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农户信贷行为的重要性
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三、农户资金借入情况
四、农户的资金融出行为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内 容 摘 要
在我国广大农村,农户借贷资金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农户资金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三农”问题受到愈加强烈的关注,解决好农业、农村的发展,快速增加农民收入,使城乡差异加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而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首先要提高农村的收入水平。充分有效的资金融通,是农村地区经济条件得到改善的首要前提。为了解金融机构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缓解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全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指导意见的具体情况,本文对农户借贷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农户借贷行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农户的家庭基本状况,包括家庭成员状况、收入支出水平等;农户资金融入情况,包括贷款期限、贷款利率、贷款途径、贷款用途、贷款的担保、贷款的偿还等方面;农户资金融出情况,包括剩余资金的安排、农户的储蓄、资金的贷出等方面。发现正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相比并不具备优势;民间借贷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农户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最后提出,应采取相应策略,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河南省农户信贷行为调查研究
一、研究农户信贷行为的重要性
经过20多年的农村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中国的经济要想实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农村的落后状况。最近,国家又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新农村建设。没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解决三农(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新一届政府施政的重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收入问题。但是对于相对贫困的中国农民而言,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障碍。为了解决自有资金的不足和临时急需资金的需要,融入资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有利于掌握当代农村的经济状况
农户借贷对农户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它不仅体现在能够为农户提供足够的资金,使农户的消费优化,更重要的是,能够满足农户维持和扩大生产以及从事新的投资领域和采用新技术的资金需求,从而促进技术的普及与生产的发展,提高农户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形成良性循环。随着我国农村民间金融活动的逐渐活跃,融资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农户信贷活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为农村经济发展趋势指明方向
农户家庭的储蓄与借贷行为与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农户在不同途径的消费,对家庭未来的经济状况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生活性消费,如教育、婚丧嫁娶、建房等,往往会削弱家庭的经济实力,而对生产性消费,如进行非农业类投资、购买大型农用机械等,会使下阶段家庭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因此,它为我国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重要指示。
(三)农户借贷行为的研究为农村金融改革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农户既是独立的生产实体,又是基本的消费单元;既是农村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又是农村金融的基本服务对象。研究农户借贷行为,探讨农户借贷行为特征及其制约因素。能为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建立完善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提供客观的理论性背景材料,进而为制订促进农业投入增加、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农业信贷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农户家庭基本情况
