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在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以其资产总量大、机构网点丰富、业务功能完备而处于主导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逐渐崛起了一个新的银行板块--股份制商业银行,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以其先进的金融业制度,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良好的金融运行效率,经过10年左右开拓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比较竞争优势,对原有的金融格局和银行经营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
针对当今银行的竞争形势,本文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国有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形势做出比较:
一.经营背景与环境比较
二.组织结构比较
三.集约化程度比较
四.资产经营管理能力及资产质量比较
五.中间业务比较
六.功能与服务比较
七.市场客户比较
八.人事激励与收入分配机制的比较
九.创新能力比较
希望通过对它们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与评价,能够促使各类银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形势比较
在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国有商业银行以其资产总量大、机构网点丰富、业务功能完备而处于主导地位。但是,90年代以来逐渐崛起了一个新的银行板块, 即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有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广东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这些新兴商业银行以其先进的金融业制度,灵活有效的经营机制,良好的金融运行效率,经过10年左右开拓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和比较竞争优势,对原有的金融格局和银行经营格局形成了巨大冲击,是一股不可忽视的竞争力量。即使中国加入WTO,外资银行大量进入后,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商业银行将仍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对国有业银行和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比较,对它们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对与评价,有利于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一.经营背景与环境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大都恢复、成立或分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育于计划经济时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逐渐发展成熟。新兴股份商业银行大都成立于市场经济形成阶段,发展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时期。从成立的背景看,国有商业银行受旧体制束缚的地方多一些;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人民银行依据商业银行法、票据法、担保法等对商业银行行金融监管,对不同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基本相同。但细追究,也有差异。对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的管制上相对严一些,而在机构网点审批、新业务准入等方面,对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则控制较严。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较多的社会责任,宏观上的责任主要有配合货币政策、支持产业调整与经济增长、安排就业;微观上主要是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脱困,发放福利性贷款等。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小得多。
二、组织结构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是由国家单独出资,实行总分行制(总行制)的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制度,在全国所有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与网点,形成以总行为中心的、庞大的银行机构网络。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是由股东投资兴建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实行跨地区经营。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也不尽相同,一种是法人参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东大都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股权结构比较简单;另一种是上市银行,有法人参股和社会公众投资参股,股权结构比较复杂。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有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是最高领导机构,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经理集团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全行的业务经营活动,监事会对决策行为和经营活动具有监督的职能,基本做到了责权明确、相互制衡。国有商业银行大都实行行长负责制,权力相对集中,缺乏制衡机制。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注重专家治行,在高级管理层集中了很多专家学者,对银行发展战略。管理模式的确定以及经营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官员治行,公司化特征不明显。
从以上层面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更接近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而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与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相距较远。
三、集约化程度比较
集约化经营的核心是按照经济与效益原则,通过精简人员机构,优化资源组合,调整资产结构,改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资产质量等手段,大幅度节约经营成本,全面提高银行组织运行效率、经营管理效率和业务发展质量,实现稳定、健康和持续发展。在集约化经营方面,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有一定差距。
国有商业银行是按行政区划设置机构网点,机构臃肿,队伍庞大,精简机构、减人增效的压力较大。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大都是区域性银行,一般按精简高效原则,选择在大中城市或部分大中城市设立机构网点,实行跨地区经营,因此,机构网点与员工队伍规模、结构比较合理。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只要继续把住机构网点扩张关和队伍关,就会比国有商业银行保持较大的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机构网点多,经营面积大,在经营要素的投入上呈现出平均化、平面化倾向,即不论经营管理与效益情况,在资金、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的投入没有什么差别,在信贷资金的投放上呈现出分散化倾向。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经营面积较小,在经营要素的投入和信贷资金的投放上比较合理。 如果以支行为基本单位,平均存款规模,国有商业银行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太大差异。但是从平均创利能力看,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比国有商业银行大得多;如果以人为单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均存款指标、人均创利水平都要比国有商业银行高得多。
四、资产经营管理能力及资产质量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管理与经营的能力相对较弱,特别在信贷资产和其他资产管理经营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其结果是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无效资产。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移交资产管理公司1.3万亿元不良资产后,按一逾两呆分类的不良贷款仍在20%左右,如按五级分类,这一比例更高。另外还形成了相当大的无效资产,如办公楼、内部宾馆等。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和无效资产量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产管理经营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经营途径单一。比如银行资产的绝大部分表现为信贷资产形态,而同业存放、票据贴现等的比例相当低;各家国有商业银行在打破专业分工,向其他信贷领域拓展业务过程中都缺乏谨慎性;在目标市场选择上都单纯地追求过大行业大企业战略,抓大放小战略等,近年在消费信贷领域,个别地区行又有一哄而起的势头。
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管理方面情况要好得多。目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比率大都控制在两位数以内,个别行稍高一点,但问题不大。与国有商业银行相比,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经营管理方面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由于成立的时间短,行政干预小,在资产经营方面基本是自主决策,因此没有历史包袱。二是资产经营具有灵活性与多样化的特点,如在资产经营中票据贴现与证券投资的比重相对较高。三是由于机构网点设置比较合理,无效资产占用比重小。
