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3
二、 文献综述3
三、 通货膨胀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概述5
四、 我国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的困难以及原因7
五、 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所带来困难的应对策略9
六、 通货紧缩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10
内 容 摘 要
20世纪3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核心经济问题之一。
通货膨胀对各国经济目标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以及收入的公平分配均存
在显著影响。恶性通货膨胀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动荡。
研究通货膨胀的议题很多,从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治理措施,不一而足,许多学者也就此达成了共识。在描述通货膨胀的原因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货币供给量过多,相应要治理货币供给量过多也需要动用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上调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在贴现率,而在财政政策方面,则是要减少财政支出来控制社会总需求,只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配合起来运用,通货膨胀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但纵观上述对通货膨胀的治理办法可知,不管是利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都会给银行负债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上调利率,则银行的利差就会减小,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营困难。再如,在上调了利率后,银行为了稳定利润,则势必会上调贷款利率,而这个也会加大企业还贷风险,进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
所以,识别通货膨胀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以及提出相应的对策就很重要,本文以此为议题,也是希望能够丰富理论基础,同时也能为商业银行应对通货膨胀对其带来的负债管理的困难提出解决措施,对现实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 负债管理
我国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
带来的困难与对策
一、引言
在新中国成立的短短几十年中,我国就经历了7次的通货膨胀。一开始通货膨胀的起因是因为体制带来的经济问题,如出现了财政赤字,接着是旧体制下价格体系与新的经济体制无法很好的适应,再接下来就是自由定价带来的通货膨胀的问题。在2003年至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前,我国也经历过一段“高增长,低通胀”的美好时期,后来经济危机爆发,我国投入4万亿救市,大量的货币涌入市场,直接带来的问题就是货币供应量过多,物价飞涨,通货膨胀率也在2012年时一度达到106.5,之后国家出台货币控制政策,截至2016年1月,通货膨胀率跌到101.6,但还是很高的一个数值。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银行在整个社会中就起到了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促进者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而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则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提供了绝大部分的资金支持,这对于商业银行盈利也至关重要,所以,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非常重要,妥善对其进行管理刻不容缓。
而国内在这几年对通货膨胀的治理中,运用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灵活结合的方式。而正如上文所述,不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会给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一定的冲击与困难。所以,如何妥善地解决这其中的苦难?
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本文的研究思路为:首先,运用文献综述以及理论背景部分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的解决进行理论支撑;其次,会总结通货膨胀的治理办法以及描述现阶段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判断通货膨胀究竟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了什么样的困难;最后,针对我们提出的困难,我们切实地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通货膨胀的文献综述
货币因素与通货膨胀
George Warren (1995)以30年样本数据为依据,以3种货币供给量为相应指标变量,通过对110个国家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产生的影响,得出货币供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间具有高度相关性;Stefan Lars(2001)以1980-2001年数据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欧元区通货膨胀与货币间的相关关系,得出货币供给量对通货膨胀具有重要影响。
而国内的研究中,胡国(2010)通过对1986—2008年货币供给量及通货膨胀数据,运用定量分析、图示法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实证研究方法,得出货币供给量M2与CPI存在较强相关性,且M2是CPI的Granger原因。
需求因素与通货膨胀
Higo,Masahiro,Nakada Sachiko-Kuroda以1978-1986年数据为依据,通过实证研究分析物价和产出缺口间的关系,得出产出缺口会对通货膨胀产生显著性影响;Petra Gerlach(2007)以1962-2003年的年度数据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研究我国28个省份的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
蔡风景,李元,王慧敏(2008)通过对1952-2004年数据运用DAG方法对我国货币供给、投资、GDP和通货膨胀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得出货币供给量
和投资对长期通货膨胀均具有显著影响,且投资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效应;
成本因素与通货膨胀
Kent Love (1997)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得出资产价格的上涨会导致未来商品与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Ryota,Shinya Shinsuke(2005)运用V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得出工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因而该阶段我国通货膨的胀产生与成本因素相关。
刘国升(2008)对我国2007-2008年通货膨胀产生原因进行定性分析,得出此轮通货膨胀属于成本推动型,且受结构性因素影响较大;齐杨,柳欣(2011)通过对我国1997-2010数据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进行估计分析,得出利率冲击通过成本渠道会对我国通货膨胀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
