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中央银行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P1
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起源,发展、性质和职能 P1-5
日本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P5-P8
欧洲中央银行近年来的部分货币调控政策 P8-P9
对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完善的建议 P9-P11
内 容 摘 要
日本银行在1999年2月推出的零利率政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金融缓和的实际现象。但金融领域的预期心里在给人们带来影响的作用远远超出对实物的客观评价。日本中央银行面对经济困境采取的零利率政策的确为消除日本长达10多年的政策失误所产生的影响发挥了作用,这些事物包括:长期采取放宽金融的政策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泡沫经济突然崩溃造成的不良债券问题迟迟得布不到解决,长期实施刺激公共事业投资的景气对策,以及过早提高消费税等等。。这一系列失误使日本陷入复合性不景气状态,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2000年8月11日日本银行决定解除零利率政策,其原因是:如果日本银行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将有损金融发挥在正常机能,给国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资金的借贷双方会失去紧张关系。。不利于被淘汰企业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调节作用
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与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金融机构。其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各国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本文想通过研究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操作经验以及运行机制,调控和管理办法。借鉴其优秀的地方来服务于我国的国民经济。
首先,本文将间述中央银行制度的起源,发展,性质和职能。
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统一货币发行的需要。2,统一票据交换的客观需要。3,最后贷款人的客观需要。4,加强金融监督与管理的客观需要。5,代理国库和政府融资的主观需要。总之,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实际上也是政府和商业银行交易的产物。
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1694-1913年)主要有英格兰银行、法兰西银行、荷兰银行、德意志银行、日本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本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政府融资便利的需要;第二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近十年,1924年澳大利亚中央银行成立,1928年旧中国国民政府中央银行建立,1935年印度、加拿大、阿根廷中央银行建立。其产生的原因是一战后,国际性经济、金融恐慌严重,1920你那布鲁塞尔国际性经济、金融会议要求以及国际金融势力的推动;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7多数尼加中央银行建立,1948年新中国、巴基斯坦中央银行建立,1949年伊拉克中央银行建立,其产生原因是民族独立,国家独立的要求,是经济、金融独立的饿要求,借鉴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以及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的模式。
早期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自然的发展与演变。2,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3,兼营商业银行业务。4,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5,一般都是私人股份或者公私合股的银行。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1,呈现出“国有化“的趋势。2,中央银行逐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重要工具。3,通过立法明确与规范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的目的。4,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合作逐步加强。5,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能力大大提高。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的背景与基础:1,针对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金融危机,国家干预与调控能力逐步加强,中央银行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提高,中央银行的作用开始显现并引起重视。
2,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与变化提供了充分与坚实的物质基础。3,金融业空前发展,金融机构多样化,金融商品日趋丰富多彩,金融资产种类和数量空前增多,商业银行由简单的信用中介变成了万能垄断者。4,信用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推广,使极具弹性的信用货币(存款货币)取代了传统的硬币和银行卷(代用货币)等实物货币,使货币不再仅仅是流通中的支付工具,而成为了货币政策的调节工具。5,“KEYNES revolution”后,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中央银行宏观控制与监督管理职能特别是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职能逐步推广和加强。
宏观经济理论的建立和国家干预经济职能的加强,这是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而这一理论和KEYNES revolution密不可分。KEYNES revolution的主要内容有:1,推翻资本主义经济是充分就业、均衡经济的传统说教,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非充分就业才是常态,而充分就业只是例外。2,在理论上革了“萨伊定律”的命,从根本上摒弃了“供给自动创造它本身的需求”这种传统理论,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3,在政策上摒弃了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充分实现就业均衡的传统教条,主张国家干预。4,在具体的政策运用上,KEYNES提出膨胀性的财政政策和廉价性的货币政策。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为了克服有效需求不足的毛病,必须依赖国家的干预。此外,KEYNES 还摒弃了传统的微观经济分析法,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法。正是由于KEYNES 宏观经济的理论的建立以及以后的客观存在的宏观经济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不断加强和深化,促使财政和中央银行日易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这就有力的促进了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央银行的的性质及表现:1中央银行的性质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并随着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而决定的。