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二、金融自由化的普遍影响及其利与弊
三、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现实 分析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影响
四、面对金融自由化的对策
内 容 摘 要
经济全球化已经构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趋势性特征,推动这一趋势主要有两股力量——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以及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人们常常把前者称为生产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把后者称为金融的全球化和自由化。其中又以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它在更高阶段推动了前者的发展。本文主要讨论了金融自由化对我国银行业的的挑战和机遇;分析了金融自由化的利弊与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研究了入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最后,还对如何完善我国银行业在金融自由化前提下的应对策略谈了自己的建议。
金融自由化对银行业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已经构成当代世界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趋势性特征,推动这一趋势主要有两股力量——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以及全球资本的跨国流动。人们常常把前者称为生产的全球化和自由化,把后者称为金融的全球化和自由化。其中又以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它在更高阶段推动了前者的发展。
一、金融自由化的内容及其特征
所谓金融自由化主要是指:(1)汇率和利率的自由化。(2)资本流动的自由化。(3)银行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其中又以汇率与利率的自由化最为主要和根本。
金融自由化、全球化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1)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加深。各个地区之间的,以及全球不同类型的全球市场相互贯通,联系密切,金融风险的“传染”效应增大。(2)私人资本流动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大约占全球资本流动的3/4,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了新兴的发展地区。(3)跨国银行呈现出“全能化”发展趋势,业务趋于综合化。(4)大规模的银行兼并风起云涌,据有关统计数据,仅1999年就发生了7起大规模的金融兼并案。
二、金融自由化的普遍影响及其利与弊
上个世纪最后的25年中,对金融业的放松管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伴随着更为广泛的国内经济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利率自由化,就像其他方面的自由化一样经常伴随着危机的爆发或者引发危机。据有关报道:印度在1991-1992年的危机后,逐步放开利率,作为其经济整体自由化的一个组成部分。1981年石油收入下降,印度尼西亚放开利率并改革税制。
(一) 金融自由化的利
自由化初期典型的无序的经济环境与金融的和非金融的政策改革共同构成了自由化的一个插曲,正是鉴于这样一种情况,实证估计所推导的从金融自由化所能获得的净经济福利水平就很难实现了。同时,尽管储蓄总量没有呈系统性的增加,但计量经济研究表明信贷分配得到了改善。由此,很清楚的一点是,金融自由化本身比一个过渡时期的影响重要的多。
它的这一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自由化无疑增强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提高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效率,促进了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尤其是分业管理制度的逐步解除,为商业银行在盈利性与安全性之间的平衡选择提供了条件和手段。第二、人们普遍认为在金融自由化的条件下,金融信息更具公开性,能够更为准确,更为快速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亦即资金的稀缺程度,形成更为有效的价格信号体系。第三、金融自由化推动了世界性的金融一体化,随着各国日益敞开本国金融市场的大门,资本流动的速度不断加快;同时也为金融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盈利机会。
(二) 金融自由化的弊
然而,金融自由化也绝非尽善尽美,应该看到,金融自由化同时也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本身的危险。利率和汇率管制的解除将导致市场波动幅度加剧,商业银行大量涉及高风险的业务范围,风险资产将明显增多。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金融自由化在某些方面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却在其他方面也有其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作用。比如说,银行在实行严厉金融管制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尤其时商业银行被迫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便绕开金融管制。而现在,在金融自由化进程中,银行致力于金融创新的动力明显下降。又如,银行客户面对极端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听从银行的建议,由此而生的银行员工诈骗案件频频出现。而且在实行金融自由化之后,尽管商业银行获得了更多的盈利机会,但垄断地位的丧失和竞争的加剧,却又导致商业银行利润率出现下降苗头。第二,在金融自由化之后,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单一企业财务危机冲击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危险加大。在不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下,游资的冲击也会造成危机甚至金融日夕的瓦解。第三、最为明显得,也是最少有争议得当然就是,金融自由化加大了客户和金融业自身得风险。