输入性因素与通货膨胀
LeBlanc Chinn(2004)对美国、日本、法国等五个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和石油价格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年代的石油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存在较大影响,但2000年之后的石油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却十分有限;Tommaso Luca(2009)以1991-2004年数据为依据,研究国际因素对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四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动态影响,得出国际因素对各国通货膨胀具有显著影响。
方先明、裴平和张谊浩(2007)等通过对2001-2005年的统计数据构建理论模型,得出2001年以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具有明显的通货膨胀效应;杨缅昆(2011)针对我国2005-2010年间普遍提出的输入性通货膨胀观点,通过构建经济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属于外汇推动型。
结构性因素与通货膨胀
田娟(2008)从需求与供给因素出发,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得出2007-2008年通货膨胀的产生源于供给的结构性失衡,且实质在于农产品价格失衡;沈悦,申建文(2012)通过对1996-2010年季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分析部门瓶颈等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得出农业部门瓶颈制约较为明显时,产品供给弹性较低,需求增加,导致农业劳动力、农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引发结构性通货膨胀。
商业银行负债的文献综述
Taylor,Jeremy F.(1993)提出构建三维立体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他们认为这样才能帮助银行高级管理层观察到银行资产负债各项目之间的紧密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关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
李胜洪(1994)认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协调和处理好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这三者的关系,从而保证银行在最小风险条件下取得最大利润。这实际上是将马克维茨资产组合理论的观点应用于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之中。
庞介民、关学斌(1995)认为流动性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环节,它着眼于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及长远利益,目标是使银行保持最优的流动性水平,提高银行资金的配置效率。反映了当时理论界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防范的关注。
高月仓、刘伯文(2000)的研究认为银行安全性和风险性呈同向变化关系,流动性与风险性一般是反向变化关系,而盈利性与风险性既有正相关的一面,也有负相关的一面。
沈沛龙、任若恩(2002)对新巴塞尔协议中关于信用风险和操作性风险资本金的计算理论依据进行了剖析,探讨了新协议对我国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模型的重要意义。
三、通货膨胀与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通货膨胀理论概述
通货膨胀含义
在给通货膨胀下定义时,国内外学者的定义不尽相同,国外学者主要分两派,一是“物价学派”,即认为通货膨胀是持续的、普遍的物价水平的上涨。另一派则是“货币学类”,即认为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从而引起的单位货币购买力下降和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涨。
同时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史晋川(1989)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既定的商品(包括各种劳务和资产)数量及其价格水平条件下的货币过量发行,或是在既定的商品(包括各种劳务和资产)数量及其增长速度的条件下,由各种实际经济因素(例如需求、成本、经济结构等)的变化所引起的货币过量发行;黄泽民(2001)认为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重点强调持续性及总体物价两点特征;成力为(2003)认为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而总结国内外学者的定义,本文给出的一个比较综合的定义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持续、过度增长,从而超过经济实际需要货币量而引发的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或是币值的持续下跌现象。且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产生的通常在货币超量发行时会产生,但其深层次的诱因在于宏观实体经济层面的多种因素。
通货膨胀的成因分析
货币因素引发通货膨胀
此种类型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本质原因是货币供给过多。货币数量论、弗里德曼、现代货币主义均认为货币因素是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此外,哈耶克认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根本成因在于货币量供给过多。
需求因素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因素引发通货膨胀又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主要是从需求角度分析通货膨胀产生的深层原因,是指在总供给及生产成本不变前提下,由于需求过度,导致总需求超过冲供给所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现象。通常在生产量、生产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导致社会总需求的突然增加,使得商品供不应求,致使物价上涨,从而引发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此类通货膨胀可能通过对货币需求的减少而产生,也可能通过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产生,货币供应量的相对增加是引起过度需求的重要因素,但起因主要在于总需求的过度扩张。例如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导致社会总需求过度增加,必然引发通货膨胀。
成本因素引发通货膨胀
成本因素引发通货膨胀又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或外部冲击等原因而引起的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通常表现为企业成本上升引发的社会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
此类通货膨胀的成因主要在于各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如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工资)、租金、利润及利息等的上涨,导致供给成本大幅上升,从而推动物价总水平的普遍持续上涨。根据价格成本上升的要素不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诱因包括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工资成本上升、以及企业利润上涨三种。因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可分为原材料推动型通货膨胀、工资推动型通货膨胀以及利润推动型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引发通货膨胀