本文的调查地点是赵楼村,样本共15个。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赵楼村位于宝丰县城以西12公里,大营镇以东6公里处,全村共217户,人口为847人。农户人均收入为2300元。本村主要产业是种植业,是大多数农户收入的唯一来源,全村耕地面积共有930亩,主要农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其中,小麦的生长周期是200天,玉米的生长周期是100天。全村劳动力外出打工80余人。
样本农户家庭成员都在6人以下,平均每户4人。其中,家庭成员中16岁以上的劳动力平均有3人。其中以4人居多,占33.3%,其次是2人。家庭成员与劳动力之比可以衡量每个劳动力供养的人数,比值越小,表明家庭负担越小,数据显示,比值最小为1,最大为2.5,均值为1.18,其中以比值为1居多,占样本的33.3%,其次是1.25%,标准差为,表明不同家庭的负担程度差异较大。
户主中13%受到小学教育,60%受到初中教育,27%受到高中教育。户主中有67%从事种值业。样本农户认为自己家庭财产和收入状况在本村处于上等的为3户(20%)、中等的9户(60%),下等的3户(20%)。
农户绝大多数住房为平房,平均每户的住房面积为90平方米,价值大约每户53000元。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总价值平均为6020元,平均每户家庭拥有的生产性资料总价值为1440元。
农户收入和支出情况。样本农户2007年家庭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种植业,做买卖和外出务工,其中有40%的农户有做买卖收入 ,33.3%的农户有外出务工收入。2007年家庭现金收入在10001-15000元,15001-20000元的居多,各占样本的27%,其次是20000-30000元。样本农户2007年家庭的主要支出为农业生产经营性支出,人情往来支出和教育支出。2007年家庭现金支出在10001-15000元的居多,占样本的60%。
三、农户资金借入情况
据调查显示,赵楼村有11户在过去2年有过需要借钱的时候,当他们需要借钱时,首先想到的途径是亲朋好友,其次是信用社。在2005-2007年期间,有4户从银行,信用社获得过贷款,共获得5笔,总额为80000元。
(一)借款来源
农户借款主要有正规渠道和非正规渠道两种来源。其中,正规渠道有信用社和银行,非正规渠道有民间个人放贷者和来自亲戚朋友的借款。从金额看,该村大部分的借款来自正规渠道,其份额占64%。但从笔数看,64.29%的借款来自非正规渠道。也就是说,来自正规渠道的贷款笔数不多,但总金额较大。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额度较大,而农户在需要大额资金(大于10000元)时,往往倾向与正规机构借贷,小额资金往往向亲朋好友转借。另一方面,由于该村五户连保的推进,农户信用得到较大保障,农户从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规模和次数都有所增加。
表1 农户借款来源 单位:%
分类
来源
笔数
金额
正规
信用社
28.57
40.00
银行
7.14
24.00
非正规
民间个人放贷者
0
0
亲戚朋友借款
64.29
36.00
(二)借款数额
表2 不同渠道借款数额的描述型统计 单位:元
均值
中值
标准差
最小值
最大值
信用社
12500
10000
5000
10000
20000
银行
30000
30000
0
30000
30000
亲戚朋友
5023
3000
5771
1200
20000
全部
8943
5000
8654
1200
30000
从借款数额看,在全部借贷样本中,家庭借贷额最高达30000元,最低为1200元。样本的分布大体为:不足3000元的占21.43%,在3000-5000元之间的占21.43%,5000-10000元的占14.28%,10000- 20000的占21.43%,20000元及其以上的占21.43%。其中,信用社,银行,和亲戚朋友的借款总金额分别为50000元、30000元和45200元。从上表可以看出,农户从信用社,银行渠道获得的贷款数额较大,均值分别为12500,30000。而亲戚朋友渠道的均值为5023元,数额较小。
从借款的分布看,借款金额主要集中在5000-10000元,(有5笔,占33.3%)。
(三)借款期限
赵楼村农户借款期限主要集中在1年,占样本的50%。农村信用社,银行亲戚朋友借款期限是1年分别占总借款笔数的75%、100%和33.3%。其中,亲戚朋友借款主要是短期,期限超过1年的共2笔,占22.2%,而正规渠道借款倾向于1年及2年。
(四)借款用途
一般来说,一项借贷的形成都有明确的用途或目标,且这些目标和用途也多要讲给出借人,只有这样借贷目的才会实现,没有用途或目标的借款几乎是不存在的。
从笔数看,赵楼村农户的借款用途大都是生活性用途(表3),占64.29%。从金额上看,生活性用途和生产性用途份额大致相当。该村生产性用途主要集中在教育,红白喜事和建房。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持续执行了20多年,随着农民的子女生育数量减少,农民望子成龙的期望也由此逐渐提高,,加之时代的变迁 ,传统的教育模式与时代对新生代子女素质要求越来越不适应 ,导致农民对子女教育投资观念转变。教育服务消费在农民家庭中的地位开始出现明显上升。而生产性用途,主要是进行非农业投资和购置农具。
