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废两改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两元并用”货币制度带来的混乱状况
三、“废两改元”制度的推行措施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四、“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内 容 摘 要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历来十分重要。汉唐之所以强盛,近代之所以积弱,从货币制度的紊乱与否可见其因。本文介绍了“废两改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两元并用”货币制度带来的混乱状况,“废两改元”的推行措施及影响,“废两改元”的历史局限性、作用与意义。“废两改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划一的银元,结束了“两元并行”的紊乱局面,活跃了社会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废两改元”的货币措施,为在中国政府后来进一步实行的货币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很好的教训。“废两改元”看似容易,其实艰难,数经波折,始得小成。由此,可见改革之艰巨;由此,在经济浪潮中今人更应勇于改革,敢于开放,为圆中国梦贡献力量。
论“废两改元”
一、“废两改元”是近代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
货币制度关乎国计民生,历来十分重要,不可不察。自秦剪灭六国,统一货币,带来汉唐之强盛。但历史巨轮滚动至近代,华夏大地却积弱渐贫,究其原因,虽说林林总总,但与货币制度有着莫大关系。虽说从古至近代,银两是我国通行之货币单位,但为何缔造了强盛之汉唐,而偏偏产生了衰败的晚清呢?
近代中国历史告诉我们,汉唐是封建社会的典范,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而明清虽是封建社会,但资本主义经济已处于萌芽发展阶段。银两对于前者农业经济的发展固然可以应付自如,但至于后者资本市场却捉衿见肘,无力为继。究其原因就是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资本市场需要稳定统一的货币制度。中国政府的守旧与积弱,西方列强的崛起与侵略,华夏大地一片萧条,岌岌可危。
至近代,多少志士仁人探求救国强国之路,有政治维新,有科学救国,有经济强国等等,不一而足。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府终于觉醒,银两作为国家货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局限,对国家民生前途的制约。幼稚的国民政府以为一声令下“废除银两,改用银元”就可以一蹴而就,货币改革便可大功告成,经济强国之梦就可以实现,但实乃门外汉之叫嚣而最终成为梦话。
到1917年,外忧内患,国将不国。中国政府在有关经济学家的帮助与催促下,终于颁布了《废两改元令》,下最大之决心从货币制度上振兴经济以强国。《废两改元令》规定了国家之所有的公家与私人,凡钱银收入与支出,一律停用银两,全部改用银元。此之谓统用“银元”制度。这是从法律的角度、运用国家机器的力量来推进货币政策的改革,《废两改元令》虽然在经济领域中未如预期产生重大作用,但在历史进程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果然,有前车之鉴的北洋政府很快全面而充分认识到废除使用银两的迫切性,而改用银元的重要性。北洋政府在《废两改元令》的基础上,颁布较为理智而符合国情的《国币条例》法令。说政府理智,是她实行银本位的政策,明白到银元政策的统一要假以时日,循序渐进。说符合国情,是政府尊重国人用银两的习惯,银两与银元都可以作为货币,从而形成两大币种并行流通的局面。当然,从资本市场社会经济角度来分析,《国币条例》也是不成功的法令,因为《国币条例》并没有彻底结束银两的历史命运,只好焦急而无奈地让银两与银元并行。毋庸置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妥协的貌似双赢的尴尬,必然给国家的经济,企业的贸易,个人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交易阻碍,产生很多经济矛盾。
到1932年,国民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彻底“废两改元”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成立“废两改元”研究会。研究会认为,因为使用银两的习惯已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废除银两只是空想;但“废两改元”不得不推行,那就必须全盘布局,制定计划,按部就班。同时,研究会认为,当时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经济改革应该从上海开始;待到始有成功之时,再推及全国各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最终做到全国统一。
