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职能划转后对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影响不大的宏观层面。
监管职能划转后对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影响不明显的微观层面。
三、对策及建议
内 容 摘 要
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银行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制定执行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增强和维护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宏观性与独立性。而立足于欠发达地区实际,通过对监管职能与货币政策传导职能具体内容的分析、从金融监管对象、从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梗阻的根源等方面进行分析,监管职能的分离对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监管职能;划转;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
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划归银监会后 对欠发达地区
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影响的探析
2003年4月,银监会挂牌成立,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出去,人民银行将主要履行货币政策的职能,以期通过更加专业化的运作,进一步提高制定执行货币政策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基层人民银行作为总行的派出机构,作为货币政策传导链条中一个重要环节,工作重心也将由金融监管转移到货币政策。本文拟立足于欠发达地区的实际(以安庆市为例),分析当前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梗阻的深层原因,寻求金融监管及货币政策传导两职能的关联度,从而分析监管职能划转后对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的影响。
一、宏观层面:监管职能的分离是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深化和促进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银行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维护金融稳定的一项重大举措。一方面,银行监管职能从以前的传统模式中游离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制定货币政策与实施银行监管的目标冲突,使货币政策的反周期效应与监管的顺周期效应更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同时对金融机构实施专业化监管,能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另一方面,使中央银行能够更加专注宏观金融政策的研究制定,不断提高货币决策机制的透明度,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且有利于增强和维护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宏观性与独立性。可是从欠发达地区实际来看,监管职能分离对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的影响不大。
二、微观层面:银监会分离对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执行及传导效果影响不明显。
第一,从两职能的具体内容来看:二者关联度并不强。基层央行履行货币政策职能主要是贯彻执行上级行各项货币政策,密切注意和了解辖内商业银行执行信贷政策的基本情况,合理引导信贷投向和投量。而金融监管是对辖内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性监管、合规性监管,而并不对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进行监管。因此,从此意义上讲基层央行金融监管职能与货币政策执行、传导职能之间关联度并不强。
第二,从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来看: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是辖内各金融机构,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链条中的金融市场、企业、居民并不是其监管的对象,因而很少涉及。因此当货币政策在通过金融市场、企业、居民个人传导受阻时,金融监管也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监管职能的划转对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的执行及传导效果负面影响不明显。具体分析如下:
1、从监管职能划转前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来看:即使基层央行具有监管职能,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依然梗阻。以货币供应量为例,在欠发达地区突出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信贷过度集中问题较为突出。以安庆为例,安庆市上半年的新增贷款25.99亿元,从信贷投向上看,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和优质客户,如安庆石化总厂、海螺集团、安徽华茂集团等。其中,重点工程、大项目占贷款增量的29.23%;农业贷款增量31.15%。
(2)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加剧。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的贷款比较小,截止2003年6月,安庆市广大中小企业新增贷款占银行新增贷款比例仅为2.3%(具体情形见下图),这与这些中小企业为地方经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明显不相符。截止2003年6月末,18户样本中小企业创造利税12281万元,实现就业人数达11015人。
安庆市2001-2003年6月新增贷款中对中小企业贷款发放情况一览表
单位:万元
2001年1-6月
2002年1-6月
2003年1-6月
新增贷款
61310
136230
259947
其中:对中小工业企业
23298占比:38%
2725占比:2%
5979占比:2.3%
(3)消费信贷难以拓展。截止2003年6月末,安庆市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仅8.6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仅为4%;安徽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也仅为167.23万元,占各项贷款余额5%。
2、目前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梗阻的根源——金融监管职能无法解决的难题:
