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上起到了主导作用。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信用社的经营管理问题,透过经营管理问题,隐藏在背后的还有体制性根源。信用社的经营管理问题属于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经营意识差、决策不科学、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依法管贷工作薄弱等,大多属于可控因素,管理体制问题属于外部因素、市场变化因素、经营环境制约因素等,基本上是不可控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想有效地解决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问题,应从内部因素着手,强化信贷管理,对信贷风险进行综合治理。第一部份笔者通过深入分析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内部原因,引出了第二、三部份。第二部份着重从如何改善农村信用社的内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强信贷管理的风险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防止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第三部分着重从如何活化信贷资产存量展开论述,并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提出狠抓不良资产降低的对策。
目录
浅谈农村信用社强化信贷管理的有效措施2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3
二、 加强信贷管理的有效措施4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7
1、风险度管理7
2、规范化管理8
1、警告。提请贷款户引起注意,并督促其采取措施保护信贷资金。10
1、贷款清收12
2、风险补偿13
浅谈农村信用社强化信贷管理的有效措施
农村信用社经过近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已经成为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村经济的信贷投入上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信贷管理观念淡薄;二是信贷资产质量不高,不良贷款比重大,清收盘活及收息难度大;三是信贷管理手段陈旧,没有有效的责任清收方案;四是信贷队伍不整齐,突出表现是信贷人员素质差。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表面上看,主要是信用社的经营管理问题,透过经营管理问题,隐藏在背后的还有体制性根源。信用社的经营管理问题属于内部因素,主要表现为信贷风险经营意识差、决策不科学、风险管理措施不完善、依法管贷工作薄弱等,大多属于可控因素,管理体制问题属于外部因素、市场变化因素、经营环境制约因素等,基本上是不可控因素。农村信用社要想有效地解决信贷资产质量低下问题,应从内部因素着手,强化信贷管理,对信贷风险进行综合治理。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
1、内部职工素质偏低。长期以来,因农村信用社人员不足,管理体制不理顺,新增人员上岗以后接受正规培训的机会不多,在业务的掌握上局限在以师带徒的低级水平上,发放贷款难以达到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管理的要求,影响到贷款质量。
2、缺乏内部约束机制。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管理方面,金融法律、法规以及内部管理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的要求,在一些方面形成了管理上的空白。缺乏对信贷行为的约束,出现违规放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问题,影响了贷款的质量。
3、贷款户信用观念淡薄。由于我国农民受社会、经济、文化、法律以及历史背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贷款户信用观念淡薄,还贷意识较差,出现了一批“赖帐户”、“钉子户”,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4、企业亏损倒闭严重。改革开放后,农民为了尽快发家致富,往往不顾当地客观实际和自身实力,一哄而起,盲目决策,盲目上项目,重复建厂,造成一些企业“先天发育不足”。加之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完善,市场波动大,以至出现一大批亏损关闭企业,最终殃及信用社贷款的回收。
5、行政干预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政绩目标的驱动和局部利益的导向,出现了“企业立项找政府,政府拍板定项目,指令信用社出资金”的现场办公贷款、首长项目贷款等,有的农村信用社迫于压力,不该发放的贷款也放了。二是有些贷款户千方百计通过各种关系找到有关领导进行干预,迫使信用社发放一些违规贷款。三是1996年以前,农村信用社受农业银行领导,发放了一些不合理贷款。
加强信贷管理的有效措施
