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概述3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其起源3
1.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3
2.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起源4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的4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势5
二、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9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9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11
1.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11
2.金融机构的改革不完善11
3.国债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12
4.利率市场化不完善12
三、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建议与对策12
(一)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12
(二)完善金融机构改革13
(三)合理规划货币市场发展框架,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13
(四)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弹性13
(五)引入公告操作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补充14
内 容 摘 要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二级市场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它是通过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量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头寸余缺而影响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金融领域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为加入WTO后的我国银行业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方式正在由行政性的直接调控逐渐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间接调控方式,而推动公开市场业务发展正是建立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为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建立了良好的财政基础,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公开市场业务开展提供了操作的空间,正在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更是促进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目标的逐渐转变,因此,发展公开市场业务是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利率市场化改革、债券市场以及金融市场发展等重要问题都有紧密联系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解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入手,接着对三大间接货币政策工具进行了比较,并归纳出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然后介绍了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中央银行发展公开市场业务的探讨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是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为了实现其社会与经济发展目标,赋予中央银行在行使对金融进行宏观调控职能时所采用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这项业务的开展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发展、改进,已日臻成熟,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调控金融的重要手段。与中央银行的其它货币政策工具相比较,公开市场业务具有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流通量和间接调控性较强的特点,并且对金融、经济产生的“ 震荡” 较小,因而成为市场经济国家中中央银行最普遍、最大量、最经常使用的经济手段。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是我国中央银行转换职能的需要,也是金融、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
一、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概述
(一)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及其起源
1.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二级市场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它是通过改变银行体系的准备金总量而控制基础货币投放、以调节微观经济主体头寸余缺而影响整个社会货币供应量的。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在公开市场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照债券市场价格进行债券与货币互换,从而达到扩大或收缩名义货币的效果。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就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如果是流入社会大众手中,则会直接地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入商业银行,则会引起信用的扩张和货币供应量的多倍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游资泛滥、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卖出有价证券,无论这些证券是由商业银行购买,还是由其他部门购买,总会有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流回中央银行,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中央银行就是通过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以达到扩张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根据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的差异,可分为广义的公开市场和狭义的公开市场。所谓广义的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金融市场不发达的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有限,中央银行除了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之外,还买卖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担保的证券,以及银行承兑汇票等,以达到调节信用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所谓狭义的公开市场,是指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公债和国库券的数量多,且流通的范围广泛,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只需要买进或卖出政府公债和国库券,就可以达到调节信用,控制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2.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起源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起源很早。19世纪初,英格兰银行把公开市场业务当作维持其准备金的重要工具。其后,许多国家都仿效它的做法,普遍推行公开市场业务。但是,公开市场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其一,19世纪以后,各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致使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的作用受到限制,从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下降为次要的工具,因此,客观上需要像公开市场业务这样间接的信用控制手段,以补充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其二,19世纪以后,世界的信用形式及信用工具迅速发展。为了支持战争,为了和平时期经济建设,各国都创造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政府债券及其他债券,这就需要一个范围广阔的公开市场为之服务。这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得以迅速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
3.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的
