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个人魅力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背景
秦货币的形态名称
秦货币统一的作用
五、秦统一货币的意义
内 容 摘 要
秦始皇推行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和措施。他统一法律,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文字,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推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融合和文明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秦始皇时期,改革后的小篆文字及隶书文字开始兴起,并完成了古文字向今文字的转变。以后虽改朝换代,各地语言不同,发音各异,但统一的文字却把整个中华民族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所改制的方孔圆钱形制在中国货币史上沿用了两千年之久。
秦货币的统一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用现代经济学原理来考量,商品流通和交换中使用“单一货币”是一种交易成本最小的制度安排。秦始皇统一货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货币形制各异、轻重不等、大小不一的混乱局面,克服了货币换算上的困难,消除了商品交换的货币障碍,在经济生活中真正实现了“堕坏城郭”和“夷去险阻”@,减少了交易成本,推动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使粮食等重要的商品物资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加强了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巩固了集权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统一货币,是秦始皇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手段。统一币制,既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便于国家赋税的征收,也可以从财权、财力上防止六国残余势力,利用其原来的货币破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防止地方分离。同时,货币统一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秦始皇形成的统一理念被世世代代的统治者所继承借鉴。
一、秦始皇的个人魅力
秦始皇,姓赢名拯。他之所以能成为开天辟地傲视古今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皇帝,决非偶然和浪得虚名,是因为他以无以伦比的雄才大略横扫六国统一了天下;是因为他为巩固新生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而雷厉风行地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是他坚定不移地贯彻韩非的法家思想,完善法典,以法治吏,以法治国,使文武百官无有敢轻易以身试法者;是因为他凭借着强大的综合国力,构筑成冠绝古今的万里长城-至今仍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强大精神纽带;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唐宋以来,多少睿智的帝王面对西北边地异族的侵扰都显的力不从心,落宋自不必说,即使享有盛誉的汉武帝凭借飞将军李广,也只能与强悍的匈奴形成“不叫胡马度阴山”的对峙局面,然而秦始皇却能驱策百万虎狼之师,“却匈奴七百余里”,致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如此天功,许多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帝王也只能望其项背,原因在那?除了秦始皇出类拔萃的聪明才智外,还有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1、秦始皇的非凡的隐忍性格。赢政从小在赵国为人质,由于秦赵交恶,他母子屡次险遭杀害,险恶的环境铸造了他坚毅刚硬的心理,秦庄襄王死后,他虽为秦王,但大权却被太后和吕不韦把持,而且随时有被废黜的危险,他一边隐忍,一边悄无声息地学习法家治国方略,不显山不露水地招揽人才,并随时准备捕捉机遇一蹴而就,正是用高明的韬晦术,他战胜了所有对手;
2、秦始皇纳贤不分贵贱,择士不计个人好恶。丞相李斯是始皇帝创立秦帝国的首席功臣,但当初为秦始皇所用时不过是楚上蔡的一介布衣,而且还是政敌吕不韦的得力门人。军事家尉缭是秦始皇的左膀右臂,他曾私下议论始皇帝“鼻如黄蜂”、“胸如鸷鸟”、“声如豺狼”、“刻薄寡恩,心似虎狼,不可与之相处”。始皇帝闻之并不介意,并想方设法留住了他,并一直视其为股肱;
3、为大一统的帝国,杜绝私情。有关这一点,最能体现的是在实现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问题处理上,搞分封赢氏子弟封侯裂土,自然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但容易重蹈诸侯割据之覆辙,而搞郡县制,中央大权独揽,自然可免于军阀混战的后患,但赢氏家族并不能占到什么便宜。为国家计,秦始皇顶住巨大压力,坚决推行郡县制;
4、秦始皇勤与国事,事必亲躬。始皇帝在位期间,驱车巡视全国,行程几万里,不遗余力,据拍摄《复活的军团》中秦始皇的演员反映,坐在复原的秦车上走10分钟,他就受不了了,可见巡视之苦;
5、秦始皇威仪天下。始皇帝在位期间,所到之处,众人莫不敢臣服,始皇帝一死,则各地揭竿而起,可见始皇帝威仪无人能及。
