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及其对保险业的作用机制原理
二、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三、基于货币从紧政策的确保险业发展对策
内 容 摘 要
目前,从紧货币政策正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中国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并据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对提高其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货币从紧政策对保险业的影响
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8年我国将把已实施十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调整为“从紧的货币政策”,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因为2008年4月我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由2005年7月的1.8%加速攀升到8.5%。对于作为金融产业链中一个环节的保险业来说,从紧的货币政策正通过各种传导机制对保险业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研究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中国保险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并据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思路,对提高其经营的稳定性和盈利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及其对保险业的作用机制原理
从紧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的内涵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即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策目标;2、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3、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两种。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利率下降,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适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则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会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适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一般性工具主要有:调整法定准备金、调整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它们的作用都是对货币总量进行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除这些一般性政策工具外,还有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比如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的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和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从紧货币政策的内容
2007年后的三个季度的通胀率分别为超过6%,接近7%和达到8%,呈现出步步升高的趋势。通货膨胀加剧负利率,推动了资产价格的泡沫化。 在此背景下,我国2008年推行的“从紧货币政策”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之前的货币政策已具有紧缩倾向(见表1),但货币政效应不显著,紧缩力度不够,2008年的紧缩力度将会在2007年的基础上继续加大;二是该货币政策的目的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三是紧缩银根、上调存款准备金和利率仍是主要调控手段,2008年贷款增长率目标降为13%(2007年该增长率为15%)。
表1:2007年货币政策内容
利率政策
2007年3月18日至2007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2%提高到4.14%;贷款基准利率由6.12%提高到7.47%;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45个百分点。
准备金政策
2007年1月5日到2007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10次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由9%提高到14.5%。
其他货币政策
加大央行票据发行力度和频率,以特别国债开展回购操作;启动了定向央行票据和特种存款等创新工具;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
货币政策对保险市场的作用机制原理
货币政策对保险市场的作用既有直接性,也有间接性,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实现。在货币理论中,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可以分为微观主体传导模式和经济变量传导模式两类。
货币政策微观主体传导模式
货币政策的微观主体传导模式是:中央银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企业居民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最终产出的商品和劳务。从这一模式的运行轨迹路径看,第一,中央银行确定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并根据最终目标在金融市场上运用相应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导致基础货币、基础利率的变化;第二,通过金融市场将这些信号传导给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第三,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信号调整自己的资产和负债等业务结构,并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第四,企业和居民调整投资和消费,进而最终导致社会总产出的变化(见图1)。
图1:货币政策的微观主体传导机制
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居民→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总产出
货币政策经济变量传导模式
