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摘 要
近两年来,漯河市农村信用社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作为创建文明信用村镇切入点,强力支持“三农”。在各级党政部门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活动,既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良性循环,实现了社农“双赢”。但是,漯河市农村信用社在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方面较周边地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对基层信用社履行支农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信用社责无旁贷的职责。
目录
农村信用社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活动的1
调查与思考1
一、文明信用村镇创建的基本情况与做法2
二、创建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4
四、对策建议10
农村信用社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活动的
调查与思考
近两年来,漯河市农村信用社以推广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作为创建文明信用村镇切入点,强力支持“三农”。在各级党政部门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开展创建文明信用村(镇)活动,既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又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良性循环,实现了社农“双赢”。但是,漯河市农村信用社在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方面较周边地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特别是中央一号文件对基层信用社履行支农职责,发挥职能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信用社责无旁贷的职责。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如何更好地开展创建工作,带着这个问题,笔者通过深入调研,总结了几点体会和看法:
一、文明信用村镇创建的基本情况与做法
漯河市位于豫南中部,辖三县一区,。2003年漯河市农村信用社在郾城县裴城镇马庄村创建信用村试点基础上,全面开展了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截止2004年3月底,全市农村信用社共建立农户经济档案47448户;通过创建,评定裴城镇马庄村等26个村为信用村,评定信用户29416户。通过创建工作,以信用促发展的意识深入人心,信用环境逐步优化,走出了一条"政府满意、农民高兴、信用社发展"的“三赢”之路。
创建活动的主要做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信用社主动向当地党政做好汇报,取得工作上支持。由信用社提出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召开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大会,提出了创建工作具体要求,为创建信用村(镇)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为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各级农村信用社倡导“村村讲信用,户户求诚信”。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墙体标语、印发传单等宣传手段,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的内容、意义、方法、步骤、诚信观念等。还在创建村设立咨询点,利用党员电教、宣传栏等对小额信用贷款进行宣传。广大群众通过宣传对信用社支农扶农、诚信富农、“社农双赢”等知识有了更深刻全面的了解,全民的诚信意识明显提高,争当信用户的热情不断高涨,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是深入调查摸底。乡镇领导和信用社人员组成调查摸底小组,进驻创建村开展工作。调查摸底小组按照每个农户的家庭成员、承包土地、种植业经营情况、上年全家人均收入、主要财产、债务、资信情况等建立农户经济档案。
四是评定信用等级。由信用社主任、信贷员、村两委主要干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户资信评定小组,依据农户经济档案,综合考察申请贷款农户的社会信誉、个人记录、经济状况、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情况,然后对其进行资信评估,评出A、B、C三个信用等级,不同信用等级对应不同的贷款额度。进行张榜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五是核发贷款证书。信用社对公示后无不良反映的农户自愿办理社员股金证,每户入社员股金为50元,股数多少不限,再按评定资信等级分别办理小额信用贷款证,农户领取小额信用贷款证后在贷款时可享受优惠利率。信用社根据农户资信等级和产业类型,逐户确定农户的贷款限额,不搞一刀切。贷款期限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周期确定,原则上不超过一年。
六是办理申报手续。申报信用村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户数占全村常住农户数的30%以上,无拖欠贷款农户占辖内贷款农户总数的90%以上;二是村级经济组织无不良贷款,以及为他人担保的贷款能承担担保的义务,或村级经济组织原有不良贷款,能逐年偿还贷款本息且做出信用社认可的还款计划;三是村委会干部在村民中威信较高、作风正派、能力强并关心支持农村信用社工作,帮助信用社组织资金、清收旧贷等。
二、创建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是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关系更加融洽。各地农村信用社通过卓有成效地开展发放农户贷款、创建信用村(镇)等工作,不仅为广大农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调优种植结构,脱贫致富增收,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村信用社业务的共同发展,而且使得农村干群关系、信用环境、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可喜的变化。此项实践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称赞这是一件利党、利国、利民、利社的大好事。如:创建信用村镇活动开始后,舞阳县北舞渡镇鹿庄村把信用村创建与文明村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响亮地提出了建设“诚信鹿庄”的口号,采取“自评、互评、领导小组评”相结合的评定办法,教育全村群众讲诚信,树形象,促发展,加快了向小康迈进的步伐。该村由创建前存款余额不足50万元、贷款余额12万元、人均纯收入不足1200元,发展到现在存款余额已达140万元、贷款余额1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690元。该村先后被授予“全省先进‘五好’村党支部”、“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市级文明信用村”等荣誉称号。市委书记刘炳旺在鹿庄村驻点后,对农村信用社的支农工作给予了充分恳定与评价。