由此,金融自由化在增强金融市场效率得同时,往往在其他方面又具有降低金融市场效率的消极作用;在提供了提高安全性得金融工具的同时又时增加风险的因素,金融自由化之后金融风险加大的现象早已引起了金融界,尤其时各国中央银行以及国际清算银行的高度重视。
三、 结合我国现实经济现实 分析金融自由化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目前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而“入世”加深了我国金融深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入世之际我们要抓住机遇,从完善利率市场化、发展金融机构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我国的金融深化。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与经济发展提出了金融深化的理论。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即由于国家抑制市场机制和不恰当的金融管理政策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他们主张发展中国家应进行以“金融深化”为核心的金融改革,以实现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时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大包大揽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抑制,因此我国对传统计划金融体制进行的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可以被看成时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化过程。尤其时我国现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宏观背景的巨变,必将对我国的金融深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对此作出分析以寻求应变之良策。
(一)对我国金融深化现状的分析
我国金融深化已经取得的成就对我国金融深化成就的分析可以从一些衡量金融深化的常用指标入手。一般认为,金融深化首先表现为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通常用广义货币量M2与国名生产总值GNP的比值来衡量。随着货币化进程的推进,金融深度的提高,我们进而需求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因此各项金融资产总额与GNP的比值(即金融相关率FIR就成为衡量一国金融深度的另一主要指标。)
表1 1979年-1999年中国的货币化进程
单位:亿元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M2
1458.1
1842.9
2234.5
2589.8
3075.0
4146.3
5198.9
GNP
4038.2
4517.8
4860.3
5301.8
5957.4
7206.7
8989.1
M2/GNP
0.36
0.41
0.40
0.49
0.52
0.58
0.58
表2 1978年—2000年中国的金融相关率
单位:亿元
1978
1987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金融资产
总计
3416.9
19470.0
157609.9
197059.9
229325
245415
306569.5
GNP
3635
11944.8
157609.9
73142.7
76967.1
80422.8
89404
FIR(金融资产总额占GNP比重)
0.94
1.63
2.33
2.69
2.98
3.05
3.43
表1反映了我国20年来的货币化进程。表明了我国的货币化程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呈快速上升的趋势。1979年,这一比率仅为0.36.1993年这一比率首次超过1,以后仍逐年攀升,1999年更时达到了1.49,这表明我国经济货币化的速度时相当快的。再来看20年我国金融相关率的演变情况。
表2表明我国的金融相关率同样再金融深化的进程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金融相关率仅为0.94。2000年则上升到3.43,这有力地反映了20年金融在我国经济中地位地提高。
综合对表1和表2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一种印象,即衡量金融深化的两个常用指标:M2/GNP和FIR在我国提高的都很快,这反映了我国金融深化的成就,但如果我们因此得出结论说我国的金融深化已经成功因而无须再深化,则是相当错误的,因为这两个指标对金融深化的反映并不全面。他们仅能反映出金融变量的数量变化,但却无法准确反映出金融体系运行质量的变化,而后者恰恰时金融深化中更为重要的方面。我认为,金融深化作为一个动态的改革过程,其目的不是为深化而深化,而是要通过提高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效率来促进经济的增长,从而事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而不至于像前面提到的那种“恶性循环”。因此我们不能因满足于某些数量指标的提高而止步不前。我国的金融深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换言之,我国目前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二) 我国金融深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利率管制
当前,我国的利率形成虽然已经再朝着市场化发展,但是这一利率市场化目前只能停留再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而非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所以利率改革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金融深化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瓶颈。
