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二、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典型案例——台州市商业银行“小本贷款”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特点
三、农信社办理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制约因素
(二)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四、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对贷款目标群体应科学定位
(二)严格农户资信评价机制,把好信用等级评定关
(三)合理制定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用途,改进信贷管理制度
(四)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小额信贷从业队伍,树立创新服务意识
五、结束语
内 容 摘 要
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过程中,资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财政投资和社会捐赠等相比,信贷则是一种最为适合农村特别是贫困农户摆脱贫困、提高生产的资金来源。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下简称“农信社”)等应该是农民获得贷款的主渠道,但实际上,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存在贷款难的问题已成了不争的事实。而且,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资源流向了较为富裕并掌握着较高的社会资本的农户,而普通农户尤其是那些相对贫困、人力资本不足的农户,则很难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缺乏资金是贫困的重要原因,如何解决贫困农户所需的生产和经营资金是我们提高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通过对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农信社小额信贷发放过程中的风险防范问题,以及如何更好的为农户服务,尤其是为传统农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的农户服务,支持“三农”,并能够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研究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近10亿农村人口的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困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需求增长缓慢,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一方面是农民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难以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的服务偏离方向导致经营困难。中国有20%的人口属于低收入人群,其中大多数属于农村人口。因此,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如果能够保持可持续发展,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额信贷是指运用与传统金融手段不同的制度和方法为农户和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持续有效的信贷服务,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金融扶贫活动。国际上,小额信贷最早是由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简称GB)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于20世纪70年代总结出的一种目前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扶贫模式,其宗旨在于使千百万的贫困农户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贷款,促使他们走上自我发展的道路。
只有保证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才能持续地、及时地向有需求的目标群体提供资金支持,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也保证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性,有利于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竞争机制,从而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现实可行性,从我国农户小额信贷业务的现状出发,针对我国影响农户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原因,就确保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
二、农信社开展小额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典型案例——台州市商业银行“小本贷款”
2005 年末,国家开发银行与浙江省台州市商业银行正式签约,开展“商业可持续发展微小企业贷款项目”合作。这种被称为“小本贷款”的贷款金额最低2000 元,最高10万元;期限为1~3 年,还款方式采取按月分期方式,利率随客户贷款次数、资信状况和担保方式而有所差别。
“小本贷款”不需要资产抵押,只采取一个保证人保证的方式,主要注重对借款人的调查,并不十分注重对保证担保的要求。其目标群体基本上是生产经营性微小客户,如微型城乡个体工商户、家庭作坊和微小企业。其准入条件是:生产经营性客户、具备3 个月以上从业经验、资产不超过300 万元、年销售收入不超过500万元、距离银行营业机构不超过30分钟车程。到目前为止,贷款对象中90% 是失地农民,6% 是无业城镇居民,4% 是异地流动创业人员。
从2006年初开始到11月末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台州市商业银行在7家支行开办了“小本贷款”,累计发放1.04 亿元,单月放款能力达到了500 户,户均贷款额度4.6 万元。
(二)农信社小额信贷业务的特点
1、货款额度小。目前农信社的贷款额度一般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这种小额度的扶贫贷款充分考虑了贫困农户的实际经济需要,做到贷得到、用得上、还得起。
2、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低收入农户机会成本低,劳动时间价格低,又贷不起大银行的高额贷款,所以他们比那些富裕农户更需要资金。
3、有自己的信贷运作机构及服务人员。 建立一个有效运作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及信贷人员是农户小额信贷成功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4、提供相关的配套服务。低收入农户缺乏机会来发展自身的潜在能力,机构的工作人员定期召集贫困的贷款农户开会,引导他们选择项目、用好贷款,并提供相关的技术服务,使贷款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5、提供的贷款服务项目主要以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新建农田、小型加工、小商小贩、小本经营等以小型创收性项目为主。
三、农信社办理小额信贷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信社小额信贷发展制约因素
对于农信社发放的小额信贷而言,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源是吸收存款与央行再贷款,这就使得资金来源不足。
2、管理成本较高。小额信贷与普通信贷相比,其涉及面广,户均贷款额度小,手续繁杂,而且中国农村大多地处山区,农户分散程度较高,提高了成本。
