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域人民币质量管理的现状
二、县域人民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县域人民币管理的建议
内 容 摘 要
随着县级人民银行发行库的撤销,县域流通中人民币不宜流通券挑剔不够干净、残缺污损人民币增多、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合理、假币在农村中泛滥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币信誉。为此,对某地级市特此开展了一次专题调查,提出了县域人民币质量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的政策性建议。
试论县域人民币质量管理
一、县域人民币质量管理的现状
某市辖内有8个县级支行,2000年以前均设立有发行库和业务库,根据上级对发行库管理的有关规定,辖内8个县级支行的发行库和业务库于2000年至2004年间被先后撤销。这给县域人民币质量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一)县域金融机构人民币质量管理的情况。
随着县级人民银行发行库的撤销,各县级商业银行均先后撤销了大部分业务库,其现金调拨任务全部由其上级行的现金运营中心负责。目前,辖内的8个县(市、区)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和农业银行设有业务库,其余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均委托农行或农信社代理。因此,县级商业银行的出纳管理部门亦已相应撤销,现金管理工作由各网点负责人承担,而人民币质量管理则根本上处于无人或无暇理会的状态。
(二)县级人民银行对人民币质量管理的情况。
随着县级人民银行发行库的撤销,县级人民银行的货币发行管理人员亦相应减少,由原来的6-7人减少到了现在的只有1名兼职人员,即在兼任其他工作(有的兼任外汇管理,有的兼任资产处置,有的兼任会计国库等)的同时,要负责的货币金银管理工作也较多,包括现金管理、人民币管理、反假币管理、钱币经营管理等。由于一人兼管的工作太多,加上长期以来各界(包括人民银行内部)对人民币质量管理重视不够,因而难以做好人民币质量管理工作。
(三)县域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的情况。
1、流通中人民币各种券别新旧程度不一。
根据辖内5家金融机构网点对存入的流通中人民币每种券别各500张的整洁度的抽查情况得知(如表一):100元券、50元券、20元券中不宜流通部分占抽查总数的比例较低,分别为11.72%、10.56%、16.24%,而10元券及其以下的不宜流通部分则占比较高,分别占23.96%、31.96%、33.88%、34.28%、44.48%。由此可见,各金融机构收存的人民币中,大面额钞票的质量普遍好于10元以下小面额钞票。
表一: 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抽查表
券 别
好
占%
较好
占%
一般
占%
不宜流通
占%
合计
100元流通券
523
20.92
872
34.88
812
32.48
293
11.72
2500
50元流通券
400
16.00
1048
41.92
788
31.52
264
10.56
2500
20元流通券
353
14.12
559
22.36
1182
47.28
406
16.24
2500
10元流通券
412
16.48
729
29.16
760
30.4
599
23.96
2500
5元流通券
332
13.28
777
31.08
592
23.68
799
31.96
2500
纸币1元流通券
175
7.00
526
21.04
952
38.08
847
33.88
2500
纸币5角流通券
56
2.24
401
16.04
1186
47.44
857
34.28
2500
纸币1角流通券
15
0.60
406
16.24
967
38.68
1112
44.48
2500
2、不同的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一是农村流通人民币整洁度明显低于城市。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对城乡居民各100名手持现金的质量进行了调查,调查情况表明:农村流通人民币残损率为25%,高出城市10个百分点;农村流通中残损币多于城市,这是由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果。目前大多数农民仍没有使用钱包的习惯,而习惯于将钱塞在口袋里,有的甚至携带在袜子、鞋子里,加快了人民币残损速度。此外,由于农村金融机构少、存取不方便,人民币流通速度缓慢,残损人民币回笼难,不少农民将人民币藏在瓦罐、锅灶里、墙缝等自认为最安全地方,但经常发生人民币遭鼠咬、虫蛀、霉烂、火烧等现象。
二是人民币的整洁度在不同行业体现出较大的差异。零售行业残损券所占比例高于服务行业,早餐店、集贸市场残损券所占比例高于批发市场。
3、银行业对《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贯彻执行情况。
