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性过剩概述
1.1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1.1.1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
1.1.2 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标准
1.2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影响
2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2.1 价格增长过快
2.2货币利率持续走低
2.3 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3 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3.1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
3.2 银行存贷差过大及信贷扩张
3.2.1 银行存贷差过大
3.2.2 银行信贷扩张
3.3 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
3.3.1 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3.3.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
4 应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4.1 政府的宏观政策选择
4.1.1 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
4.1.2 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4.1.3 调整汇率政策
4.1.4 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
4.2 政府的疏导政策选择
4.2.1 加大优质金融工具的供给,拓展融资渠道
4.2.2 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4.2.3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结论
内 容 摘 要
流动性过剩成为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它成为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央行应对“流动性过剩”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研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无疑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基础货币供应量持续增加和商业银行体系资金过剩。本文系统地研究了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背景及其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对近期我国学者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相关研究作了文献综述,分析流动性过剩在我国经济中的表现和产生原因,根据成因提出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宏观调控 对策
1流动性过剩概述
1.1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1.1.1 流动性过剩的定义
曾康霖(2007)在《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一文中认为,流动性过剩是金融资产在市场中的交易状态,将过剩的流动性定义为货币需求超过当前名义支出的部分[10]。《经济与商业辞典》解释为: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了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安全水平。Joachim Fels(2005)给出的定义则为:货币供应和名义GDP的比率。[11]]Joe Ganhy(2004)也对流动性的定义进行了解释,认为流动性的本意是指某种资产转换为支付清偿手段的难易程度。因而流动性过剩实质上则表现为金融机构超额储蓄率持续处于高位的情形[12]。
1.1.2 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标准
为了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以及过剩的程度,必须要有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在理论和研究实证方面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五种。即数量指标与价格指标、缺口法、超额准备金、货币总量与名义GDP之比、金融机构的存贷差等。
1.2 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影响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最终都很有可能酿成经济泡沫,引发通货膨胀,给国家经济带来巨大损害。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实背景是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由金融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和投资“双顺差”过剩的流动性加剧了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
2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价格增长过快、货币利率持续走低、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2.1 价格增长过快
流动性持续过剩出现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而上游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推动下游消费品价格的上升,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资产价格的“非理性”高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起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
2.2货币利率持续走低
2.3 M2与M1增速差距持续拉大
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持续出现分化,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幅差距就开始拉大,M2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大于M1,“喇叭口” (M2和Ml增速之差被形象地称为“喇叭口”)现象明显(图1)。这说明经济运行中用来结算和支付的货币需求减小。在存贷款方面,人民币存款增速一直大于贷款增速,超额准备金一直居高不下和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等情况更加突显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
3 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
本文认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主要有:外汇储备大幅增长、银行存贷差过大及信贷扩张、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这几个方面的原因,下面分别进行阐述。
3.1外汇储备的大幅增长
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外汇储备。外汇比重的增加将导致货币供给增长,如果持续下去最终引发流动性过剩。由于贸易顺差的不断加大和持续,外汇呈现持续流入的情况。之后,而中央银行不得不放出更多基础货币以进行调控,这就是由贸易顺差——外汇增加——基础货币增加造成的流动性过剩。因此,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反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状,是长期以来我国在政策上鼓励出口、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和外汇政策的必然结果。