秦始皇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光焰四射。诚然,秦始皇为巩固皇权,确实时时有非人道甚至是十分残酷的举动,但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道理是贯穿始终的,历史就是这样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前行。正如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作用之下,会吞噬无数善良无辜的生灵一样,秦始皇能从人类社会的激烈角逐中胜出,靠的就是莫大的智慧和勇气。鲁迅先生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秦始皇就是这类有各种各样缺失过错的、甚至有时是不择手段的伟大帝王。诗人陈子昂曾发出无比凄凉的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秦始皇不会发出这种感伤的唏嘘,因为他不是诗人,他是拓荒者,他不需要虚浮的流光异彩,他能耐的住寂寞和痛苦,在沉寂中他能听到刀戈的碰撞声,在困境里他具有夺取胜利的钢铁般的信念,不管此前屹立着多么杰出的英才,他都要超越,他追求的就是那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璀璨的境界。
二、秦始皇统一货币的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各有特色。齐、燕通行的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韩、赵、魏通行的铲币,是由古代除草的农具演变而来。楚国通行的蚁鼻钱是从贝壳型的铜币演变而来的。周、秦用圆形的钱。秦统一六国初期,各国货币仍在继续流通,这就给秦国人带来了不同货币间兑换的现实问题。货币不统一,人们生活不方便,如购物、旅游、住宿、吃饭,到一个地方要换不同的货币,又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的货币换算很繁琐;度量衡的不一致,经商往往容易亏本,加剧了商人的经营风险,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国家税收的征收,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三、秦货币的形态名称
秦始皇兼并天下、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来巩固这个新生的、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其中统一货币,是一系列革新措施中重要一项。
秦王朝建立之前,六国货币形态各异。秦统一中国后,废除各国原用货币,采用“半两”圆钱为通行全国的法定货币。从此这种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式,在中国保持了2000多年,一直到清末民初。
当时秦王朝为了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施行,不仅铸造了大量的“半两”钱,还铸造了为数不多的“重四两”的秦权钱。
那时秦王朝严格规定,只有朝廷拥有铸钱权,严禁民间私铸。秦“半两”既为法定流通货币,就有严格的规定,按秦量制,每枚钱的重量相当于现在的8克左右。为了杜绝私铸,检验“半两”钱的分量,特地又铸造了一种厚重的权钱(又称法钱),面文左右两侧有“重四两”的小篆文字,穿孔上下有一定的数字符号,作为衡量的标准。按此权钱的标准,一枚权钱应当等于8枚“半两”钱的重量,如果8枚“半两”钱不等同于一枚权钱的重量,那就说明不符合标准。可知这种权钱的铸造,在监督、规范当时全国钱币的流通,进一步巩固“半两”钱的独尊地位,保证统一货币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见,千古一帝秦始皇,在统一货币时的措施还是相当有力的。
关于权钱,早在清嘉道年间的戴熙(淳士)在《古泉丛话》中就有记载。同治年间的鲍康(子年)在他的《观古阁泉说》中印有权钱的拓图,亦有“权钱”之说。
四、秦货币统一的作用
货币的不统一说明了文化的多样性,而多样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各诸侯国在政治和经济上的相对独立.这一现象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分裂状况 因此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统治颁布了统一文字和度量衡的政令。
秦始皇统一并简化币制,不仅有利于统一国家、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半两钱的圆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秦始皇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及至秦,分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半两其形制仿玉璧纺轮的圜钱形制而来,方孔圆形,逐渐成为中国制钱的规定模式。
秦始皇不仅对货币的质、量、形、用有明确的规定,而且集中了钱币的铸造权,严禁私人铸钱。实际上秦半两在铸造技术方面并没有超过先秦各国的铜铸币,它的流通信誉是靠国家的法律来维护的。早在秦惠文王二年,初次行用钱的时候就把钱币的铸造发行权掌握在王室手中了。秦钱不铸地名,正是铸币发行权集中的反映。秦始皇改革币制,一方面废除各大小诸侯的旧币,另一方面严禁民间私铸,巩固加强国家的铸币权和发行权,这也是秦始皇统一货币最重要的措施。
古泉学家丁福保曾有诗咏秦半两:“千秋唯有长城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莫道区区仅半两,曾看刘项入咸阳。”
刘邦和项羽都曾率军进入过秦都咸阳。项羽还烧毁了秦代的宫殿,在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后,被刘邦打败。这两个人在这一时期还都使用秦半两。