《不宜流通人民币挑剔标准》(以下简称《挑剔标准》)是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但根据人行某市中心支行2007年先后两次对金融机构人民币管理情况检查看,有部分金融员工尚不知道有此《挑剔标准》,仍停留在2001年起实行的《“七成新”纸币的基本标准》上。通过对部分金融机构的临柜人员询问中发现,部分营业员根本不知道人民币的挑剔还有标准,挑剔中只是凭感觉来判断人民币是归完整券还是归损伤券进行整理。由于目前普遍使用防伪点钞机点钞,很少使用手工点钞的办法,所以对不宜流通的人民币挑剔不够干净。从对金融网点当场付出的现钞情况检查看,有的100元券中竟有10%左右的不宜流通券未被挑净。
4、对新钞的季节性需求。
由于存在互赠红包的民俗,广大市民在春节期间尤为喜欢使用新钞,因而春节期间新钞需要量很大。近年来中支发行库调拨的10元券以下小面额新钞根本无法满足市民的需要。
按以往惯例,新钞大都在春节前投放。由于大面额钞票周转次数少,存入银行的多,对不宜流通部分进行了挑剔,所以其受污损的频率和程度都比较少,其整洁度较高。而10元以下小面额钞票周转次数多、在集贸市场上用得多、人们不轻易将其存入银行等原因,造成流通中小面额人民币整洁度普遍低,一到下半年,回笼到金融机构的小面额钞票便基本上成了残缺污损券了。
(四)县域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的基本情况。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主要以100元居多,而10元、5元、1元的相对较少。据本次对5家金融机构当前库存现金抽查情况看(见表三),库存中100元券达564301张,占所有人民币总张数的38.75%,而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周转次数多的10元、5元、1元的小面额钞票在年初发行新钞投放市场后当前的库存占比分别为9.68%、21.58%、15.37%。这些小面额钞票经无数次反复流通后,势必变成残缺污损券。如果到下半年对金融机构进行库存现金抽查,20元券以下的小面额钞票是少之又少了。
表三: 抽查时金融机构库存情况表
券 别
张 数
金额(元)
占%
工行
农行
建行
农信社
坪石邮储
合计
占%
100元流通券
28600
57013
49525
422000
7163
564301
38.75
56430100
91.98
50元流通券
1000
7053
3289
10000
134
21476
1.47
1073800
1.75
20元流通券
4000
2618
1265
20000
56
27939
1.92
558780
0.91
10元流通券
9000
5343
4468
120000
2164
140975
9.68
1409750
2.30
5元流通券
50000
16909
6615
240000
818
314342
21.58
1571710
2.56
纸币1元流通券
60000
15621
1116
146700
469
223906
15.37
223906
0.36
纸币5角流通券
4000
6223
2262
120000
216
132701
9.11
66350.5
0.11
纸币1角流通券
4000
1210
560
1500
46
7316
0.50
731.6
0.00
硬币1元
2000
5240
107
1000
118
8465
0.58
8465
0.01
硬币5角
4000
4691
114
100
36
8941
0.61
4470.5
0.01
硬币1角
3000
2650
90
300
2
6042
0.41
604.2
0.00
合计
169600
124571
69411
1081600
11222
1456404
100.00
61348667.8
100.00
(五)县域流通中人民币反假的情况。
流通中人民币质量差,增加了人民币反假工作难度。人民币污染、残损程度的增大,增加了人民币真假鉴定的难度。近几年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缴存的残损券复点时发现夹有假币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给银行员工在经济上造成了一定损失,同时也严重挫伤了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兑换残损人民币的积极性。从而出现怕鉴定失误,拒绝兑换现象。
二、县域人民币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民币宣传只重形式,群众对人民币整洁度的认识不足。
人民币宣传每年都在进行,可每年的宣传工作偏重于反假工作,而忽视了人民币流通质量的宣传,并且每年的宣传深入不够。另外人们生活习俗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爱护人民币的意识相对较差。在农贸市场、商场等日常使用现钞频繁的交易活动中,人们普遍不注意爱护人民币,对人民币造成的损害尤其严重,如折角、揉搓、乱涂乱画、污染,致使人民币无法进行正常的流通和使用。
(二)县域人民币管理人员缺乏,对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不到位。
县级人行没有专职人民币管理人员,缺少经常性的监督检查,致使《人民币管理条例》、《挑剔标准》、《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以下简称《兑换办法》)等法规制度执行不到位,缺乏调剂辖区人民币结构的机制和手段。另外,各金融机构在现金的调运上算经济帐,特别是在农村金融机构反映较明显,调款给基层小面额券别较少,在农村的小面额券别很难得到置换,导致部分残缺污损人民币反复回流到市场,特别是纸辅币。