2,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是一国货币信用制度的枢纽,是高于普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殊法人。中央银行的性质表现在(1)中央银行具有发行基础货币的特权,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则没有这种权力;(2)中央银行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中央银行是管理国家金融事业的机关(4)中央银行是一国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宗旨:(1)创造货币及信用流通工具,满足生产和流通的客观需要;(2)调节货币流通,稳定市场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3)制定和执行过比政策,调控宏观经济;(4)监督管理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务活动,稳定金融市场,防范与化解金融危机;(5)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活动,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监督管理一切涉外金融活动。
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1)不能以赢利为目的;(2)中央银行对其存款一般不支付利息;(3)中央银行不能兼营商业银行业务;(4)中央银行的资产应具有最大的清偿性;(5)中央银行不在国外设分支机构;(6)中央银行既独立于政府又受政府的制约。
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3,中央银行是监督管理金融业的银行。它也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职能:(1)服务的功能:包括为政府服务如代理国库,参加参与国际金融机构与活动,对政府
有条件地提供信用;和为金融机构服务如主持清算事宜和充当最后贷款人。(2)调控的职能:包括垄断货币发行权,通过调控基础货币,管理货币流通,制定与执行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管理国际收支,稳定物价等。(3)监督的职能:包括监督管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督管理金融市场,提供支付清算的业务。
目前来说,世界上的个资本主义中央银行没有一个是不受国家和政府控制而完全独立于政府的。其独立性和各自的运行机制也有区别,下面主要阐述日本、欧盟以及美国中央银行的调节宏观经济的手段以及实例。
1,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 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银行政策一直是以最优先稳定物价为目标。一般说来,在经济在增长和稳定物价这两个政策目标在中,中央银行更优先考虑稳定物价,日本银行官员很清楚这一点,并且从理论上来讲最优先稳定物价也应是中央银行的唯一货币政策目标。在这一知道原则基础上,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日本银行多任总裁在主观上和客观上基本都支持以稳定物价为货币政策目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从1973-1977年日本通货膨胀率高于美国,其基本上都低于美国,最大原因是货币在政策从70年代前期的通货膨胀事后处理型转变为预先遏制通货膨胀势头的稳定物价型。第23任的森永真一郎和第24任的前川村雄两认银行总裁不屈服于当时的隔阂总政治压力,推行预防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除了80年代末泡沫经济的几年外,这一政策持续至今。前川总裁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之时,曾两次提高中央银行贴现率,从而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最小程度,由此可见日本银行总裁稳定物价的决心。第25任总裁三重野康在论述中央银行的使命时指出:中央银行的使命在于货币的稳定,既通过提供健全的货币为经济发展做好基础准备。进入60年带以来,围绕日本银行的货币政策的争论一直没停过,而随着新的日本银行法的颁布,这一争论更为激烈,对日本银行货币政策的批评也最多。这主要是由于在90年代在中期利率尚有下调空间,但是到了90年代末,再贷款利率、隔夜拆借利率均已降至0.5%这一历史机最低点,利率基本已无下调空间。因此,当日本政府增加财政投资,社会各界要求其采取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日本银行已无更多的措施,自然就遭到了众多的非议。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实行零利率政策 关于零利率的争论开始于1988年底,围绕日本银行是否采取进一步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继续向下诱导隔夜拆借利率展开争论。进入1999年后,在日本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刺激下,日本经济出现转机。但是随之来的日圆升值及因大量发行国债而导致的长期贷款利率上扬,极有可能使日本的经济复苏计划再度夭折。为此,日本银行内部支持进一步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1992年2月末,隔夜拆借利率实际上已降至零。4月9日,日本银行又决定将零利率政策一直持续到摆脱通货紧缩为止。2通货膨胀目标区 1998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建议日本应以4%的通货膨胀率为政策目标,以摆脱流动性陷阱。克鲁格曼的这一调整通货膨胀理论虽然未被日本银行所接受,但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此后提出了与此相近的通货膨胀目标区建议,认为货币政策应该以0%或者1%的通货膨胀率为目标,这一建议得到日本大藏省官员的支持。
对通货膨胀目标区的建议,多数货币政策委员会持反对意见,理由是(1)物价稳定用一个数量指标来衡量是不妥的。显示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但它是否能反映真实的物价水平值得怀疑。(2),通货膨胀目标很难实现,因为决定物价的因数很多,金融、财政及其他经济政策都会对物价格产生影响。通货膨胀目标如果由政府设定,由日本银行执行则有损日本银行的独立性,如果由日本银行制定则很难实行。(3)利率和货币量是否可以作为中介目标
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以基础货币、准备金、超额准备为目标,还是单纯以隔夜拆借利率为目标。从表面上来看是关于货币着呢观测做目标,实际上是关于中介目标和传导机制的争论。在整个90年代,日本银行多次采取降息行动,再贷款利率由1990年的0.6%下调至1995年的0.5%,隔夜拆借利率由1990年的8.34%降至1998年底的0.32%,但日本经济始终未步入稳定增长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只降低利率是不够的,应选择一些数量指标作为政策目标,例如基础货币,准备金和超额准备。(4)实行单一目标还是多个目标
该争论的焦点是,是否应该将一些其他期限的贷款利率也作为操作目标。1999年9月前,日本银行一直是单纯以隔夜拆借利率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而忽视了中长期利率的干预,致使中长期利率走势时常与日本银行货币政策导向背道而驰。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日本银行终于在1999年9月决定将操作目标由过去的单一的盯住隔夜拆借利率扩展到其他期限的贷款利率,即扩大公开市场操作的范围,采取买断或卖断一年内到期国债的方式干预诱导中长期利率。
日本银行在1999年2月推出的零利率政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金融缓和的实际现象。但金融领域的预期心里在给人们带来影响的作用远远超出对实物的客观评价。日本中央银行面对经济困境采取的零利率政策的确为消除日本长达10多年的政策失误所产生的影响发挥了作用,这些事物包括:长期采取放宽金融的政策导致了泡沫经济的出现,泡沫经济突然崩溃造成的不良债券问题迟迟得布不到解决,长期实施刺激公共事业投资的景气对策,以及过早提高消费税等等。。这一系列失误使日本陷入复合性不景气状态,从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2000年8月11日日本银行决定解除零利率政策,其原因是:如果日本银行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将有损金融发挥在正常机能,给国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资金的借贷双方会失去紧张关系。。不利于被淘汰企业解决不良债权问题。