结构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又称结构性通货膨胀,主要研究在社会供需基本平衡状态下,由于经济及部门结构等失衡引发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这类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源于不同部门间的结构、劳动生产率及收入差异等,且通常发生在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国家经济开放型小国通货膨胀理论认为结构性及输入性因素均是开放经济型小国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且通货膨胀程度跟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均存在密切联系。根据具体成因不同,如劳动生产率、需求、产业结构不同,结构性通货膨胀可分为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需求转移型通货膨胀及产业结构失衡型通货膨胀。
预期因素引发通货膨胀
又称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生活中,公众会根据其通货膨胀预期,调
整自身的经济行为,提前采取行动应对通货膨胀,从而引发总体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上涨。该类通货膨胀的产生主要源于公众心理因素,且通货膨胀本身已经成为通货膨胀的重要原因,通货膨胀预期成为物价上涨的内在加速器。
在外部通货膨胀环境中,公众通过其所拥有的信息来预测下一个时期的物价上涨情况,从而形成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预期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公众的预期心理对通货膨胀的自我反应。随着各种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上升,公众会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程度,如果公众普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的价格水平会高于现在他们为避免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以及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商品,均会尽快购买商品或获取劳务。随着通货膨胀预期程度的加剧,总需求将进一步扩张,而供给在短期内成刚性,则必然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概述
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盛行于60年代。当时,世界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生产流通不断扩大,企业生产及扩大经营对银行的贷款需求也不断增加。在负债管理理论出现以前,只要银行的借款市场扩大,它的流动性就有一定的保证。在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通过价款支持贷款规模的扩大。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银行希望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资金,扩大规模。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如何随着银行的发展而同步提升,是一个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存款波动性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在结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导致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差,容易引发流动性短缺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市依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充足率比较低。
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
在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刺激经济,我国4万亿计划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宽松政策,商业银行在这个期间向地方政府发放了巨额贷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地方政府负责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在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中,银行的贷款占用很大比例,这些积累的债务很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和呆账,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进程带来风险
我国对利率的管制正在一步步放松,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也不断减少,这也增加了商业银行吸收存款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商业银行使用资金的成本在上升,从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促使银行业不断提高贷款利率,并且出现了限贷、惜贷的现象。贷款利率的提高给银行带来更高收入的同时,也增加企业违约几率,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风险。
四、我国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带来的困难以及原因
我国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
通货膨胀年份区间
治理措施
1980年
调整经济增长和生产结构,重点发展农业和日用消费品生产,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
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一是对现金。的发行进行比较严格的控制,二是鼓励储蓄以回笼货币。
减少财政赤字,重点压缩基本建设投资和长线产品的生产。
严格控制物价。
1984-1985年
采取紧缩银根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发行量。
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控制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的势头,同时放慢价格改革速度。
1988年
控制投资需求,连续几年大规模压缩固定资产投资。
控制消费需求。
紧缩银根,回笼通货。
1994年
提高利率控制信贷规模膨胀。
在财政方面,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通过削减行政费用,严肃财经纪律,大力控制财政支出。
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总体上压缩投资规模,具体领域则实行有保有压。
采取行政措施控制物价上涨
2007-2012年
公开市场操作
提高利率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13-2015年
这段期间因为中央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措施见效,通货膨胀率降低势头,故在此不做分析。
