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目录 …………………………………………………………… 1
内容摘要 …………………………………………………………… 2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 3
(一)政策层面分析
(二)供需情况分析
(三)业务创新情况分析
二、农村信用社合理竞争的优、劣势 …………………………………… 4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 4
1、地缘定位优势。
2、客户基础优势。
3、信息充分优势。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5
1、金融体制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2、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商业化发展背离合作金融性质。
3、民间金融体制混乱。
三、应对金融市场合理竞争的策略…………………………………………… 7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7
1、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
2、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
3、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
4、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二)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9
1、创新发展模式。
2、创新经营机制。
3、创新金融产品。
4、创新服务方式。
(三)加强政策扶持 ………………………………………………… 11
1、发挥货币政策作用。
2、发挥财税政策作用。
四、结语 ……………………………………………………………… 13
参考文献 ……………………………………………………………… 15
内 容 摘 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中央对农村的各项倾斜政策逐步落实,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放宽,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组织将为新农村建设增添活力,农村金融市场将呈现组织多样化、竞争交错化的格局,竞争主体之间的同业竞争将日趋激烈。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要想在农村站稳脚跟,牢牢掌握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动权,讲究竞争策略,尤为重要。在坚定支农方向、完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坏账置换等一系列重大变革之后,农村信用社普遍走出困境并取得较好业绩。但新的农村金融政策,取向于建立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竞争格局即将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将不复存在。这对多年习惯于垄断经营的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全面的、潜在的挑战。农村信用社能否认识到自身的问题和不足,如何应对挑战,是其能否真正成为支农主力军的关键。
浅析农村信用社合理竞争策略
一、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及现状分析
(一)政策层面分析
从2004年一直到2012年,连续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围绕“三农”问题。国家政策旨在加快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并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业务和小额信贷组织。2012年2月24日,央行下调存款准备金0.5个百分点,本次准备金率下调主要因为当前流动性趋紧,货币市场利率偏高,存款大幅减少,影响银行放贷。[1]目前,农村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不多,“存准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增强信贷投放能力,加强金融对农村实体经济的支持。从以下图标可显示农村金融市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变化:
图1:2002年-2007年博罗县农村信用社存贷比例
年度
各项存款余额
比基期
各项贷款余额
比基期
存贷比例%
增长
增长率%
增长
增长率%
2002
146278
-
-
89899
-
-
61.46
2003
150653
4375
2.99
80740
-9159
-10.19
53.59
2004
174846
5349
33.51
115653
5998
43.35
93.06
2005
255236
108958
74.49
149016
59117
65.76
58.38
2006
386205
239927
164.02
292705
202806
225.59
75.79
2007
476227
329949
225.56
418416
328517
365.43
87.86
(二)供需情况分析
从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情况来看,中国农业银行逐渐撤并基层分支机构,退出了农村信贷市场;农业发展银行也没担当起为农村发展发放政策性资金的角色,只是代理财政发放粮食收购贷款。广大农村只剩农村信用合作社还发挥着正规金融供给者的作用。这也为非正规金融供给者提供了广阔空间。农村金融需求是非常旺盛的,却难以得到满足。究其原因是农户数量极其庞大,相应地对资金的总体需求就非常庞大,而当前大多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和配套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农村市场多层次的融资需要。农村信贷需求的局限性也是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业务创新情况分析
在业务创新方面,涉农金融组织必须站在“三农”用资方的立场,想用资方之所需,不仅要满足现有的“所需”,还要挖掘潜在的“所需”,让用资方享受到真正的超值服务。[2]此外,农业上市企业对农村金融业务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处于农业产业链条前端的种业类上市公司如隆平高科等以及处于末端的双汇发展、伊利股份等的经营成功似乎昭示着农业未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即是整合产业链,促使农产品朝高端产品转化,规避非系统风险,如果农村金融业务能够牵手整个农业产业链,必将带动整个农村的零碎资本“抱团”运转。
二、农村信用社合理竞争的优、劣势
面对金融市场的竞争,农村信用社特点明显、优劣并存。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优势:
1、地缘定位优势。
农村信用社是带有鲜明的机构地方性、分布社区性色彩,与所在地域的联系更多、更广、更深,农户、企业给予情感上的支持。
2、客户基础优势。
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网点遍布乡村,与广大农户、中小企业接触贴近频繁,长期以来培植了一大批优质客户,与农村客户的情感联系紧密。许多客户存有感恩心理,金融业务选择上倾向于支持其成长壮大的信用社。
3、信息充分优势。
农村信用社长期处于农村金融市场最前沿,对“三农”情况非常熟悉,对农村经济特点和产业特色比较了解,尤其是对农户、企业的信用品质、资金实力、生产经营状况等客户信息掌握比较充分。四是机制灵活优势。农村信用社以县(市)为单位法人,具有决策快捷、传递迅速、经营灵活的优势,这是国有银行所不具备的。
(二)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逐步显现出来。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对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的测算,如果不进行大规模金融创新,并大量增加金融供给,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将持续扩大, 2015年将达到7.6万亿元。供给短缺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集中表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农村金融的主要矛盾。[3]加之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造成农村信用社“一家独犬”,农村金融缺乏竞争,市场机制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大量农村储蓄资金还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吸储等渠道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中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到今天,完全可以这样说,即有利于农村金融资源留在农村和促进城市金融资源向农村流动和倾斜的机制远没有建立起来。当前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缺陷和功能性缺陷并存。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体制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机构功能不完备,基础设施不配套,扶持政策不到位,这些问题使得农村金融成为整个金融体的瓶颈和“短板”,难以满足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发展的需要,难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2、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仍然沉重,商业化发展背离合作金融性质。