五、中间业务比较
在中间业务领域,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大的优势。一是起步早。国有商业银行要先于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1994年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离时,其中的政策性业务直接转为代理性业务,中国银行从成立时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二是发展快。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开拓发展中间业务方面用力较多,特别是在开拓争办新业务、新产品方面倾注了很大的精力,也有较好的收获,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有十多个类别200多个品种,中国建设银行2000年中间业务收人16多亿元。三是发展潜力大。从发展看,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众多的机构网点和完善的业务功能,可以办理商业银行法规定的所有的中间业务。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领域基本没有竞争优势,虽然近年来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动作较大,而且个别行的单项品种做得也很成功,但是,由于受机构网点与功能的约束,业务品种数量不足,一些综合性代理业务基本不能做,业务规模上不来。从发展看,机构网点与业务功能将长期成为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中间业务领域应有选择地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业务品种。
六、功能与服务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经营的时间长、机构网点多。经营规模大,综合化程度高,业务功能完善,可以办理本外币存贷款业务、本外币结算业务及其派生的中间业务。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程度与业务功能都不如国有商业银行,特别在资金清算、部分中间业务方面,有些力不从心。
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投入相对要大一些,但是,在功能的开发上做得不很到位。在资金清算系统建设,银行虚拟化建设,前台窗口业务智能化处理等方面,进展较快,而在数据集中处理、信息共享、后台智能化办公等方面,仍需开发完善。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形不太一样,有的行在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上,投入与开发都很到位,如招商银行,除了受机构网点数量限制不可能建立完善的资金清算系统外,其他功能的开发都很到位,开通了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移动银行、自助银行等,智能化办公和数据集中处理的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程度。而有的银行由于成立的时间较晚,对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起步也比较晚,还没有达到足以提升本行社会影响力的程度。
在服务水平上,国有商业银行在标准化、大众化服务方面做得更好一些,个别地区的分支行也在对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开展差别化服务。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注重差别化服务,在对公司客户与个人客户的服务方面,追求标新生导与个性化;至于标准化、大众化服务方面没有什么出新之处。
七、市场客户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家专业银行时期,有非常明确的业务分工,由此形成了专业化特征比较鲜明的公司客户群体,随着国家专业银行商业化步伐的加快;专业银行业务分工的界限已被打破,业务上互有交叉,由此引起了公司客户群体的调整与重组。但是各家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总体的行业特征仍然保留;如中国工商银行的公司客户绝大部分是工商企业,中国建设银行的公司客户绝大部分在建筑业、基础行业、公用事业等。在国有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群体中,大中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各级政府也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总的讲,国有商业银行大都有数量众多、相对稳定的公司客户群体,只是好客户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在个人客户的选择上,中国农业银行选择城乡所有居民作为服务对象,其他各行主要为城市民服务,没有什么特色。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虽然成立的时间较晚,但是,在不断的业务开拓与金融竞争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客户群体。其公司客户主要是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等,也从国有商业银行了中抢走一部分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客户。与国有商业银行比较,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客户的数量不足,稳定性较差(建立一级账户的客户少,大部分客户只建立二级账户),但是质量较好。在个人客户的选择上;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什么差异,只是个别银行在某些区域的影响逐渐扩大。
八、创新能力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凭借其足够大的经营规模和比较完善的功能,金融创新的绝对能力比较强。但是,金融创新的积极性不太高,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不强,反应速度较慢。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创新过程一般较长。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绝对能力不如国有商业银行。但是,由于受自身功能的限制和竞争的压力,刺激其金融创新活动频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感程度高,反应速度快。具体的创新项目一般由总行推出,负责方案设计并进行具体运作。运作过程短,推进速度快。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等在金融创新方面都有比较成功的范例。
九、人事激励与收入分配机制的比较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历史与体制的原因,在人事激励与分配领域存在较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化的人事管理形成了“官本位”。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和人事管理方面,比照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系列,机构按行政区划相应定现职务与行政单位平行对称,干部能上不能下,形成了刚性的干部晋升机制,员工以行政级别晋升为主要追求目标,既挫伤了一部分人的积极性,也限制了部分员工智慧与潜能的发挥,形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大锅饭”问题比较突出。这种收入分配制度的特点是不考虑劳动的质与量,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不考虑干与不干,在收入分配上一体“平均”,形成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干一个样。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人事与分配制度上进行了较大改革,诸如淡化官本位,绩效挂钩。竞争上岗,按绩分配等。但是,由于制度的惯性,改革比较艰难,新的人事激励和收入分配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方的分支行,官本位没有淡化,“大锅饭”照样吃。
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人事激励机制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普遍有所尝试。首先,大都建立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与晋升机制,建立了公开、动态的经理市场,设立标准的岗位职责要求,通过公开竞聘、民主推荐等形式选拔人才。其次,建立了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在坚持按劳分配、按绩分配的原则下,拉开了收入差距。多劳动者多得,绩效优者多收入,通过员工收入差别的调整,达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从而使员工的多余劳动和自我价值有一个衡量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251页,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01出版
2、虞月君,李文,黄兴海:《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战略》,第35页,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12-01出版
3、(美)罗斯,唐旭,王丹等:《商业银行管理》,第79页,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7-1出版
4、(瑞士)德瑞克:《全能银行未来的银行类型》,第326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6-1出版
5、聂叶:《理论与实践》,第284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1出版
6、郑先炳 :《西方商业银行最新发展趋势》,第188页,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9-1出版
7、唐宏:《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第3页,《经济观察报》,2004年第165期
8、丁晓:《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应重视的问题》,第2页,《金融时报》2004年第12期
9、徐慧民:《探索“一行两体”的经营发展模式》,全文,《金融时报》,2003年第25期
10、蔡斌:《同业合作 双赢选择》,全文,《经济学人》,2003年第6期
11、李洪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全文,《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