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信用社现状...................................3
二、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4
(一) 机构臃肿,队伍庞大,人均业务量小………………….……..4
(二) 市场定位不准,营销意识差…………………………….…4
(三) 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发展的包袱沉重………………….…5
(四) 行业管理指导不力,设限过多过高…………………….…5
(五) 队伍的整体素质低,选人用人存在很大的缺陷,部分员工进出渠道不畅………………………………………………….…..5
(六) 内控制度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6
(七) 工资制度墨守成规,绩效取酬举步维艰……………….…6
三、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
(一)金融管理部门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采取务实的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政策………………………………………….…..6
(二)重新整合资源,提高集约经营水平………………….…..7
(三)找准市场地位,强化营销意识……………………….…..7
(四)大力发展不良贷款的促降…………………………….…..8
(五)加强班子和员工队伍的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9
(六)要贯切内控优先的原则…………………………………...9
(七)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督促作用………….….10
内 容 摘 要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的历史产物,其资金来源于农村、运用于农村,员工来自农民、服务农民这一基本特征,使其成为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殊金融组织,在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包袱沉重等因素,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于发展变得复杂而艰巨……
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和对策
一、农村信用社现状
今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件大事就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是我国金融机构的最基层组织,而且处于相对落后,交通、信息不发达的农村,长期管理不到位,人员素质低,自身经营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农村信用社成立几十年,改革开放20多年来,应该说农村信用社的体制一直没有理顺。农村信用社1995年以前是由农业银行“代管”,1996年之后是由人民银行“直管” 。到2000年——2001年进行的以县为单位统一法人、组建省联社为标志的江苏模式:股份制模式,即2001年在信用社基础上改组成立的常熟、张家港、江阴三市农村商业银行模式;农村合作银行模式,即2003年4月在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组的浙江鄞州农村合作银行试点模式。实行县一级法人体制后的农村信用社,仍然沿袭的是农村信用社原有产权结构特征。同时农村信用社实际上是依靠政府的隐形担保而生存,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实施的监管,现实地演变成为一种行政干预,农村信用社基本上蜕变成准国有银行机构。在这种情况下,中央银行主导下的对作为“准国有”组织的农村信用社的改组,实际上仅是准国有组织内部的改组。这种结构内的修修补补,不是一种有利于产权明晰的重组过程。
我国农村信用社系统已有各类机构10余万个,其中法人机构4万余家,从业人员达到90多万人,可以说,相对于国内其他金融机构来说,目前多数信用社是超小型金融机构,点多、面广的局面,给监管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管理体制不顺,经营包袱沉重等因素,从而使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二、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机构臃肿,队伍庞大,人均业务量小。
据对某市农信社调查,2003年底止,该市农信社各项存款余额57.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8.77亿元;有法人社122个,机构网点455个,职工3178人,人均存款仅为182万元,人均贷款仅为122万元,其中正常贷款14.48亿元,仅占37.34%,职工人均45.56万元;有相当的机构网点人均存、贷款和机构平均存、贷款低于平均数,最低的人均存、贷款不到100万元。
(二)市场定位不准,营销意识差。
突出表现在将自己的目标市场定位于城市,无论是负债业务或者资产业务侧重在城市,严重偏离“三农”,将资金集中投放到一些大项目,风险高度集中。高风险的出现与此有很大的关系。进入2000年以后,走向另一个极端,营销的意识不强,信贷营销长期打不开局面。质量较差的存量信贷资产没有为信用社创造更多的收益,严重的亏损局面的得不到明显的改观。目标市场定位的失误,造成信用社金融产品单一和企业形象定位的缺失。
(三)历史遗留的问题多,发展的包袱沉重。
一是不良贷款比重高,盘活难度大。到2003年底,该市农村行用社不良贷款比重高达62.66%,分别高出全国、全区33.23、15.65个百分点,其中不良贷款比重达50%以上的法人社就占了76%,能收的基本上收回了,能盘活的也基本上盘活了,现在剩下的都是很“难啃”的硬骨头。实际上很多呆滞贷款实质已变成呆账贷款,已完全失去了生息能力。二是非生息资金多,比重大。到2003年底,该市农村信用社非生息资金占各项存款余额的35.86%。非生息资金大量的长期占用资金来源,成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包袱。
(四)行业管理指导不力,设限过多过高。
各级行业管理机构管理设限过高、致使管理力量薄弱、指导不力、协调不够、监督不到位,每年对农村信用社的工作指导意见、考核方案,迟迟末出台,使基层信用社难于适从。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行业主管部门重检查轻指导,重设限轻放权的现象突出。
(五)队伍的整体素质低,选人用人存在很大的缺陷,部分员工进出渠道不畅。
一是队伍素质低。从文化素质看,高中以下学历占50%。二是选用人存在缺陷。年龄老化、文化素质底、结构不合理、思想因循守旧已成为农村信用社班子的普遍现象,而一些文化素质高、年轻有活力、思维活跃的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得不到提拔和重用。三是普通员工的进出渠道不畅。招收具体操作混乱,确需补员的一线信贷岗位却没有得到必要的补充,致使很多贷款管理出现真空。冗员退出更是由于没有具体政策规定支持,内退政策用用停停,没有连续性,使大量的冗员无法退出。
(六)内控制度薄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目前,高风险地区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控制的现状是:事前制度警示残缺不全、事中过程控制出现真空、事后稽核检查得过且过。各项经营活动没有体现内控优先的要求,有效性不足,独立性不强,因而存在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整改,违法违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处理。
(七)工资制度墨守成规,绩效取酬举步维艰。
农村信用社的工资制度一直以来实行的是档案工资制度,后来一度实行的“工效挂钩”办法,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按绩效取酬。按绩效取酬遭到来自基层直到上层行业管理部门的非议,农村信用社的体制缺陷暴露无异。
三、农村信用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金融管理部门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采取务实的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政策。