秦半两这种方孔钱,是秦始皇削平战国诸侯以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这种外圆内方的钱,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从而也就奠定了我国历朝铜钱的基本形式。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絫,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其实,它的重量没有那么准确。虽说货币由王室专铸,但往往随时而变,轻重无常,大小不一。如严格要求,许多半两钱是不够标准的。可见秦始皇颁布的度量衡,一时尚难以统一实施。史书记载,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项梁,就曾自铸秦半两大钱。秦始皇时半两钱直径为2.5-2.8厘米,重3-6克。但留传下来的实物直径也有大于4厘米的,最大的为6.8厘米,后者有人认为是假钱,有人认为是样钱。
战国后期到秦代的物价是很低的,正常的粟价每石大约只有几十个钱,一斗米也只要三枚秦半两就够了。可见当时物价很便宜,钱价是贵的。有记载说,纵横家苏秦到燕国去,只要百钱就过了。还有记载说,萧何多送了两枚秦半两给刘邦,刘邦就非常感激,以致后来为萧何增加了封地。
当汉高祖刘邦还是一个平民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沛县(今江苏沛县)有个秦朝的属官萧何,就有几次用他的身份庇护过刘邦。等到刘邦当上了亭长,萧何还常常帮助他。当陈胜起义,各地响应,刘邦聚集了数十人,杀了秦朝的沛县县令。这时萧何、曹参等辅佐刘邦起义,推刘邦为沛公,征发沛县子弟,得兵三千,投奔项梁,项梁又给刘邦兵五千,将十人。刘邦就成为项梁部下的主力军。
当刘邦率众军进驻咸阳时,有些官吏每人送他三枚钱,唯独萧何送了五枚。这时通行的钱当然是秦半两,三枚、五枚都指的是秦半两钱。可见当时铸钱不多,也不是任何事非钱不能办。大概当时取与之间常常就是几个钱。《史记》还记载: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既杀项羽,天下已定,接着便论功行赏。群将争功,一年多还不能决定。刘邦以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候,食邑也多。其他的武将有点不服气。说萧何光用笔墨谈兵,并不去作战,为什么反而高升?刘邦说,你们知道打猎吗?知道猎狗吗?打猎,追野兽的是狗,而发指示的是人。现在各位能得野兽,只是“功狗”,至于萧何是发指示的,是为“功人”。这时武将们也不敢再争了。于是刘邦又封萧何父子十余人,皆食邑。并且萧何本人多增加2000户。这也有他当初多奉送二枚钱的缘故。
秦始皇统一币制后,“半两”钱就成了全国统一的法定货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据说是丞相李斯所创,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政治色彩,它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吕氏春秋·圜道篇》:“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何以说天道之圆也,精气一下一上,圆周复杂,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何以说地道之方也,万物殊类形皆有分职 ,不能相为,故曰地道方,主执圆,臣主方,方圆不易,其国乃昌。”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就散布到何方。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秦代二十四铢为一两),直径十二分(3.2厘米),穿孔的边长各为六分(1.2厘米),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五、秦统一货币的意义
币制的不统一,严重阻碍着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所以,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全国货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项:首先将铸币权收归国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铸币,对于私自铸币者,不仅没收其所铸钱币,还要拘捕和严惩私自铸币者;其次,明确规定货币种类。秦朝的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每钱重十二铢;再次是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布币、刀币、铜贝等各种货币,不准以龟贝、珠玉、银锡等充当货币。
秦朝统一度量衡的目的在于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但它对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也起了重要作用。由于这种圆形方孔钱容易贯穿,携带方便,磨损率低,从此成为中国封建王朝铜币的主要形式。秦始皇统一货币,消除了各地区间的币制上的不统一状态,秦王朝制定的圆形方孔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货币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由于币制的统一,克服了以往因诸侯割据造成的货币杂乱,大大便利了全国各地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赋税征收,促进了经济上统一局面的发展,这是巩固全国政治统一的重要条件;这一盛举开创了中国货币史的新纪元,废除了那些带有原始形态的刀币、布币、蚁鼻钱等诸侯杂币,选择了最先进的货币形式,使中国货币进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上下五千年》
2.《秦汉史》,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
3.《人文传奇》
4.《史记》
5.《中国长城》
6.《金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