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发行业务和结算账户特点
二、现行结算账户管理存在的弊端
三、对现行结算帐户管理和结算服务的一点建议
内 容 摘 要
【摘 要】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开户企业越来越多,客户对农发行的结算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结算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高。而农发行现行的结算体制基本上沿用的是“封闭管理” 时的结算方式,虽然近年来作一些改进,但仍然难以满足业务发展和客户的要求。
我国银行结算体制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农发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展,开户企业越来越多,客户对农发行的结算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多,对结算服务手段要求越来越高。而农发行现行的结算体制基本上沿用的是“封闭管理” 时的结算方式,虽然近年来作一些改进,但仍然难以满足业务发展和客户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结算手段单一,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快捷方便的服务。所辖客户在他行开户普遍,结算资金归行率低。这一状况制约着农发行特别是基层支行的业务有效发展和客户货款资金回笼,加大了信贷资金管理的工作量。针对农发行业务特点,改进提高结算服务功能,加强客户资金管理和账户管理,对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很有必要。
一、农发行业务和结算账户特点
目前,农发行业经营是政策性与商业性并存。其结算账户管理沿用的基本模式是政策性的管理办法,对于商业性经营的客户不相适应。形成商业性客户乐意在农发行办理贷款业务,而在其他金融机构办理存款和资金结算业务,导致农发行贷款客户多,除贷款保证金存款外,开户企业周转金存款和销售资金回笼存款严重不足,给了解客户资金活动情况和结算账户管理带来了难度。以农发行湖北武汉市江夏区支行为例:该行共有企业存款账户30个(不含贷款保证金账户),其中开立了基本账户15个。在30个账户中政策性业务客户6个,全部为基本账户;商业性客户18个,占开户总数的60%,有9个客户开立了基本账户;有非经营性中长期贷款客户2个;其它专用仔存款账户4个。从开户的结构特点看,一是商业性经营客户占了大多数;二是基本存款账户开立不多。从开户的资金活动情况看,平时资金进出量不大,大部分是贷款资金的支付和贷款到期归还本息以及定期付息的资金进出,大额货款资金回行不多。从客户的地理位置看,比较分散,距离支行较远,有的分布在偏远的乡村,有的在武汉城区中心地段,有的交通不便,有的距离很远,每天到支行办理资金结算很不方便。从客户的需求状况看,客户认为农发行服务态度好,但结算手段单一,灵活性不够,缺少方便快捷的结算手段。从农发行内部现状看,网点单一,农村行一个县或区一个网点,都设在城区,远离客户;并且结算方式都是传统的模式,內部为联行结算,参加市、区同城清算,虽然与工商银行建立了网银结算合作,但是在推行运用中很多具体问题难以处理,客户的认同度有待提高。这些特点使得农发行结算服务功能不高,带来企业结算账户管理的难度。
二、现行结算账户管理存在的弊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原有的银行结算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的银行结算制度正处于过渡阶段,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需要,银行结算制度应当加快改革的步伐,现行银行结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1、内部操作秩序混乱。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结算业务量全面上升,结算品种大量增加,计算机联网,金融电子技术理财突飞猛进,以及银行柜面劳动组织改革等原因,客观上存在业务发展与内部管理不相适应的矛盾及新业务与制度建设滞后的矛盾.再加上有的银行内部管理松懈,规章制度没有严格落实,又由于柜台人员的责任心,业务素质差等原因,在防范意识,识伪本领不强的情况下,票据审查不认真,对帐查询不及时,从而给犯罪分子有机可乘.有的岗位办事人员遇到问题不请示,不汇报,越权办事或违规操作,掩盖错误,错过了追查机会,最终给银行和客户造成了损失.目前银行结算业务的违规操作主要有核对印鉴不严,为不符合条件的客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为客户签发的银行汇票,本票有缺陷造成客户经济活动受阻等.银行结算业务面广量大,结算品种日新月异,规章制度繁多,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本地与外地有错综复杂的联系,在办理结算时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结算事故。