金融管理部门要根据农村信用社的实际,采取务实的资金支持和监督管理政策。人民银行方面,在落实试点地区农信社资金支持方案外,一是考虑积极的支农再贷款政策,以解决农信社支农资金不足的问题,增强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支农资金实力,增加有效的贷款投放,迅速提高高风险农村信用社的盈利能力。二是支持农信社加入同业拆借市场。三是允许高风险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适当上浮。利率管理部门确定一个上浮幅度,有各县(市)联社自主决定是否上浮及上浮幅度。监管部门应根据高风险农信社的实际采取更务实的政策,督促监管对象真正提高资本充足率,这是高风险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行业管理机构要健全完善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调剂办法,增强对全辖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调剂功能,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重新整合资源,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一是调整机构、营业网点的布局。要按照业务量、效益指标、覆盖面、发展潜力重新调整网点布局,该撤的撤、该并的并。二是加快闲置资产处置步伐。一方面减少修理费、折旧等支出,另一方面增加收入,有效减少非生息资金占用。三是加强对职工住房的管理,提高房产的使用效益。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房改政策改变目前农信社的住房分配制度,提高房产的使用效益。
(三)找准市场地位,强化营销意识。
农村信用社根在“三农”,因此,市场定位、金融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立足于“三农”方向。同时强化营销意识,在有效控制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规模,是高风险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是要树立信贷营销观念,向新增贷款要效益。二是转变工作作风,打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业务品牌。要规范小额信用贷款发放程序,减少不必要的审批环节,下放审批权限,方便农民贷款;充分调动信贷员的积极性,解决信贷人员惧贷、惜贷的思想;三是创新贷款品种,增加市场上适销对路的贷款业务,加快信贷营销。要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创新业务品种,考虑增加个体工商户小额信用贷款、小型乡镇企业小额信用贷款、个人住房消费贷款等贷款业务,同时,结合实际,适度放宽信用贷款的额度。四是管好新增贷款,防止在信贷扩张的同时出现新的信贷风险,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贷资产。
(四)大力发展不良贷款的促降。
不良贷款率是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改革资金支付的重要考核指标,在着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同时要狠抓不良贷款的促降。一是地方党委政府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清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目前,高风险地区的地方党政干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非常严重,因此,地方党政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依法依规并辅以行政手段,帮组农信社清理盘活国家干部、政府部门及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旧欠贷款。二是加大依法收贷力度。对已生效的案件,法院要加大力度,尽快收回贷款本息,以增强农村信用社依法收贷的信心。三是健全不良贷款的监测考核制度。要健全不良贷款监测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任务,实行催收责任到人,按月监测考核,按季通报,加强监督,对不良资产出现不降反升的要追查原因,追究责任,尤其是对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要从严追究;出台奖罚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及信贷员追收不良贷款的积极性。
(五)加强班子和员工队伍的建设,为农村信用社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一是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要建立一个流动有序,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结合农信社行业特点按照干部选拔任用规定选拔、培养人才,加大人才异地交流力度,在交流中培养、锻炼、发现人才。二是建立政治过硬、业务优良、创新务实、清正廉洁的员工队伍。加强员工队伍作风建设,切实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鼓励创新。三是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化经营的特点规范劳动用工制度;理顺员工进出渠道,裁减冗员,强化末位淘汰制度的执行,达到能者有发展空间,庸者退出理所当然的目的。四是废除硬套行政级别的档案工资制度,员工薪酬要体现绩效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收入要与员工的岗位、业务量、绩效挂钩。
(六)要贯切内控优先的原则。
信用社的内部制度薄弱,使得信用社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遭受很大的损失。因此,各级信用社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内控优先的重要性,抓紧对内控制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却要覆盖决策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真正使用信用社内部控制达到事前制度警示完整、事中过程控制有效、事后稽核检查真实的目的。信用社监管部门应该建立对信用社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和纠正机制,提高对被监管者的监管有效性,当认为信用社的内控制度不能充分有效地控制、防范风险时,就采取必要的行动促使其改正。行业管理机构要试行建立领导经济责任离任审计制度。
(七)充分发挥行业管理机构的指导和督促作用。
一是调整充实行业管理指导力量,充分发挥行业指导效能。优化行业管理机构的人员配置,将理论水平高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复合型人才配备到管理机构,提高行业指导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给予高风险地区农信社更多的关注、指导和支持。行业管理机构应在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内给予高风险农信社更多的业务指导和扶“困”政策,协调、沟通地方党政和金融管理部门,帮助解决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加强检查监督。上级行业管理机构要转变观念,改进工作作风,多深入基层加强检查指导,指出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及时指出和纠正存在问题,保证政策措施到实处。四是提高工作效率,简政放权。应尽快改变行业管理机构设限过多过高问题,在信用社内控有效,风险降低的情况下,减少审批事项和设限,这样不仅为最近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而且减少基层无谓的资源浪费。
参 考 文 献
1、殷孟波,《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金融时报》,2001年2月1日。
3、《金融时报》,2000年12月13日。
4、《金融时报》,2000年12月5日。
5、唐志军,《法律法规知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年11月。
6、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信贷政策文件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