1、消化旧债,转化矛盾,卸下包袱,治理逾期贷款,应从五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是配合企业转换机制,对有条件优化组合的,要支持效益好的乡镇企业兼并劣势乡镇企业,以实现企业间的以优补劣,由经营好的企业承担起效益差的企业债务,并通过联合、兼并,以增加经营效益,消化原有的一部分债务。二是对于扭亏有望、产品有销路的企业,农村信用社可适当增加一些贷款活化资金,提高乡镇企业经营效益,逐步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三是建议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解决乡镇企业亏损问题。四是对于在企业转换机制中,造成农村信用社资金流失,逃废债务的行为,必须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制裁,并通过法律手段依法收贷收息。对于破产的乡镇企业,应果断地依照《企业破产法》的规定的原则进行破产清理,以防止新的不良贷款的发生。五是对于根本无法落实债务的承担者,根本无法收回的贷款,长期挂在账面上毫无意义的呆账贷款,应逐级上报,可从风险准备金中冲减或核销这一部分损失。
2、强化贷款管理,坚持“三查”制度,实行审贷分离制。建立和完善贷款责任制,遵守贷款原则,规范贷款操作,坚持做到贷前调查、贷时审查和贷后检查,认真执行“审贷分离、分级分段管理、集体审批决策”制度。第一,贷前评估要深入调查,收集信息,综合分析,了解国家有关法规条例,产业政策以及国内外市场行情等,不仅要做好项目本身的评估,还要掌握项目本身的评估,还要掌握项目单位的资信、资产、效益等情况,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严密的评估报告。第二,贷后管理要随时掌握贷款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市场、资金使用和财务效益等情况,对贷款大户要指定专人蹲点跟踪,帮助乡镇企业搞好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及时回收贷款本息。第三,实行贷款的评审、决策、管理回收责任制,做到谁决策、谁管理、谁负责。如果人为造成决策失误形成逾期的,要追究责任,对以审谋私、以贷谋私行为要坚持查处。达到相互制约,层层把关,科学决策、严格管理的要求,从而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贷款风险。
3、逐步压缩信用放款,规范抵押合同,完善担保手续,全面推行抵押担保贷款。农村信用社对乡镇企业发放贷款时,除少数经济效益好,信用度高,确实没风险的乡镇企业可继续办理信用放款外,一般乡镇企业贷款都实行财产抵押,对少数风险程度较大的,发放贷款还要实行财产抵押和经济实体担保双重保证,以确保贷款的安全规范合法。对没有签订抵押担保合同的贷款项目要补签合同,已签订的要认真做好有效性复查,缺什么补什么,在签订抵押、担保合同时,要对抵押财产的担保单位深入调查了解,严格审查抵押财产的价值、产权,归属以及担保企业的实际担保能力,防止一物多押的重复担保等现象存在。
4、多法并用,清收逾期非正常占用贷款。根据逾期非正常贷款的占用形态,采取不同对策,一方面要完善收贷责任制,对收回逾期贷款人员,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压缩逾期非正常占用贷款成绩突出的基层信用社,奖励一定的规模,以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采取诸如“依法收贷”、“责任收贷”等切实有效的手段,清收逾期非正常占用贷款。特别要密切注意,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逃避转移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不良倾向,利用法律捍卫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
5、广开门路,活化贷款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活化企业的方法可以采取派员驻厂、促成乡镇企业联营或兼并以入注入资金进行启动等,通过派员驻厂与乡镇企业的生产经营,可以对乡镇企业资金运用是否合理进行监督,保证贷款不被挤占挪用,找出困扰乡镇企业的症结,采取措施,对症下药,必须注意无论采取何种盘活方式,落脚点都应以培养企业的“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要特别注意避免单纯靠注放资金的“输血型”盘活模式。以防企业债务越滚越大,农村信用社资金沉淀越来越多。
6、狠抓逾期贷款回收工作,健全治理压缩逾期贷款责任制。对现有逾期贷款,呆滞和呆账贷款,不管是什么时间形成的,不管是谁批准放的,现职人员都要积极催收。要建立逾期贷款回收责任制,落实回收任务,分解到人,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并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实行重奖重罚,逐月考核,按季兑现。
7、强化法制观念,依法管理信贷资产。学会运用法律手段规范信贷行为,充分行使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权,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符合法律程序,做到农村信用社依法放贷、收贷,乡镇企业依法借贷、还贷。
8、提高信贷人员素质,增强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能力。金融市场化要求有一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得经济和金融理论,有较强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高素质的信贷干部,能够在变幻莫测的竞争中,减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风险,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的使用效益,确保集体权益不受损失或少损失,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更多的财富。
三、降低不良贷款的对策
(一)加强前期管理,预测和防范信贷风险。