一般来说,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主要目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这是中央银行从事公开市场活动的主要目的。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向社会注入一定量的基础货币,或直接增加公众手中持有的货币量,或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相反,当金融市场上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使相应数量的基础货币回流,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和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这样,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使货币供应量不至于太多而造成通货膨胀,也不至于太少而造成通货紧缩,以保持货币供应量的适度,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二,减轻由于政府财政收支造成的影响。政府的财政收支通常都具有季节性,容易造成社会资金出现临时性的不足或过剩。中央银行在税收的旺季买进政府债券,以扩充市场的资金量。而在政府支出的旺季,则卖出债券,以吸收社会资金,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第三,协助政府公债的发行与管理。一般来说,当政府发行新债时,中央银行应大量购入政府旧债券,向市场供给资金,压低市场利率,以补充社会购买新债所需的资金,配合公债的发行。此外,当投机盛行,公债价格突然上升时,中央银行就在公开市场上大量抛售债券,以压低公债价格,而当公债价格下跌时,中央银行则应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债券,以维持公债价格的稳定。
(二)公开市场业务的优势
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国家,大都选择以公开市场为主、以准备金率政策和再贴现政策为辅的货币政策体系【1】,这一货币政策体系中的三大间接货币政策工具通常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但以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为一种货币制度,则始于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之后,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化为中央银行限制银行体系信用创造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工具。目前,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从两个方面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一个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数量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所能运用于投资和放款的超额准备金的变动;另一个是影响货币创造乘数的变动。由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是决定货币供给的两大因素,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变动对这两大因素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而货币当局只要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一变动,货币供给就会出现剧烈的变动。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即意味着增加法定准备金数额,同时减少了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数额,而超额准备金数额是构成派生存款的基础,也就会减少货币基数和导致货币乘数变小,反之,将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因此,准备金率政策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运行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理论上讲,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成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从未被作为一个主要的政策工具加以运用。主要原因是法定存款准备金威力巨大,不适于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还有法定存款准备金是存款机构日常业务统计报表中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繁地调整势必会扰乱存款机构正常的财务计划和管理,同时也破坏了准备金需求的稳定性和可测性,不利于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相对短期利率的控制。因此,目前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辅助操作手段而存在,它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可预测的准备金需求量。
2.贴现率
相对于市场利率而言,贴现率是一种官定利率,常常用来表达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具有短期性。它也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贴现率的高低对整个市场利率水平具有引导作用。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规定何种票据具有贴现资格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再贴现率政策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提高再贴现率,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由此影响货币供应量的缩小;另一方面,提高再贴现率,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利率,使其减小借入资金量,由此达到影响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上升。
货币当局调整贴现率的目的,在于影响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供给能力和调节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在贴现率政策工具的操作上,货币当局是被动的,商业银行是主动的,萨谬尔森认为,货币当局不能随心所欲地执行它的贴现率政策,因为它的行动是被动的,它所能做的只能是坐着等待银行的光顾,因此,它肯定不能使它的贴现数量正好处于它愿意持有的水平【1】。这说明在货币政策职能方面贴现窗口不处于主要地位,属于辅助性政策工具,用以配合公开市场的操作。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二级市场债券(主要是政府债券)用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手段。当中央银行认为金融市场资金短缺,需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时就买进债券,投入基础货币;反之,则卖出债券以回笼货币,收缩信贷规模,减少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业务是通过改变银行系统的准备金总量而起作用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和传导作用(如下图)。
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
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
货币当局在公开市场上收缩或注入基础货币
减少或增加商业银行的放款一投资数量
减少或增加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传导图【1】
举例来说,当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从一家商业银行买进债券时,实际上对自己开具了一张支票。该商业银行收到支票后要求中央银行解付,中央银行就将该笔付款贷记入这家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从而创造了新的准备金,存款机构的准备金增加;反之,如果中央银行向一家商业银行卖出一笔债券,则这家银行的付款借记入其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账户,导致总准备金的减少。这样,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改变准备金总量,就可达到改变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贴现率政策相比,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可以有效地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可以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比贴现政策优越,中央银行何时买卖国债、买卖多少,完全取决于其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不受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即使中央银行为抵消季节性或偶然因素影响而采取的“防卫性公开市场业务”,实质上中央银行也居于主动地位,可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的规模。而贴现业务则没有这种控制,中央银行可以鼓励或限制贴现贷款,它却不能直接控制贴现数量,是否贴现取决于商业银行的意愿。
第二、具有较高的弹性,操作灵便。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所拥有的弹性效果最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可随时根据货币政策的需要,进行经常的、连续性的操作,并且容易逆转,随时实现买或卖的转变,把市场货币量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因而具有微调功能,其政策效果也较为温和。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也可以按任何规模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必要时可以猛烈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开市场业务既是“巨斧”又是“小刀”。而再贴现政策和法定准备金政策则缺乏弹性,甚至完全无弹性,中央银行不能经常地予以调整。否则,就会引致利率和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剧烈波动。
