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现状
(一)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二)强化规范运作,明确工作职责
(三)强化诚信意识,推进信用工程(四) 强化品牌效应,助推经济发展
二.小额农贷发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农村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信用社自身存在一定的差距
(三)小额农贷成本与收益不对称
(四)小额农贷潜在风险较大
(五)当地党政部门的协调支持力度不够
三 . 完善小额农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一)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与期限
(四)善谋竞争,勇于搏击信贷风险潮头
(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
(六) 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扶助
四. 参考文献
内 容 摘 要
小额农贷是衡量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指标之一。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业务成功运行不仅使其为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现实选择,而且成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如何在多家金融机构发放小额农贷的竞争中,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服务方式,实现利益均衡和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农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与加快自身发展中需要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岳池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例,旨在对小额农贷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作一简析,并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小额农贷工作进行探讨。
论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
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贷的现状
岳池县农村信用社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集中资金扩大农业信贷投放,全面推行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006年全县粮食产量达65.22万吨、水果产量达10.25万吨、水产品产量达1.9万吨,出栏生猪达135.53万头,实现农业产业化产值11.2亿元。其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服务意识,营造良好氛围。
农村信用社根基在农村,市场在农村,服务对象在农村,发展潜力在农村,为此,岳池县联社不断强化职工宗旨观念和服务意识,把服务“三农”列为信贷工作的中心任务,明确提出了“换人不如换思想,不换思想就换人”的干部管理方针。为了不断将小额农贷工作向纵深推进,确保支农工作的可持续性,从县联社到各乡镇信用社,均成立了支农工作领导小组,经常性召开支农工作汇报分析会、现场会、涉农部门联席会,从而形成了全县信合员工人心向农、人人思农、处处支农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规范运作,明确工作职责。
岳池县信合员工坚持把好“四道关”、做好“三个结合”、发挥“二种作用”,建立健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了小额农贷在农户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巨大推动作用。把好“四道关”即宣传发动关、农户经济档案建立关、评级授信发证关、贷款发放回收关。“三个结合”即发放小额农贷与了解农情民意相结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清收不良贷款相结合,全体信合员工深入到村社及农户,不仅为他们提供资金支持,而且还从技术、信息、法律、科技等方面提供服务。发挥“二种作用”即利用发挥信用社自身作用,发挥镇、村、组三级的作用。实行“县联社机关科室包片、信用社主任(信贷员)包村办法,将管理效果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考核,与责任目标挂勾,充分调动联社机关和信用社全体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镇、村、组三级组织及社员代表具体协助信用社抓好辖区内逾期小额农贷本息的催收工作,利用广播媒体对到逾期贷款对象进行及时通知催收,对不良典型户曝光,对工作不支持、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村社实行有条件的信贷制裁,确保小额农贷放得出、用得好、收得回。
(三)强化诚信意识,推进信用工程。
“信用工程”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信用社、农户、党政“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社会系统工程。该项工程在全县广大农村、农民中产生了积极反响,特别是在1999年、2000年受撤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影响,全县信用社存款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岳池联社结合创建信用工程适时实施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发放一般农户贷款的最高信用额度为2万元,发放种养殖大户信用贷款最高限额适度扩大到了5万元。对全县所有农户进行评级授信,老百姓普遍认为小额农贷不仅为他们生产经营提供了方便,而且信用社让利于农民,更加实惠,从而重新唤回了民心,赢得了广大客户对信用社的信赖。通过小额农贷的发放、诚信意识的倡导,目前全县共有49个信用村2个信用乡镇,不但信用社资产质量有了较大提高,而且从2001年起,信用社各项存款由萎缩状况转变为以每年2亿元以上的增长速度递增,存贷业务发展势头良好。
(四) 强化品牌效应,助推经济发展。
目前小额农贷品种已成为岳池县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黄金品牌。截止2007年8月末,全县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为132254万元,小额信贷贷款余额81319万元,占比为61%,其中农户小额贷款余额50589万元,占小额信贷贷款余额的62%。自2000年推行小额农贷以来,全县信用社累计发放小额农贷超过17亿元,涉及18万余农户,占全县农户总户数的50%以上,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岳池县也被列为全国白色农业、生猪养殖、劳务输出基地县.
