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险贷款主要类别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三、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四、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
内 容 摘 要
为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抓住风险要点,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根据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揭示信贷资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剖析其成因,强化防范风险措施。
一、风险贷款主要类别
从调查分析的一家县级联社情况来看,一是抗震救灾专项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2.6%,这类贷款应纳入高风险信贷资产管理;二是2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2%,不良贷款占其总额的34%,占不良贷款总额50%;三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占比12%;四是汽车按揭贷款占贷款总额的6% ;五是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 6%;六是待处理抵债资产 ;七是置换贷款 ;八是已核销贷款 ;上述风险资产总额占信贷资产总额(含表内贷款、抵债资产、置换贷款和已核销贷款)的51%。由此可见风险资产总额巨大,占比之高。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一)抵债资产。一是两证不齐,处置难,即使处置了仍有法律风险;二是统一法人社后,各社现场管理资产责任心减弱,加之风险管理部管理面宽、难度大,资产被损坏、流失现象严重;三是抵债资产接收手续不齐,保管不善,隐藏的风险较大……
……以“金融创新”解决不良资产清收手段陈旧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应稳中出击,积极探索与市场有效结合的不良资产推介、拍卖的新路子,大力组织实施不良贷款代理清收、债权转让、内部招标清收等模式,使不良资产处置由传统手段向综合性的市场化运作转变。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现状分析及防范工作意见
为加强信贷资产管理,适时调整信贷投向、投量,抓住风险要点,有效提高农村信用社资产质量。为此,有必要进一步根据农村信用社实际情况,揭示信贷资产中存在的主要风险,剖析其成因,强化防范风险措施。
一、风险贷款主要类别
从调查分析的一家县级联社情况来看,一是抗震救灾专项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12.6%,这类贷款应纳入高风险信贷资产管理;二是2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占贷款总额的52%,不良贷款占其总额的34%,占不良贷款总额50%;三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占比12%;四是汽车按揭贷款占贷款总额的6% ;五是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 6%;六是待处理抵债资产 ;七是置换贷款 ;八是已核销贷款 ;上述风险资产总额占信贷资产总额(含表内贷款、抵债资产、置换贷款和已核销贷款)的51%。由此可见风险资产总额巨大,占比之高。
二、信贷资产风险分析
(一)抵债资产。一是两证不齐,处置难,即使处置了仍有法律风险;二是统一法人社后,各社现场管理资产责任心减弱,加之风险管理部管理面宽、难度大,资产被损坏、流失现象严重;三是抵债资产接收手续不齐,保管不善,隐藏的风险较大。
(二)灾后重建贷款。一是借款对象偿债意愿差。由于贷款原因特殊,前期舆论导向误导,借款人易将其贷款与困难救济相提并论。二是借款人偿债能力变化大。由于贷款期限长,借款户的经济状况变化性强,信用社掌握难度加大。三是偿债能力差。由于受地震影响,农户的经济状况恶化,加之建房所需资金量大,自备资金严重不足,致使第一还款来源不确定和不充沛。四是贷款管理工作难。信贷员(客户经理)一个人要管几个村,多者几千户,少者几百户,加之地域辽阔,交通滞后等原因带来了监督资金使用难,贷后检查难,不良贷款处置难等风险因素的存在,决定其贷款品种属高风险品种。