到1933年3月,改革取得初步成效,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于是,国民政府正式颁发《废两改元令》法令。这是一个较为全面而符合国情的法令,法令规定“废两改元”的改革计划,以及规定了银两与银币兑换的方法与换算率。在取得一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政府很快又颁布了《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的法令,法令明确规定中国今后统一使用的货币为“元”,同时对银币的重量、成色、图案、以及造币单位作了明确的规定与解释。
到此,在近代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在中国政府与经济学家的努力下,“废两改元”全身出现在中国经济的大舞台上,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经济的新一页。
二、“两元并用”货币制度带来的混乱状况
要说“两元并用”货币制度带来的混乱状况,我们要从1914年起。那年,中国政府颁布《国币条例》,官方正式确立了所谓的银本位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就是规定使用银元来做国家本位的货币。可是,《国币条例》是一种不成熟不完善的货币制定,主要表现在《国币条例》是一种不彻底的银本位制度。因为《国币条例》虽然制定了“改元”的计划,但实际上没有提出“废两”的措施。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运用国家机器也就是法律来为改革保驾护航。在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依然大规模地流通着“银两”,《国币条例》对禁止“银两”流通无能为力。如此以来,是虽然在形式上建立了银本位的制度,但出现了“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这也许就是今人所说的“愿景是美好的,但现实是骨感的”吧。所以,当时的货币政策并没有从正面对经济产生作用。我们知道,国家要强大,国家的经济就要发展。国家的经济就要快速发展,就必须统一国家货币单位,这是毋庸置疑的。统一货币单位的作用主要有,在国家内部的经济建设中够便于货币的流通与兑换,减少由于各种货币之间的兑换与流通而引发经济活动中交易成本,能是货币产生快速流通;而在国家外部,可以稳定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之间的交流与贸易,稳定国家的金融市场。
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社会的“两元并用”所带来的混乱,实际上是传统经济势力与国家试图建立的本位制度的矛盾,前者传统经济实力的强大,后者国家机器的贫弱,我们可以想象要真正建立银本位的制度,达到结束“两元并用”的混乱的货币局面,到达货币领域的畅通无阻的目的,犹如痴人说梦。
要结束这种经济混乱的局面,国家就要建立货币本位制度。本位制度的建立、执行与实施,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各类经济,这个建立起来的制度具有非常强大的制度惯性。虽然在客观上,一种本位制度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只要在长时期内被社会默认,国家的各种经济领域的多种经济要素就会围绕这种制度运行,而流通环节也就围绕它运作,这种本位制度就会表现出非常强大的惯性与生命力。因此,只要国家经济在一定数量上保持相对的稳定的话,那么即使国际国家社会动荡,这种被社会默认所接受的本位制度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运行,它是不会因为个人甚至是国家的意志而随意在短时期内改变的。但非常可惜的是,在当时的经济环境、政治背景与传统势力的左右下,中国政府所倡导建立的本位制度体系,虽然出现了这种制度惯性特点,但却出现了“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尽管如此,中国政府当时还是没有废止《国币条例》,原因是《国币条例》是法律框架下进行一系列的尝试与实践,还是能使银本位制能够得到社会一定程度的默认,在法理的角度看是一种合法的条例性。
但这种经济乱象令中国政府明白到,“两元并用”下的银本位制度,是一种不成熟的不彻底的制度,它必然对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产生种种弊端;要改变这种混乱的状况,结束这种过渡的局面,就得建立国家统一的货币制度。因此,在1928年初,中国政府召开了全国财政会议,提出了《整顿币制大纲案》。大纲明确指出,银本位制度已经不适合事宜了,一是不符合世界经济环境,二是不符合国家的国情。大纲还明确,国家必须废两改元,确定新的本位制度;但同时也指出实际情况,就是由于国民政府刚刚成立,国民政府管治的地方不是很多,国家的经济和财政上的能力在短时期内不能支持全国大范围内的本位制度的改革,还需要等待国家的统一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蓄足够的经济实力,等待更好的时机才能完成货币制度的建设。
到此,货币本位制度的建立已经得到了国家社会人们的广泛共识,在意识思想方面有了很大的统一,为后来结束“两元并用”货币制度带来的混乱局面,为真正意义上的“废两改元”在意识思想层面上作好充分的准备。
