农业经营风险的分散和转移机制,进一步弱化小额农贷风险。
参考文献
1、王世勇 张晓东 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调查分析。金融统计与分析 [2008]18期
2、黄建 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政策效应与风险防范
西南金融[2003]10期
3、《绵阳统计年鉴》(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