(三)大额贷款方面。一是大额贷款占比高,风险集中;二是行业集中,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市场风险较大;三是借款人财务管理不规范,且大多数未在信用社开立基本帐户,经营收入及资金使用得不到有效监控,而致信用社对第一还款来源的管理风险增大;四是这些大额贷款多数与其他金融机构贷款业务交叉,经常是信用社扮演了插漏补缺的角色,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时,信用社在主张债权时处于劣势地位,形成不良贷款化解难的风险;五是信贷员管理贷款能力不足,尤其是出现不良贷款时处置手段单一,且成本高;六是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企业抵御经济、金融风险能力弱。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方面。一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自发放贷款就潜在着信用风险;二是农户贷款的用途主要是种、养业受自然和市场影响较大,存在着较大的自然及市场风险;三是贷前调查多流于形式,贷款投放与否主要是依据建档评级原始资料,而未到现场调查,易出现评级核额不准确的风险;四是贷款对象面广且分散,对贷款对象及用途审查难,易出现顶名、冒名贷款的风险; 五是贷后检查不落实。一方面,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象广、额度小、分布散、行业杂,工作量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一些信贷员认为贷后管理只适应于大额贷款,对小额农贷不适用,从而造成贷款监管滞后 ;六是个别信贷人员素质低下,形成道德风险。由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建档、评级、授信、发证、到最后放款都是人为操作的,有些信贷人员搞人情贷款,自批自用贷款,有的甚至给客户出主意化整为零、一户多贷,形成实质上的“垒大户”,最终诱发贷款风险。
(五)汽车按揭贷款方面。现汽车按揭贷款中,不良贷款额大清收处置难度大,且成本高,其原因是市外不良贷款就高达百余户 ;二是原经销公司中有部分公司已注销,经销公司原收取借款人的保证金难以清退,部分借款人将保证金这部分资金视为已用于偿还了贷款;另有借款人将归还贷款的钱划入经销公司,结果被其挪用,给盘活工作增添了更大的难度;三是受“5.12”地震影响,部分经营户受损严重,还款能力急骤下降,重者失去还款能力。四是受银监会“四不”政策影响,极重灾区还款意愿明显减弱;五是新增汽车按揭贷款仍然存在贷前调查不深入,不彻底,贷后检查未落到实处,发现问题处置不及时不得力;六是现有的合作经销公司中有少数公司对信用社的工作支持力度不够。
(六)房地产行业贷款。按公司客户部上报的数据, 该社房地产贷款14户,金额8232万元,这个数据应当说是一个保守统计,实际上房地产开发贷款远不止这些。形成不良的有4户,占总户数的28%,金额1376万元,占房地产贷款总额的17%,这个比例远高于监管要求。此类贷款的风险主要有:一是市场风险,次债危机爆发后,国家对房地产泡沫十分关注,最近出台了二手房按揭管理措施,无疑对房地产市场形成冲击。二是价格风险。广元地区土地价格高于地方经济水平,房价高于同类经济状况地区20%以上,居民购买力与目前房价不相适宜。三是现已办理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多数与销售环节脱离,对销售收入的管理难度大,易出现房产售完而贷款未归还的风险。四是由于我们大多数采用的是土地抵押贷款,如果出现房产售完贷款未还,开发公司逃废债务的行为时, 信用社要实现抵押权的难度很大,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七)重组贷款。当前该社开展的“清收应收未收利息百日攻坚战”活动, 提出对沉量不良贷款实施重组的要求,此类贷款的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法律风险,尤其是将利息一并重组更易出现风险。
(八)已置换贷款和核销贷款。一是帐务管理混乱,信贷档案和信息残缺不全。二是信贷员的清收意识淡薄,维权工作滞后,丧失诉讼时效问题严重。三是信用社落实管理责任形同虚设,且未纳入考核,管理机制存在有奖无惩的问题十分突出。
三、形成风险的主要原因
(一)风险意识仍然不强。在营销贷款工作中仍然有部分信用社、部分信贷员没有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盲目追求规模,而淡化了审慎经营观念,甚至出现帮客户编用途等现象以获得贷款。
(二)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力。这方面的问题集中在贷前和贷后两个环节,贷前主要是对借款人负债状况及自有资金来源调查不细不透,造成对经营能力,还款能力的判断失误;贷后管理主要是流于形式,不注重检查实效,对各个阶段的贷后检查千篇一律,未抓住不同时期的贷后检查的主要内容、确定检查重点,应当发现的风险而未发现,发现了风险而又未及时制定防范预案,即使制定了风险防范预案也大多是“纸上谈兵”。
