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二、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四、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内 容 摘 要
持续的,全面的物价上涨,就是所谓的通胀。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通胀压力不断增强。通货膨胀率并不如大多数人的预期而下降,仍是在上涨,特别是近几个月份的CPI再创历史新高。通胀扰乱了价格机制,从猪肉价格的上涨到油、奶制品价格的上涨,这些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并危害到未来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就通货膨胀成因以及如何治理通胀压力作出简要的分析。
论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一、什么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定义是货币贬值。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总商品供求关系失衡,即商品供不应求,供不应求的原因是发展速度过高,发展速度过高的原因是发展阶段过低。
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包含三个变量:一是货币扩张;二是商品供不应求;三是货币贬值。三者的关系是:货币扩张是货币贬值的结果,而不是货币贬值的原因。由于商品供不应求和货币贬值,因此,为了平衡工资和物价指数变化以及扩大投资生产,政府和企业扩大信贷,导致货币扩张。
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总供给对总需求比例降低的强烈反应。通货膨胀表明社会“持货率”增长速度超过“持币率”增长速度。
通货紧缩就其概念范畴来讲,在经济学中是对应通货膨胀而存在的。简单的说,就是一国发行的货币量少于现实流通中和经济交易中所需的货币量,其表现为总体需求的不足。通货紧缩会使就业和物价都下降,一旦超出“可容忍区间”的警戒线,必然会向经济发展亮“红灯”。
二、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
造成通货膨胀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货币供应量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是货币流通规律的要求。一旦违背了这一经济规律,过多发行货币,就会导致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则主要有需求拉上、成本推动、结构因素以及供给不足、预期不当、体制制约等。
、需求拉上。
这是指经济运行中社会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激增,总需求过度增加,超过了即定价格水平下商品和劳务等方面的供给,从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上涨,形成通货膨胀。也就是说"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 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成本推动。
这是指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引起的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成本提高的原因主要是工会力量要求提高工资和垄断行业和垄断大公司为追求垄断利润而制定的垄断价格。所以有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分为工资推进型通货膨胀和利润推进性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通货膨胀。 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最后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致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 一般认为,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结构因素。
除了总量因素之外,即便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的问题,也会使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对于这类通货膨胀的分析主要有两种模型。一种是以北欧一些开放经济的小国为对象的北欧模型。由于小国是世界市场上的价格接受者,世界通货膨胀从小国的开放经济部门传递到不开放经济部门,从而导致全面通货膨胀。另一种模型是以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并存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二元经济中资本短缺、市场化程度低、货币化程度低等结构因素的制约下,要发展经济,往往要靠赤字预算、多发货币来积累资金,从而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引发通货膨胀。
如果以消费物价总水平变动作为通货膨胀的代表性指标,那么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主要是需求拉上性的,但是成本推进、结构失调、制度变革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不合理提价行为等因素也形成了促使物价全面上升的强大合力,所以,应该说我国近年来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种因素混合的。
(四)、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原因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以来的物价上涨通胀压力加大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这是一种非典型性的通胀,主要是由于外汇储备增加与投资膨胀。具体原因有:供需失衡,比如食品行业,这是需求拉动型的通胀;成本拉动,比如原油铁矿等国际价格上升、新劳动法的执行、国内某些行业的价格上涨;国内投资过热,大量流动性流向楼市股市、流动性过剩导致通胀压力加大;国内突发事故灾难,如雪灾、地震等造成短期物价反弹压力;国际贸易失衡,巨额顺差的长期存在、外汇占款严重 RMB投放过多 ;RMB升值预期使得大量国际资本流入国内等。
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
通货膨胀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通货膨胀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在通货膨胀期间,由于物价上涨的不平衡造成各生产部门和企业利润分配的不平衡使经济中的一些稀有资源转移到非生产领域,造成资源浪费,妨碍社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通货膨胀妨碍货币职能的正常发挥,由于币值不稳和易变货币不能知识表现价值,市场价格信号紊乱,不利于再生产的进行。其次,通货膨胀使生产性投资减少,不利于生产的长期稳定发展。预期的物价上涨回促使社会消费增加、社会储蓄减少,从而缩减了社会投资、制约生产的发展。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它会使得国民经济产出减少,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引致失业。成本上升的重要体现是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对于制造业占半壁江山的中国来说,人力资源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必然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企业成本的增加必然又会减少企业的利润,而利润的减少又会使得企业减少产出,进而引致失业。但目前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对于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转型的中国来说,不一定是坏事,相反我认为还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极为之不合理,第二产业产值几乎占了三大产业产值总和的一半,与此同时,区域发展也不平衡。通货膨胀的出现,它帮助制造业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淘汰高污染和低效益的制造型企业,转型为发展高增值,高效益,低污染的第三产业,达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目标;同时还可以逼使劳动密集型的企业迁移到劳动力成本廉价的中西部地区,这样既可可以帮助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当地就业水平提高,又可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此从产业结构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目前的通货膨胀还未必是坏事,它有可能会优化国家的产业结构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通货膨胀对流通的影响