二是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日益凸现,“让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不再贷款难”成为农村信用社促进农民增收的自觉行动。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支农活动。一些联社提出“人往田头走,钱向农民投”,“穷可贷、富可贷,不讲诚信不可贷”。不仅把农户贷款送上门,而且把科技知识、致富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农民们亲切地称呼农村信用社为“农民自己的银行”。如:郾城县裴城镇马庄村民程志刚,在该镇信用社小额贷款支持下发展养猪业成效显著,他养猪80天一个周期,每头净赚220元,计划2004年出栏100头以上,年收入可达25000元;源汇区干河陈乡南关村是养牛专业村,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基地,信用社为该村发放小额农贷220多万元,支持该村发展奶牛养殖业,目前存栏奶牛1000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产销两旺。该村投资30万元,建成的自动化挤奶机设备先进,省时省力,减轻了劳动量,提高了奶质量,富余劳动力又可从事其它经营,南关村群众靠养奶牛走上了致富路。农村信用社在支持“三农”发展上正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农村金融主力军与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
三是简化了贷款手续,方便了广大农户,提高了农民的信用意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彻底改变了过去发放贷款先由农户申请,信贷员调查核实,然后逐级审批的传统办法,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使农民贷款就像存款一样方便、快捷。农民也尝到了贷款带来的甜头和实惠,都愿意及时归还贷款,确保自己在经济档案中有一定的良好信用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源汇区干河陈乡小村铺村还自发成立了贷款互助组织,每月由他们选出的代表给信用社代收养猪户的贷款利利息,协助收回到期贷款,使该村养猪农户贷款无逾期,利息无拖欠。据统计,全市新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达到95%以上,形成了“守信光荣、毁信可耻”和“人人守信用、共同来致富”的信用环境,初步建立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健康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增收的社会信用体系。
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2003年初,舞阳县章化农村信用社按照联社要求,在知王村开展“发放小额信用贷款,争建信用村(镇)”试点工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了好处。截止2003年5月底,全村年出栏生猪1000头猪场3座,万只鸡场1座,60头以上养牛场3座,年出栏100头以上生猪饲养户占全村总户数的56%,扫帚加工农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以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由创建前的人均900元上升到现在的人均1400元,有力地支持了该镇经济的发展。发放小额农户贷款,实现了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信用社收息的增加。如北舞渡镇鹿庄村养猪大户常松波有文化,干劲足,信誉好,被评定为信用户后,利用支农贷款,大胆引进杜洛克等名优新品种猪,母猪存栏100头,年出栏生猪1000余头,为农户提供猪仔1000头,年纯收入达15万余元;鹿庄村种植专业户张振国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在结构调整中尝到了甜头,他种植的两个蔬菜大棚年收入达两万元以上。许多农户在信用社的支持下,解决了资金的前期投入问题,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利润收入逐年增加,利用支农贷款,逐步走了富裕路。 五是通过信用村创建工作,密切了干群关系,优化了农村信用环境。在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工作开展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村委会熟悉农户情况的优势,信用社通过与村两委联合成立农户资信评审组,对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定,并以此作为核定其贷款限额的依据,从客观上就要求村两委班子要贴近农民,与农民打成一片,同时也要求农民群众充分依靠村两委,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有困难及时向他们反映。通过调查证明,这种上下互动的过程,使党群关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郾城县城关镇古城村村两委与信用社密切配合,推荐优秀“诚信户”,通过信用社考察审验后组成联保组,当农民有资金需求时,村委统一上报信用社,信用社调查后及时发放贷款,贷款到期后,村两委协助信用社逐户收贷收息,达到了很好的效果。该村支部书记张群志介绍说:“以前村民总认为我们只知道收粮收款,不太理解村干部,现在我们配合信用社为农户送资金、送技术,村民很欢迎,村两委班子在村民中的威信正在逐步提高。”
六是信用社积极转变了经营观念。通过创建信用村,首先明确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将农村信用社定位在"农民自己银行",认识到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发现了自身支农方面的不足,为改进支农服务加强政策和资金倾斜提供了依据。其次改进信贷运作模式。目前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仅给农村信用社创造商机,而且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摒弃原有的信贷运作模式,变被动投放为主动营销贷款。第三找准信贷切入点,使信贷资金真正发挥支农导向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源汇区干河陈信用社多年来一直陷入贷款垒大户,不良率高的困境,2002年以来,以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为契机,积极转变支农观念,大力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重点支持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品基地建设,累计向干河陈小村铺、挂刀营、南关等行政村发放特色养殖贷款600余万元,到期本息收回率达98%以上,找出了一条城郊信用社支农的新路子。第四接受农民群众监督。创建信用村推行贷款公开制度,接受农民群众监督,使信用社内部管理、防范信贷风险、提高贷款质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七是信用社有效提高了经营效益。在创建信用村中,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信誉和信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使农民群众深深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是"联系农民的最好的金融纽带",有效地促进信用社业务发展。由于农民从信用工程创建中得到了实惠,因此,对信用社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大,自觉到信用社存款的多了,自觉到信用社归还贷款的多了,帮助信用社联系和介绍业务的多了,从而使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得到了更快的发展。舞阳县章化乡信用社主任在谈到农户联保贷款时喜不自禁的说:“章化乡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为信用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现在信用社真正成了农民致富的坚强后盾,老百姓就相信咱信用社的牌子,农民富了,钱都存在了信用社。2003年,章化信用社实现存款净增740万元,实现了建社以来年增存款最好的历史记录,全年累计发放贷款1516万元,累计收回1081万元,净投放435万元,农户贷款到期收回率由创建前的70%上升到现在的98%以上。” 三、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部门在农村信用工程中的主体色彩不明显,帮助信用社清欠村组棚架贷款和贷户陈欠贷款的力度不够,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对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一些地方存在着信用社唱独角戏现象。