货币政策的经济变量传导模式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法定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及其他工具等)→操作目标(基础货币、基础利率等)→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贷款和利率)、最终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工具所影响的经济变量主要是基础货币量和基准利率。基础货币量的变动在于通过货币乘数效应直接影响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而基准利率变动的作用于则是一方面通过商业银行存贷款数量的变化影响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影响市场利率。根据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作用于总支出,总支出引起投资和总产出发生变化;而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理论则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会引起利率、投资和总产出的变化。
从紧货币政策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从紧的货币政策既会直接作用于保险业,也会通过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外汇资金运用等多种渠道间接作用于保险业,对整个保险乃至各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紧货币政策对保险业承保业务的影响
从紧货币政策实施以来保险承保业务的发展状况
从紧的货币政策实施从2007年7月起就已逐步开始推行,央行六次上调利率、十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但在此政策背景下,我国保险业仍表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2007年全国共实现保险收入7035.76亿元,同比增长25%,增幅较2006年提高10.6个百分点,是近4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97.74亿元,同比增长32.6%;其中,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4463.75亿元,同比增长24.52%;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84.17亿元,同比增长2.39%;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90.1亿元,同比增长17.43%。2008年1-3月,全国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979.1亿元,同比增长51.6%。其中财产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641.5亿元,同比增长24.6%;寿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2130.6亿元,同比增长62.1%;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51.35亿元,同比增长66.3%;意外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5.6亿元,同比增长26.3%(数据来源:.circ.gov.cn)
此外,自2007年7月以来,万能险呈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845.69亿元,同比增长113.44%,占寿险保费收入的17.09%,较2006年占比上升7.31%。投连险原保险保费收入393.83亿元,同比增长558.37%,占寿险业务保费收入的7.96%,较2006年占比上升6.48%。投连险和万能险对寿险公司的增长贡献度达到87.27%。
(三)从紧货币政策对不同类险种的影响
作为重要的经济变量,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直是中央银行调节干预经济的工具。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银行储蓄利率,刺激消费者高速消费和储蓄倾向,将部分消费需求转移到储蓄中,同时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养活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量,从而达到紧缩银根、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效果。从理论上说,从紧的货币政策对财产保险承保业务的影响极小,对各类人身保险业务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1、对传统保障类产品的影响
保障功能是保险的最本质属性,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保障类产品,它与利率波动的关系不大,因此,加息对传统保障类产品的影响一般不会很大。意外险和定期寿险由于期限不长,具保费较低、保障性较强而储蓄功能不强,一般受利率变动影响也较小。而随着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和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健康险产品正成为大多数家庭必需的保险产品,加息本身对于无返还功能的重大疾病险和短期住院医疗保险等健康险产品而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2.对储蓄替代型产品的影响
在从紧货币政策下,部分资金正从股市和房地产行业流出,企业和居民的储蓄倾向提升。保险产品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储蓄型险种有可能在此资金回流效应中受益。同时,利率的上升也提高了居民的资产收益率,保费收入可能会随居民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加息预期也可能对储蓄型险种带来一定的冲击,这主要是由于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1999年中国保监会规定: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不得超过年复利2.5%。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已升至4.14%,扣除现行5%利息税,一年期存款税后利率为3.933%,其实际收益率的提高对寿险产品的销售将产生负面影响。保险产品利率高速的滞后性与银行、基金等理财类产品的替代性,可能会大大抑制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购买意愿。
3.对新型产品的影响
由于分红产品、万能产品和投资连结等新型寿险产品一般都具有利率敏感性,因此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购买新型险种可使投保人适当规避利率升降带来的风险。从长期看,加息对新型寿险产品的销售应当是一个利好。
目前,我国分红型保险产品的主要投资渠道为国债、银行存款、基金等,投资收益与利率挂钩,使得加息对保险公司增加投资收益有利。根据保监会“分红保险投资收益不得低于公司可分配收益盈余的70%”的规定,加息在增加保险公司可分红收益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投保人的分红收益。