信贷风险的预测和防范是有效减少和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许多贷款在发放之前就潜在着较大风险,由于预测、防范手段落后,最终导致贷款的损失。根据实际,风险前期管理包括:贷前的风险预测、防范和贷后的监测、预警。
1、风险度管理
风险度管理是指贷款发放前运用数理分析方法对贷款对象、方式和存量贷款占用动态等方面因素进行量化测定,衡量了风险的大小,作为信贷决策依据。还应在坚持自主经营、扶优限劣、以市场为导向、量力而行的前提下稳健经营。
首先,要健全信用社内部信用评估机构,充实评估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业务素质,改进评估手段,以提高信用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度。
其次,正确测算贷款风险度。一是对贷款户摸底调查,核实其资产负债及经营状况,评估信用等级(主要针对乡企和村集体)。二是在贷款方式上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审查具体贷款方式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将贷款的实际占用形态和期限划分形态结合起来,重新界定贷款占用形态。根据信用等级、贷款方式、占用动态测算出贷款风险度。
第三,完善评估指标体系。贷款多数是“禁贷户”,在贷款投向突出向农业倾斜、支持高效农业、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综合开发这一前提下,适时完善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对额小面广的农户小额贷款减化评估环节,对乡镇企业要全面考核其经营状况、转制动态、行业景气度、产品市场占有率及经营前景等。根据风险度和评估结果,对贷款风险进行客观合理的预测,确保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
2、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对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有重要意义。
第一、加强程序管理。贷款程序是指借款人提出申请,经信用社同意确立贷款意向后,进行调查、评估、审批、核保、贷后检查,签订借款合同、发放贷款、收回贷款全部过程。贷款要按正确的操作规程办事,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做到受理贷款资料全面、等级评定符合实际、贷前调查清晰、贷款审批严格、签订合同合法、贷后勤于检查、贷款到期及时催收。加强贷款程序管理能使贷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到早期预测和控制,防止发生新的风险。
第二、完善制度管理。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实行风险预测、预警制度。一是贯彻谁放谁收原则,并与个人利益直接挂钩,保证信贷资金安全运营。二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贷款风险,监测制度,建立贷款风险指标数据系统、贷款管理档案和风险管理台帐,对信贷员工作情况和贷款户情况实行跟踪监测管理。三是建立存量资产风险预警报告,定期对贷户的情况实施检查、监测,报告检查结果。监测数据系统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定期定量分析,预测出存量贷款风险情况,及时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消除措施。
第三、实施依法管理。依据《担保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审查提纲和审查表,对担保抵押物进行严格的法律审查,确保合法有效。同时在贷款各个五一节上建立符合法律规范的操作程序,增强依法治贷、依法办贷、依法收贷的意识和能力,从法律上堵住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第四、明确责任管理。实行信贷风险责任制,确立信用社主任在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中的中心地位,明确主任的贷款决策权、管理权和应承担的风险管理责任,信贷员在相应的权限范围内应分别承担的责任,从而有效保证信贷资产安全运营。
第五、推行岗位责任制。农村信用社在实施审贷分离制度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设置调查岗、审查岗、决策岗、检查岗、盘活岗,实行分离运作、各负其责、互相制约。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制,贷款损失时按不同的责任范围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二)注重中期管理,适时挽救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对策。在信贷资金运作过程中,风险增大的情况下,适时采取紧急打电话防止和减少信贷资金损失。中期管理包括警告、终止放款、提前收贷、扣收、申请资产保全和落实债务。
1、警告。提请贷款户引起注意,并督促其采取措施保护信贷资金。
2、终止放款。对发现危险的贷款户,要终止对其的一切贷款,避免风险的继续扩大。
3、提前收款。虽未到期,但发现危险较大,为避免发生损失,要提前收回贷款。
4、扣收。在征得贷款户同意的前提下,直接从其结算户、往来户中扣收贷款。
5、申请资产保全。在贷款户无力还贷而资产又面临流失的情况下,要申请资产保全,依法保证贷款户的资产或抵押物不发生损失。