利率管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再:一方面,利率管制制约了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效率的提高。利率是连接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企业、居民的关键环节,因此如果这一环节出现障碍,则央行的宏观间接调控措施就可能因传到机制受阻而难以作用于微观主体,从而难以产生预期效果。另一方面,利率管制降低了资金的试用效率。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它既是储蓄者衡量自身收益的标准,又是投资者衡量投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因而对资金供求可起到激励和约束作用,但在我国,利率的这种作用却难以充分发挥。原因在于:利率管制使得实际利率水平往往偏低,低利率意味者投资者可以低成本的使用资金,但问题在于在我国并非所有投资者都能享受到低利率的“好处”。由于在有组织的信贷市场上,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的金融系统长期对非国有部门采取“信贷歧视”,因此享受低利率基本上就成为国有企业的“特权”。国有企业以低成本获得资金,但由于产权不清晰、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大量投资是低效率的。换言之,国有银行以低利率贷款补贴国有企业,但并没有扭转国有企业经营不善的局面,从而推动了居民储蓄→银行存款→国有企业贷款→银行不良资产这一恶性循环的形成,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因此而降低。最后,利率管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市场主体,定价权对其来说显然非常重要,因为市场机制就是通过价格变动来引导资源配置的。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特殊企业,因此其定价权具体表现为利率定价权,但事实上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这个权利却被利率管制剥夺了。对于缺乏利率定价权的商业银行来说,它就无法对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的投资主体或投资项目要求不同的风险报酬,其经营成效就成为自身所无法控制的外生变量,因此我们说利率管制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由以上分析可知,利率管制作为金融抑制的一个重要手段,它对我国正在建设中的市场经济体系造成的危害是比较大的,因此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就显得极为必要。同样我们可以看出,在一种叫乐观、积极的态度下,利率的市场化必将进一步的推经我国金融的开放和经济的增长。
2、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金融抑制
随着金融深化在我国的推进,我国金融机构的种类和数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金融机构体系中的金融抑制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我国银行体系中仍存在较为严重的垄断。一直以来我国国内信贷总额的绝大部分(约70%左右)都被四大国有银行垄断,这表明我国银行业的垄断程度比较高,而且这种垄断的形成,并非是在市场竞争中因竞争优势由小到大发展而来,而是政府行政干预所直接赋予的特权。垄断降低恶劣国有银行改善其自身经营管理动力和压力,是国有银行运行低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2)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有关数据表明,1998年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8%。尽管财政部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种国债用以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但随着资产的快速增长,到1998年底,四家国有银行底资金充足率又低于8%。资本金不足是我国国有银行运行高风险底一个重要表现。
3.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比例偏高。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体系中仍存在较为明显底金融抑制现象,其结果是导致了金融运行底低效率。金融运行的低效率意味着我国的金融增长更多的数量扩张而不是金融整体素质的提高,金融资产快速增长与金融运行低效率的矛盾加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而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是导致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尚未发生像动东南亚金融危机那样严重得金融灾难,但那主要是因为国家对金融开放得限制。入世以后,金融开放的步伐必然要加快,外来力量的冲击必然要加剧,因此如果我们不正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那将是相当危险的。
(三)入世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金融开放已经使我国在吸引外资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获得了巨大收益。从长期看,逐步扩大金融开放,并最终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可以使我国继续获得这些收益,,也有助于加快国内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在当今是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金融日益国际化的格局下,金融深化已不再仅仅是一国国内金融体系的自我完善,而是越来越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一体化是以全方位的高度开放为前提的,这一过程必然会使我国的银行、保险及证券等相关行业在国内金融市场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从业务、人才、管理等方面给我国金融产业的各个领域带来直接冲击,并将进一步对我国的宏观金融调控和金融监管提出新的挑战。因此,对我国的金融业而言,全球金融一体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在我国2005年金融完全开放后,这一种冲击和挑战将会更大,更为明显,同时这一开放,将为我国的金融、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机遇,更多的发展空间。