三、“废两改元”制度的推行措施以及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从1933年3月国民政府在上海试行“废两改元”起,国民政府就承担起“废两改元”的历史任,同年4月在全国范围逐渐推行“废两改元”。在国民政府之前,北洋政府颁布的《国币条例》,虽然在中国破天荒建立了银本位制,但由于只有“改元”而没有“废两”,使得“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出现,没有达到预设的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可以说那是一种不彻底不成功的银本位制。因此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核心要义就是要推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革除这一“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这是一次动真格的改革。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两个政府的规定。第一是,北洋政府的《国币条例》第二条,规定了“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曰元”;而第六条也指出:“一元银币用数无限制。” 通过条例的规定,北洋政府从理论上确立了银本位币的单位制度,也赋予其无限法偿的资格。第二是国民政府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和《废两改用银本收位币布告》,法律规定,“银本位币定名曰元,总重二六·六九七一公分,银八八,即含纯银二三·四九三四四八公分。”这一规定也明确规定了银本位币的单位并赋予其无限法偿的资格。从北洋政府的《国币条例》到国民政府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和《废两改用银本收位币布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币条例》并未对社会上市场上人们手头上流通的银两的法律地位做出明确的规定,为法律方面的强制措施,从而导致了银本位制改革的失败。而国民政府的《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就明文规定:“兹定四月六日起,所有公私款项之收付与订立契约票据及一切交易,须一律改用银币,不得再用银两。”国民政府动用法律武器,赋予了银币的法律地位。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民政府举措显然比北洋政府的高明,国民政府的举措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不但从理论方面禁止了传统货币“银两”在市场上的流通,为银本位元货币的发展与完善腾出了空间与舞台;而且动用了国家机器,在法律措施确保“废两”的成功。如果没有动用国家机器,运用法律来为改革保驾护航的结果有会怎样呢?
我们知道,从清朝末年就已经开始,就长时间出现“两元并用”现象,从而导致在社会各种领域中形成了巨大的惯性。社会方方面面的利益体都利用或者依附 “两元并用”本位制获取最大的利益。我们也可以想象到如果国民政府一下子废除了“银两”制度,各大利益体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潜在巨大的风险必然会冲击经济领域。在这个具有潜在风险的过渡期,如果不在法律上加以监管,“废两”的措施可能得不到落实。因此为确保“废两”的成功,国民政府就必须颁布法规,以国家机器为后盾,确保改革的顺利推行。但国家也要考虑到,一旦废除银两制度,那么国家企业集团国民原来持有的银两如何安置?这就一个涉及到每一个利益集团每一个国民的大事。“废两改元”后,原来的银两货币就转向银元。但国家必需要掌握全国原来银两的持有量,从而决定国家要相对应要制造银元的数量。假设国家供应的银元数量不够,那么社会就又会将资金转回银两,就走回原路。因此为了确保避免改革失败情况的出现,国民政府决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在“废两改元”之后货币制度得以真正推行落实与完善,以确保经济改革的成功。
国民政府首先想到的是货币铸造权的问题,所以针对这个权利的问题推出了第一条措施。国家《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第十二条中规定,“中央造币厂有权铸造厂条”,厂条与银本位币的比值为一厂条合“银本位币一千元”。国家造币厂铸造的厂条比同重量的银本位币容易铸造,而且法律规定只有中央造币厂有铸造权。因为厂条和银本位的货币银两的比重是法律规定的,所以,这种法律措施在当时很大程度地缓解“废两”后国人对银元需求大增带来的压力,规避了地方政府由于铸造货币对国家经济造成的冲击,避免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
同时,国民政府注意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推出了第二条措施,成立了相关组织,培训专业人员来严格督促中央造币厂全力铸造新币。这个措施很管用,因为专业人员能有效监督铸造的新币满足市场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专业人员能根据国家与社会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允许旧式银元规定的期限内继续流通的灵活办法。这种带来深得民心、有利经济发展的局面,得益于国民政府成立了相关组织,培训了专业的人才。