在中国农业银行不断改革过程时期,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逐渐显著。数据显示,目前农村信用社多项贷款余额中农业贷款余额占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比重超过80%。然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发展背离合作金融性质影响了为“三农”服务的效果。[4]
3、民间金融体制混乱,处在农村金融市场边缘地区长期以来,民问金融作为非正式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农村经济等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但民间金融受到了诸如利率的限制及其自身体制弊端的限制,使其发展空间狭小,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尚处在边缘地位。由于民间金融组织的组织制度不规范,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等一系列制度,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大量的资金没有纳入政府管理范围,形成资金暗流,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容易滋生个人非法金融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
三、应对金融市场合理竞争的策略
长期以来,中国以推进城市金融发展的思路治理农村金融,即以借助商业性金融机构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但是,在农村多层次、多差异、小而散的金融需求面前,大型商业性金融机构主导模式,往往在农村中找不到合适的需求对象。补贴性信贷供给严重失灵,是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多次反复而长期不能到位的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但是,围绕农村金融基本框架的存量改革却变得步履维艰。于是,进一步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逐步增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以增量改革推动存量改革,就变得异常的迫切。形成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构建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5]
(一)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是提升“三农”金融服务水平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必须积极培育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着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
1、拓宽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重点完善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大力开展有政策指导、资本约束、与“三农”相关的业务,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真正使其成为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骨干和支柱。
2、强化商业银行支农社会责任。商业银行要按照中央要求,稳定县域机构和业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商业银行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拓业务,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一定比例信贷资金运用于“三农”,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农业银行要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稳步推进股份制改革,在借鉴现有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经验的基础上,重点处理好“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的关系,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充分利用在县域的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成为商业金融服务“三农”的支柱和骨干。
3、继续发挥农信社主力军作用。1997年以来,按照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在改革中发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案,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农村信用社的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4、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做好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准人政策试点工作,引导各类资本到农村投资创业,大力培育适合“三农”特点的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鼓励和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着力改善和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覆盖度,激活农村金融市场。允许这些机构按照市场原则和风险可控原则向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鼓励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到县域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探索建立多层次体系、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经营网络。逐步完善和发展农村地区证券和农产品期货业务。
(二)不断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不断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创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动力,是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积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业的新需求,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加快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努力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1、创新发展模式。农村金融机构要更新金融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危机意识。注重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效率和质量。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制定科学发展战略,确立差异化的内涵发展模式,建立以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经营业绩评价体系,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和效益的约束,把资产规模扩张建立在提高质量和讲求效益的基础上,傲到发展规模与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创新经营机制。要顺应金融业务综合化、金融交易电子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机制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要积极构建符合审慎信贷投放新模式,改进授权授信机制,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提高贷款差别定价能力。鼓励和支持建立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机制,开展金融产品交叉销售。改进“三农”政策性金融项目运作机制,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度,做到引导投向、锁定风险、正向激励、持续发展。