第三、对社会资金结构和利率结构有较强的影响。一方面,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哪种债券,实际上增强了该种证券的市场性或信誉,从而引导社会的资金流向这类证券,改变其社会资金结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买卖不同品种,不同期限的证券,从而调整利率的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例如,中央银行通过在市场上进行“扭动操作”,即在买进一定数量的政府长期债券的同时又售出等量的短期政府债券或相反操作,这样货币供应量没有发生变动,但利率结构可以发生变动。
第四、对预期具有明显的影响效果。与贴现政策一样,公开市场业务也具有明显的告示效应,它能有力影响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对经济前景的心理预期从而影响一般证券价格和收益率的动态变化。但是,与贴现率政策的告示效应不同,公开市场业务所产生的告示信息通常不会被商业银行和公众误解。这是因为中央银行在从事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时坚持不断地参与市场交易,通常不会被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看作要改变政策方向的危险。由于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告示效应,不易误解,因而是一项对预期有良好影响的货币政策工具。
与其它两个货币政策工具比较,公开市场业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更适合于作为中央银行进行货币管理的一种理想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中央银行几乎可以实现自己的任何中介目标,而贴现率政策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则有许多难以消除的弊端。因此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主张,可以完全取消贴现率政策和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而只保留公开市场业务,弗里德曼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是公开市场业务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一,影响公开市场操作效果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如商业周期、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等。其二,公开市场操作对准备金的影响也存在着不确定性,比如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从非银行公共机构买入债券,其对准备金的影响就取决于非银行公共机构以何种方式持有这笔款项,如果完全以现金形式持有,则银行准备金不会改变,如果以存款形式持有,则会导致银行准备金的相应增加,但基础货币的增加都是一样的。这就对中央银行的准备金预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央行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现状
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把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作为货币政策工具之一。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了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1996年4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公开债券公开市场业务。进入1997年,公开市场业务由于产生了一些问题而宣布暂停。1998年5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恢复了公开市场业务,累计向商业银行融出资金1761.3亿元,净投放基础货币701.5亿元,从而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1998年—1999年,我国公开市场业务获得长足的发展,公开市场业务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最重要手段。2000年,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累计投放基础货币4470亿元,回笼基础货币5292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822亿元。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债券公开市场业务累计投放基础货币8258.73亿元,回笼基础货币8804.77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276.04亿元,全年交易量16781亿元,比2000年增长71.9%。在2001,公开市场业务交易方式也由过去主要的回购交易为主到现券交易逐步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不但对基础货币,而且对货币市场利率的影响明显增加。2002年,是公开市场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 全年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801.6亿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819.85亿元,投放、回笼相抵,净回笼基础货币1018.23亿元。2003年, 其中累计投放基础货币亿10492元,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3186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2694亿元。到2004年共开展110次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累计回笼基础货币19971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13281亿元,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6690亿元。2005年共发行125期央行票据,发行总量27882亿元,年末央行票据余额为20662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62次,收回基础货币7380亿元;开展逆回购3次,投放基础货币368亿元。全年累计回笼基础货币35924亿元,累计投放基础货币22076亿元,投放、回笼相抵,通过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13848 亿元,净回笼基础货币量相当于2004年的2倍多。2006年累计发行央行票据3.65万亿元,同比多发行8600亿元,年底央行票据余额3.03万亿元。
2007年,中央银行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一是加大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二是适时开展正回购操作;三是重启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四是市场化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与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相结合;五是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度上行,引导市场利率适度上行,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200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密切关注并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根据货币政策调控需要及金融市场环境变化,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策略,合理把握操作力度和频率。一是灵活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根据不同时期货币调控的需要,合理把握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力度与节奏,从7月份起逐步调减中央银行票据发行规模和频率。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4.3万亿元,其中各季发行量分别为1.78万亿元、1.17万亿元、9810亿元和3710亿元。年末中央银行票据余额为4.65万亿元。二是不断优化操作工具组合,充分发挥公开市场操作预调和微调作用。科学设计并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适时增加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逐步缩短操作期限结构,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应对短期流动性冲击的灵活性。全年累计开展短期正回购操作3.3万亿元,年末正回购余额为3622亿元。此外,针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新情况,研究创设了短期招标工具(TAF),及时为流动性出现暂时困难的境内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三是加强对市场利率的引导,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的作用。与存贷款利率、准备金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协调配合,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稳步下行。截至2008年年末,1年期、3个月期央票和28天正回购操作利率分别较年内峰值累计下行约180个基点、240个基点和230个基点。四是加强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业务。全年累计操作1700亿元,年末余额为800亿元。该业务的开展,既有助于提高国库现金的使用效益,也有助于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平稳运行。