表3 不同渠道的借款用途 单位:%
借款渠道
生活性
生产性
笔数
金额
笔数
金额
信用社
21.43
31.95
7.14
7.99
银行
0
0
7.14
23.96
亲戚朋友
42.86
13.74
21.43
22.36
全部
64.29
45.69
35.71
54.55
(五)借款利率
从正规渠道获得的贷款利率比较一致,从银行发放的1笔贷款年利率为12%;从信用社的贷款年利率均为10.22%。调查中了解到,贷款利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户认为利率偏高,而且,在现行利率下,部分农户不愿意获得更多的贷款,主要原因是不愿负担较高的利率。
从非正规渠道获得的借款,主要是零利率。这些贷款大部分来自亲戚(占88.9%),属于亲情借款。由于亲戚朋友发放的贷款大都不需要利息,一般数额不大(大多在5000元以下),期限较短(主要为1年以下),用于生活性消费。也有付息的贷款,只有一笔(占11.1%),该付息贷款的借款额度相对较大、用于盈利前景较好的生产性消费,但借款来源于亲朋好友,利率与银行利率相当。
(六)借款抵押和担保情况
由于该村推行了五户联保,来自信用社的贷款均没有提供抵押物品,全部采用担保形式。据调查了解,该村申请后未得到贷款的农户,没有参加五户连保。而银行发放的一笔贷款需要抵押,抵押物品为房屋。抵押品价值大于借款数额。
亲戚朋友发放的贷款均不需要抵押,发放贷款的根据是贷款主体的信用、社会资本拥有量、农户家庭收入、劳动力负担程度及户主的职业特征等,尤其是农户的社会资本拥有量对农户获取民间借贷的可能性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一般来说,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农户获得的借款数额较大,而家庭收入水平底户获得的借款数额相对较小。如果家庭急需要钱,三日内,平均每户能借来4733元。
(七)借款成本
从调查中了解,从银行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部分需要考虑交易成本,比如贿赂等,这给农户带来了额外的负担。而非正规渠道的贷款,则一般不需送礼,通常对象是亲朋好友,欠下的是人情。
(八)借款偿还情况
调查显示,按期偿还借款的概率较高(达到78%)。其中,信用社、银行和亲戚朋友的按期偿还率分别为80%、100%和65%。数据显示,未按期归还的原因主要是没有钱还和家庭有意外支出。
从借款用途方面看,由于生活性用途的借款大多用于红白喜事、建房、教育等,不具备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能力。虽然教育是能提高家庭收入水平的,但时间较长,短期内得不到回报。因此,农户短期内无法产生现金流入,存在着无法按时还款的风险。但是,由于自2006年起被调查农户均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家庭意外支出的概率较小,不能按时还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收入不高。
另外,由于农村的生活经验与父母的教育,农户的借贷行为通常是遵循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借款频次越高者,其偿还率也相应较高。大多数农户不愿因欠银行和信用社的贷款而造成金融机构的惩罚,都能及时还款。当需要资金时再借款,形成“长借长还,长还长借”的模式。
四、农户的资金融出行为
为了对农民家庭资金使用行为有个了解,在调查中还设计了一道选择题,即“如果你现在有一万块钱,您将如何处置?”。从调查看,农民对家庭多余资金的使用选择大体分为两种,即经营和储蓄。其中选择投资的有8户(占样本的53.33%),选择储蓄的有5户(占33.33%)。
(一)农户的储蓄行为
根据调查显示,如果农户有节余资金,主要采取的处置方式为存在银行、信用社和放在家中。2007年底,在信用社和银行有储蓄存款的农户有7户,(占46.7%),其中,选择定期的占28.6%。选择定期的主要考虑因素是避免放在家中和储蓄有长远打算。
储蓄目标:储蓄的计划用途大都是生活性消费(占81.81%),主要包括准备建房、子女学费、应付婚丧嫁娶。这一结果在某种程度上透析出,在当前农民生活中,储蓄的根本动机来自家庭重大事件的应急,这一储蓄行为学术界称其为“预防性储蓄行为”。因此,采取操纵利率杠杆措施来实现改变民众储蓄需求,是无法达到目的的。选择存款机构的依据主要是存款机构的可靠性、离家或工作地点较近、提取现金方便,以及该机构服务好。40%的农户知道存款利率的大小,其中,73.3%的农户对存款利率没意见,20%的农户认为存款利率较底。86.7%的农户对金融机构的存款服务比较满意。
据了解,该村没有信用站,而且没有农户知道现在农村允许设立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如果该村开设村镇银行,60%的农户不愿在村镇银行存款,主要原因是不信任。如果该村有人发起成立农村互助社,86.7%的农户愿意入股。
(二)农户的资金贷出行为
由于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需求处于一种压抑状态,而现实生活中农户有确实存在这种需求,资金供求的缺口存在,使得民间信用成为可能。2004-2006两年间,有3户(占20%)报告曾经贷款给他人,共发生贷款3笔。本文对较小金额(1000元以下)的借贷没有做统计。
农户的贷款对象主要是亲朋好友,占总贷款笔数的100%。农户的贷款受地域和亲情限制,贷款对象的分布范围限于本村和自己的亲戚。贷款额度集中在5000元以下,超过5000元的有2笔。其中,5000元的最多,共计2笔,占66.7%。贷款期限介于6-12个月之间,其中12个月的贷款最多,共计2笔,占66.7%,另外一笔是6个月。