(三)对不良贷款处置不力。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处置不良贷款的方法简单、陈旧,一出现借款户履约意愿降低时就起诉,起诉时又不对借款户的信息进行全面收集,致使“鸡飞蛋打”的亏本买卖屡屡发生;二是清收不良贷款缺少韧劲,一碰壁就回头;三是信贷工作人员重发放轻不良贷款管理,认为挣工资还是发放贷款见效快,盘不良耗时费力又挣不到钱;四是员工的法律知识浅薄,维权时往往未依法,致使大量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和执行时效;五是“新官”不理旧事、“旧官”不交旧事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统一法人社后的近段时期这个问题尤为突出,新的管贷人员对接手的过去不良贷款大多数只是从表面上做到免责,而不从盘活上下功夫,原信贷管理人员未按管理规定交清相关资料,特别是对软资料的移交更是空白。
(四)贷款档案管理不规范。一是未落实专人管理,联社多次要求各社将信贷档案管理人员名单报联社授信评审部备案,直到现在未报;二是档案管理不规范,未按照运作档案、销档档案和管理信贷档案严格建立、登记、调阅、移交环节随意性很大,更有甚者抽调、涂改信贷档案,这些问题是贷款形成不良的重要原因。
(五)抵、(质)、押物登记管理混乱。一是部分信用社未认真执行联社及行业管理规定,造成抵、(质)押物帐实不符,或管理人员擅自将抵、质押物外借甚至致其遗失;二是信贷人员仍然未按照要求与抵、(质)押人一起在抵押合同签定后的规定时间向相应的登记部门办理抵押登记,这些是造成抵押权形成风险的基本原因。
(六)监管制约滞后。这是未及时发现违规,大量不良贷款成因未及时发现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监督部门在监督过程中工作方法简单,基本流于对资料的检查上,而未对其风险隐患作深入排查;二是对不良贷款未建立适时的监控机制,风险预警滞后;三是对不良贷款未及时启动风险防范预案,联社在这方面的指导不够及时,不够得力;四是对违规行为造成的不良贷款的追究不及时,力度不够,施之以宽的问题依然存在。
(七)征信系统的作用未充分发挥。从现在已发放的多头贷款来看,其原因主要是对征信系统未认真查询所致。
(八)关联贷款、跨地区贷款也是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之一。关联贷款其资金使用,经营收入支出互为转换,监督管理难度大,已发现的不良贷款中不乏其例证,由于对跨区域发放贷款的情况了解和贷后管理不及时,致使这类贷款基本形成风险贷款。
(九)信用贷款操作不严密。从已发放的风险较大的信用贷款来看,主要集中在城区和大额信用贷款。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一是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信息不对称;二是贷前调查对借款人的资产状况、资金用途审查不严;三是对大额信用贷款监测不力,制约不力;四是评级授信不真实,同时未严格执行年审制度。
(十)贷款操作程序不严谨。在办理贷款整个过程中,未按先后顺序操作,部分贷款出现安全隐患,这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贷款审批与签订借款合同时间倒置;二是办理抵押登记时借款合同时间与贷款发放时的借款合同时间不一致。
四、防范风险的主要措施
(一)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大贷款营销的同时勿忘风险防范,始终应将安全性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审慎经营与贷款营销工作提出的早放、多放、快放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扩大规模与贷款质量的关系。
(二)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
1、做好贷前调查工作。一是制定调查方案。方案应明确调查目的、重点和方法;二是确保调查工作的独立性。调查人员应具有排他性地从事调查工作,与业务决策有关人员应充分尊重调查人员的自主权,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是遵循调查工作的客观性。调查人员在从事调查工作时不能先人为主,不能主观臆断,要通过科学的调查获取相关资料,去粗取精,筛选出有用材料,撰写出高质量的调查报告;四是调查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调查人员须明确其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严防走马观花式的调查,忌闭门造车,禁止违背信用社利益弄虚作假;五是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调查工作必须置于监督之中,监督的主要方式应是调查人员相互监督,审查人员监督,必要时换人调查。