上表所显示的就是在1980年至2015年间,国内发生的数次通货膨胀以及对应的治理措施。通过对上述治理措施进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在国内治理通货膨胀的措施大多都是进行紧缩性财政政策以及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压缩投资,在早期还可以运用行政手段控制物价。然而在市场自由定价后,所运用的经常性治理措施就是运用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了。
通货膨胀带给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影响
通货膨胀使得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加大
通货膨胀使得商业所面临的应用风险的上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当局为了治理通货膨胀,那么紧缩的货币政策就会出炉,紧缩的货币政策就会伴随着紧缩的信贷政策,如提高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同时通货膨胀也会让经济面临着很大的下行压力,这就让企业的盈利能力大打折扣,这就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还款能力以及还款意愿,这就会导致企业的信贷风险大大加大。
第二,通货膨胀下,经济下行的压力很大,这就加剧了股市的动荡,也更进一步地冲击了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投融资的企业。企业的财务风险会被进一步加大,则此时贷款银行的信用风险就会大大加剧。
第三,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2011年爆发的“欧洲危机”,全球经济危机四伏,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这就会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一些海外资产可能遭受违约或是价值缩水,而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对应的买卖就会要付出更加多的成本,如劳动力成本上升、材料价格上升等等情况,这就会提到银行对出口行业的信贷风险。
提高利率使得商业银行的“利差”缩小,减少商业银行盈利空间
为了更好地抑制国内日益严峻的通货膨胀,国家紧急出台各种措施,货币政策的推行则是其中力道最强的举措。
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国家往往会提高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以达到吸引更多人将资金存放银行而不是投向资本市场的目的。而银行很大一部分的盈利是来自于银行的“存贷利差”,则存款利率上升,那么相应地利差就会缩小,就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
此时,国家为了压缩投资需求来控制总需求达到抑制通货膨胀的目的,可能会出台政策让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亦或是商业银行希望加大“利差”而提高了贷款利率。导致的结果一方面会让企业的还款压力大,也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贷款利率大,也会击退企业的贷款意愿,这个时候居民存得多,贷得少,那么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水平带来考验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就是商业银行通过合理调度资金(头寸),一方面保证其具有应付客户提存、偿还借款、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等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又不致形成资金的闲置,尽可能使其流动性缺口保持最小而进行的经营管理活动。
实现流动性管理,一方面要适度控制存量,另一方面要适时调节流量。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做到:既不能将其流动性保持地过低,也不能将流动性保持得过高高。过低会招致流动性风险,过高则会与盈利性目标发生冲突。所以商业银行的要兼顾流动性以及盈利性双重标准。
当通货膨胀发生时,会导致实际利率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负利率。较低的实际利率必然会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持续走低,社会资金流向发生新的变化,银行存款,特别是居民储蓄存款分流的状况仍将继续,投机性资金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则这个时候,商业银行的钱往外流,商业银行就会出现流动性均衡甚至不足的趋势。
五、通货膨胀给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所带来困难的应对策略
提高银行对于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
银行的负债管理,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求借入款的利率必须要低于借出款的利率,一方面要让银行持续地获得借入款,因为当市场的资金需求大于供给时,借入款就不容易获得了。所以提高商业隐形的信贷风险的判断能力便是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模式下,面对通货膨胀的第一要务。
另外,由于信息存在滞后性。因为信息的不完备以及不对称性,所以,从来就没有完全可靠或者说是精确的风险定位。但是相对比较完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风险判断,还是会使商业银行采用更为谨慎的方法来进行负债管理,更好地低于通货膨胀带来的各种难题,让银行在可以承受的风险下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例如,商业银行要熟知我国的额最新的方针计划,在深入了解社会和市场形势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判断,从而提高银行流动性的日常管理水平,加强存、贷款资金的流量监测,加强头寸调整度,制定应急预案等,只有做好这些工作,商业银行才能有效顶住通货膨胀的压力。
全力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增加各种收入渠道
通货膨胀会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银行的利差会出现下降,此时,商业银行为了增加利润,应该积极拓展新兴业务,以增加非利息收入,这些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
作为商业银行,盈利是其根本目的。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率差以及证券投资的利息收入。若是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银行还是仅仅依靠这一传统做法,并非长远有效之计。为了在该危机下,银行仍然能够存活下来,并且保持蓬勃的活力,则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收入渠道,则是商业银行解决通货膨胀难题的最优选择以及根本出路。
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加快实施经营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利润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信贷资产规模的扩张,外延粗放型增长方式特征明显,业务结构、收入结构传统单一。为了加大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的力度,提升非利息收入的比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经营战略的调整和转型,从而达到减弱通货膨胀带来的冲击力和促进银行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的双赢局面。