投资连结保险主要设有保守型、稳健型与激进型三类帐户,其中加息对保守型帐户和稳健型帐户的影响是积极的,可以增加帐户收益率。尤其是保守型帐户,其所设定保证的最低投资收益率一般是根据不低于当年银行活期存款利率按时间(天)加权平均的收益率来确定,因而只要将资金全部投向银行存款,就可在保证本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稳定的利息收入。
万能寿险的投资渠道也主要是银行存款、国债等与密切关联的市场,从长期看,万能寿险的投资收益也会随着加息有所提高;同时又由于其具有灵活支取、自由追加等的特点,因此该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不过,万能寿险设有保底收益率(一般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并且许多万能险产品还承诺收益率随利率上调而调整,因此加息会在收益兑现方面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提出更高的要求。
(四)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
保险资金运用是现代保险公司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支柱。同时,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也取决于保险公司的资金运作能力。因此,从紧货币政策直接或间接地对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保险公司资产对政策反应不够及时,短期内就会对公司经营的稳定带来压力;如果产品收益低于存款利息收入,更有可能产生退保风险。
我国保险业资产结构现状
近年来,无论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资金运用的资产结构调整上,还是国家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及比例等的规定上均取得了突破性拓展。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及在各投资渠道上投资比例的逐步放宽,减轻了保险资金在单一市场的投资压力,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风险得以分散,竞争能力和动作能力明显增强。截至2007年年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26721.94亿元,较年初增长7.2%。其中,银行存款6516.26亿元,占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24.39%;债券11752.79亿元,占比为43.98%;证券投资基金2530.46亿元,占比为9.47%;股票(股权)4715.63亿元,占比为17.65%;投资性房地产69.29亿元,占比为0.26%(见表2)。2007年,我国保险业共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791.73亿元,资金运用平均收益率为12.17%,这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保险资金运用结构趋好的态势。
2、从紧货币政策对保险资金运用的影响
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一般包括利息和资本所得两部分,其中利息又包括债券利息、银行存款利息、股票股息等,资本所得则是资产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由表2可知,当前我国保险业的资金运用结构中,证券投资(包括债券、基金、股票等)和银行存款是主要的组成部分,保险业的投资领域仍然主要集中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鉴于这两大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效果势必会通过这两大途径由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传导到保险市场,对保险业产生影响。
首先,在从紧货币政策下,上调利率将直接提高银行存款、浮动利率债券、资金拆借、保单贷款、证券回购等利息型产品的投资收益。以银行存款为例,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存款的重要形式是协议存款,且绝大多数协议存款采用浮动利率。由于加息后存款利率能够及时得到调整,因此保险公司也能及时获得利率提升收益。在保险公司的投资结构中,由于银行存款所占比重较大,加息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银行存款利息收益,在其他投资收益不变的情况下,保险公司总的投资收益率会提高。而对于目前保险资金持有资产中最主要的债券资产来说,加息虽然使现有债券的价值下降,但却提高了新增投资和再投资的收益率。一方面,在保险公司的债券资产中到期债券的比例一般都比较高。因此,从理论上说,在加息的背景下,较高的短期内到期债券比例有助于保险公司快速对债券价值波动作出反应并及时控制损失;从长期看,保险公司每年新增保费收入贡献的投资资产和现有债券到期后的再投资也可从利率提升中获益。但另一方面自2007年央行出台一系列从紧的货币政策后,固定收益市场呈现出大幅下行和徘徊震荡的走势,这对保险公司持有的债券在收益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而且这些影响仍在持续。因此,在通货膨胀持续和股票市场震荡加剧的情况下,固定收益市场走势的不确定性对保险公司的利息所得类资产业务的发展是严峻的考验。
表2:2007年末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金运用余额
较年初增长
占比
占比相对于年初的变动
收益率
银行存款
6516.26
5.38%
24.39%
-7.35%
3.19%
债券
11752.79
23.78%
43.98%
-4.76%
4.43%
其中:国债
3961.12
7.83%
14.82%
-4.04%
4.61%
金融债
4937.73
33.76%
18.48%
-0.47%
3.41%
企业债
2801.65
34.75%
10.48%
-0.19%
5.95%
证券投资基金
2530.46
85.35%
9.47%
2.46%
55.89%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519.02
188.30%
1.94%
1.02%
2.60%
股票(股权)
4715.63
140.23%
17.65%
7.27%
31.70%
金融衍生工具
0.13
101.03%
0.00%
0%
695.78%
贷款
337.39
96.28%
1.26%
0.37%
0%
投资性房地产
69.29
36.57%
0.26%
0%
0%
拆借资金
14.90
392.67%
0.06%
0.05%
2.76%
其他投资
266.09
289.35%
1.00%
0.65%
52.50%
合计
2672.94
37.20%
100.00%
一
12.17%
其次,由于权益类产品能够有效地对冲通货膨胀风险,因此在通胀周期中,保险公司普遍降低了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比例,适当加大对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力度。但从紧货币政策实施的目的就是要减少资产价格泡沫,因此,它一定会带来股市资金供给总量的紧张和股市资金的结构性调整;而上调准备金率则会进一步加剧股票市场的震荡幅度,使得股指反弹高度受限。可以预期股市震荡格局仍将维持一段时间。目前在保险公司持有的股票中银行股占了较大的比例,但由于银行营业收入中利差收入占了很大比例,因此持续上调准备金率,收紧信贷,对银行盈利都将产生不利影响。在缺乏对冲市场风险金融工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资本所得类资产投资也同样面临挑战。