由于是亲情和乡情关系,这3笔贷款均无利息。这表明,由于民间借贷行为形成的基础是“两情”关系,借贷多数还是发生在地缘和血缘关系圈内,碍于情面或有其它方式补偿,大多数的借款多是无息或低息。所以在借贷中立有字据的比率比较低,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也相应较低。借贷时立有字据的比率为17.14 %户,需要支付利息的比率为7. 09 % ,80 %以上的借贷户不需要立字据,有90 %以上的借贷户不需要付利息。
(三)农户贷款的筛选、监督和执行机制
1、筛选机制
农户选择贷款对象的主要考虑因素是对借款人的了解程度、借款人的财产状况、借款人的声誉。由于农户与借款人大都居住在相同社区,因此,在决定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前,花在了解借款人信息上的时间为1天以内。而且,了解借款人的信息不需要花费费用。
2、监督机制
在发放贷款后,大部分农户认为与借款人比较熟悉,借款人的信誉比较好,因而不对借款人进行监督。事实上,由于贷款人与借款人大都居住在相同的社区,村庄内的信息是自由流动的,因而贷款人不需要对借款人进行专门的监督。
3、执行机制
传统理论认为,乡村社区的贷款回收机制是社区惩罚。而赵楼村的调查表明,这种机制在确保贷款回收时并不重要。他们确保贷款回收的主要机制是未来不再提供贷款的威胁。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赵楼村农户资金借贷行为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借款数额和借款期限
农村信用社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了相当一部份资金,五户联保的实施也使农户更容易得到贷款,但其并不比非正规渠道具备更多的优势。虽然正规渠道提供的资金数额大、期限也较长,但考虑到利率、交易成本、农户的传统观念等因素,一些农户仍倾向于非正规渠道。因此,非正规金融在满足农户金融需求方面仍占据主导地位。
2、借贷在满足农户多样化需求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民间借贷的优势是多方面的:一是民间借贷大都发生在社区内亲朋好友和邻里之间,借贷双方信息完全对称,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人情关系”是农户借贷的信用基础,“相互了解”是借贷的前提,这是民间借贷大量发生的深厚而久远的社会基础。二是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作为监督体系有利于保证借贷资金的安全性。由于借贷行为大都发生在交往比较密切的亲朋和邻里之间,如果借方“赖帐不还”,不仅会损害其亲情和邻里关系,更会损害其社会名声和信誉,降低其社会地位,直接影响和其他农户之间的借贷等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交往。这就是民间借贷虽然规范性较差,但还款情况并不比信用社贷款差的一个根本原因。三是民间借贷灵活方便。一般不以获利为目的,大都具有规模小、季节性强、满足急需的特征,是社区内农户间的资金调剂使用行为,有明显的互补性和互助性。尤其是传统农区,民间借贷在满足诸多中低收入农户对借贷资金的需求方面,更具有及时、方便、低成本的功效。民间借贷作为传统农区金融市场中传统、基础、朴素的金融行为,虽然大量发生并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广泛的适应性、操作运行的优越性,但由于国家没有赋予其合法地位,政策上缺乏正确引导,组织上缺乏有力扶持,业务上缺乏有效监管,其市场化、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
3、赵楼村的调查表明,农户的资金需求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满足
虽然农户的温饱为题已经得到解决,但以农业为主的农户的资金积累能力仍较弱,其家庭生活(婚丧嫁娶、治病、子女接受高层次教育和改善住房)对资金借贷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正规金融组织(如农村信用社)没有为农户提供消费性信贷服务的动力和积极性,因此,正规金融组织要正视农户消费性信贷多样化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能只顾生产而忽略消费,只注重生产性信贷忽视消费性信贷,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满足农户对信贷的消费性需求,比如设立农村助学贷款、建房贷款等。
(二)政策建议
通过对传统农区农户资金借贷现状、借贷需求与供给的调查和分析,为满足传统农区农户借贷的需求,促进传统农区农村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小额农贷
进一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质量小额农贷受贷款规模、期限等条件约束、不能满足传统农区农户对资金借贷的需求。因此,在实践中,小额农贷应不断创新,真正为农户服务。具体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要创新授信方式,实行差别授信。根据农户的生产信誉等情况,结合信用社的头寸情况,实行差别授信或者适时追加。二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完善期限管理。坚持贷款期限与农产品生产周期相吻合,根据季节、生产期限,实行常收常贷,到期收回,形成良好性循环。三是要延伸范围,扩大服务范围和增加信贷品种,满足更多的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和内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和质量。