(二)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当前存在的问题
但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在我国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在不断的完善中,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最新文献中关于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定义:“中央银行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布通货膨胀率、汇率或货币政策目标以及根据自己的操作决定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时不受政府的干预,并且中央银行的管理和财务是独立的”。从IMF的这个定义出发,我国的中央银行属于独立性较弱的一种。这体现在:我国的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比较多的服从于政府的指令,较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和限制;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关系尚未理清,人民银行的预算纳入中央预算并由财政部监督等,较弱的独立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开展。
2.金融机构的改革不完善
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直接影响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进行。目前,虽然几家主要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目前已经取得显著和突破性进展,完成了财务重组,股份制公司改造和发行上市。但是改革还存在不完善、不足之处,主要是: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资产质量问题、内部控制不足、盈利能力的欠缺和新型信贷文化的缺乏等问题。这些将会对公开市场业务的顺利实施产生不良影响。
3.国债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国债市场不仅在总体规模上扩张明显,而且在国债的产品上也不断创新,推出了开放式回购和远期交易来作为现货交易和封闭式回购交易的补充,但相对于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的而言,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缺乏做空机制。随着机构投资者持有债券余额的不断增多,参与者面临日益增大的利率风险。在缺乏债券做空机制的情况下,市场参与者只能被动地承担利率风险。这限制了国债规模的继续扩张和发展,因而不利于公开市场业务的进行。
4.利率市场化不完善
近几年来,我国首先放开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完全由供需状况决定;接着又放大了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的活动区间,在某些方向上取消了限制;此外,某些品种,比如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券、外币人额存款和外币人额贷款的利率也逐步实现了市场化。在2006年年底推出的上海同业拆放利率进一步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但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健全。这些不足之处表现在以下方面:有效的市场化基准利率还未形成;以利率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价格型工具还未占据主导地位等。
三、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建议与对策
作为一个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发挥作用必须具备相关条件。从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实践和制约因素看,有待于迸一步创造其运作的条件,以充分发挥其调控货币供应量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中央银行独立性
加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有效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并逐步理顺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逐步减少政府干预,强化中央银行独立行使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的职能。
(二)完善金融机构改革
对于已经取得显著和突破性进展的国有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从公司治理结构规范、资本充足率的达标和提高、资产质量改善,内部控制、盈利能力的改进和新型信贷文化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积累相关经验为推广金融改革铺垫,并可以尝试性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试点改革。
(三)合理规划货币市场发展框架,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1.建立债券市场的做空机制,为市场参与者提供规避风险的工具。同时促进两个市场的有效融合,允许银行间市场所有成员参与交易所的债券交易,使新产品在不同交易机制下发挥特有的功能。
2.积极促进货币市场各子市场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市场利率机制。
3.规范同业拆借市场,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同业拆借市场结构,使其逐步发展为存款机构之间调节短期头寸的主要场所。
4.大力发展票据市场,从引导和规范我国商业信用入手,培育和发展规范化的商业票据市场,为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刨造市场运作条件。
(四)进一步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高利率弹性
公开市场操作有效性的提高,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利率市场化的程度,而且市场利率要有一定的弹性。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上海同业拆放利率,但仍然需要不断完善。我们应当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努力促进央行对利率的调控方式的转变,从指令性的直接调整转变为指导性的间接调控。
2.参照国际经验,从国债市场的规模化、规范化入手,通过各种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变动逐步形成市场均衡利率,以此作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参照标准。
3.对已经形成的上海同业拆放利率进行完善,使之朝基准利率方向发展。
(五)引入公告操作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补充
所谓公告操作(0pen Mouth Operation)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达政策意图,引导公众的预期,让市场及其参与者自行进行利率的调整进而改变其投资、储蓄和消费等决策。
公告操作是不能完全脱离公开市场业务,因为央行宣布目标利率的变动幅度,实际上是告诉公众公开市场业务将要实现的目标。公众确信如果实际的利率与目标利率背离,中央银行一定会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来使二者一致,市场才会进行自动调整。如果没有公开市场业务。公告效应便不会产生。公告操作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公开市场业务的缺陷,提高了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
参 考 文 献
[1]张红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版。
[2]何志刚,《中国国债融资功能错位及其危害》,《财经研究》2002年第12期。
[3]戴根有,《中国央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实践和经验》,《金融研究》2003年第1期。
[4]张红地,《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选择》,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版。
[5]原雪梅,《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多元化选择》, 《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
[6]李扬,《中国国债回购市场分析》,《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7]沈炳熙,《公开市场操作--原理方法与技巧》,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版。
[8]谢多,《公开市场业务实践与货币政策操作方式转变》,《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9]《二00五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六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七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二00八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