高效率货币政策的传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融市场发育程度及市场参与者(银行及企业、个人)的市场化程度等。可在欠发达地区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商业银行的行为、机制缺陷突出,企业经营状况欠佳,信用意识淡薄,居民个人意识滞后等,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效果。
基层央行:权限约束
1、职能定位约束。近年来,针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低,金融风险存在隐患的现实,基层央行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且强调,基层人民银行的任务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这种职能定位,客观上形成了基层人行把主要精力放在履行监管职责上,而货币政策职能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尤其是在县级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部门仅在金融监管股设立一个岗,也没有专职的货币政策传导人员,这无疑制约着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效果。
2、管理权限约束。由于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城乡信用社都是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法人单位,人民银行只是引导,而无权监督管理其执行货币政策的情况。而且从县域来看,基层央行常年货币政策传导的部门主要是针对农村信用社,而与县级商业商业银行很少来往。加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上收,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很少享有实质性的贷款审批权,信贷功能日益萎缩,极大地制约了县域层面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效果。
3、传导工具约束。1998年后,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发生了重大变革,实施货币政策主要靠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间接调控。可是在欠发达县域基层央行可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极度匮乏,工具单一,更无从谈起票据市场的发展。因此,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种种约束,基层央行没有发挥货币政策职能中应有的作用,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在基层尤其是在县域层面执行及传导的效果。
——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
1、票据市场与发达地区差距甚大:以安庆市为例,票据融资所占各项贷款总量的比重还很小,截止2003年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办理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业务34.66亿元,信用证、保函业务占比较小未列入统计,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金额为0。而发达地区江苏省镇江市1—6月份,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办理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和担保及保函业务78.2亿元,6月末四项业务余额达52.66亿元,比年初增加22.6亿元,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4935万元,转贴现4.5亿元。
2、再贷款市场极度萎缩:再贷款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再贷款的灵活运用,来引导金融机构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而安庆市截止2003年6月末,发放中小企业机构再贷款金额为0;对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含无息再贷款户)7.6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金额为0。而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江苏省镇江市市截止2003年6月末,对城市商业银行累计发放中小企业机构再贷款33.2亿元,对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含无息再贷款)5.45亿元,累计办理再贴现8.5亿元,有力支持了中小机构扩大资金来源,加大贷款投入。
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和市场配套机制的不完备,导致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这一环节上的传导滞阻。
——商业银行:机制及行为缺陷突出
1、激励约束机制不相容。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实行新增贷款“零风险”控制,实行贷款质量终身追究制,信贷人员在权力与义务,责任与收益上的不对称,使信贷员普遍存在“贷不如不贷、贷多不如少贷”心理,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据与安庆市各行的20名信贷员座谈,有近80%的人对现行信贷奖罚制度不满。基层商业银行激励、制约相容机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责权利不对称,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抑制。
2、授权制度的市场偏离。从资金的供给方来看,各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权限上收,贷款审批链条长、手续繁琐,贻误了企业的商机,如对18户企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9%的企业认为银行信贷“审批时间过长”,81%的企业认为“审批权限偏离市场,贻误了商机”。从2000年至2003年间,各商业银行省分行对安庆分行加大授权方面,公司类贷款变化不大,只有个人消费贷款权限普遍加大。超过权限的贷款要经上级行审批,审批链条长,手续繁琐,贻误了企业发展商机。从资金需求方来看,欠发达地区向银行申请贷款的客户结构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且这些企业对银行间接融资呈刚性依赖,资金需求旺盛,如据对安庆市经济金融影响较大的18户中小企业户企业的调查中,在回答“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时,有17家企业选择“银行贷款”,占调查对象的94%;在回答“资金需求状况时”有15户企业选择“旺盛”,占调查对象的83%。因此,在欠发达地区由于贷款管理权限的市场偏离,致使银行资金与中小企业难以对接。