通货膨胀打破了流通领域原有的平衡,使正常的流通受阻。通货膨胀会鼓励企业大量囤积商品,人为加剧市场的供求矛盾。而且由于币值的降低,潜在的货币购买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货币购买力,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也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三)、通货膨胀对分配的影响
通货膨胀改变了原有的收入分配的比例和原有的财富占有比例。依靠固定收入的人群在整体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人也受到损害。通货膨胀哈影响到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环节。通货膨胀通过“强制储蓄效应”把居民、企业持有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发行货币的政府部门。货币供应总量增加使社会总名义收入增加,社会实际总收入不会增加。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消费支出倾向,必然回引起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变化。
通货膨胀对储蓄者或持有现金者是不利的。在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人们储存在银行的存款和持有的现金都等于在不断地贬值,它的实际价值或购买力都在不断地下降。因此,理性的人们会努力地寻找其它的投资渠道,将多余的空闲资金用于投资,以保证所持资金可以保值增值。在中国现阶段来说,投资渠道不多,也不成熟,无非只是可以投资股市、楼市和国债等主要的市场。在保值增值的需要和投资渠道不畅的情况下,股市牛气冲天和楼市一片繁荣的氛围下,再加外资热钱极力炒作下,很多人都会从银行体系转移资金到股市和楼市中去,寻找更高的资金回报率。人们从银行体系转移出大量的资金到时股市和楼市,必然会带到股市楼市的进一步发展,但在现阶段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不是发展得很成熟,尤其是股市。在缺乏信息优势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普通个人的投资行为注定是以失败告终。当股市和楼市一片欣欣向荣时,机构和外资热钱会早于普通投资者先入市,牟取更多的回报;当股市和楼市呈现一片恐慌,甚至陷入衰退时,机构和热钱会提前抽逃出资金,防止损失;最终的结果只能让普通的投资者损失惨重。因此,财富会从缺乏信息的普通投资者的手中转移到具有信息优势的机构和投资者。
(四)、通货膨胀对消费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居民的实际收入减少,这意味这居民消费水平的下降,物价上涨的不平衡性和市场上囤积居奇和投机活动的盛行使一般消费着受到的损失更大。 四、如何治理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对于经济的正常发展有相当的不利影响,所以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抑通货膨胀。主要的治理措施有:
(一)、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必要时要果断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目前中国的股市和楼市都处于水深火热当中,急需政府出钱救市或放松银行贷款限制,使得其可以走出困境,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一旦政府放松银行贷款限制,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水平,与此同时,股市和楼市之所以会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外国热钱在从中作梗。政府出面救市只会让外国热钱受益,同时热钱又会随时可能撤走,从而拖垮股市和楼市,并且使得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这一角度来说,先治理通货膨胀优于政府出面救市。因此,与其政府出面救不确定性比较大的股市和楼市,不如专心的压下通货膨胀水平,必要时顶住压力,再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水平。
(二)、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中压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利剑,是目前经济发展中最突出和最危险的因素,因此要坚决地压下通货膨胀。中国连续多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但也因此增加了银行体系货币流通过剩。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实际上代表着总需求的增加,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减少总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银行利率,使企业更难以取得信贷,难以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有效地遏制通货膨胀的恶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三)、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人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的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人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四)、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五)、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治理
我国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有效的治理措施,主要表现在07年至今央行连续14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多次加息,发行央票等从紧货币政策,同时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税收手段的运用 还有对房地产和股市的调控上。
参 考 文 献
任碧云,《金融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
艾洪德,《货币银行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李杨等,《货币制度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罗伯特.M.索洛 Robert M.Solow 约翰.B.泰,《通货膨胀、失业与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宋韵声,《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