小额农贷发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岳池县农村信用社从推行小额农贷业务以来,对促进农户增收致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同时也对提升信用社自身社会地位和形象,促进各项业务稳健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推广工作的持续深入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制约了农村信用社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和自身效益的提高。
(一)农村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推广农村小额农贷过程中,创建信用村镇的初衷是促进农村诚实守信环境的形成,但个别乡镇行政引导不够,宣传不到位,信用社管理考核体系不够健全,导致部分乡镇信用村镇创建走过场,造成了一些地方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小额农贷看成扶贫救济款,直接影响到小额农贷的发放、使用与收回。如岳池县兴隆分社2007年8月底贷款余额为2760万元,不良贷款余额就达746万元,不良占比为27%,其中外出务工贷款户共1423户,贷款余额为721万元,无法联系户955户,占比为67%,不良贷款余额534万元,占比为74%;逃废债务共226户,不良贷款余额为144万元;村级债务共58户,不良贷款余额为68万元。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信用环境,则很容易形成拖欠行为的大面积蔓延,导致信用环境的恶化。
(二)信用社自身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信贷人员综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信贷人员知识面窄,市场信息不灵,对农业方面的新科技、新产品了解不多,以致出现对一些创新型农业项目不敢支持,客观上削弱了支农服务的力度。二是推行小额农贷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拓展。目前农村信用社实际发放小额农贷的数额小、期限上一般不超过一年,难以满足一些资金需求量大的农户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和生产周期长、见效慢的农业生产项目开发的需要,影响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实施效果。
(三)小额农贷成本与收益不对称。一是从贷款利率和交易费用分析,信用社小额农贷利率上浮幅度一般低于其他贷款利率的30%—40%。如发放小额农贷100万元,一年内能产生利息9.48万元(按基准利率综合上浮35%计算),发放一笔同额的企业贷款,则能产生利息11.23万元(按基准利率综合上浮60%计算),其利差为1.75万元。现全县信用社小额农贷余额为50589万元,按此利差计算,一年将少收利息885万元。二是小额农贷管理成本偏高。信用社一般按6—8个村配备一名信贷人员,基本上要对辖内所有农户的资金需求、生产经营状况、信用状况作调查了解,但真正涉及需求小额农贷支持的农户比例较小。以岳池黄龙分社为例,分社主任和信贷员各一名,辖内共2900余农户,目前有小额农贷432户(占辖内农户的15%左右),474笔,本金153万元,但仍需信贷人员长期到村社调查了解、催收贷款本息,如果同额发放一笔信用程度好的企业贷款,无论从调查、发放或贷款管理上,成本至少成倍降低。
(四)小额农贷潜在风险较大。一是道德风险。由于小额农贷无需抵押担保,部分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出现赖债、逃废债现象。加之小额农贷分散,农村执法难度较大,且诉讼执行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导致不良贷款额度呈上升趋势。二是市场风险。小额农贷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户,农业以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为主,小生产的盲目性很容易使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趋同,加上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经营时常出现相对较大的市场风险。三是自然风险。由于农业生产常受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而一般农户本身缺乏足够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也没有财产和经济实力做后盾,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往往无力按时归还贷款。
(五)当地党政部门的协调支持力度不够。全县地域广阔,情况错综复杂,在推广小额农贷中需要党政部门的大力宣传和引导,需要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支持与配合信用社调查了解,协助贷款催收等方面工作。而部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没有充分意识到小额农贷的推广工作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行动,因而对小额农贷推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造成部分乡镇小额农贷业务呈萎缩状态。
完善小额农贷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小额农贷资金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小额农贷资金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农村信用社应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和提高小额农贷的服务方式和工作质量,以实现客户和农村信用社共赢的局面。
(一)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诚信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打造诚信社会,政府是关键。在农村信用社创建信用镇、村、户活动中,政府应积极起到引导作用,协同信用社大力开展信用镇、村、户评比活动,变革信用镇、村、户入选标准,如可采取以镇或村为单位,创建信用共同体,实行会员制,增强成员“守信光荣、缺信可耻”观念,并对创建成功的信用村镇扩大政策优惠范围,通过倡导信用兴农理念,重塑“相互信任、双赢双活”的社、农关系,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工作创造坚实的诚信基础。