2、做好贷时审查工作。一是审查人员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贷款项目所涉及的产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符合当前国家的经济政策;二是还应具备较高的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能力。重点审查借款合同相关条款的订立是否与法律条款相抵触,操作程序是否符合行业管理规定;三是抓住审查的关键环节,不同的贷款对象、不同的贷款用途、不同的贷款方式所要审查的主要内容不尽一致,各有侧重点。
3、做好贷后检查工作。一是确立不同阶段的贷款检查的重点。贷款放出后的第一次检查重点是检查资金使用情况;到了贷款中期重点应检查借款人经营状况和项目实施情况;贷款到期前重点应检查借款人是否能按期归还贷款本息及抵(质)押物管理状况;贷款到期后重点应找出不能按时还款的主要原因,落实贷前制定的风险防范预案,并针对新问题完善贷款风险防范预案;二是做好贷后检查所取资料的评价分析;三是收集保管好贷后检查资料,纳入信贷档案妥善保管。
(三)强化大额贷款管理。正确把握贷款投向,适时调整结构,降低大额贷款占比,扩大贷款覆盖面,分散风险。针对当前我区联社大额贷款集中于房地产和房地产相关行业,而房地产行业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大,贷款风险防范难度大。为此,在贷款投放上应向科技含量高,耗能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服务、餐饮、等行业倾斜。
(四)有效开展汽车按揭不良贷款清收专项工作。联社风险管理部和个人客户部要对此项工作加强领导和组织,认真总结前期 联合清收的经验,并加以推广。
(五)强化灾后重建贷款管理
1、要加强贷前调查工作。一是再核评级授信额,2008年底的建档评级工作由于时间短,评级质量不高,信用社对评级核额工作应实行动态管理、放款前再审评级核额;二是严查自有资金,弄清资金来源,准确核实贷款额度;三是审查时重点对是否符合贷款基本条件(同意灾后重建的相关证明材料,有无不良记录等)进行审查。
2、对借款户强化守信守约意识教育工作。贷前贷后应将贷款的有偿性原则为重要内容来宣传,增强受灾借款户的偿债意愿。
3、强化管贷意识。贷款放出后应按责任片区进行专项检查,必要时可采取交叉检查,检查中把握资金使用情况,偿债能力变化情况及偿债意愿等作为重要内容。
4、加强与政府协调配合工作。灾后重建工作政策性强,对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受灾户情况要及时向政府汇报,对恶意赖账的钉子户要与政府一道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清收。
总之,灾后重建贷款对象特殊,风险高,要抓风险要点,扎扎实实采取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做好做实支持灾后重建工作。
(六)强化对不良贷款的监督约束力。一是联社风险管理部要严密监控贷款的劣变情况,按季对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同时按月对大额不良贷款发出预警通知,并督促信用社清收;二是稽核部要将序时稽核的重点落到对贷款的风险隐患的排查上,并按季、按责任片区形成书面报告报联社领导和相关部门,对违规责任人员要及时追究责任;监察部对违规行为较为严重的信贷员要追查其责任,并按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对情节严重且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查处;三是个客部、法客部、评审部要用好、用活两个征信系统,及时发现向已有不良记录的单位或个人发放贷款的问题。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和我区联社行业贷款风险状况,制定并适时调整贷款投向、投量。
(七)积极探索清收不良贷款新途径
以“金融创新”解决不良资产清收手段陈旧的问题。 农村信用社应稳中出击,积极探索与市场有效结合的不良资产推介、拍卖的新路子,大力组织实施不良贷款代理清收、债权转让、内部招标清收等模式,使不良资产处置由传统手段向综合性的市场化运作转变。
二0一一年一月二十日
参 考 文 献
《贷款通则》
石汉祥. 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 武汉大学学报,2003.(1).冉赛光、冯晓光. 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法律控制 法学评论,2002.(6).聂庆平. 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顾功耘. 金融市场运行与法律监管 上海: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担保法》
《商业银行法》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