3、行为的羊群性明显。从众心理支配下的投资行为,又称羊群行为。由于商业银行的逐利性及上面提及的两个机制缺陷,导致商业银行往往忽略自己有价值的私有信息和理性判断,却跟从市场中大多数人的判断及行动,因而产生在羊群效应下的从众行为,即在信贷配置上实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的战略,如安庆市2003年上半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新增贷款259947万元,主要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优质客户、房地产业及农业等,占比高达60.38%,信贷资源配置失衡。
由于商业银行市场化程度较低,必然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市场——商业银行”这一传导环节的梗阻。
——企业层面:经营困境及信用意识淡薄
1、经营困境。从安庆市的情况来看,相当多的企业缺乏生机,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截止2003年7月末,对安庆市经济影响较大的18户中小企业中,亏损企业达11户,亏损面达61%;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产品销售成本高达525188万元,占销售收入比为90%。如对安庆市15家金融机构的调查中,有13家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欠佳是制约其放贷的主要因素之一,占调查对象的66.7%。
2、信用意识差。在欠发达地区,社会信用状况较差,企业逃废债观点严重,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占比较高,银行既有的债权难以得到保全,使银行由慎贷到惧贷。截止2003年6月末,安庆市全辖金融机构共逃废金融债务45573万元,且全部集中在中小企业;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62.2亿元,不良贷款率32.38%,高出全省8.93个百分点;安徽省不良贷款余额为685.5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3.45%高出较发达省份江苏省12.35个百分点。
企业是货币政策的传导的末梢,是货币政策的主要接受者。可在欠发达地区企业生产经营发展障碍及信用缺失,必然导致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企业”这一环节上传导的不充分,致使中央银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投入的货币政策受阻。
——居民个体:意识滞后。
拓展消费信贷,进而拉动内需,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重点。但欠发达地区,居民对消费信贷的认识滞后,信贷消费意识不强,如通过2003年7月中旬对安庆400户居民储蓄调查发现,安庆市69.25%居民“没有借债”;在支出结构的安排上,选择“借债消费”的居民仅占2.75%。居民消费信贷意愿不强,表明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消费意愿回升不稳固,必然制约了消费信贷业务的拓展,致使货币政策在“金融机构——居民”这一环节的传导不畅,即“为民”货币政策传导滞阻。
因此,目前欠发达地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不畅的根源在于金融市场发育状况欠佳及市场参与主体的市场意识淡薄等,而并不在于基层央行有无监管职能。且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监管职能并不能消除这些根源。
三、对策建议——新形势下,基层央行要想提升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当务之急是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与银监会之间的信息共享。央行分拆及基层机构调整后,央行尽管拥有的宏观货币、金融、经济数据等优势,但由于人员与附属机构数量有一定程度的缩减,因此获取货币金融信息的能力有所下降。而银监会拥有详细、权威的银行业运营信息的优势,因此基层央行应加强与银监会的信息共享,从而更有效地为执行及传导货币政策提供较全面、真实的信息资源。为此,建议双方共同设立“金融信息交流中心”,为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提供最好的信息服务。
2、加快工作重心和工作方式的调整。改革后的基层央行应快速实现角色的转变,把工作重心由金融监管调整到执行及传导货币政策上来;把目前的行政管理方式变成行政管理、金融研究、信息预测等工作方式,把独立工作方式转变成合作工作方式,把单纯的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成综合专业工作方式,以适应新形势下基层央行工作任务的需要。
3、加强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人事与激励机制的改革,当前,基层央行的人事制度过于强调终身雇佣、资历和控制人员规模,造成了明显的人才断层、专业知识断层等。为了保证市场经济对中央银行的专业要求,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作用,建议基层央行采取专业岗位待遇制度和职务合同聘任制,以提高专业人员的激励水平。二是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调整。在队伍、人才、智力、素质结构方面,把纯粹的公务员队伍转变为集公务员、专家、专业人员于一体的复合型管理团队,把单纯的统计分析队伍发展为复合研究、分析、预测队伍。由此提高人力资源总体水平,改善总体知识结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进行内部部门设置的调整。尤其是在县域要想增强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效果,突出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职能,当务之急就是要增设货币政策及传导部门、岗位,并增加业务人员,可根据县域金融机构的整体设置与布局及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状况设置不同的传导部门、专业岗位与人数,从而增强基层央行货币政策执行及传导的效果与能力。
5、加强货币政策传导新机制的建设。即加强货币政策在贯彻、执行和传导上的制度建设与完善。既要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发布和落实、传导和督促、检查与指导上,又要在落实货币政策的手段、工具、方法和技术上,建立一套适应国家经济特别是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制度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在制定和落实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把实体制度和程序(操作与行为)制度建设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并在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完成货币信贷政策预期目标与任务。
参 考 文 献
1、《安庆金融统计月报》2001年、2002年、2003年(1-6月)
2、《金融纵横》2002年第2期《金融改革与发展理论观点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