6、落实债务。主要针对历史遗留或政策性因素形成的贷款而言。对农村来说,落实债务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应当从三方面着手落实债务工作:一是集体贷款分解落实。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后,还有不少信用社的集体贷款没有落实到承包农户,债务落实工作量大、战线长、任务艰巨,需要信贷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尽快把集体贷款落实到农户。二是对转制乡镇企业债务的分解落实。根据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乡镇企业面临着转制问题,农村信用社应把握时机,主动与地方政府及贷款企业联系,参与企业转制,针对不同企业的转制方式,落实好转制企业的贷款债务。三是对历史遗留的政策性贷款和地方行政干预贷款的债务落实。有些地区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政策性贷款和行政干预贷款问题不少,这部分贷款发放容易收回难,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积极争取地方党政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尽快采取有效方法落实债务,补办必要的手段,抓住农业生产季节性特点,最大限度地及时收回贷款。
狠抓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化解信贷风险。
后期管理是在信贷资金形成风险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采取贷款盘活和风险补偿机制,化解既成的信贷风险。多法并用,清收逾期非占用贷款。根据逾期非正常贷款的占用形态,采取不同对策,一方面要完善收贷责任制,对收回逾期贷款人员,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对压缩逾期非正常占用贷款成绩突出的基层信用社,奖励一定的规模,以充分调动有关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采取诸如“依法收贷”、“责任收贷”等切实有效的手段,清收逾期非用贷款。特别要密切注意,在企业转制过程中出现的逃避转移农村信用社全权的不良影响,利用法律捍卫农村信用社的合法权益。后期管理包括贷款清收和风险补偿。
1、贷款清收
贷款清收工作对化解信贷风险至关重要,就农村信用社而言,清收工作开展的如何直接影响着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
为做好贷款的清收工作,农村信用社应结合形成风险贷款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措施。首先,要积极向地方党政部门联系,盘活存量资产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落实贷款户的还款来源,签订还款协议。其次要采取责任清收、依法清收、兼并清收、拍卖清收、帮扶清收五项工作并举的办法,农村信用社要实现“门前清”,对在职内部人员自批自贷贷款要彻底清理,限期收回,否则要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对在职内部人员介绍、担保的贷款,收回责任主要由这些介绍人的担保人承担,并与其工资挂钩,限期收回,实施贷款清收工作。第三,通过广泛宣传,使农户了解有关信贷政策和法规;抓住重点,突出典型,评选和宣传讲信用、效益好、积极还贷的模范贷款户。对长期拖欠贷款、信用程度低而被依法处理收回的“赖债户、钉子户”予以公开。通过各种形式的广泛宣传增强贷款户的信用观念和法制观念,促使贷款户主动还贷。第四,把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任务与存贷比例挂钩,农村信用社对政府提出的项目、对贷款企业实行“清贷挂钩”,旧贷不还,新贷不放;对一些资金而有望盘活的企业进行“放水养鱼”,以贷养收,以贷促收。第五,对那些多资金却催收无效、影响大、有钱不还的“赖帐户”、“钉子户”,应分门别类慎重地诉诸法律,实行依法收贷。对此,一要重在执行,重在收回,做到“起诉一户,执行一户,收回一户”;二是突出重点,收到“诉一惊百”、“处理一户,震动一方,教育一片”的效果;三是要通过依法收贷,对不合规、不合法的贷款逐笔加以完善,严格按照信贷政策和法规,规范信贷业务,使每笔贷款都具有法律效力。
贷款清收在方法上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相应形式:一是区别清收,内部人员承贷介绍、担保的贷款应限期清收;面临转制的乡镇企业,视其具体情况可采取兼并清收、拍卖清收或帮扶清收。二是专项清收,对农牧业生产和农副产品收购形成的风险贷款应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实行专项清收。三是重点清收,针对那些“难缠户”、“赖债户”,要重点实施依法清收,通过法律程序强制清收。四是责任清收,对已形成风险或造成损失的贷款,在追究有关人员责任的同时,由责任人继续负责清收工作,并与其经济利益挂钩,实行责任清收。
2、风险补偿
贷款在后期已既成风险、回收无望的情况下,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采取风险补偿的方法减少风险贷款,从而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第一、针对乡镇企业多头开户问题,将企业贷款归社率与贷款发放挂钩,与欠贷企业签订贷款归社协议,达不到归社率的,应同比例扣减贷款,同时停放新贷款。
第二、督促贷款户参加财产保险,将其参加财产保险作为对其发放贷款的条件之一。
第三、改进贷款方式,杜绝信用放款,全面实行担保,抵押贷款。
第四、参与乡镇企业转制改革,做好贷款债务落实工作。
第五、完善预期风险防范机制,监控贷款风险。
风险补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对确实回收无望的贷款,根据呆帐准备金制度的有关规定按照相应程序核销。二是用风险抵押金补偿。对新增贷款按不同风险抵押金,对存量资产在争取主管部门同意下适量收取风险金。风险抵押金要实行专户存储,信贷管理,定向补偿,增加信用社搞风险能力,为全面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