为了进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和转型,商业银行在信贷资金配置时应考虑到通货膨胀对行业的影响,在充分预估各行业之于银行的风险后,提高盈利预见性强、产品价格可以提升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例,降低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的行业的信贷资金配置比率,积极抵御通货膨胀的同时,密切关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更好地防御和降低有关行业信贷风险,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盈利机会,提高银行经营水平。
六、通货紧缩下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从历史背景来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每隔几年就会出现的较高的通货膨胀最后都会转变成通货紧缩现象,如1993~1996年间中国通货膨胀的问题就非常严重,随后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了紧缩性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在当时对于抑制通货膨胀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到1997年,中国由于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由高速发展开始金融持续下跌的阶段,最终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持续下跌、失业率升高等通货紧缩的现象就接连暴露出来了。
同样,在2010~2012年内,国内也产生了通货膨胀的问题,而通过随后的治理,通货膨胀得到了较好的抑制。但在在2013~2015年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出现了制造业发展萎靡,失业潮一波接一波等通货紧缩的问题,经济新常态的时代已然来临,而央行为了解决通货紧缩的问题,不断下调了贷款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了宽松性的货币政策。在这样的通货紧缩以及宽松性的货币政策的实行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面临的新挑战
下调贷款利率同样会缩小商业银行的“利差”,减少银行的盈利空间
在应对通货紧缩的问题时,国家会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如下调贷款利率,而银行的传统的盈利模式就是靠存贷利差进行盈利,在缩小了银行的存贷利差的前提下,银行的利润空间必然会被压缩。
通货紧缩会让银行的贷款质量面临风险
在2013~2015年间,经济新常态带来的经济下行的压力巨大,而通货紧缩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商品价格的走低,这意味着企业的贷款抵押物的价值要缩水,这就使得银行贷款质量有走低的风险。
通货紧缩下,政策要求商业银行信贷向中小微利企业倾斜,这加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经济不景气,国家的发展最终还得靠实体业,所以国家要扶持中小微利企业的发展,政策也要银行信贷向中小微利企业倾斜,但是,不像是别的大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不雄厚,管理水平也是中下水平,这个时候,中小企业对于银行来说是缺少抵押物、同时利润低并且坏账风险很高的一个贷款对象,这就会加大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对通货紧缩的应对措施
加大对中小企业风险的评估力度
如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时候,银行的信贷人员应该对该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以及经营状况做一个综合评估,如可以派人向这些企业的生产地点或是提供服务的地点进行走访观察,通过研究该中小企业的年报以及现金流量表来评估这些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以及面临的财务风险。
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帮助银行摆脱对传统利用"利率差"进行盈利的依赖性
拓展中间业务,不管是对于商业银行在面对通货膨胀还是在面对通货紧缩都大有助益,因为在这两种不同的情况下,银行的利润都会因为"利率差"的缩小而减少,而这个时候拓展中间业务,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银行创收,也能够维持银行的利润率。
参考文献
[1]曹协和,吴竞择,何志强.货币政策、货币缺口与通货膨化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D].国际金融研巧,2010(4):12-21
[2]陈彥涨,唐话磊,李杜.货币供应量能预测中国通货膨胀吗?[J]订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2):22-28.
[3]髙瞻.我国外汇储备、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一基于国际收支视角的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0(11):4-10.
[4]宋国青.货币过快増长弓樞通货膨胀[A].2007年夏季CCER中国经济观察(总第10期)[C].2007;18-26+52
[5]孙力军,张云.股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4):63-68.
[6]封思贤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5)
[7]莫万贵,王立元货币供应量和贷款仍是当前合适的货币政策调控目标[J].经济学动态,2008,(2)
[8]舒元,王曦中国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与就业关系[M]研究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9]张斌,徐奇渊中国的通货膨胀寻找完整一致的解释[J]国际经济评论,2008,(11)
[10] 宋清华 . 温和通货膨胀下的货币政策选择 [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5, (4):55-61
[11] 蒋瑛琨 ,刘艳武 , 赵振全 . 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 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
[J].金融研究,2005,(5):70-79
[12] 潘敏,缪海斌.银行信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压力 [J].经济评论 ,2010,(2):62-70
[13]徐维驹.试论通货膨胀条件下的贷款供应量[J].学术交流,1990,(12):43-47
[14]陈丹丹,任保平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当代财经,:2008(6)
[15]傅强,朱映凤,袁晨中国通货膨胀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与阐释[J].中国工业经济,2011(5):5-15
[16]贵斌威,甄苓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J].生产力研究,2008(7):44-45,72
[17]黄益平,王勋,华秀萍中国通货膨胀的决定因素[J].金融研究,2010(6):46-59
[18]李颖,林景润,高铁梅我国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预期与货币政策的非对称分析[J].金融研究,2010(12):16-29
[19]刘国升本轮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对策[J].贸易经济,2008(5):64-65
[20]刘业政,刘军通货膨胀传导机制研究基于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视角[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0):18-24
[21]刘扬中国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p28
[22]宋建江,胡国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0(10):33-37
[23]孙晓满对年我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