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贸易结算和融资环境的现状
二、国际结算与融资在贸易和银行中的作用
三、关于结算与融资业务管理和创新的几点措施
内 容 摘 要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论国际贸易结算与贸易融资
一、我国贸易结算和融资环境的现状:
在我国对外开放的今天,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中国是全球的出口大国, 每年销往美洲、欧洲等国的出口产品占了进口国的贸易量的二分之一, 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 促进了银行业的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 同时也增大了对国际贸易结算项下的融资需求。
随着我国WTO的加入,进出口企业也发生了变化, 他们再也没有国家这把保护伞了,失去了国家赠送来的贸易配额, 这意味着大中小进出口企业都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他们为了赢取客户,争夺市场份额,也相应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结算方式和对银行各种各样的融资需求。这样,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比过去愈发关注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否更加便利其整个交易过程, 扩大信息来源,减少相关风险,使得出口商更快地得到货款,进口商更好地管理存货。 企业对银行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 发展到对资金的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 这种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 物流、信息流的趋向管理要求。
以上的变化, 给一些银行从事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的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商机, 同时也使另一些银行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份额, 优胜劣汰, 在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有些银行面对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作出反应,纷纷成立业务拓展部、业务发展部、业务创新部门等等, 为适应企业 的不同需求, 在规避风险的条件下, 不断创立新的结算和融资方式, 如:国内信用证、赊销O/A项下的融资、进口再融资、出口仓单质押、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押汇、出口退税贷款额度与贸易授信融资组合、保理业务、福费庭业务等一些国内银行新兴的业务, 因为这些银行已经意识到时代在前进, 世界在日新月异, 要与时俱进, 不但需要继续注重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 更重要的是要时刻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相反地,另一些银行继续局限于所谓的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产品, 以及传统的风险技术管理模式, 结算方式仅局限于汇款、托收和信用证, 而贸易融资产品只停留在传统的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提货担保和票据贴现。
这些年来, 部分在贸易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的商业银行逐渐失去了优势, 市场份额被一些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夺走, 外资银行的进驻, 尤其是一些从事全球性贸易融资的银行, 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 他们为自身的发展而大量从国有
银行中高薪招聘贸易融资专业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与此相反, 另一些国有银行则因为其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 而使专业人员外流,最终不可避免地给业务带来损失。
中国加入WTO后, 对外资银行开放的领域和范围会比目前要广阔得多,在未来几年, 外资银行在华贷款不一定会大规模地增大, 其原因主要是,外资银行经营以盈利为目的, 业务收益增长主要依靠手续费业务的收入增
(1)
加, 尤其是结算业务(中间业务)的手续费收入和其项下的低风险贸易融资为主的收益,而非资产性扩张。据统计,在1998年年底,尽管外资银行资产仅占中国银行体系总资产的2%, 但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和国际收支业务量却占总业务量的40%。中国银行业资金投放过于集中在国有企业,而忽视了近年速崛起的乡镇企业、三资企业等民营公司, 这对于中国银行业客户基础的培养和巩固不利, 对中国银行业的长远发展有负面影响。难怪占中国出口值近45%的三资企业将其大部分出口结算业务交给外资银行办理。
二、国际结算与融资在贸易和银行中的作用:
在国际贸易领域, 银行必须从仅仅提供商品交易中的资金运作服务, 也就是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 发展到介入商品等交易的每一个环节, 如: 提货担保和仓单质押, 要与船公司和货运码头合作,出口信用保险项下押汇要与保险公司联手,进口再融资和福费庭业务有些时候也要与代理行联系,这样, 形成供应链融资的新理念, 将供应环节中的商品、信息、资金三方面的循环, 进行一体化整合管理, 将国际贸易周期各个环节上的服务综合成了一个产品包,再投放市场。