2,欧洲央行货币政策 欧洲央行成立以来就一直在追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欧元区内,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与操作不受成员国政府的影响,这是欧洲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最一般的含义,二是在金融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欧洲央行尽量使其货币政策决策与操作不受美联储货币决策与操作的影响。2001年,在美联储接二连三的降息后,欧洲央行曾多次在紧接的例会上坚持不降息,这虽然是受通货膨胀水平居高因素的制约,但亦不排除欧洲央行想借此表明其政策决策与操作不尾随美联储的态度。然而欧洲央行要想摆脱受美联储伙补政策的影响,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是欧元区经济不受美国经济的影响或影响的程度较小,或是欧元区的经济实力超过美国,但从目前的情形看这些条件还不具备,因此欧洲央行伙补在政策与操作仍然无法摆脱受美联储影响的局面。2001年美联储在911事件后宣布将其主导利率从4.25%调至3.75%,同时将存贷款利率分别从3.25%和5.25%降至2.75%和4.75%。2001年11月美联储再次降息0.5个百分点,欧洲央行紧接着宣布将其主导利率从3.75%降至3.25%。欧洲央行两次如此大幅降息,主要是担心遭恐怖袭击后美国和世界经济在增长放缓给欧元区经济造成大负面影响。欧洲央行这两次降息行动再次表明,在当前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周期趋同性增强的情形下,欧洲央行企图摆脱美联储的影响而完全独立地行使货币政策不可能,也不现实,如果欧洲央行以通货膨胀水平过高为由坚持比降息,欧洲经济也许要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从日本和欧洲中央银行的调控对国家经济的作用来讲几乎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它决定着各国经济的走向何去何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强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所有伟大成就的取得无疑都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从宏观经济来看,我国就经历了4次严重的经济过热和其后的4次艰难调整。因此,没有宏观经济的稳定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由此可以说实行有前瞻性的货币政策和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对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我们可以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央银行的发展中总结其经验使我们少走弯路,使中央银行更有效的对国民经济实施宏观调节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95”期间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这说明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目标控制根本没有得到落实,实施前瞻性的货币政策是很重要的。
另外,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怎样合理的理顺其关系也很重要。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与逐步放松外汇资金管理,强化了我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联系,也为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提供了现实条件。第一次发生在1994年至1996年的外汇储备快速增加和较高的通货膨胀之间的冲突。第二次是发生在1998年的外汇储备增幅快速下降和物价持续下降之间的冲突。第三次发生在1998年以后的汇率稳定和本外币利差倒挂之间的冲突。1994年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三次冲突表明,克鲁格曼的“三元勃论”在中国是成立的。而解决这一问题其根本该是1,调整关于货币着呢观测的唯一目标是维护币值稳定的规定,把货币政策从维护汇率稳定的约束中解脱出来,使货币政策选择完全根据国内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来进行。2,汇率政策不能凌驾于货币政策之上,汇率政策的目标不是固定化而是消除汇率的非正常变动,不能犯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错误。具体落实上述原则既是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要求,也需要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为体制保障。
我国的中央银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央银行独立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从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1989年以后新西兰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做法对我国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框架更适合通过此种途径加强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像美国,德国以及目前的欧盟那样,通过设立一个独立于政府的中央银行来加强其独立性。通过此种途径来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对于规范货币政策操作具有独特的优势。
关于进一不完善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几点设想。第一:近一步明确货币政策目标方面的规定。第二:明确授权人民银行独立地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权限。第三:组建以专职理事为主的人民银行理事会。第四:进一步强化人民银行的行长负责制,使之真正拥有货币政策的决策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五,继续完善监督管理体制。第六:建立规范的金融发展法律环境。第七:引导公众形成合理的预期。
我国的中央银行设立仅近20年,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相适应的社会信用关系远未形成。因此,完善我国中央银行法律制度,增强中央银行独立性。当务之急是立足于《人行法》的规定,充实和落实法律规定,同时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保证中央银行相对独立地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监管全国金融业,提高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总之,没有一个强大而健全的财政基础,经济改革、金融改革,乃至经济发展都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而为此提供强大保障的就是中央银行。
参 考 文 献
现代中央银行学 (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起源,发展及性质、职能)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日本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作用)
中央银行独立性研究(对如何完善我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