从长期来看,我国银行业将从逐渐融入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中获得多种收益,诸如有助于减少我国银行业在国际市场准入方面受到的限制,有更多的通路可走;有利于国内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实现跨国经营,由此,可以吸引更多的海外资金。除此以外,最大的收益还体现在制度改革与制度创新方面。入世后,我国原有的各项制度必须与国际规则接轨,这样才能被世界所接受,也更有利于国外投资者对国内的投融资。同时,只有让制度不断的创新,才能跟上国际的步伐,让我国的金融,经济建设有特色,立于不败之地,得到稳定、持久的发展。融入全球一体化,一方面,意味着(1)我国的银行业将要面对资金实力充足、管理先进、服务高效的国际大银行的有力竞争,但目前我国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却始终面临着资金短缺,达不到8%资金充足率要求,即使国家每年都以上千亿元的资金注入其中,但银行始终没有摆脱业绩不佳的境界,特别是在现今监管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居民存款-银行储蓄-企业贷款-银行不良资产。在面对入世的宏观背景转换时期,如何提高资金实力充足率,提高管理和服务的绩效,成为在入世后我国银行与国际大银行竞争的首要的自身必备的条件。(2)同时,也有助于从外部的竞争压力增强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的压力和动了,从而加快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国的银行业,包括中央银行的监管方式,必须与国际标准接轨,这样有利于推进我国银行业改革的规范化发展。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
但是,从短期来看,甚至是从中短期来看,这种融入并不是没有成本的。我国银行业的现状是,虽然在经历了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银行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远未实现,许多深层次的制度性问题,如商业化程度较低,刺激机制扭曲,创新能力不强,不良资产比例高等,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许多方面远远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而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又是那么的重要,我国经济建设如何走向世界,世界如何走近中国,一旦前面那些问题得到一一解决,那么我们的企业、金融可以真正与国际接轨,与世界上的国家共享资源,同时,也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建设注入更多的国外资产。但是,现实是,这种制度上的差距,必然造成差距悬殊下的市场竞争给国有银行带来更多的负面的影响。
我们可以预见,一旦现有的各类对我国银行的保护性措施取消,让其真正走上市场化道路后,国内银行业将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1.向外资银行开放中资企业的人民币业务不可避免——外资银行早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各自抢摊,诸如汇丰、花旗、揸打等外资银行。起初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是不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但现在政策已有所放松,比如,在汇丰国内的分支机构,可开立人民币帐户。又如,以上三家外资银行与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银行一样,都已获得了QFII境外合格投资者的基金托管人资格,虽然他们在这方面在国内是享有同样的资格,但实际操作,却是,QFII在国外早已实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有绝对的经验优势。可想而知,这对国内银行业将是多大的冲击。而这只是政策逐渐开放的初始阶段,待2005年金融完全开放后,国内银行业将何去何从呢?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了。因为外资银行的资本成本低,贷款的开发能力很强,贷款的质量高,有可能导致大量效益好、讲信用的优质客户向外资银行转移,而效益何信用评级较差的客户,以及一些政策性业务将继续留在国内银行,出现“逆向选择”的现象。这可视为对中资银行的最大的威胁。
2.外汇业务方面的限制也将逐步取消——依托国际市场筹集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外资银行就能以较低利率对国内客户提供外汇贷款,从而凸现其外汇业务的优势。而国内银行的外汇业务由于受政策性影响以及多年经营的惯性,在外汇业务方面将受到很打的冲击。
3.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也将最终解除——目前,在华外资银行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城市,仅上海、深圳、背景三地就集中了在华外资银行总数的71%。随着人民币地域限制的放松,外资银行将会向更多的沿海城市扩展,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优质的服务加强对优质客户的争夺。从而进一步影响国有银行的发展。
4.在开放其他金融服务方面,外资银行将居于绝对的垄断地位。外资银行在金融数据的处理方面和咨询服务方面,以及其混业经营方面的绝对优势(我国国内的银行是不允许混业经营的,只能是分业经营),他们熟悉国际金融领域,长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有极其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具备很强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尤其是在个人资信系统方面,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这一切,正是我国现在的银行体系所绝对欠缺的。因此,在提供其他金融服务方面,外资银行将处于垄断地位。同时,也对中国国内银行产生巨大的冲击。
5.外资银行处于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的考虑,将吸引大批国内银行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对国内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不过,幸好,国内银行已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于是近几年来,都有向高校应届毕业生大量的招聘高素质的人才。期望给国有银行未来的发展做好更充分的准备,储备高素质的人才。
以上的这一竞争格局将对我国国内银行业产生很重大的影响