国际贸易融资是外汇银行围绕着国际结算的各个环节为进出口商提供的资金便利的总和。与其它业务不同的是,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集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于一身,无论对银行还是对进口企业均有着积极的影响,已成为许多国际性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有的银行设在国外的分支机构,主要的业务就是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与融资,其业务收入可占到银行总收入的八成。此项业务的发达程度与否,已被视为银行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对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首先是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因为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小、收效快,符合银行资产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原则;其次,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建立在国际结算基础上、作为国际结算业务延伸的国际贸易融资,由于其业务的前期属中间业务,业务过程中后期属资产业务,所以银行可以获得两方面的收入,即手续费和利差。其中手续费除纯粹的结算费用外,有时还可获得1‰—5‰的汇兑收益及外汇交易费用等;再次,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性较强,需要有相应科学的内部组织体系运行系统加以支持,这就促使银行对内部营运机制进行不断地改善和调整,使整个业务在相互衔接、互制衡的情况下高效运转;最后,可以密切银企关系。银行和进出口商都是以追求利润为目标的企业,有着各自的利益。银行需要稳定的、信誉良好的客户群;进出口商也绝不可缺少能为其提供优质服务的银行。提供国际贸易融资,是有一定技术、资金实力的银行才能从事的后续或额外服务,通过这种服务,银行一方面可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资力,提高可信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在得到满意的服务的前提下,进出口商也会更愿意与这样的银行打交道,使双方的联系紧密起来,为双方今后开展其他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目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种类少,并以传统方式居多。各家外汇银行的贸易融资方式基本上是千篇一律的、形式简单的打包放款、进出押汇及减免开征保证金等,国际上新兴的保理、福费廷很少有银行开办,业务额极其有限,而为进出口商量体裁
(2)
衣设计的结构贸易融资则更是鲜为人知。这很难满足那些已国际化了的进出口商的需要,而对于一些跨国公司而言,由于不能从国内银行获得服务,便很自然地去寻求外资银行,使国内银行白白丧失了业务机会。国际贸易融资
与一般贷款不同的是,它是一种自偿性贷款,以该贸易的现金流作为还款 的来源,银行贷出的资金并不进入企业的产生过程。对出口商来说,此时出口商不仅已将货物运出,销售实际上也已基本上实现了。
三、关于结算与融资业务管理和创新的几点措施:
针对国际贸易融资发展的现状,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和规范,以促进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1. 要积极进行业务创新。创新是关键。
(1)融资产品创新:国际结算业务发展到今天,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资金收付, 在结算的同时提供贸易融资已成为国际银行界的普
遍做法,正如大多数外资银行对信用证中的NEGOTIATION的概念,意即对价议付融资, 而不是只审单不融资,我们的银行对此要加以重视。在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并借鉴国际银行界的做法,将传统的贸易融资方式与新的融资方式融合起来,出口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就是新的融资方式,这样,即能树立银行的品牌,又可占领市场先机。
保理业务(FACTORING)是一种特殊的国际结算融资服务业务, 由保理商(银行)经过资信审核, 为短期赊销出口供货提供信用管理、帐务管理、坏账担保以及应收款融资(在一定的信用额度内, 用预付款方式向出口供货商购买经过核准的合格应收帐款)等结算融资服务业务,分为无追索权保理和有追索权保理两种,它是一种固定利率的融资业务,通常仅提供180天以内的短期贸易融资,其一般用于出口项下的远期信用证、D/A托收业务没,O/A赊销条件下常用的集结算、管理、担保和融资为一体的综合性业务, 同时也是一种债权转让, 应收帐款的转让。福费廷业务(FORFAITING)是一种特殊的中长期票据融资方式, 即包买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本国出口商那里无追索权地买断经过外国进口商银行承兑或担保的中长期汇票、本票或其他应收帐款债权凭证的金融交易。它通常都具有正当的融资背景, 大多是具有一定贸易背景的,其一般用于出口项下的时间较长的远期信用证。它适用于不同领域和期限,与保理业务形成了互补作用。这些新兴的融资方式应用于国际结算,大大降低或转移了贸易、外汇、结算中的风险, 使出口产品商从签合同到结算收汇各个环节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且通过融资担保(综合授信额度)、固定利率融资等手段为出口商贸易融资或项目担保提供保障。就目前来说, 尽管福费廷、保理业务、出口信用保险融资在国外已流行了几十年, 融资领域越来越广, 融资方式越来越灵活,但我国却远没有广泛开展起来。 这种现状与我国日益扩张的出口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也与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出口大国地位很不相称的。 我国政府机构为支持出口商开拓国际市场,将出口信用保险也融入了国际结算中去, 为出口结算收汇保驾护航。可以预见,这些新兴的融资方式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金融
(3)