2、管理职能仍未完全解除。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由于托收承付结算方式主要采用行政手段,企业可以利用银行信用,助长销方盲目生产,强制购方接受次品,购方可以不讲信用及任意拖欠货款,弊病较多.我国于1988年立法取消了这种结算方式后,因为整顿经济秩序的需要,于1990年又恢复了托收承付的结算方式.作为一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结算手段,国家在开放市场经济后偶尔利用一下尚可,但长时间使用也就等于附加了银行的行政管理职能.银行是企业法人,而非行政机构,这种行政管理职能的附加,一方面容易造成企业失信,回款率低,从而扰乱经济的正常秩序;另一方面容易造成银行腐败以及执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力不从心,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偏离经营方向,不利于银行对自身眭质,自身任务的正确认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
3、结算漏洞多。当前,利用票据诈骗的发案频率颇高.由于票据结算管理上存在业务流程,票据使用,票据辨别上的漏洞,为犯罪分子利用伪造,变造,克隆票据等形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留下可乘之机.近年来,社会上发生的银行各类结算票据诈骗案件增多,给国家造成了巨额资金损失,损害了银行形象.由于科学技术投入不够,目前的票据结算主要采用人工识别防伪,这给银行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目前的票据诈骗主要有:
(1)直接伪造票据,近年来银行柜面发现的伪造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汇票,本票,支票特别多,其中有些伪造水平相当高,伪造票据逼真;
(2)伪造银行汇票委托书或本票申请书,在银行柜面骗取银行签发汇票或本票;
(3)伪造经济合同和相应证件,骗取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进而骗取企业物资,并将银行承兑汇票背书转让,强使银行兑付票据;
(4)变造票据,将银行签发的小额票据伪造成大额票据进行诈骗。
4、银行卡业务发展有待进一步规范。由于银行卡有利于减少现金货币的使用,节约流通费用,扩大银行转账结算范围,增加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也方便购物消费,维护支付人的资金安全,并且还可简化收款手续,节约社会劳动,因此,银行卡业务是当今商业银行发展最快,普及面最广的一项业务,是我国支付结算制度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因为银行卡业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银行机构就应该从一开始就做好银行卡的使用规范,保证银行卡的安全性.目前,银行卡使用及管理的问题主要有:
(1)各银行卡的收费标准不统一.银行卡施行的年费,手续费,保管费,挂失费等制度人们一时难以接受;
(2)银行卡诈骗行为多.有的犯罪分子先通过窃听,偷看等行为取得客户的银行卡密码,:银行结算制度现状分析及改革再想方设法盗得客户银行卡,以此在机上盗取客户存款;有的犯罪分子在取得银行卡密码后,通过技术手段,克隆银行卡,盗取客户存款,前一种犯罪可以说是客户安全意识差所致,后一种犯罪则是银行发行的银行卡安全系数不高所致.
(3)许多客户不会使用银行卡,到超市或商场购物,客户更愿意通过银行卡把现金取出来,再拿着现金购物,这样做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银行的有限资源;
(4)恶意透支现象严重.有些客户诚信意识差,在恶意透支信用卡后故意不还贷,与银行失去了联系,造成银行经济损失.