2、促进发展农民互助
调查显示,86.67%的农户愿意加入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合作制的模式引导农户在民间借贷基础上发展社区性的资金互助组织,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优势,一方面通过政策、法律形式引导规范民间借贷并将其组织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合作组织内部的、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合作金融;另一方面可以引导社区合作金融组织承接政府支农资金,也可以作为农业开发银行政策资金在乡村基层的承接载体或二转贷单位,既能够保证国家农业资金能够直接投入到基层村社,又能够加快对民间金融向社区合作金融的改制。
3、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推广合作医疗,通过广大农户互助共济、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逐步提高社会化养老的程度;按照 “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在农村逐步建立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4、健全传统农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从政策上对农村信用社的功能予以准确定位,允许其有灵活自主的业务经营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设信贷品种和信贷规模;二是承认民间借贷的合法地位,允许在此基础上发育成新的农村合作组织,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扶持;三是逐步放松农村利率控制,赋予农村信用社及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一定的存贷利率浮动权限;四是理顺邮政储蓄转存款利率,建立农村资金良性循环的机制;五是着力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对资金需求量大、期限长、回收慢、风险大的农业推广项目,必须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屈小博,钟学军,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传统农区农户借贷的需求与供给,2005,3 :11-15
[2]么振辉.调查:规范信贷行为,拓展投资领域,2000 ,5:25-28
[3] 韩 星.理论导刊: 农户信贷需求研究述评,2006.12:81-84
[4]余红,蔡蓉.财政金融:浅析我国农户借贷资金的供求状况,2006,10:88-90
[5]王丽萍,李平,霍学喜.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分析,2007 ,1:22-27
[6]王丽萍,霍学喜.商业研究:西部地区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制约因素分析,2007,01:25-31
[7]韩俊,罗丹,程郁.农业经济问题:信贷约束下农户借贷需求行为的实证研究,2007 ,2 :44-51
[8]朱守银,张照新,张海阳,汪承先.管理世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给和需,2003,3:88-95
[9]曹力群.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农户借贷行为研究:课题报告,2000;89-123
[10]顾益康等.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农村民间借贷实证分析与对策,2001:45-89
[11]张军.中国社会科学季刊:改革后中国农村的非正规金融部门,1997,20:17-21
[12]张新民等.农村金融与信贷政策:农户借贷收入与中长期投入增长的不对称性,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1:45-52
[13]张红岩,史清华.广东农业科学:民间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2008,1:95-98
[14]史清华,卓建伟.学习与实践:农村居民的储蓄与借贷行为,2007,6:40-55
[15]史清华,徐翠萍.农业经济问题:长三角农户服务消费行为的变迁:1986-2005.2008,3:64-73
[17]张红岩,史清华.广东农业科学:民间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2008,1:95-99
[18]史清华,黎东升,郑龙真.四川大学学报: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的实证分析.2005,2:5-12
[19]史清华,农业技术经济:山西农户收入不平衡问题形成根源的实证分析.1998 ,1:23-28
[20]史清华,万广华.中国农村观察:沿海与内地农户家庭储蓄借贷行为比较研究.2004,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