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
二、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及原因
四、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1、消费信心缺乏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五、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六、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内 容 摘 要
截止2008底,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21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对我国储蓄问题的研究
截止2008底,我国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21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居民储蓄的含义和形式
从储蓄来自居民的全部可支配收入中未用于现期消费支出的部分来看,储蓄行为是居民对自身现期消费的节制或延期。但是,储蓄不仅具有延期消费的意义,还是一种谋取未来收入的手段。事实上,居民的储蓄,不仅是对未用于现期消费的部分收入的“储”,即保存,而且是对这部分收入的“蓄”,即使之增值。因此,可以给储蓄这样一个定义:储蓄是居民保存国节制或延缓现期消费而持有的可支配收入的余额并使之增值的行为。
居民将部分收入用于储蓄,意味着他成为社会生产资金的供应者。通过储蓄的中介,居民的收入余额将变为生产经营者手中的生产资金。居民因此而获得的利息等形式的储蓄收益,则是生产经营者使用居民提供的资金的代价。居民储蓄具有两种形式:一是个人银行存款,一是以购买股票、债券的形式参加社会集资。当居民以银行存款的形式进行储蓄时,他经过银行这个中介间接地将节余的货币收入作为生产资金提供给社会。而当居民以参加社会集资的形式进行储蓄时,他直接地在证券市场上向社会提供生产资金。这种直接集资从经济关系上属于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购买债券经过一定时期必须归还,债券持有者是债权人,他们和债务人的关系是一种借贷关系。购买股票则不然。购买股票后,居民就成为企业的股东,股票不必偿还,股东不是企业的债权人而是企业的所有者之一。因此他们和企业结成的是投资关系而不是借贷关系。当然,持有小额货币的一般居民购买股票的投资行为,在目的上与某些大股东进行巨额投资的动机是有区别的。后者的投资,目的往往在于实现对其他企业的联合、兼并和控制,其着眼点在于支配接受其资金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而一般居民以小额货币购买股票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自己的节余收入保值和增殖。所以,居民的这种小额投资行为仍然可以看作一种储蓄形式。
二、居民的储蓄动机和影响储蓄的因素
所谓居民储蓄动机就是居民进行储蓄活动的目的。居民储蓄动机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为了获取利息、股息和红利等收入,简称利息动机。第二类是为了购买住宅、家具和其他耐用消费品,以及为婚丧嫁娶等需要大笔开支的未来消费预作准备,统称为特殊消费动机。第三种是为子女教育,为待业和退休后提供生活保障的动机,一般称之为个人负担动机。这三种动机有可能同时支配同一个居民的储蓄行为,如利息动机有时也是为了未来消费和作为将来的生活保障。当然,对于不同的居民和同一个居民在不同时期的储蓄行为,这三种动机的作用强度是有差异的。
凯恩斯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依据其心理法则指出决定储蓄的主要动机是:“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杜森贝认为,从长期来看,决定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是:收入、利息和对未来的预期等因素,由于这些因素在长期内变化非常缓慢,因而长期储蓄率是稳定不变的。而短期内决定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短期储蓄随收入增减而变化。
我国国民储蓄率受经济增长率的影响,具有顺周期波动的特点,其它条件不变,通货膨胀上升可降低国民储蓄率的稳定性,因此,国家政策应保持经济稳定,也就可保持国民储蓄率稳定,对于居民储蓄,居民收入水平对它有正影响,居民抚养系数对它有负影响,利率对它有正影响,通货膨胀对它有负影响,金融形式储蓄对利率和通货膨胀非常敏感。因此,国家可利用利率来动员居民金融形式储蓄资源。
三、我国居民储蓄的变化情况
2009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08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21万亿元,同比增长28.28%。
这是08年一年内,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连续跨越的第四个万亿元大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增速,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储蓄存款持续增长阶段(1978年到1988年)。这一阶段储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长30%以上。
2、储蓄存款高速增长阶段(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在基数已经较大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余额继续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这一时期储蓄存款余额的年均增长率达到31.6%。
3、储蓄存款减速增长阶段(1997年到2000年)。这一阶段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长,但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增长率从94年的41.5%,一直下滑到98年、99年、00年的15.4%、11.6%、7.9%。同时,新增储蓄存款的增长速度开始出现负值。
4、储蓄存款恢复性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这一阶段居民储蓄资金经过99年下半年和00年明显分流之后,01年居民储蓄分流明显减缓,储蓄存款增长速度重新加快,定期储蓄占比提高,存款的稳定性有所增强。
四、储蓄存款余额屡创新高伴随着消费率的持续走低
人民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21万亿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储蓄存款的不断增多,对老百姓而言,是一件好事,因为总体上老百姓可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多了。而在储蓄额不断攀升的同时,居民最终消费率却在连年下降。数字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分别为61.1%、59.8%、58.2%、55.5%、53.9%。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近20个百分点。
从储蓄反映出来的越来越富裕的中国人却与最终消费率的连年下降相伴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消费信心缺乏
消费信心用来概括影响居民消费的各种因素的总合,这些因素包括一个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收入增长率、人口年龄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等。缺乏消费信心是致使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低下的原因之一。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收入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近年来,我国体制改革向纵深进展,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改革。虽然这些改革措施从长远看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从短期看,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提高。消费信心的缺乏,使得老百姓在考虑收入的支配时,预防意识明显增强。
其次,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特征使得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社会总体消费信心不高。一般来说,低龄及高龄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对储蓄的贡献小于中青年龄段,因为除了收入上具有优势以外,中青年还要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压力,因而消费信心减弱,储蓄动机增强。我国目前人口的平均年龄水平正处在对储蓄贡献最高的时段。
最后,消费环境的不够透明、不够规范也降低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储蓄率居高不下,而消费支出却没有同比增长。除了提高收入,让老百姓手中有更多的钱外,排除非收入制约因素对刺激消费同样重要。非收入制约因素包括行业垄断、商业欺诈、信息不对称、流通存在问题、产品不对路、供给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等。