(二)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农村信用社是小额农贷的实施主体,需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一是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克服怕麻烦、图省事和“惧贷、惜贷”心理,发扬“背包银行”精神,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和掌握农民对生产生活基本资金的需求,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二是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提高对支农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找准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地贯彻“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围绕“农”字做文章,不断加大支农投放,积极探索支农服务的新途径、新方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合理确定贷款利率与期限。正确处理风险防范与合理放贷的关系,保证农村信用社能赢利,做到风险可控,是农村信用社愿意扩大并持续提供小额农贷的根本保证。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银行商业化的程度提高,合理的小额农贷定价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应按照依法合规原则,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确保贷款利率的制定与所付出的资金成本、费用成本、承担的风险和目标利润相匹配,体现对风险溢价的覆盖。在贷款期限管理上,应根据生产周期合理确定,使生产周期与资金周转速度相衔接,克服人为缩短贷款期限或延长贷款期限的做法。
(四)善谋竞争,勇于搏击信贷风险潮头“放贷有风险”是信贷经营管理误差使然,既可以规避,也能够调控,绝非一成不变。只要科学管理、正确决策、谨慎善谋,那么,放贷风险就能控降到最低点。“惜贷更危险”却是必定的固然,隐藏着放任自流、自暴自弃、不自主创新、不作不为的暗潜风险,是十足的“坐失良机”或“坐而待毙”。从逻辑辩证关系看,二者有着本质区分,“贷与不贷”的风险危害程度是明显的。可见,“惜贷更危险”之定论,具有历史性、前瞻性,是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是农村信用社当前现实中必须化解的前沿问题。农村信用社应认清形势,适从主流,勇于搏击信贷风险潮头,致力“慎贷不惜贷”,抢占市场,打造信贷营销品牌,占领、巩固和发展农村金融阵地。同时,应善谋竞争,规避风险,抢抓商机,“敢贷不滥贷”,积极稳妥开展信贷营销。信贷营销的核心理念体现于对客户的优选,是信贷管理精品化、档次化、市场化和法制化的综合升级。风险与高利并存是市场经济规律特征,需要敢闯敢冒敢先敢新,以创信贷利润最大化。相反,不敢吃螃蟹的人肯定吃不到螃蟹,“惜贷”断定不能创利。信贷营销是一种战略,是“置于死地而后生”,是勇于搏击信贷风险潮头的开拓经营。农村信用社应正视“放贷有风险,惜贷更危险”,发展“敢贷不滥贷,慎贷不惜贷”,进一步更新信贷营销理念,创新信贷营销机制,细化营销技巧和策略,有效善谋竞争,搏击于市场风险潮头取胜。
(五)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担保制度。为保证小额农贷的良性循环,应规定农户投资的农业项目向保险公司投保。但目前由于商业化的农业保险模式不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形势,这就需要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明确界定农业保险公司的性质,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确定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要完善农业贷款担保制度,缓解小额农贷担保难问题, 如可采取开办农户联户联保贷款,鼓励政府出资的各类信用担保机构积极拓展小客户担保业务,设立农业及各类担保组织,建立担保基金,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等方式,以便对小额农贷实行依法管理,有效地转移风险。
(六) 积极争取当地党政部门的扶助。农村信用社是农村经济的一部分,与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关系十分密切。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涉及面广、时间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的积极参与:一是协同信用社就开展的小额农贷项目对贷款户进行诚信意识和市场应对、技术更新的能力的引导。二是充分发挥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积极作用,利用熟悉村情、民情和管理村民事务的有利条件,参与农村信用社一道做好信贷资料的收集和信用等级的初评工作,同时在工作协调、规范操作程序、强化后续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好的作用,促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步入规范管理轨道。三是取消对农村信用社的各类歧视性政策,如将各类基金和财政性收入存入信用社以增加小额农贷资金来源,通过对小额农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小额农贷的操作成本等。只有通过多方联动,才能更好地为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营运工作创造良性发展空间,达到社会诚信意识回归、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增加农业投入与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 殷红霞.农村小额信贷的政策效应及风险防范.[J].理论导刊,2004(9)3 何广文.以金融创新促进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业务健康发展[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2(2)4 闫永夫.中国农村金融业——现象剖析与走向探索[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