3、创新金融产品。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层次、个性化决定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性和差异化。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基础,大胆开发和创新金融产品。要适应基础设篪建设的需要,创新中长期贷款方式,满足小城镇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农村电网、路网、通讯网建设改造等信贷需求。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完善行(社)团贷款制度,推进综合业务经营试点,加大对重点龙头企业、流通体系建设、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要适应发展中小企业的需要,完善农户贷款联保制度,将联保机制延伸到中小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其他领域,大力扶持县域中小企业和小企业集群发展。
4、创新服务方式。农村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按照便民利民惠民原则,建立信贷“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简捷贷款办理手续,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积极开办金融超市,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并对大额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上门服务。充分利用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开办手机银行和网上银行,在农民主要聚居地设立ATM机和自助银行,提高金融服务便利度。对少数地域面积大、居住人口少、生产季节性强的村镇,提供代理或流动上门服务。引导推行涉农金融业务产品的流程、价格、贷款公开制度,实施“阳光放贷”,提高农民获得公平贷款权的机会。此外,要健全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制度,加快农村金融现代化清算系统建设,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持续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政策扶持
按照构建长效挟持机制农村金融弱势的特点和各国扶持农村金融的惯例,必须建立健全引导和激励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的政策扶持长效机制,综合发挥货币政策、财税政策扶持作用。
1、发挥货币政策作用。对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继续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政策,增加可运用资金,提高信贷支农投放实力。应不断改进和完善支农再贷款政策,更好地发挥支农再贷款作用,重点用于支持粮食主产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同时,应择机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分散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所谓期货市场,指的是专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为内容的、具有套期保值和回避价格波动风险等特殊功能的市场。它与现货市场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现代市场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增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决策的合理性。可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与期货价格,是农产品市场机制运作的高级形式。它有利于分散农村信用的风险。
2、发挥财税政策作用。鉴于农业贷款的高成本、高风险和低收益特点,通过对发放农业贷款、农村保险的机构或贷款(投保)对象,提供财政贴息、保费补贴等方式合理补偿,提高风险覆盖能力,逐步使农村成为商业可持续领域,增强“三农”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充分运用好农村金融机构优惠税收政策消化历史包袱,应在一定期限内,继续保持减免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税、所得税政策,缓解高成本压力,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其中,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重要内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如何防范农业风险,与如何发展农村金融一样,变得越来越重要。[6]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救济能力,减少农民的经济损失,保障农业再生产能力,维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
四、结语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目前尚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体系不全、机制不活、管理滞后、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亟待培养和发展。但应该看到其正面临着新的发展契机:
(1)国家各项惠民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效果,农村的经济实力将大大增强,特别是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相对竞争力的地方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工业囝区和产业集群的出现,使得农村的资金容量和资金流量会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农村市场体系将逐步建它和完善.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市场基础。随着农村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的商品市场以及包括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土地市场技术市场、产权市场在内的生产要素市场将逐步建立起来,而作为生产要素市场之一的金融市场既与这些市场相互依存,又对这些市场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7]
(3)农村各经济主体和农民的信用意识将不断增强,农民缺乏有效担保品的问题将逐步解决,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随着农村商贸中心一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其交通、电力、通讯及科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将日趋改善,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5)随着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以及一大批有识之士到农村去投资创业。农村金融人才缺乏的现状将得到有效改观。
(6)农村金融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监管体系将日趋完善。农村金融秩序逐步好转,金融生态环境将得到有效改善。可以预期的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市场的成长及日趋完善。特别是国家有关农村金融扶持政策的实施及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村金融市场一定会步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未来的农村金融市场应该是体系健全、网点广布、工具齐全、竞争充分。
参 考 文 献
[1]高小琼.关于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若干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7,(6): 4-6
[2]李金峰.基于和谐发展的农村金融市场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541-1542
[3]聂尔德农村金融市场—中国金融业未来发展的主战场[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3): 68-69
[4]史音川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温州模式研究[M].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05-208
[5] 庹国柱,王国军. 中国杠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 酋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61-64
[6]文富德. 发展中的印度农村金融市场及其启示. 南亚研究季刊,2006,(6): 1-7
[7] 朱崇迎. 当前农村金融供给短缺问题调查与思考[J]. 现代商业,2010,(2): 28-30