2、住房、教育、医疗负担沉重
众多研究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在住房、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比较高。
首先,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
其次,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例如,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价格是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7.54倍,大大超过了国际认定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在4倍至6倍的标准。
最后,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居民消费意愿必然受到抑制。
3、消费主力军掌握的财富和储蓄存款余额相对较少
一方面,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经突破21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5万元;但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也在不断上升,目前已经达到0.447,已明显高于国际上收入贫富差距0.4的警戒线。这表明,不断递增的财富储蓄存款余额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百姓。
受城乡人口比重和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国储户结构与收入不对称。人数最多的中小储户,拥有的存款并不多。因此,真正需要消费的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而真正有钱的人,他们考虑的是如何使用现有资本使财富增长,而不是先把手中的这桶金消费掉。
因此,要降低目前的高储蓄率,单纯从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方面着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增加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并且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降低贫富差距。
4、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缺乏
从全球经济角度而言,我国居民储蓄率明显偏高,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远远高于世界25%左右的一般水平。这其中除了我国所具有的储蓄传统外,把仅有的一点闲钱存到银行成为许多居民不得已而为之的理财方式。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08年四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结果也印证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面临的储蓄“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多数居民对利率水平的认可度降低,认为存钱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渠道不畅通,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不得不选择继续把更多的钱存入银行。
调查表明,有62.1%的居民认为存款利率低,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但与此同时,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认为“更多储蓄”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9.5%,较上季提高1.6个百分点,这一比例达到近两年的次高水平。
可以想象,在对利率水平认可度有所降低的前提下仍然追捧储蓄存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目前投资渠道匮乏。而股市低迷不振,房市面临调控,以上两渠道分流储蓄能力减弱,又进一步带来居民储蓄保持较快增长、大量资金以存款方式保存在银行的结果。
综上所述,其他金融投资渠道的不景气和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居民手中的闲置资金集中涌向了银行,形成了储蓄存款。
五、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贡献与危害
近20多年中,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储蓄率大体维持在38%至40%左右,而同期储蓄率同样较高的日本、韩国,其储蓄率则处于31%至32%左右。
高储蓄率带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有好处也有危害,这都与中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有关。
1、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当前银行已有和已剥离尚未处理的不良资产、证券和非证券资产损失、保险业的投资损失和利差损失等积累的数额巨大,很难消化,如果不是高储蓄率的支撑,金融的运行和平衡就将被打破。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储蓄是投资的来源,有了充足的资金供给,加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存在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在外部条件上形成了投资率上涨的压力。而投资正是我国经济近几年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而对于普通百姓而言,21万亿的居民储蓄余额,意味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有能力储蓄更多,这是看得到的财富。
2、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危害
事物都是两面性的,储蓄率居高不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最近几年,在宏观经济总体形势的影响下,高储蓄率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周小川曾说过“我国过高的储蓄率值得担忧,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
首先,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
其次,储蓄的高增长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最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率过高、较多依赖出口、消费率偏低等问题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我国的储蓄率过高。有关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投资增长27.8%,依然保持高位。而过去几年,我国的储蓄率一直占到GDP的45%左右,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的资金等待投资。
六、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任务和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上文论述,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既有贡献,也有危害。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时间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来自于过去,危害更多影响到未来;从性质上来看,贡献更多地指向我们应该竭力避免和改变的方面,危害主要针对我们要追求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经济发胀的目标是在不久的将来,让这种贡献无的放矢。这样,就目前的时间点和经济形势来讲,高储蓄率的危害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在未来长期稳定的增长,降低储蓄率、扩大内需是不仅是重要任务,也是重要的手段。
参 考 文 献
1、伍伟,《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市场对储蓄分流效应的实证研究》,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5期
2、赵原,《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思考》,《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2期
3、胡进,周静《应理性地看待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 《经济论坛》, 2008年14期
4、李定,《居民储蓄高增长成因及负面效应》, 《山西财税》, 2008年01期
5、陈慧媛,《经济增长中的居民储蓄及其宏观引导》, 《企业经济》, 2004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