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企业资本和融资难易度关系
企业的注册资本小使得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而企业注册资本大的融资的难度也就变小了。因而可以看出,不同规模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易情况相差很大,注册资本小于100万的小企业认为资难的高达82%,而注册资本大于5000万的企业认为融资难的只有36%,企业人数规模小于51人的小企业认为融资难的比例也高达93%,而企业人数规模大于500人的企业认为融资难的比例仅占54%。最想得到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银行不愿贷款,贷款愿望不强烈的大型民营企业却成为银行争夺的客户。经常听到企业管理者抱怨:“银行在我要钱时不给贷款,在我不要钱时要我贷款”。这种情况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一)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担保责任难落实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比较小,可供抵押的资产不足。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能力比较薄弱,规模较大、技术复杂的融资方式不宜采用。同时,财务制度不健全,难于抵抗市场风险,破产率较高;经营风险大,生命周期短,缺乏自身信用支持,很难使用信用融资方式,也正因为信誉度低,中小企业很少使用商业信用。中小企业由于其资产有限、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品市场变化快、经营场所不固定、人员流动性大、法人代表变动频繁、知名度较小等特点的影响,信用等级较低,资信相对较差。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责任往往空缺,要落实抵押、担保责任非常困难。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组织关系简单,一般没有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具有责任关系的行业组织,也就不可能有上级部门或其他责任单位为其承担担保责任。中小企业资产规模不大,固定资产更少,且机器设备大多陈理落后、技术含量低、专业性强,变现率低。一旦中小企业宣告破产,银行即使得到这些抵押担保物,也只能视为一堆废铁,银行债券无法保障。
(二)中小企业贷款量小利薄,缺乏规模效益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来说,给中小企业贷款确实存在着形不成“规模效益”的问题。因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要求的每笔贷款数额不大,但每笔贷款的发放程序、经办环节,如调查、评估、监督等都大致相同,结果银行的贷款单位经营成本及监督费用上升。银行从节约经营成本和监督费用的“经济性”出发,也不愿与中上企业打交道。贷款的“路径依赖”造成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借贷”。国有银行长期服务于国有企业和大企业,中小企业市场是个全新的市场,开拓这个市场,不但要冒风险,而且要创新各种管理制度。在现行的金融体系中,贷款片面地向少数大型企业集团倾斜,加上过分严格地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活动,导致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为了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各商业银行基本都实行了事实上的“贷款风险终身责任制”,将信贷风险与信贷人员的职位工资奖金等挂钩,并追究终身责任。但对于正面的激励和压力却相对不足,信贷人员既没有信贷投放的任务,也没有相应的奖励。因此,无论信贷员还是基层行都不会有积极性去跑中小企业的贷款。
(三)银行放贷费用高,银企信息不对称
银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运作费用比较高。银行不仅要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收集资料,如:对企业借款的合法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等情况进行调查,还要在放贷以后监督中小企业执行合同的程度。由此而导致的开支增加使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者并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它与资金的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带来了矛盾和问题。通常,资金的使用者比资金的提供者在企业经营状况方面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他们就有优势在事先的谈判、合同签定的过程中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由于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营透明度和抵押条件上的差别,以及单位贷款处理成本随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等原因,大型金融机构通常更愿意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而不愿意为资金需求规模小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样,中小企业的融资就显得特别困难。
(四)缺乏股权融资渠道
目前,国内中小企业基本没有进行股权融资的渠道,二板市场尚在拟议之中,沪深股市的门槛又设的很高,基本以内部融资和银行贷款为主。中小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其投资资金更多地依赖于外部资金,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又集中于银行贷款。据统计,上海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的比重为73%,通过有价证券融资为2%。而德国中小企业的外部融资中,银行贷款占57%,从证券市场的融资比重是1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过分集中于银行贷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还不成熟,且证券市场风险较大,政府对企业发行证券提出较高要求。从目前企业债券发行和股票发行的有关规定与办法来看,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获得直接融资的可能性相当小。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思考
(一)重建信用体系
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借贷关系和信用关系,这种关系以签订契约为前提,以履约为保证,任何一方出现失信行为,都可能导致整个信用链条的失灵。银行作为信用的提供者,理应带头重信守诺,不断改善服务,这是促进银企合用的基础之一。同时,针对目前企业信用意识淡薄的问题,企业应加强自身诚信建设,培育企业家的信用观念,增强重合同、守信誉的自我约束意识。只有在良好的信用环境下,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立和发展地方中小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
同大型金融机构相比,中小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多数中小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具有地域性的直接依存关系。相对大金融机构而言,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拥有交易成本低、监控效率高、经营机制灵活、适应性强等比较优势。而且,中小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明晰、肯有权责明确及分工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拥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中小银行8000多家,信用社会性15000多家,占全部信贷金融机构总数的75%,市场运作效率较高。小企业呼唤小银行,是我国目前经济生活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国有商业银行应对基层机构适当授权
目前,正式金融机构仍是国内中小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当前,银行贷款审批权限高度集中,各商业银行考虑将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权下放到基层机构,这样,中小企业获取贷款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当地分支机构对当地的中小企业比较了解,收集有关企业信誉、还贷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信息比较容易,更能较好地把握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力度。面对中小企业贷款笔数多、金融小、交易费用高、财务管理混乱、资信水平难以评估、贷款风险高等现实,政府要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重整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有银行金融体系。另外,在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监管,要求贷款经办人对贷款质量负起责任的同时,也必须承认投资总是有风险的,要允许贷款发放者在一定期限内可以有一定比例的失败,这样才能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大力发展我国创业板市场,为中上企业发展提供直接融资途径
美国专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服务的资本市场(纳斯达克市场)经过调整,从以前的片面支持高科技企业转向支持更多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美国的纳斯达克市场直接解决了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问题,具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企业规模的增长。我国需要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
(五)创造一个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大环境
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中央政府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建立一个适应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整合相关的资源,协助中小企业突破融资瓶颈。地方政府要做的是如何聚集本地的金融资源,通过金融工具、扶持政策等倾斜产业,实现地方经济的理性繁荣。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也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司法环境。虽然国家已出台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单位的规定,但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办法,以完善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担保业务,尽可能减少风险,恢复社会上良好的信用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友树.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成因及对策[J].四川大学学报,2000,(2)
[2] 文宏.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纾解[J].黑龙江金融,1999,(4)
[3] 熊忠.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与破解对策[J].商业现代化,2007,(28):272
[4] 王红英,李玉华,娄海波.培育多元商业贸易平台,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 [J].中国商贸,2009,(19)
[5] 谭静.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寻求海外上市是最佳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30)
[6] 陈静.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物流科技,2005,28(3)[7] 郭晓洁.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06,(1)
[8] 徐翔.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及思路[J].中国统计,2005,(11)
[9] 欧阳凌,欧阳令南.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21(4)
[10]王屹,潘勤华.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N].上海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