5、监督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银行没有管辖客户如何使用资金的权力,却有监视和记录客户资金流动有何异常的义务.这是对客户负责和对银行自身利益负责,更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责任.银行因其经营性质的特殊性,可以对违法犯罪的资金往来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目前银行的监督功能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近年来,洗钱犯罪活动发展速度惊人,在传统的洗钱方式中,大量非法资金流入现金流量大的娱乐业,餐饮业和房地产业等行业,由此获得形式上的合法化.目前,洗钱活动出现了新的动向,就是国家公职人员贪污腐败与洗钱活动紧密结合,相生相伴,构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上下游犯罪链.为了向国外转移赃款,进出口贸易项下的低报高出,虚假合同等成为常用的手法;携带大额现金跨境汇兑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地下钱庄则是一个突出的洗钱方式.但不管洗钱的方式如何,最终在银行领域都会有一些异常特征反映出来.如在10个营业日内,资金分散转入,集中转出或集中转入,分散转出,或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累计100万元以上现金收付,或频繁地收取来自与经营款等,都属可疑支付交易行为,都应成为金融机。
三、对现行结算帐户管理和结算服务的一点建议
1、改进内控制度,提高结算速度
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改进内控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部门衔接,简化内部手续。企业到农发行办理结算应取消到信贷部门办理签字等有关手续,这些手续可以通过内部进行办理和通过电话通知后补签。根据一体两翼的业务经营体制,对于政策性客户结算管理服务争取“封闭管理”模式,对政策性资金结算实行严格管理,逐笔审查,确保资金安全;作为中间业务发展基础的结算服务,应定位于既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重要载体,又构成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完善结算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农发行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点优势,逐渐扩大结算服务收入占比,推动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逐步改变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利息收入的局面,增强农发行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商业性客户结算服务,按人民银行结算原则要求,尊重客户资金自主支配权。农发行客户经理应了解客户的经营状况及活动规律,对客户资金活动性要做到心中有数,从大的方面管理好信贷资金,不必对客户每笔资金进出签字,只对有疑义的大额资金进行监管,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审查手续。以尊重客户的资金支配自主权,加速资金结算速度,提高结算服务水平,确保资金安全。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方便、适用、快捷的结算服务。
2、加快电子支付平台建设。
在电子支付平台建设方面,农发行最需解决的就是那些能够为客户提供离柜服务的结算手段,包括信用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目前,各商业银行在结算服务方面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结算服务体系,开发了多样化的结算产品。农发行可以发挥后发优势,对那些适合业务发展需要的产品,直接移植过来为我所用。与有关商业银行合作,尽快开发出联名卡,并在此基础上,探索联合开发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金融服务手段的有效途径,全面强化农发行的电子支付平台建设。同时,依托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完善农发行综合业务会计应用系统,为客户提供实时、方便、快捷的结算服务。
3、丰富结算方式多样化,适应农发行发展需要
随着农发行新业务的迅速发展,结算服务也提出了更高更快的要求。现行企业资金需求急、周转速度快,相对应也要求银行结算速度快、手续简便,资金能及时到帐。过去封闭运行时期的结算方式也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结算要求。以农发行现有结算支付系统为平台,建立适合农发行客户资金结算需求的综合结算系统。同全国性的商业银行相比,农发行的营业网点较少,尤其是在城市地区;但同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农发行在营业网点方面却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发行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根据不同种类结算业务的特点,在清晰界定权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同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结算业务代理机制。一方面,利用营业网点优势,加大营销力度,代理政策性银行和非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扩大结算业务收入;另一方面,借助全国性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弥补在城市地区营业网点不足的缺陷,全面提升结算服务水平。如设置客户移动式结算卡,以适应农发行距离远且分散的客户,解决农发行结算服务手段单一问题,更好地为客户提高结算服务,促进客户资金归行,加强帐户管理。所以,结算速度的快慢及结算手段的先进程度,直接影响着客户资金营运的质量和速度,影响着农发行业务的发展。因此尽快开办适应农发行特点的多样化的结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4、加强对临柜人员的培训,规范业务流程
由于农发行以往的传统业务单一,许多临柜人员对新的结算方式认识不够。与国内外银行业相比,无论是在科技研发应用方面,还是在软件开发人员队伍规模方面,农发行无疑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扩大研发人员数量,提升研发人员的素质,是改善农发行结算服务水平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业务技能和临柜业务知识的培训,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加强反洗钱知识教育和票据识别、辨别培训等,不断提高柜临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熟练程度,打造一支符合现代化金融企业发展需求的柜面服务人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银行提供人力和智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李健,金融创新与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年
2、段兵等,衍生金融市场发展态势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8月
3、李锦南,金融市场开放背景下外资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7月
4、生柳荣,当代金融创新[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
5、潘国陵,国际金融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6、刘春志,银行结算与支付结算,《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