3.2 银行存贷差过大及信贷扩张
3.2.1 银行存贷差过大
银行存贷差过大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银行的高储蓄率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长期的根本原因,由于过量“双顺差”可以形成过剩的流动性,根据国民收入恒等式,
Y=C+I+G+X-M①,
将其移项,Y-C-G=S=I+X-M②。
由于S=S1+S2③,
I=I1+I2④,把③④带入②,
S1+S2-I1=X—M+I2=CA+FDI=CA+KA=RE⑤。
上述式(1)~式(5)中,S1表示居民和企业部门的储蓄,S2表示政府部门的储蓄。国民收入与消费和政府支出的差表示来自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即全社会的储蓄(S1+S2)。Il表示来自国内的投资,I2表示来自国外的投资,一国总投资按其来源分为来自国外的投资和国内的投资,所以有式(4)I=I1+I2。其中来自国外的投资主要是FDI,所以设I2=FDI。X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M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进口额,(X-M)表示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净出口额,我们用经常项目差额CA来代表净出口额,即有CA=X-M。用资本项目差额KA来代表国外投资额,即有KA=FDI。用RE代表外汇储备。最终,得出结论式⑤。即一国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其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之和(即“双顺差”)。也可以这么表述,双顺差来源于一国的储蓄与投资的差额。因此储蓄与贷款的差额通过历年的累积,形成了巨大的未转化为投资的资金余额。
3.2.2 银行信贷扩张
超额准备金率是评价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关键指标,因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等于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加库存现金。就金融机构中的主体-----商业银行而言,其贷款能力的强弱、资金是否充沛等,主要也就是看其超额准备金数额的大小,因为超额准备金是能够随时拿出来发放贷款的重要资产。按照超额准备金率与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较低的超额准备金率,实际上说明金融机构向经济部门供给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在贷款余额基数不断膨胀的情况下,增长速度仍然能稳中有升,足以说明商业银行贷款动机非常强烈。超额准备金率的持续下降、信贷余额的加速增加以及银行间市场的货币向紧说明银行发放了如此多的贷款,以至于手中的超额准备都已相当少,同业拆借的难度在不断加大。从信贷需求方企业来看,由于对经济向好的预期,企业普遍加大了投资力度,但这些投资并非像原来那样主要来自银行贷款,而是相当部分使用企业自己的资金。
3.3 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
3.3.1 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
我国资本流动性过剩的真正原因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之一[17]。在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当中,流动性过剩可通过市场的有效运行“泄洪”,并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容纳过剩货币存量的巨大“蓄水池”作用。然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公众的投资形式过于单一而极端,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无论是外汇还是人民币发行量,都比较充裕,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更难以有效吸收由于人民币升值而涌入的大量的国际游资。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首先表现在债券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于股票市场的发展,一直是“跛足”,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分离。
我国债券市场中,国债、金融债、企业债远远低于亚洲金融危机国家30%的水平。我国股票市场量能不够。我国的股票市场经过近十八年的发展,上市公司从1991年的14家发展到现在的1628家,增长115倍,达到了许多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实现的规模,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股市规模相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还是太小了。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形式单一。我国目前的票据市场形式仅限于商品购销引起的票据的流通,融资性票据尚未得到认可,这也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的一种体现。如果允许企业发行融资性票据,则企业之间可以通过票据形式进行短期融资,可以减少企业对银行的信贷需求,从而可以减少企业的货币需求。[18]
3.3.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
自2003年以来,我国投资持续超高速增长,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相当严重。存在比较严重的投资过热现象。这些行业的投资过热主要表现在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生产资料供应偏紧和价格明显上扬等。其中,房地产、钢铁、电解铝、汽车、水泥等行业是全面投资过热。
4 应对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政府的宏观调节着力点关键在于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节上,而对我国的流动性过剩的调节不仅在全面控制,还应该在疏导上采取一些政策。选择将流动性过剩引入对经济生活有益影响的领域,从而对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起到积极的作用。[19]
4.1 政府的宏观政策选择
4.1.1 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
对贸易政策和外资政策的调整。首先,应该改变观念、改变一味的“奖出限入”政策,保证鼓励出口政策应该与鼓励产业升级政策不相互背离。其次,当前各级政府在外资引入中存在很多出于行政目的和达标目的引资行为,而很多时候忽视了市场的客观条件和经济规律,这也是亟待改变的地方。
4.1.2 继续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应继续从紧,中央银行应严格控制货币放出量,不仅如此整个银行系统按照市场的货币供需严格进行提高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各项调控,尽量吸收流动资金,确保能最大限度控制流动性过剩,以保证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和健康发展。[20]
4.1.3 调整汇率政策
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促进外汇储备的多渠道使用。加强对虚报出口的“非贸易顺差"和假冒FDI外资的短期资本流入的严格监管,防止这些投机性“热钱”的非法流入。在堵住“热钱”的同时,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适当增加汇率机制的灵活性。
4.1.4 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消费可以促进储蓄的降低。扩大公共消费实际上也是一种扩大内需的手段。如何在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使经济增长的成果最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共享,扩大公共消费、提高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显然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财政政策的着力点。