(三)金融机构执行制度不够严,是县域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达不到要求的又一重要原因。
一是个别金融机构对残损人民币回收有“三怕”,人民币在流通市场中净化较慢。即一怕麻烦,挑剔残损币要分清版别和券别,加之残币既脏又乱,费时又费力。二怕担责任,由于部分出纳人员业务不够熟,对《兑换办法》掌握不准,因而不敢兑换。三怕占压库存,收兑残币要集零成整,时间长、上缴慢,占压库存又影响效益,因而不愿收兑残币,有时对收兑的残币不能及时整点入库,出现随收随付现象,造成恶性循环。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兑换损伤人民币工作服务意识不强。金融机构兑换损伤人民币是一种无偿的义务劳动,虽然《人民币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办理人民币存取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无偿为公众兑换残缺、污损的人民币,挑剔残缺、污损的人民币,并将其交存当地中国人民银行。”,但部分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严格执行的情况,致使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着只有是熟人或自己的客户才给予兑换残币的现象,有的金融机构之间还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还有的金融机构平时不执行挂牌兑换损伤人民币的规定,只在人民银行检查时突击挂牌应付。三是部分行、社、邮储部门的出纳人员对制度执行不到位。当问到一线人员《挑剔标准》和《兑换办法》内容时,个别一线人员对这些制度根本不清楚,有的只知道人民币“七成新”挑剔标准的旧办法,特别是对严重污损的人民币,识假更加艰难,由于业务上不过关,所以惧怕误兑而自担损失和风险,从而主观上不愿意兑换损伤人民币,对前来柜台持有残币兑换客户者能推则推。四是金融机构出于降低经营成本,争夺优质客户并提高利润回报率的考虑,对损伤人民币的回笼“漠不关心”。五是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和工作人员比较少,回收损伤人民币的劳动强度相对加大。六是人民银行检查处罚不到位,使各金融系统回收工作不主动,不积极,个别金融机构甚至有支付损伤券的现象。
(四)人民银行对社会上人民币券别结构需要掌握不足,造成县域流通中人民币券别结构不尽合理。
人民银行大都是在年初(春节前)投放新钞,投放时10元券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而当这部分年初投放的10元经反复流通,直到无法再使用时才退出流通市场,造成了下半年20元、10元、5元完整券在市场上的缺乏。甚至有的金融网点连老百姓要求换散100元的10元券都不够。
(五)县域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差,增加了人民币反假难度。
近几年来,假币逐渐向农村渗透,有些群众缺乏正确的认识,常常采用一些破坏人民币的方法进行辨别真假。例如用手使劲揉搓人民币,看纸张是否合乎要求;又如学生交费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所交的票币上签名等,这些都破坏了流通人民币的质量;有的则将新的假币故意弄皱、损坏让人真假难辨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三、县域人民币管理的建议
(一)加大宣传咨询力度,提高群众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一是人民银行要在每年的反假货币宣传月活动中,把“爱护人民币”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宣传。二是充分发挥电视广播和报刊的宣传作用,使人们树立起“爱护人民币光荣,损毁人民币可耻”的观念,从而减少市场上损伤人民币的数量。二是启动净化流通人民币系统工程,除金融机构努力外,社会各界应大力支持和配合,要协调好与地方公安、宣传等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净化流通人民币工作的支持。
(二)县级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县域人民币管理职能,维护人民币的信誉。
县级人民银行要按规定认真做好人民币管理现场检查工作,对违反《人民币管理条例》、《挑剔标准》、《兑换办法》的,必须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三)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兑换残缺、污损人民币,净化流通中的人民币。
一是各金融网点要把《挑剔标准》、《兑换办法》制成图解悬挂在营业大厅,随时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各金融机构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贯彻落实《挑剔标准》、《兑换办法》的内控制度。
(四)人民银行各级发行库要根据市场需要,适时投放小面额的新钞。
针对下半年小面额钞票缺乏的情况,人民银行要在第三季度投放一批新的10元券、5元券等小面额钞票,同时应在春节期间再适当增加10元券新钞的投放。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