机构与国际金融的接轨, 随着福费廷、保理业务、出口信用保险融资越来越被国内出口企业所认识和利用, 这些新兴的融资方式将是我国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将会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电子网络技术优化创新。电子商务和网上结算已成为一种新趋势。当前,提供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银行, 不但要有开发内部业务应用系统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 银行必须能够接受、使用外部电子网络应用系统, 并且能够与各有关方面合作, 如:外汇管理局、海关、保险公司、船公司等, 及时准确获取相关资料。 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非金融机构和信息咨询公司也加入了提供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服务的市场, 邮电部门可以吸收存款和汇款, 保险公司可以提供出口保险融资等, 这些为传统的结算融资银行又带来了几分压力。 很明显, 在国际贸易和贸易融资领域中的任何一个当事方已经不能够独立确立本身的竞争能力了, 整个供应链中所有参与者相互作用决定了每个参与者的竞争力。
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为加强整个供应链的协调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商机。 一些银行开始通过采用信息科技手段, 将原来大量的手工操作的贸易结算和贸易融资业务过程进行自动化、网络化处理完成,使国际结算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就可以满足各地客户的的需求。 例如:成立专门的单证中心, 所有总分行的结算和融资业务均通过扫描方式上传单证中心统一操作, 境外的电报文统一传送至单证中心, 由中心业务人员通过网络化电子处理, 进行“不着地”式电子记帐, 无需由分行人工记帐, 就可以直接借记或贷记企业帐上, 这样, 完成一笔业务的时间大大节省了, 提高了效率, 银行可以调派出更多的人员去进行市场营销。 单证中心的统一网络操作, 早已成为众多外资银行的操作模式了, 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 他们把单证中心设在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第三世界国家, 如印度、中国, 把精兵强将推向营销市场。 但在国内, 只有少数的几家银行才有单证中心, 尚未推广, 浪费了不少的人力资源。
2.对银行的内部结构进行整合。按传统的安排,结算和融资分别是在两个部门进行的,即银行的信贷和结算部门。由于国际贸易融资是围绕着结算而进行的,将其分为两部分,既不利于业务本身的衔接,也很难建立相互监督和配合的工作关系。因此,需要相应地对内部的机构设置进行调整。如有的银行成立了综合授信部,有的则成立了贸易融资中心, 还有的将本、外币置于一体,取消了国际业务部。这无疑方便了业务的衔接,提高了效率, 也使客户得到方便的服务。
3.完善风险控制手段。
(1)完善业务风险控制。国际结算是银行典型的中间业务,以不占用银行的资金、风险低为基本特征。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由于涉及了资产业务,不仅存在风险,而且依结算方式的不同,风险的高低也有区别。除所有融资业务都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汇率风险外,还有单据风险、运输风险及欺诈及政治风险等。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对客户群进行分类, 为各类企业“量体裁衣”,注重境外代理行的信用评级等。
(2)真正落实国际结算信用管理链的管理。国际结算信用管理链是指:
(4)
客户资信调查—-确定信用条件---寻求债权保障---实施货物追踪---催收早期拖欠---处理危机情况。通常情况下,银行很少重视寻求债权保障,实施货物追踪,催收早期拖欠这三个环节,认为这些都是企业关心的事,货物到期日, 客户迟付几天,甚至几十天被认为正常,时间一长可能会导致失去追讨资产的权利。银行应建议出口商主动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确定货款收回提供保障。
4.吸收外资的经营管理经验。 回顾中国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历史情况, 我们可以看出, 我们从外资银行那里得到的主要是短期资金的融资, 如贸易融资,和国际结算等服务,而从国外银行那里学到的先进管理经验却不多。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要迎接外资金融机构大规模的”无形”进入, 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中国的银行业要抓紧有限的时间”强身健体”,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引领竞争, 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加大营销力度,以结算业务带动融资业务, 以融资业务吸引结算业务, 银行可以达到双丰收的效果。
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国,对外贸易所面临的是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为激烈的竞争,银行业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国际贸易结算和融资不论是对银行还是进出口商都是有吸引力的业务,应该把这项业务做得更好。
(5)
参 考 文 献
杂志<<国际融资>>2006年第8期
书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确<<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
书籍,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结算与融资>>
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