4.2 政府的疏导政策选择
4.2.1 加大优质金融工具的供给,拓展融资渠道
①扩大股市规模。努力增加境内高质量企业上市融资规模,同时鼓励境外高质量的公司在境内上市,其中包括主体业务就在境内的公司,也包括与中国经济没有直接关系的外国企业。②发展金融衍生品。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在衍生品方面的发展比较落后。发达国家中衍生品的总量在总流动资产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不仅如此,相对其余流动资产,全球衍生品的总量和现金总额也有极大比例,但我国的相应指标都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③扩充债券市场。公司和企业的债券市场上提升空间还相对较大,国家应在规范市场防止投机的同时鼓励这些产品的发展。[21]
4.2.2 抓住有利时机加快资本市场的发展
调节流动性过剩的政策重心在于结构性疏导,把过多的流动性疏导到资本市场上来,以此来推动中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性改革,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②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将社会过剩资金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产业升级部门主要是产业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容量大的现代制造业和装备工业。
4.2.3 引导资金流向,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将社会过剩资金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对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设立国家投资公司,为经济发展的中长期战略服务,开辟多种渠道扩大消费,降低储蓄等措施。[22]
结论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宏观经济将会面临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工业化进程的早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尤其是金融体制还处于改革阶段。如何处理流动性过剩这一内外交困的难题,是我国政府和学界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研究认为,我国面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是资本市场不够发达,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以提供足够优质的金融资产吸收流动性。针对我国流动性过剩本文也并提出了综合治理的一些政策与对策,包括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贸易政策与外汇政策组合的全面控制,以及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引导资金流向、成立国家投资公司、拓展消费渠道等多种策略组合的疏导对策。
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客观上也要求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如果中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起来,股票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品市场,还有企业产权交易市场都发展起来,中国的资本市场必将成为一个真正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才能够在调配资源过程当中,在给投资者提供投资渠道上,在给企业提供融资渠道上,在缓解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Thorsten Polleit&Dieter Gerdesmeier (2005),“Measuresof excess liquidity”, HfB- Business School of Finance&Management Working Paper No.65,.hfb.de.
[2]Rasmus Rüffer&Livio Stracca(2006),“what is global excessliquidity,and does it matter?” ECB Working Paper No696/November 2006.
[3]Magnus Saxegaard(2006),“Excess Liquid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Evidence from Sub- Saharan Africa”, IMF Working Paper,WP/06/115.
[4]Annick Bruggeman(2007),“Can excess liquidity signal an asset price boom?”National Bank of Belgium Working PaperNo.117- August 2007.
[5] Julia V. Giese and Christin K. Tuxen (2007),“Global Liquidity and Asset Prices in a Cointeg- rated VAR”,
[6]魏坤玲,马伟娜.商业银行如何化解流动性风险难题[J].上海证券报,2006,6:23.
[7]刘林奇.金融危机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性质研究[J]. 商业时代,2009,31:80-81.
[8]郭蒸.浅析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问题[J].金卡工程,2009,13(9):188-190.
[9]蒋华,钟雯.浅析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J].大众科技,2009,2:217-218.
[10]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1).
[11]Joachim Fels(2005)。Is Global Excess Liquidily Drying Up? [Z].Morgan
Stanley Global Economic Forum,Nov 08,2005.
[12]Joe Ganhy(2004).Surplus liquidity:implications for central banks[Z].
Lecture series no3.
[13]苏国强.经济增长、流动性过剩与投资过热[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2:20-23.
[14]曾骋.浅析我国流动性过剩[J].现代商业,17:154-155.
[15]雷建.浅析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股市泡沫[J].华东经济管理,2008,22,(2):90-92.
[16]田波平.流动性过剩与股市上涨的因素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30(2):277-286.
[17]郭聪.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可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5):52-55.
[18]陈锐.企业债券市场的政府约束与市场约束选择[J].上海金融,2002(6):22-28.
[19]谭雅玲.应对流动性过剩势在必行[J].现代商业银行,2006,4.
[20]孙建潮.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与对策探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31-35.
[21]武静.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金融经济,2006(8):35—39.
[22] Xin Zhiming Analysis of Excess Liquidity China Daily,2008-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