3、利率较低。低利率严重制约了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减少了弱势群体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二是小额信贷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农户将小额信贷完全视为“扶贫救济款”。
4、回收率低下。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其收益很不稳定,另外,由于信息闭塞,农户仍将资金投向市场已趋于饱和的一些传统低值的农产品生产,影响了农户收入的增长,也影响了贷款的回收;二是少数农户有意逃废债务。
(二)小额信贷运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1、自然灾害。目前农业存在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农民往往束手无策,而损失将不可避免地转由农村信用社来承担。
2、评估不实,违规发放。由于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少,“人情”的成分较大,缺乏相应的监督制度,使信用贷款的信用基础“先天不良”。
3、管理风险。由于小额信用贷款自身管理不善,出现生产事故或其他意外事件,也会造成贷款不能按期归还。此外小额信用贷款在评定过程中可能缺乏详细认真的资信调查,授信额度偏高,超出了农户的实际还贷能力,也会造成贷款本息难以按期收回。
四、积极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确保可持续发展
(一)对贷款目标群体应科学定位
农村信贷资金的需求群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缺乏劳动力的极端贫困户;二是在中等收入水平以下的贫困农户发展生产经营的资金需要,这部分农户有一定的劳动力和生产经营能力;三是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普通农户;四是有相当规模的资产和较强经济基础的富裕户、专业户。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其目的主要是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对农户和农业生产的信贷投入,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的目标群体是农村有贷款需求并具备信用标准的全体农户。在发放贷款时应对贷款对象有科学定位。
(二)严格农户资信评价机制,把好信用等级评定关
农户资信评价应首先在乡、镇农信社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农户的贷款档案,将农户家庭经济情况,主要从事的经营活动等内容记录在内。其次,对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小组成员以农信社人员和农户代表为主,同时吸收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参加。评定小组根据农户个人品质、还款记录、生产经营活动主要内容、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对其信用程度进行评定,一般分优秀、较好、一般三个档次。第三,在信用等级评定的基础上,农信社根据不同农户的信用等级,对农户颁发贷款证。发证以后,持有贷款证的农户,在需要小额信贷时,可以凭贷款证及有效身份证件,直接到农信社营业网点办理限额以内的贷款,勿需再层层办理批准手续。由于农户小额信贷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因此,只要不超出贷款证上核定的贷款限额,农户需要贷款可随时到农信社办理,而且贷款还了以后还可以继续再贷,周转使用。
在做好农户资信评价的同时,完善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激励机制,让农户充分了解主动按约还款后可以享受到诸如利率优惠、资信升级、再次贷款便利等优惠政策,以建立农户主动还款的激励和贷款自动偿还机制,克服激励不足带来的拖欠行为。
(三)合理制定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用途,改进信贷管理制度
农信社应根据贷款项目的不同特点,有针对地设计贷款期限,使之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一致,提高农户贷款的积极性。
农信社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中,应该因地制宜地确定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用途,不要只集中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流通等方面,还可向农户其它生产和消费需求方面拓展。例如,对目前比较突出的农民子女上学费用缺乏的问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可以扶助农家子弟完成学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善农村的基本面貌,这也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要求。
(四)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小额信贷从业队伍,树立创新服务意识
在增加信贷人员的同时,小额信贷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有没有一支兢兢业业、求真务实的高素质的队伍。为此,农信社应提高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队伍当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让其真正了解小额信贷的内涵和意义,掌握小额信贷的操作方法;并且要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真正关心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及时了解农户的需求,真心实意为客户服务。在加强人员管理的同时,建立明确的员工业绩考核、激励奖惩制度。
农村信用社要树立创新服务意识,把过去的服务转变为零距离、面对面服务。一方面改进服务方式,实行上门服务,送款到家。另一方面要把过去单一的“送资金”变为“送资金、送信息、送科技”,对“三农”进行全方位服务。
五、结束语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没有农村金融的强劲支持,难有农村经济的长久繁荣。小额信贷在中国经历十几年的发展,己经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们一方面要整合资源配置,改进服务方式,优化服务手段,大力集聚支农资金,鼎力支持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有规避农村信贷风险的防范机制和补偿机制,降低在农业生产以及农村信贷资金方面遭受的损失。否则,农村金融难以持久地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资金动力。
总之, 当前农信社发展小额信贷,第一是为农户服务,尤其是为传统农区、粮食主产区、贫困地区的农户服务; 第二是能够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这二者缺一不可。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是要深化改革,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努力做好节约成本工作, 争取得到地方政府更多支持, 按照政策目标加以区别对待, 不折不扣执行好服务“ 三农”政策工作, 只有这样将政策扶持和市场化发展结合起来, 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信社改革向纵深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丁洲锋.小额信贷支农探讨[J]. 上海:宏观经济研究.2007.(1)
[2]王群琳.论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0)
[3]曹子娟主编.中国小额信贷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1)
[4]杜晓山.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尝试[J]. 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