再次,在海外投资方面,我国保险机构的保险自有资金可用人民币购买外汇的形式进行了境内外投资,投资品种扩大至金融衍生品。截至2007年11月,已有20家保险公司获得QDII资格。投资渠道的放开使得保险外汇资金可以在不同市场、货币和资产类别之间进行全球配置,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多样化的投资选择也可能带来新的投资收益,但新渠道同时也意味着新的风险。由于汇率和利率的联动关系,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适度加快。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的数据计算,以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对美元比价8.2765:1计算,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18%,仅2008年以来的四个多月,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4.47%。2008年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920元,突破7.0大关。在美联储可能继续减息的情况下,人民币的进一步加息可能会带来一下的升值压力。在目前缺乏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和海外投资经验有待提高的情况下,保险机构避险手段和能力明显不足,因此保险机构对大规模购汇投资仍需要谨慎对待。
基于货币从紧政策的保险业发展对策
综上所述,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保险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保险投资收益的同时也会对公司的承保业务、投资业务、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保险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最大程度上规避利率风险损失的同时充分利用政策,提高公司的整体收益率,实现公司的持续经营。
加强产品创新,调整和优化结构
从紧货币政策下,利率波动不可避免,因此防范利率风险首先应加强产品创新,促进产品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逐步推进预定利率市场化
目前,中国保监会规定的2.5%预定利率上限已成为了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的一大桎梏。一般而言,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要高于政府,因此凡是能通过市场解决的,政府就没有必要干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应随着市场状况的变化不断变化,而保险公司则应是对市场敏感度最高的主体之一。为了使保险业能快速应对市场利率变化,监管机构应逐步将预定利率的决定权交由保险公司自行决定,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利率变化时保险公司反应迟缓的被动局面。预定利率可以不只是单一的预定利率,监管机构可规定一定的利率上限,或针对不同产品设定不同的利率,然后授权保险公司在规定的利率上限内,对不同利率档次进行模拟判断,自行确定合理的预定利率。
(二)科学设计预定利率
一般而言,保守的预定利率不利于寿险公司的业务增长;而激进的预定利率虽有利于业务增长,但也会增加保险经营的利差损风险。因此,在预定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的趋势下,保险公司必须根据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和现实情况科学地设定保险产品的预定,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合理的利率模型,例如情景测试模型,并留有必要的安全空间,尤其是对保险期限长、保费高、缴费期短的险种,由于其利率风险较高,因此建议在预定利率时采取合理保守的利率决策,以合适的产品定价获得足够的风险防御能力。
(三)发挥利率联动机制的作用
寿险产品的长期性使得利率风险无法被完全规避,因此,除了尽可能准确设定预定利率外,保险公司还可设计利率敏感型产品,通过设计利率联运机制和提供保单所有人弹性选择(如保障收益、提前退保权和保单贷款权等),来减少利率波动的不利影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比如常见的利率敏感产品就有分红产品、万能产品、投资连结与变额产品等。
优化资产负债配置,提高保险资金运用及风险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较高的投资回报也同时意味着存在较高的投资风险,要实现较高的投资回报,要求保险公司必须切实提高资金运用能力和投资风险的防范能力,确保投资资金能实现安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的动态平衡。
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目前,金融风险测试与金融风险管理正逐渐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籍以实现增长策略的基本工具,因此,必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研究。各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具体负债业务的结构特点(如负债业务的数量、周期、缺口、久期等),在不断加强投资组合管理的同时,在产品设计和定价过程中应尽量考虑自身的投资能力。要在不损失公司预期收益的基础上,尽可能回避或减少资产负债之间的不匹配,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和技术,即既要考虑资产负债匹配的客观要求,也要把握配置时机。要进行主动性投资管理,择机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资产负债组合整体的到期收益率水平,并增强应对利率周期的能力。
提高保险资金运用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在从紧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合理分配各投资渠道以及每一投资渠道中利息所得类资产和资本所得类资产、固定收益类资产和浮动收益类资产间的资金运用金额与比例,密切关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动向,降低对诸如股市等风险较大的单一市场的依赖,进行更广泛和更多元化的投资,以规避可能的风险,达到保险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资金运用的整体收益率。同时,保险公司必须全面考虑各种投资风险因素,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再投资风险等,利用各风险因素间的相关性优化投资组合,并从政策制度管理和技术性管理等方面对投资风险进行综合治理,从而实现有效的投资风险管理。
参 考 文 献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2、徐徐,《中国商业保险》,2008年第3期。
3、数据来源:。cir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