二是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满足种养大户的需求,由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一种持续的升级态势,农村经济对资金需求也呈现出一种持续扩张的态势,再加上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已处于超负荷运转。面对农村市场巨大的信贷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增加支农信贷规模又受制于资金来源不足,许多农户即是有致富项目,农村信用社贷款也难于满足发放,导致小额信用贷款有时出现“缺货”或“缺量”现象,在调研中农民呼声最高的就是贷款额度小、发放不及时等问题。如截止3月底,全市符合贷款条件,有贷款需求的农户总数已达155567户,但是贷款证发放数仅31324个,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户数为28151户,仅占全市总农户数的5.24%。
三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低收入,部分员工考虑的是小额信用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存在“惜贷”心理。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由于其分布在各行政村、自然村,交通不便,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带来了困难。加上农村信用社多年来承担农业政策性贷款,形成了大量的资金沉淀后,国家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给予弥补,也挫伤了农村信用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前车之鉴"的潜意识根深蒂固,造就信贷员“惧贷”心理。且小额信用贷款前期手续繁锁,工作量大,后期贷款的跟踪管理,贷款的收回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加之小额信用贷款投入与产出比例不均衡,造就了部分信贷员“烦贷”心理。 四是小额信用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由于其分布在各行政村、自然村,额小面大,每个信贷员包村又多(每个信贷员大概3-5个行政村),农户有资金需求时信贷服务跟不上,给农村信用社的信贷管理带来了困难。如舞阳章化乡下辖28个行政村,一个信贷员负责6、7个行政村1000多户农户的贷款发放与收回工作,孟寨村5月份单月到期贷款89笔,信贷员整天在村里跑,但有时不一定到农户家就能找到人,忙不过来,就自己先垫钱把利息上缴到信用社。
五是信用社执行利率相对偏高。多数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或农户联保贷款时,不论产业类型如何,一律执行基准利率上浮50%的规定,有个别联社、信用社利率上浮甚至达到基准利率的100%,使农户使用资金成本过高,挫伤了农民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六是存在“四热一冷”的现象。目前,各级政府部门,信用社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实际的支农新路子,但是存在政府热、信用社热、新闻媒介热、有信贷需求的农户热、无信贷需求的农户冷的现象。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诚信教育力度。信用社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协调,经常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栏、文艺演出等形式宣传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使之家喻户晓。对不按合同还贷、还息的贷户,直接通过宣传媒介在全村曝光,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逐步培养农户良好的信用习惯,增强广大农户的信用意识。努力营造还贷光荣、拖欠不还可耻的农村诚信氛围。
(二)建立农贷协管组织。要推广干河陈乡小村铺农贷协管小组的经验,以村为单位成立农户资信评定小组和农贷协管小组。村委会自觉主动地为信用社把好贷款头道关,为信用社评价贷款人的资信状况提供及时、准确、到位的参考依据;信用社要充分发挥村委会的行政职能与农贷协管小组的作用。尽可能地把信贷资金管好、用好。
(三)建立风险预警体系。注重发挥代办站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三查”工作,信贷员要认真做好“三查”记录,及时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在外部,落实联保人的风险责任,发挥担保人的监督、预警作用。增强担保人的风险责任意识和任用观念,提高信贷风险防范的处置能力。
(四)建立支农服务体系。信用社要办好信贷服务大厅,使广大农户享受到优质、快捷的金融服务。信用社不仅为农户提供资金,而且还要提供信息、技术、市场分析、风险防范等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做到贴心为农,实心帮农,真心想农。密切信用社与农户的鱼水关系。
(五)拓宽资金供给渠道。全面推进小额信用贷款,需要充分的资金供给。一是农村信用社在大力吸收闲散资金,加强管理改进服务。二是把乡镇农行网点、邮储吸收的资金全额返还农村。三是建立农村信用社行业间的资金调剂和融通。四是人民银行加大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
(六)信用村创建不搞终身制。在当前的评定信用户、创建信用村镇工作中,要及时做好回访调查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对部分信用村挂牌后,群众信用观念不强,发生恶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要及时取消信用户资格,撤消信用村牌匾,坚决不搞信用村、信用户终身制。
(七)改善外部政策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规,明确农村信用社、农行、邮储的市场定位,使农村信用社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资本运营。二是对农村信用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免征营业税,农村信用社要处于一种农业免税区。三是国家出台相应政策,消除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如历年呆帐、历年亏损挂帐、历年国家保值贴补挂帐,这样农村信用社才能轻装上阵。四是建立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的风险控制与保障能力。
资 料 来 源
提示:在此处撰写资料来源(请删除本行提示信息后再写入相应的部分)。
《农村信用社制度汇编》——中国金融出版社
《农村信用社信用村(镇)创建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戴相龙同志在总结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村(镇)座谈会上讲话的通知》——银发[2001]408号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村(镇)活动指导意见》——郑信合[200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