1.市场份额的流失。由以上所阐述的竞争格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由于外资银行的资本成本低,贷款开发能力强,贷款质量高,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效益好、讲信用的优质客户向外资银行转移。而且,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逐步开放,国内保守、单纯的管理、服务咨询理念和经验已经跟不上这一开放的脚步。而且外资银行熟悉国际金融领域,长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注重市场开发,有非常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且具备很强的技术和金融产品开发能力,尤其是在个人资信系统方面,能够提供优良的服务。由此,随着开放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人们对金融服务多方面需求,国内银行在短时期内必定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于是,具备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就成为了当前阶段的首选,于是市场份额必定在短时期内会有所流失。
2.盈利能力下降。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其盈利能力必然会随之降低,从而最终将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收益。如果考虑到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同时还肩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这种状况将使中资银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而且正因为有这样很沉重的历史包袱,因此这一十分危险的境地在短时期内使无法脱离的。
3.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由于金融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逐个抢摊中国市场,于是资金来源必定逐渐从中资银行分流到外资银行,必将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鉴于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已经很高,既是国家每年都有政策性的补贴上亿元的资金,但却由于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始终无法将中资银行从这一逆境中拉回来。于是,这一流动性损失不仅会恶化国内银行的风险状况。甚至可能对中资银行的生存构成威胁。那些规模较小,实力不强的小银行可能就会由于这一竞争而消失。
因此,在面对入世这一宏观背景的转变时期,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在制度上改革,如何在制度上创新成为其转变的基本前提,更是一个迫切的要求。虽然在初始阶段会有所损失,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多向外资银行学习,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加上自身的努力创新。相信国内银行还是能在新时期得到更好的发展的。
(五)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发展会更加迅速,金融创新也更加活跃,对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比如说,多元化的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程度的不断加深、巨型金融集团的应运而生等等。但过去,中国的金融机构较单一,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管理,混业经营在我国是被禁止的,而类似的与国外证券、银行、保险等兼有的巨型金融集团在国内是根本就无从谈起的,这与我国沉重的历史负担有关的。于是,金融市场的开放必将对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其多样性,多变性。
四、 面对金融自由化的对策
面对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准备,以趋利避害,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现代化进程。这就要求我们除了要积极审慎的扩大对外资金融机构地开放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改善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金融危机的关键是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不可以将金融危机的发生归咎于金融服务自由化本身,更不应以设置种种障碍来阻碍其自由化。“过早开放,开放太快”,实际上还是金融服务市场不规范、不完善的结果。
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一步到位的实现自由化的金融市场模式,而是如何把金融压制转变为温和的金融约束,以建立资金充足,机制健全的银行体系,为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必须清楚,金融约束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其最终方向应为金融服务自由化。在此过程中,应当防止两种倾向:1、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以有必要事实金融约束为由,反对积极地改革,使金融约束凝固化、长期化; 2、以金融自由化为由,反对实施任何有效地金融约束。
建立完善地风险监督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国际协调,制定统一规范地迎合世界利益的法规体系,为保证金融服务自由化的顺利进行。国际金融机构必须发挥切实有效的监督作用。
总之,无论金融市场较发达的国家,还是金融市场不怎么发达的国家,金融自由化都是利弊参半的。只有以积极、审慎的态度可观地看待金融自由化,大胆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才是适应全球金融自由化潮流地根本出路。也是建立一个实质性的金融自由化体系的唯一可行的出路。金融自由化会促使我国不 断完善其金融方略,勇敢地面对金融自由化 ,利用金融自由化不断提 高我国金融业的效率,让我国的银行业在全球金融市场上获取更大的利益.
参 考 文 献
1、《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入世”与金融深化地若干认识》 王振
3、《金融自由化利弊参半》单雪梅
4、《关于我国金融深化的若干思考――以“入世”为背景》 束景明
5、《金融自由化的利弊》 格卡普里奥 詹汉森 帕郝诺汉
6、《加入WTO与中国金融深化》 李 京 邵 玲
7、《论金融国际化的双重效应》 王金龙
8、《中国金融深化显示分析》 高晓娟
9、《论WTO金融自由化中的金融监管问题》 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