国民政府推出的第三条措施就是,毅然取缔地方各地的造银炉和公估局。财政部就颁布相关法令,禁止地方政府各地所有的造银炉和公估局运作与营业,而且彻底地将银炉拆毁,绝对不能再私自架炉熔铸银两,倘有违者,依法严惩不贷。这是一条一针见血的措施,直接触动了造银炉和公估局的既得利益。因为它们都是“两元并用”的币制体系的巨大利益获得者。国民政府动用国家机器,运用法律武器坚决废除了银炉和公估局。这一举措杜绝了银两在市面流通的中间环节,从根本上解决了“废两”不彻底的问题。
从历史实际情况分析,这三大措施较为得力,做到了真正禁止了银两在市场上的流通,达到了结束了“两元并行”局面的目的,最后出现了在经济活动中全国专用银元,银本位制得以不断发展与逐渐完善。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成功,使到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就不再因为银两的成色、重量等原因不同而产生矛盾与波折,从而促使了商品流通的通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存在的历史局限性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在北洋政府的尝试的基础上,国民政府采取“废两改元”措施,结束了“两元并用”的混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国家政治经济等客观情况,“废两改元”不可避免地存着局限性。
那就是“废两改元”制度在金融角度上不是真正意思的“废两改元”。《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规定“一律改用银币”的“银币”,不完全等同于银本位的银币,也就是不是统一银币。因为在1933年3月颁布的《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第九条地规定,原有的元银币只要符合原定重量、成色者,在一定期限内允许流通。也就形成了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时期市场流通着新银元与各式的旧银元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不少经济的混乱。而《废两改用银本位币布告》并没有指出另行废除《银本位币铸造条例》的规定。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不是真正货币制度意义上彻的底“废两改元”,这是第一个局限性。
真正货币制度意义的银本位制,就是国家在同一社会经济环境下,要统一使用专用单一的银本位币。如果国家在同一社会经济环境下,允许使用与主币同样作用的银币,这就是不彻底意义上的银本位制了。如果在同一市场,流通着不同的银币,不同银币的成色、重量等因素势必影响货币的流通,小则造成不少经济与社会矛盾,大则阻碍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稳定。当然,出现这种局面是由于政治经济等历史原因造成的。因为在国民政府推行“废两”初期,因为社会对银两的需求量极大,中央造币厂除了大量铸造新银币之外,规定可用旧式银元来补充。这样就解决了由于银元货币的供应量不足情况的出现,避免了经济的通货紧缩甚至导致社会经济的大衰退的情况。尽管“废两改元”存在历史的局限性,但那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而且从实际情况来分析,正是由于存在这种局限性反而对当时有着积极的作用。 “废两改元”制度,瑕不掩瑜,它成功在经济意义是明显影响是巨大的。“废两改元”的作用,促进了经济贸易,防止了国家白银外流,加强了政府资金储备。“废两改元”的影响,为法币改革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与教训,为货币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历史作用十分巨大。
总的来说,中国政府“废两改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使用形状、重量划一的银元,结束了中国通货市场“两元并行”的紊乱局面。正是由于统一使用划一货币,活跃了社会商品流通和经济生活,促进了新时期经济的较快发展。同时“废两改元”的货币措施,扫清了货币紊乱方面的障碍,为在中国政府后来进一步实行的货币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很好的教训。
参考文献
1. 马骁《货币》,红旗出版社,2012年9月
2. 姚遂《中国金融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3. 叶世昌《中国货币理论史》,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4. 王远均《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3月
5. 薛金福,詹志方《货币的力量》,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